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奏议类,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讽、谏、谤、讥、说”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唐太宗—李世民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魏徵——诤臣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诤臣谏议大夫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背景
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初唐散文的语言风格和本文的整体思路语言特色骈散结合,运用排比,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读准字音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谬()赏塞sè流zhǎngjùnyōngxiéchùmiù
思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思些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整体思路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一段分析求:要求,需求.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长(zhǎng):生长。(高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高)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根本:树根.本:本义是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或说(事物的本质)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的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流:泉流,名词。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浚(jùn)疏通.其:他们的。德义:恩德,恩义.义:适宜的道德行为.
1“闻”到什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比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引出正题:治国必积德。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答:比喻论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注释: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望,求,思:同义:指望.厚:丰厚.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下愚:最愚笨无知的人.况:何况.于:介词,对.明哲:明智,贤能的人,哲:聪明.有才能.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赏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当:主持,掌管.神器:帝位.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域中:天地间.大:形容词作名词,重位.念:考虑.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安、危:形作动,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戒:戒除.以:第一个是动词,用.实行,厉行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塞sè流:水流,名词。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赏析: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简)作者认为,人君应当怎么做?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反正排比句排比句
简析、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引出正题:治国必积德。、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3、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原文: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第二段分析注释:凡百:指所有的.元首:指帝王.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承:承受,秉承.景:大.殷:深切的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繁:多.翻译: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赏析:抽象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克:能够.终:坚持到底.盖:语气副词,大概.岂:难道取:攻取守:保卫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殷忧:深切的忧虑.以:而,表修饰。下:指臣民.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以:而,表并列。傲:轻视.物:指自己以外的人.一体:整体.行路:陌生的路人.虽:即使.董:监督.以:介词,用.振:威吓.这两句是状语后置.苟:苟且.而:转折连词.免:免于罪罚.怀:怀念,感激.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恭:恭顺.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
原文: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翻译:大概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赏析: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原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注释:惟:只有.覆:颠覆.宜:应该.深:深切.慎:警惕.语出:《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业,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赏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的确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总结:从历史教训入手,进一步说明君王厚积德义的重要性。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第二节思考题:
a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_的关系比作______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水和舟民和君
思固本思源(比喻)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分析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小结总结历史(对比)说明善始实繁克终概寡引出警告反面
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项王曰:“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不求闻达于诸侯安安定怎么哪儿疑问代词养生的东西求追求探求请求要求
积累词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鲜克有终
第三段分析原文: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注释:其:反问语气词,难道忽:轻视,怠慢。君:名作动,统治。诚:假设连词,如果.以:表目的,来.可欲: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思:想到。以:以便,目的连词.戒:通”诫”.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建筑宫殿一类的事情.安:使动,使….安定.高危:(地位)高而险.冲:谦虚.牧:修养.惧:担心。满溢:比喻骄傲自大,听不进批评.下: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乐:意动用法,以……为乐。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三驱:围打禽兽时,只合三面,留一面,以示人君的好生之德.以为:以(之)为,以:把。度:限度。
第三段分析翻译: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加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自己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要想到从三面驱赶,留一面。赏析:提出“十思”的内容:前五思:一思知足不纵欲,二思知止不扰民,三思谦冲不傲物,四思居下不自高,五思三驱不纵猎.原文: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原文: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忧:担心。懈怠:意志松懈。而:递进连词.敬:慎重.雍(yōng):堵塞.雍蔽:被蒙蔽.虚:使动用法,使……谦虚。以:表修饰谗:动词作名词,说坏话污蔑别人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正:使动,使….端正.黜(chù):排斥.恶:形作名,奸恶小人加:施加.无:同“毋”,不要。以:因果连词,以致.谬赏:不恰当的奖赏.而:以致.滥刑:不加节制地滥用刑律.
原文: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翻译: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已的品行来斥退好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赏析:六思慎重不懈怠,七思兼听不妄行,八思正身不近恶,九思施恩不谬赏,十思加罚不滥刑
原文: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注释:总:归纳.宏:扩大,弘扬.兹:这,此.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而:顺承连词.择:分辨选用.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尽:形作动,用尽。播:扩大.惠:惠泽.信者:诚信的人.效:献出。.垂拱:垂衣拱手.而:结果连词.
翻译: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洒播他的恩惠,诚信的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享受出巡游玩的快乐,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赏析: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原文: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简析:1、提出“十思”的内容:3、做到“十思”的好处:文武争驰,君臣无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戒奢侈(第1、2条)戒骄傲(第3、4条)戒纵欲(第5、6条)戒轻人言(第7、8条)戒赏罚不公(第9、10条)2、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1、“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2“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答:“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答: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思考题
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浚源二.总结历史引出警告提出十思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善始实繁克终盖寡三.居安思危一.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课文理清思路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之:助词,取独。长:生长。(另外,形容词用作动词,长高)固:使…稳固(牢固)根本:同义复词,根浚:疏通而:却治:太平,安定(相对于“乱”)虽:即使下愚:最愚昧无知;处在最愚昧无知的人之列而况:何况
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体会这样的特点吗?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再就是借贬低别人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当:主持,承担之:的重:形作名,重大职权居:占有→拥有大:形作名,重要地位崇:推崇休:美好,福祉居:处于安:形作名,安逸的环境危:形作名,危难以:相当于“而”,表并列处:保持厚:敦厚胜:克服,克制以:连词,目的而:连词,表转折
树木:固本求长(正面)水流:浚源欲远(反面)人君:积德安邦提出中心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本段开头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证明了怎样的观点?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凡百:所有的承:承担景:大殷忧:深切的忧虑而:连词,表承接能克:同义复词,能够;克:能够(积累成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盖:表示不十分肯定地判断其:代国君之:代天下而:表转折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以1:连词,表修饰以2:连词,表结果或并列傲:傲视,轻视行路:路人董:督责震:威吓苟免:苟且免于刑罚怀:内心感念貌:表面上人:民(避讳)宜:应当深:深切慎:警惕,戒慎
A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引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_的关系比作______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水和舟民和君
魏徵进谏录上谓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与之矛盾吗?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其:难道忽:轻视,怠慢诚:如果确实,果真可欲:想要的东西以:用来作:兴建,这里指兴建宫室止:停止安:使…安谦冲:谦虚,同义复词牧:约束,修养下:名作动,居于……之下乐:以……为乐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敬:慎壅蔽:被堵塞、蒙蔽正:使……端正以:来,表目的黜:排斥所加:施加的时候(所字结构)因:因为以:连词,表结果,以致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核心:正己安人。角度:1、2—戒奢侈;3、4—戒骄躁;5、6—戒放纵;7、8—戒蒙蔽;9、10—戒主观。“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宏:扩大,弘扬简:选择善:形作名,好的意见效:献出驰:奔驰效劳事:忧烦的事物豫:巡游养:保养,颐养鸣:使……鸣,演奏垂拱:垂衣拱手,喻指轻而易举化:教化劳:使……劳;苦:使……苦司:管理役:役使,劳损亏:毁坏,减损
魏征眼中最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如何实现这一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才能实现这一理想。
莫谓谏臣空议论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张玄素谏修乾阳殿——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③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④魏徵谏太宗止泰山封禅——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⑤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⑥魏徵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⑦魏徵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⑧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⑨魏徵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⑩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王珪谏太宗出美人大臣王珪进见唐太宗时,唐太宗指着身边一个美人说:“庐江王太不道德了,竟将这个女子的丈夫杀死,把她据为己有。像他这样,哪有不灭亡的?”王珪说:“臣听说,古时候齐恒公到郭国去,问那里的人说:‘郭国为什么要灭亡啊?’人们说:‘因为他喜好善行,厌恶恶行。’齐恒公说:‘照你们这么说,郭君还是个贤明的君主,怎么会灭亡呢?人们说:‘他喜好善行,但并不身体力行;他厌恶恶行,但自己的恶行又不去掉,所以最后灭亡了。’现在庐江王既然因恶行而亡了,可是他的妻妾又被安置到这里。臣以为陛下这是知恶、厌恶,可是又不能去恶呀。”唐太宗听了,称赞王珪说的很好。
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古文观止》点评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kǎi)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mógào,君臣谋议政事的文体)并传。魏征的谏议中你认为今人最值得铭记的有哪些?说说理由。
论述特色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语言朴实雄健雄辩的逻辑力量(提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语言特点一、巧譬喻,化抽象为具体。二、妙排比,增强说理气势。三、衬虚词,变呆板为活泼。四、添散句,行文错落有致。五、智设疑,忠言委婉顺耳。
成语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垂拱而治:垂衣拱手就可以使天下安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远。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情有开头,却很少能有个结果。指不能善始善终。
多音字谬论/纰缪miù/绸缪móu/姓缪miào殷切yīn/殷红yān/雷声殷殷yǐn塞车sāi/堵塞sè/塞外sài装载zài/转载zǎi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一段分析求:要求,需求.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长(zhǎng):高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高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根本:树根.本:本义是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或说(事物的本质)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的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流:泉流,名词。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浚(jùn)疏通.其:他们的。德义:恩德,恩义.义:适宜的道德行为.
1“闻”到什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比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引出正题:治国必积德。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答:比喻论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注释: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望,求,思:同义:指望.厚:丰厚.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下愚:最愚笨无知的人.况:何况.于:介词,对.明哲:明智,贤能的人,哲:聪明.有才能.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赏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当:主持,掌管.神器:帝位.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域中:天地间.大:形容词作名词,重位.念:考虑.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安、危:形作动,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戒:戒除.以:第一个是动词,用.实行,厉行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塞sè流:水流,名词。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赏析: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简)作者认为,人君应当怎么做?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反正排比句排比句
简析、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引出正题:治国必积德。、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3、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原文: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第二段分析注释:凡百:指所有的.元首:指帝王.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承:承受,秉承.景:大.殷:深切的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繁:多.翻译: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赏析:抽象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克:能够.终:坚持到底.盖:语气副词,大概.岂:难道取:攻取守:保卫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昔:从前而:表承接而:表转折何:为什么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殷忧:深切的忧虑.以:而,表修饰。下:指臣民.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以:而,表并列。傲:轻视.物:指自己以外的人.一体:整体.行路:陌生的路人.虽:即使.董:监督.以:介词,用.震:威吓.这两句是状语后置.苟:苟且.而:转折连词.免:免于罪罚.怀:怀念,感激.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恭:恭顺.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
原文: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翻译: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赏析: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原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注释:惟:只有.覆:颠覆.宜:应该.深:深切.慎:警惕.语出:《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业,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赏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总结:从历史教训入手,进一步说明君王厚积德义的重要性。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第二节思考题:
a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_的关系比作______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水和舟民和君
思固本思源(比喻)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分析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本课小结总结历史(对比)说明善始实繁克终概寡引出警告反面
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项王曰:“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不求闻达于诸侯安安定怎么哪儿疑问代词养生的东西求追求探求请求要求
积累词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鲜克有终
第三段分析原文: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注释:其:反问语气词,难道忽:轻视,怠慢。君:名作动,统治。诚:假设连词,如果.以:表目的,来.可欲: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思:想到。以:以便,目的连词.戒:通”诫”.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建筑宫殿一类的事情.安:使动,使….安定.高危:(地位)高而险.冲:谦虚.牧:修养.惧:担心。满溢:比喻骄傲自大,听不进批评.下: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乐:意动用法,以……为乐。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三驱:围打禽兽时,只合三面,留一面,以示人君的好生之德.以为:以(之)为,以:把。度:限度。
第三段分析翻译: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加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自己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要想到从三面驱赶,留一面。赏析:提出“十思”的内容:前五思:一思知足不纵欲,二思知止不扰民,三思谦冲不傲物,四思居下不自高,五思三驱不纵猎.原文: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原文: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忧:担心。懈怠:意志松懈。而:递进连词.敬:慎重.雍(yōng):堵塞.雍蔽:被蒙蔽.虚:使动用法,使……谦虚。以:表修饰谗:动词作名词,说坏话污蔑别人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正:使动,使….端正.黜(chù):排斥.恶:形作名,奸恶小人加:施加.无:同“毋”,不要。以:因果连词,以致.谬赏:不恰当的奖赏.而:以致.滥刑:不加节制地滥用刑律.
原文: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翻译: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已的品行来斥退好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赏析:六思慎重不懈怠,七思兼听不妄行,八思正身不近恶,九思施恩不谬赏,十思加罚不滥刑
原文: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注释:总:归纳.宏:扩大,弘扬.兹:这,此.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而:顺承连词.择:分辨选用.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尽:形作动,用尽。播:扩大.惠:惠泽.信者:诚信的人.效:献出。.垂拱:垂衣拱手.而:结果连词.
翻译: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洒播他的恩惠,诚信的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享受出巡游玩的快乐,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赏析: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原文: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简析:1、提出“十思”的内容:3、做到“十思”的好处:文武争驰,君臣无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戒奢侈(第1、2条)戒骄傲(第3、4条)戒纵欲(第5、6条)戒轻人言(第7、8条)戒赏罚不公(第9、10条)2、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1、“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2“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答:“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答: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思考题
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浚源二.总结历史引出警告提出十思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善始实繁克终盖寡三.居安思危一.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课文理清思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