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一、导入: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二、作者简介学生自学助学材料,了解魏征。熟悉“疏”的含义。三、题解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三、初读课文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1)斯亦……也(2)虽……而况……乎(3)岂……乎(4)何必……哉4、读准语调、停顿。
四、讲读分析第一段1、补充注释: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3、分析回答问题:(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6)本段可分为几层?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五、讲读分析第二段。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3、分析内容。(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7)全段可分为几层?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至“守之难乎”,概括历史教训,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应读出惋惜的语气。后一层则连用两个问句来解释原因,承前启后,照应“居安思危”,又为下文的“十思”张本。读起来应慷慨激昂,末两句应兼含深沉。4、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六、分析第三段1、补充注释:2、分析内容:(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明确: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明确: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赏罚不公。(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4)本段可分为几层?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无以怒而滥刑”,阐述了“十思”的主要内容。后一层,“总此十思”,指出积德义的好处:天下大治。3、板书内容,引导背诵“诚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总揽“十思”。诵读时要注意预期的恳切。“总此十思”两句,要读得顿挫鲜明,作总结。“则”,有延长音,开启后文。下面则是分述智、勇、仁、信。“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说明善于用思而后达于思,境界极高。要读得缓缓悠长,回味无穷。4、“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1)“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问题,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解决问题(2)本文现实意义以及拓展。通过诵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哪些?七、总结全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