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yao)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魏征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诤臣谏议大夫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解题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谏——劝谏“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自读课文1.标注生词读音2.注意正确断句3.找到具体阐述“十思”的段落。
谏太宗十思疏为何思思什么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思些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自读课文1段1.参注释翻译文段2.勾划特殊词句3.本段中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论证的?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思考:1.修辞了什么使用?2.通过这些修辞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赏析:继续比喻论证,连用四个“不”,后一个否定前三个,“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称人君“明哲”,既体现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高峻皇权的,永远保持无休止的美善,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用节俭戒除奢侈,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长远啊。赏析: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亮出观点: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小结:运用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说明人君要得到国安,必须厚积德义。
思考题: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答:比喻论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确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却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却力量有余,现在守天下却显得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北方和南方联合成一个整体,傲视别人就会使亲骨肉之间变得像陌生人一样。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只有民众(的力量);(人民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使船只颠覆,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这样忽视大意呢?
赏析:这是对段首“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总结性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警告“怨不在大,可畏唯人”;提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告诫。说明人心向背的重要,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
思考题: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总结:以上是第二段:从历史教训入手,告诫君王切忌“纵情傲物”,否则“水亦覆舟”。
取易守难殷忧竭诚得志傲物善始繁克终寡胡越一体载舟覆舟骨肉行路深慎分析历史道理论证
自读课文3段 1.参注释翻译文段2.勾划特殊词句3.作者从哪些方面提出了“十思”,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如果能够看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居于百川之下;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捕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使自己的品德端正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德行,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可以尽享出巡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松、乔两位神仙那样长寿。(皇上)谈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教化,为什么一定要使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朵,明亮的眼睛,毁坏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思考:1.“十思”的内容具体指哪些?戒奢侈(第1、2条)戒骄傲(第3、4条)戒纵欲(第5、6条)戒轻人言(第7、8条)戒赏罚不公(第9、10条)
2.“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3.“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4.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答:“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答: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思考题
以上是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并指出其效果。
写作特点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总结: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略)2.请你谈谈,魏征说的“十思”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答:(略)
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项王曰:“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不求闻达于诸侯安安定怎么哪儿疑问代词养生的东西求追求探求请求要求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②虽在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