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说“木叶”同步训练 基础训练篇 一、基础部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林庚(ɡēnɡ) 陆厥(quē) 橘颂(yòu) 王褒(bāo) B.启发(qǐ) 钟爱(zhōnɡ) 吟唱(yín) 缘故(yuán) C.事实(shì) 考虑(lǜ) 流传(liú) 惊人(jīnɡ) D.轻易(yì) 放弃(qì) 创造(zào) 关键(jiàn)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BR> A.桂树 夕阳 大概 隐士 B.思索 干躁 湿润 触觉 C.褐色 桅杆 排斥 暗示 D.繁茂 仿佛 单纯 艺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即便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恩泽。 B.给难字注音,不只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而是为了在“读书”中“识字”,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C.数百名法轮功练习者的惨剧,更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李洪志观点的荒谬。 D.这件事连小孩都知道,况且还是大人呢? 4.下列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年来,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以邻为壑,在国际上已是众叛亲离了。 B.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C.我们一定要从今年多起特大瓦斯爆炸中吸取教训,触类旁通,严防此类事故的发生。 D.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累累,真可谓罄竹难书。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台湾当局对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缺乏应有的诚意,反而一面做出伤害两岸同胞感情的事,甚至___________升高敌意,制造对抗。 (2)勇于___________,勇于创新,是我们对新时期学生的要求。 (3)光盘是一种区别于软盘的存贮___________,它有点类似我们见到的CDS唱片。 A.刻意 质疑 媒介 B.蓄意 质疑 媒体 C.刻意 置疑 媒体 D.蓄意 置疑 媒介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善于发现和总结工农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的经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B.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C.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 D.这套网上航班查询系统和民航总局计算机订座系统相连,具有及时、准确、信息全面等特点。 二、阅读部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7.选文中出现了几个用木叶的作家亦或诗人,请再找几个他们的名句。 8.选段中说屈原开创了使用木叶的先河,有关屈原你是如何评价的? 9.诗人为何如此钟爱使用木叶二字,你能理解吗? 10.文段是全文说木叶的首段,作者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能力提高篇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与“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 B.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决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 3.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4.“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5. “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 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7.“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 。 8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9.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 。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 。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 。 1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漠,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天 鹅
布 封 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使我们意识到它创造物类竟能达到这样妍丽的程度。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一切都使人觉得它不同凡俗。古代神话把这个媚人的鸟说成为天下第一美女的父亲,一切都证明这个富有才情与风趣的神话是很有根据的。 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典型。可不是么,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地道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 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它无拘无束地生活在我们的池沼里,如果它不能享受到足够的独立,使它毫无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会逗留在那里,不会在那里安顿下去。它要任意地在水上遍处遨游,藏到灯芯草丛里,钻到最偏僻的湾汊里,然后又离开它的幽居,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它似乎是很欢喜接近人的,只要它在我们这方面发现的是它的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和朋友,而不是它的主子和暴君。 驯天鹅的惯常叫声与其说是响亮的,毋宁说是浑浊的。古人描写的那些和鸣锵锵的天鹅,显然不是拿一些像我们驯养的这种几乎喑哑的天鹅做蓝本的。我们觉得野天鹅曾较好地保持着它的天赋美质,它有充分自由的感觉,同时也就有充分自由的音调。可不是么,我们在它的鸣叫里,或者宁可说在它的嘹唳里,可以听得出一种有节奏、有曲折的歌声,有如军号的响亮,不过这种尖锐的、少变换的音调远抵不上我们的鸣禽的那种温柔的和声与悠扬朗润的变化罢了。 此外,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为一个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在一切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前奏。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样柔和、这样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诉,低沉地、悲伤地、凄黯地构成它自己的丧歌。这个传说控制了古希腊人的活泼而敏感的想象力:诗人也好,演说家也好,乃至哲学家,都接受着这个传说,根本不愿意怀疑它。我们应该原谅他们杜撰这种寓言。对于敏感的心灵来说,这都是些慰藉的比喻。无疑地,天鹅并不歌唱自己的死亡,但是,每逢谈到一个大天才临终前所作的最后一次飞扬、最后一次辉煌表现的时候,人们总是无限感慨地想到这样一句动人的成语:“这是天鹅之歌!” 11.文章画线句“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中,①“天生的美质”指什么?②“自由的美德”指什么?试以简洁的语言回答。 12.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内容,谈谈作者对天鹅的歌声有何评价? 13.文章通篇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天鹅?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第二段以工细之笔描绘天鹅的航行英姿,如在眼前;第四段中通过对比“野天鹅”与“我们的鸣禽”的叫声,凸现了前者的特点。 B.作者心中有爱,笔端含情,不仅描摹了天鹅的“天生的美质”,更表现了它“自由的美德”,使全文情景交融,情理交汇。
C.本文结尾一节情文并茂,天鹅的临终绝唱哀婉凄怆,深沉动人,曾经打动了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学者,也成了文学艺术史上传诵不绝的佳话。 D.作者先虚写后实写,形神结合、细腻生动地刻画了美丽而又温和的天鹅形象,寄托了作者对天鹅的礼赞之情。 E.文章两次引用神话传说,巧妙点染,使天鹅不同凡俗的形象有所附丽,焕然生辉。 课后检测篇 一、基础部分(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萧萧落木(sù) B.涔(cén)阳 无妨(fǎnɡ) 陇首(lǒnɡ) 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pō) 秋风袅袅(niǎo) D.疏朗(shū) 窸窣(x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力能扛鼎 垂手可得 俗不可奈 漠不关心 B.食不厌精 突如奇来 混为一团 天花乱坠 C.举止安详 方枘圆凿 飞黄腾达 火烧眉睫 D.好景不长 毫无二致 捍然不顾 同仇敌忾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科学家发现,用某些细菌产生的蛋白质作的模板,能将纳米微粒_________成秩序井然的结构。 ②奥委会的规模和成本必须压缩,以便这场全球最重要的体育盛会能_________健康发展下去。 ③朝鲜半岛南北卓有成效的互访,促进了双方关系的_________,进而走向合作。 A.组建 继续 和解 B.组装 继续 缓和 C.组建 持续 缓和 D.组装 持续 缓和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 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D.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 5.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6.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二、阅读部分(3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戚景通传 戚将军景通,字世显,定远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因功以军政掌印。部使者举孝廉,升江南运粮把总。至则祛积弊,却羡余①,比输太仓。故有鬻筹之弊②,客以告。作色曰:“景通自结发事君,壹勿欺。吾宁受簿责③,毋宁自欺。”已输仓,不中计,对簿度支④,当降级。所部张千户者怀赢金三百馈之。景通笑曰:“吾且不欺受罪,顾纳赢金为欺耶?”事白复官。戚勋以总督备倭至,欲引将军为同姓。景通谢曰:“先世故姓倪,载在勋府,即自附,玺书之谓何?”卒却之。拜总督备倭,升山东都司佥书,升大宁都司掌印。河间治河,久未底绩。属为植,不逾月而告成。大宁缺佥书一人,部署匈奴内附者,景通言“安荣可”。荣奉百金为寿,目摄之曰:“吾荐贤,故荐君。以此相加,则吾荐非也。”荣惭而退。……斑白始有子,曰继光。继光綦履过庭,将军大诟曰:“童子何如!綦履⑤必锦衣,锦衣必肉食。尔父清白,必不尔餍。尔他日将饕卒伍以自封!”即知为外氏所遗,卒裂綦废勿著。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命绮疏四户⑥,列两楹间。工请益绮疏十二。景通日:“使吾无得罪于先世,犹聚族于斯,四户足矣。不然,此且不保。”季年画策备胡,累数百牍。 注:①羡余:古代官吏以无名杂税巧取豪夺,而以赋税盈余名义进贡皇室的部分财物,称“羡余”。②鬻筹:指虚报纳入官仓的粮食数量牟取私利。③簿责:根据文书所列罪状责问审理。④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⑤綦履:绣花鞋。綦,鞋上花纹。⑥绮疏:雕饰花纹的窗户。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则祛积弊 祛:除去 B.事白复官 白:(查)清楚 C.使吾无得罪于先世 使:如果 D.季年画策备胡 策:(举起)马鞭 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却”字相同,两个“始”字不同。 B.两个“却”字相同,两个“始”字也相同。 C.两个“却”字不同,两个“始”字也不同。 D.两个“却”字不同,两个“始”字相同。 9.分别比较下列名句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有鬻筹之弊,客以告。②戚勋以总督备倭至。③以此相加,则吾荐非也。④尔他日将饕卒伍以自封。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句不同。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戚景通正直清廉的一组是
①至则祛积弊,却羡余。②吾宁受簿责,毋宁自欺。③先世故姓倪,载在勋府……卒却之。④属为植,不逾月而告成。⑤景通言“安荣可”。⑥命绮疏四户,列两楹间。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③ D.③④⑤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戚景通升江南运粮把总,按实际情况征收粮食输入太仓。因过去有虚报粮食数量的作弊行为,而戚景通坚决不这样做,致使输入官仓的粮食不符合账簿数目,因此受到度支官的审问,判罪降级。 B.戚景通升大宁都司掌印,在河间治河之事上扭转了长久未取得成效的局面。举荐安荣为佥书,后安荣献给景通百金祝寿,景通严厉地批评了他的这种做法,使得安荣惭愧而退。 C.戚景通年老得子,但能严格教子。看到继光穿绣花鞋过庭,他生气地训斥。他认为孩子现在锦衣肉食,就会败坏了父亲的清白,将来就将会贪占军队的钱财自求富足。 D.戚景通身为高官,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工匠请求增加十二扇雕花窗,而景通则坚持四扇窗足够,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有合乎祖先的好传统,才能使家族不衰而长住此房。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20题。(20分) 黄昏了,慢慢地,像是偷偷走着。紫丁香色的阴影落了下来,罩着森林。巨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静的田野里躺着。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三个、四个、六个。拖着装满了木柴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他们的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着黑色补丁的灰色的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像船上的桅索一样。额头上流着汗,城市又那么远!幼小的奴隶们,处在穷苦的羁轭之下,孩子眼睛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和悲哀,城市很远!很远!许多惬意的人要在你们身边走过,他们的汽车都要在你们身边开过去,他们一生中不曾尝过苦难杯子——他们,使你们受苦的他们。他们知道什么?在佳姆—戈利雅的大饭店里,音乐队奏着乐,在别墅里,那么舒服,又那么开心!饥饿这黑鬼并不向那里伸手。烦恼也不在那里织着涂胶的网。他们知道什么?…… “妈妈,这些孩子们为什么拖着车子?”一个在汽车里的小小的惬意的人问着。 “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拖着木柴去。” “他们不觉得太重吗?” “不,亲爱的,他们已经习惯了。” 那些赤脚的停下了,喘着气,满脸怨恨地望着,又拖起了他们的小车。他们用袖子揩去额上的汗,脏黑的脖子的血管涨大了,又向前走去。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灰色的、窒息的灰土……在第二辆车子的木柴上,坐着一个小小的助手——蓝眼睛的小姑娘。血,暗红的血迹,在她的小脚凝结了。但是,她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a你对谁笑,金发的小奴隶呀!对苦难……对你的雪白,天真的灵魂,你笑着。b可是明天?明天,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好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c 而且,拖着小车,这里看到黑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欢乐,你就不再微笑了。d阴影要罩上你的天真的脸,湿润的眼睛要露出仇恨,你就跟着你的褴褛的哥哥们,举起了你的小小的、黑黑的、握得紧紧的拳头!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保加利亚)斯米尔宁斯基《赤脚的孩子》〕
12.“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静的田野躺着。”这个比喻,显然与穷苦孩子的命运有关,换个角度,如果文章是表现“惬意的人”的快乐,这条“大路”可以用什么来比喻?(2分) 13.“孩子们的眼睛燃烧着老人的安静和悲哀。”在这里,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是(2分) A.幼小的奴隶们,思想上和老人一样已成熟起来了。 B.幼小的奴隶们,失去了反抗力,精神上已经变得有点麻木了。 C.幼小的奴隶们,正在默默地滋长着反抗的意识。 D.幼小的奴隶们,悲哀已经变得淡漠,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14.“城市又那么远!”“城市很远!很远!”反复这些话,旨在表现(2分) A.孩子们在穷苦的羁轭下无可奈何的心情。 B.孩子们想尽快到达城市的急切心情。 C.孩子们对城市的无限向往。 D.孩子们心中的目标非常渺茫。 15.作者写佳姆—戈利雅大饭店欢乐的音乐,别墅中舒适豪华的生活,惬意的人们扬起尘土的汽车,意在(2分) A.通过画面的渲染烘托,暴露出不合理制度的根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B.通过画面做出情境的对比,表现贫富差别,从而鞭挞不合理的制度。 C.通过画面的强烈反差,构成对比,揭露造成赤脚的孩子悲惨命运的根源。 D.通过画面的渲染烘托,暴露社会的阴暗面,表现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16.“不,亲爱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这话表现了那位母亲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17.蓝眼睛姑娘“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2分) A.表现小姑娘开朗的性格,唤起人们对小姑娘悲惨命运的同情。 B.表现小姑娘虽承受重大的生活压力,仍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C.将小姑娘置身于陷其苦而不知其苦的境地,使人觉得,其令人怜爱之处,正在这天真和无邪之中。 D.表现小姑娘善良的性格,心里充满幻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 18.“你的青春用了温柔的、天鹅绒一样的眼睛望着”一句话插入文中“ ”处,才能使上下文衔接起来(2分) A.a B.b C.c D.d 19.“这里看到黑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快乐。”句中的“这里”和“那里”分别是指什么?(各限15个字以内)(2分) 20.“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两个世界”分别指的是什么?(限15字以内)(2分) “一个是多余的”是哪一个?为什么?(限70字以内)(2分) 三、语言运用(每小题4分,共12分) 21.仿照下列句子,从“真理”“正义”中选择一个作为陈述的对象写一段话。 创造是石,它能敲出星星之火;创造是火,它能点燃希望的灯;创造是灯,它能照亮前行的路。 22.请将下列句子改写成一个单句,不要改变原意。 李煜之所以如此信佛佞佛,究其原因,一则是家庭的影响,二则是由于国事的安危,三则是因为个人性格和经历的缘故。 23.将下面一段消息概括成“一句话新闻”。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近日联合颁布《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对境外就业中介实行行政许可证制度,并定于2002年7月1日起实施。规定要求,从7月1日起
,出境就业的中国公民必须与境外雇主直接签订劳动合同。这将使中国境外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得到当地国家法律和劳工部门的双重保障。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篇 一、1.A 2.B 3.C 4.A 5.A 6.D 二、7.略 8.略 9.受前人影响而且木叶两字在诗人的运用中很多也符合诗歌求新含蓄的风格。 10.引起下文,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 能力提高篇 1答案:B 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思路导引:要从词义的轻重上来辨析词语,如“震动”指一般的摆动或摇动。而“震荡”是持续的、轻微的摆动或摇动。也可以是程度、高低不同的辨析。 2答案:D 思路导引:虚词的考查注意从使用易混处下手,注意考查求异思维能力,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虚词的使用。虚词的考查重点也从关联词逐渐转移到副词、连词、介词的使用上。 3答案:B解析:B.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沉思”。 思路导引:使用成语切忌“望文生义”。成语有其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如胸有成竹、落花流水等。 4答案:因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 思路导引:本题是要求我们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 5答案: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思路导引:关键语句既要照应上文,又要提示下文,即承上启下作用。在回答时要答出具体内容,不要太笼统。 6答案:B 解析: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 思路导引:对文字表达中心的概括,最关键的是理清思路,看文章讲了几段,讲了几个主要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哪一方面内容为主等等,据此作答。 7【解析】 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自然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 【答案】 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8【解析】 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答案】 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9【解析】 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三小题表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 【答案】 “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 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 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10【解析】 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B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答案】 CE 11【解析】 ①答案从第三段中筛选概括。答案包括两点。②答案从一、二两段中筛选概括。答案包括两点,意思对即可。语句要通顺。 【答案】 ①指优雅妍美的形态,善航的最美的典型。 ②指任意遨游,无拘无束;只接近友善之人,不接受奴役。 12【解析】 有三个要点,一是“歌声不动听”,二是“没有临终绝唱”,三是“天鹅之歌的传说能给人以慰藉”。(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酌情扣分。要点一从第四段中筛选概括,要点二、三从最后一段中概括) 【答案】 天鹅的歌声并不动听;天鹅并没有临终绝唱,但人们愿意接受天鹅之歌的传说,因为它能给人以慰藉。 13【解析】 这样写的好处共四个要点,任答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答案】 拟人手法。好处是:将天鹅人格化;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自然、贴切地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会于艺术形象之中;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14【解析】 本文并没有情景交融、情理交汇的特点,故B项错误;天鹅本无临终绝唱,更谈不上“哀婉凄怆,深沉动人”,故C项错误;本文行文是先实写,后虚写,故D项错误。 【答案】 AE 课后检测篇 一、1.解析:A.萧萧xiāo落木;B.无妨fánɡ;C.漂泊bó。 答案:D 2.解析:A.垂—唾,奈一耐,B.奇一其,团一谈,D.捍一悍。 答案:C 3.解析:组建:组织,建设;组装:安装;继续:指活动连下去,不间断;持续:延续不断;缓和:局势、气氛等变缓和;和解:不再争执,归于和好。 答案:B 4.解析:“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用来形容在家中看电视,语意不合。 答案:C 5.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 答案:B
6.解析: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 答案:A 二、(一)7.D 8.D 9.D 10.A 11.C (二)12.大路像是亮闪闪的金带,在静静的田野上飘拂着。 13.B 14.A 15.B 16.对孩子的苦难缺乏同情心。 17.C 18.B 19.“这里”指赤脚的孩子们的贫困生活。“那里”指坐小汽车的富人们的豪华生活。 20.穷人社会阶层和富人社会阶层;“多余的”是指富人社会阶层,因为小姑娘从“这里”和“那里”的对比中,已认识到穷富不均,社会不平,因此“露出仇恨”,举起“拳头”,高呼这句含有强烈抗争意识的口号。(“多余的”意即不必要的、无用的。暗含应该除去之意) 三、21.略(每个句子构成恰当的比喻) 22.家庭的影响,个人的性格,经历的缘故,国事的安危是李煜信佛佞佛的原因。 23.我国自7月1日起实行境外就业中介许可证制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