资料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魏 征谏太宗十思疏魏 征
魏征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史称“诤臣”
疏疏shū,奏议的一种。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
写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书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此疏后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
诤臣—魏征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请思考
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唐太宗和魏征,一个爱才如命,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听配乐朗读
理清思路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什么思思些什么提出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讲解第一段固;使……牢固。其:它的。根本:树根。德义:道德仁义。而:转折连词,译“却”、“然而”。明哲:聪明睿智(的人)神器:帝王。这也(就像)是……啊。以:译“来”。而:转折连词,“却”。禁不起,不堪,承受不住。之:(1)取独;(2)译“得”,作补语。治:太平,治理好。(形)
源头不挖深却怎能期望河水流得远呢,树根不牢固却怎能求得树木的生长呢。道德仁义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太平,我虽然愚昧无知,但还是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对您这样聪明睿智的人啊!国君担负着帝王的重位,处于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将要达到天一样高的功绩,还要长远地保持着国家无边的美好景象。
没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又行节俭,道德培养得不够深厚,情感承受不住物欲,这也(就像)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泉源却想要泉水流远啊。国君担当国家的重任,处于天地间的重位,将要达到天一样高的功绩,还要长远的保持着国家无边的美好景象。
小结第一段:以固本,浚源设喻,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论点,然后具体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分论点。第一段多处用了比喻论证,有正面推理的、有反面推理的(正反对比论证),无不为了达到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作者认为,国君在安逸的环境中没能提高、完善自身修养,没能勤政事、忧虑国事,反之骄奢淫逸、不理朝政,那么,国家就不能像树根一样牢固,不能像树木一样永保青春活力,更不可能想泉水一样源远流长。
言外之意,如果国君不念安危、奢俭,国家就不可能长治久安,不可能永保和平美好的景象,更不可能拥有丰富的资源(钱财、粮食等)来保障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因此,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讲解第二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景:大殷忧:深重忧患。克:能(够)。盖:大概。(这)难道……吗?以:连词,译“来”。纵情:放纵情欲(古);尽情(今)。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古今义同)以,用。(介)董:督责。苟免:苟且免于。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百姓像水一样,可以乘载船(拥戴皇帝),也可以翻船(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该特别谨慎对待的。(否则的话),国君就如同用腐烂的绳子在驾车狂奔,难道可以忽视吗?盖:因为。
凡是历代的皇帝,承受上天重大的使命,没有哪个不是忧心忡忡因而道德昭著,一旦取得功成后道德就随之衰退了。有个好开头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这难道不是取天下容易然而守住天下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中,一定会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一旦实现愿望就会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如果)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那么即使像吴越这样的世仇也能联合成一个整体,(如果)傲视别人,那么,即使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会形同陌路啊。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震慑人们,最终苟且免去刑罚但百姓内心会怀怨恨,表面恭敬然而内心不服。
作者总结历史经验,先从创业(打天下,争夺王权)守城(稳坐江山,统治国家)说起:“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反问句式得出结论:创业容易守业难。设问句式分析原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阐述“竭城”和“傲物”对于国君所造成的不同结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劝勉君主在守业时勿用刑罚来治国、待民,以避免老百姓心怀怨恨。
从肯定老百姓的作用着手,告诫国君:人心向背关系到政权是否巩固。如何理解“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句话?这句话是就国君守业时“傲物”、施以“刑罚”来说的。作者认为,国君要守住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基业,就要得民心。而收拢民心的办法就是不能过河拆桥!在守业时一定要施以仁义,做到有福同享,君臣同乐!否则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让国君这艘船行驶,又能让它顷刻颠覆。
小结第二段:作者从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说起,说明守成之君易失人心,提醒太宗,对百姓勿施暴政,否则就如奔车朽索,以此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讲解第三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1)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1)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2)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3)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4)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5)而敬终,虑雍蔽则思虚心(6)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7)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8)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9)而滥刑。(1)以:以便。(表目的连词)安:使……安定,安定。(使动用法)高危:高位的危险。(形—名)谦冲:谦虚。(2)而:递进连词,译“而且”。自牧:加强自我修养。(3)而:修饰关系连词,译“地”或不译。下:居于……之下,容纳。(名—动)以从事狩猎为乐,就想到国君每年打猎三次的限度。(4)以为:把(三驱)作为限度。(5)而:表并列连词,译“又”。(6)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词。正:使……端正。(8)以:因而,所以。(表结果连词)
翻译:为人君者,如果确实能做到:看见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要知道满足,以便警戒自己;(如果确实)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便使人民安定;(如果确实)考虑到地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如果确实)怕自己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一样地居于百川之下,容纳一切;(如果确实)以从事狩猎为乐,就想到国君每年打猎要网三面,留一面,并把它作为一个尺度;(如果确实)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既要谨慎地对待开始又要谨慎地把事情做完;(如果确实)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地接受臣下的意见;(如果确实)害怕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要使自身端正,以便罢黜奸邪;(如果确实)施加奖赏,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高兴因而赏赐不当;(如果确实)施行刑罚,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恼怒因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如)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弘:使……扩大,弘扬。(使动)简:选拔。(形—动)尽:竭尽,完全献出。(副—动)“竭”同“尽”意思同。无事:团结无间。尽:尽情享受。(副—动)劳:使……劳累。役:使……耗费。亏:使……亏损。
译:全面地做到这试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然后任用他,选择好的建议然后采纳它。那么,聪明的人就能竭尽他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散播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贡献他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着为国事奔忙,国君之间团结无间,这样就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
译:你(国君)就可以保养身体,使自己健康得如同神仙一样长寿,弹着琴,垂着手,用不着多说话天下就能治理好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又为什么要耗费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使清净虚无的自然之道受到亏损呢?
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戒放纵“虑雍蔽”、“惧谗邪”戒小人“恩所加”、“罚所及”戒赏罚不公作者认为,如果国君能在面临这十个问题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弘扬九德,那么“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落到实处了。
“十思”的现实意义: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民用力,能够节制私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们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规劝太宗在放纵自己、骄傲自满、大肆挥霍时,应以“十思”来严格要求、约束自己。
小结第3段:在第3段中,作者重点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做法,其目的是告诫国君:收拢民心的最佳方法就是做到“五戒”,并弘扬九德。作者为了再次强调“十思”、“九德”对于国君守业的重要性,他还展现了做到“十思”后的美好景象: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并且作者还借“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来言实现美好景象所应具备的条件。最后,作者还告诉国君:做到了“十思”,并弘扬九德(即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文武百官就会各司其职,各自都争着为国事奔波忙碌,君臣之间团结无间,天子岂能不坐享太平呢?而国君能在守住江山的同时享受清静闲适自由的生活,像神仙般长命百岁,这显然是对方最乐于见到的局面啊!
小结全文1.主旨:全文围绕“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慎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2.论证方法:1)正反对比论证对统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一段从正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文章多次运用比喻论证,都是为了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3.语言特点“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中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语切中时弊,实在难能可贵!
再见
问题:1.作者用了哪两个比喻句来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1)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2)欲流远,必浚其泉源2.“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怎么理解?
明确:这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知其不可)否定前三个“不”,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又是代人君做出的判断。“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又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接着,作者又对身为一国之君的唐太宗提出了要求,希望他应该具备“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的条件。
3.如何理解“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明确:作者认为,国君肩负着重任,又处于天地间最高的地位,所以他应该具备“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的条件。国君如果想要达到这样的条件,那么就应该“积其德义”,即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4.作者为了强调“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他还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那么,作者又用了哪两个比喻句来论证其危害性的?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5.大家想一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思国之治,必积其德义”,还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两句话之间有内在联系。“必积其德义”是总说,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是分说。也就是说,为人君者,积聚道德和仁义则要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由此看来,前者是总论点,后者是分论点,它们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求木长固根本欲流远浚源泉源不深望流远塞源欲流长人君当重居大思国安积德义德不厚思国安臣知不可而况明哲亦根不固求木长伐根求木茂不念安危奢俭分论点总说(中心论点)分说
2.明确: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会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还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
小结第三段:作者提出“十思”。“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而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尤其重要。作者认为,只要国君能遵循“十思”的要求,就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国家就能永保安定。如此一来,本文的中心论点“积其德义”就落到了实处。
问题:1.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明确: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明确: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3.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明确: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4.若要简能而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明确:要“十思”、宏“九德”。5.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明确:因为对待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所以国君为了得民心,就要用这十思五戒来严格督促自己。毕竟,人民之力量就像水一样,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是国君应该特别谨慎对待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