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说“木叶”》()组姓名林庚: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林庚做人的正直品格,学者的严谨精神。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学会鉴赏中国古典诗歌。3.学习比较分析法与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技巧。温故知新:1.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技巧要恰当地概括文章要点,需要阅读者具有较强的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必须总览全文,把握整篇文章,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语,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起首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具体方法:(1)直接提取要点。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经过删改,转化成自己的答案。(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先分部分、分层次,把握其脉络,再概括层意。(3)概括性语句一般是判断句。2.比较分析法指用与所述事物在某方面相同或相反的材料进行类比或对比,从而揭示出材料的意义,发挥事例的论证作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分类比与对比两种。类比法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用作类比引用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话、典故、神话故事,还有自然现象和社会幽默小品。对比法: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观点的目的。又可分为“横对”与“纵对”。“横对”是把同一时期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纵对”是把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自主学习与检测1.基础积累(见《新学案》第59-60页内容),要求:相互提问能准确回答。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新学案》第60页“结构图示”,能说明每一项内容对应的自然段内容。-4- 3.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举例说明。(见《新学案》第60页疑难解说: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答案)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1.第一段列举了好多个典型例子,显得文章内容累赘不精练吗?为什么?提示:没有累赘不精练的感觉。以屈原的诗句引出文章的论题——“木叶”。紧扣标题,列举典型例子,说明“‘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令人信服,为下文的分析张本。2.第三段“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中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方面?提示:诗歌的意象和一般的概念(指表示事物名称的一般名词)有很大差别,即意象的内涵远比一般概念的内涵丰富,这是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参考资料:袁行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中指出“为了进一步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我在这里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我大致分为以下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言外义既不在词语之中,也不在句子之中,而是在字句的空档里,即所谓字里行间的‘行间’。它虽然并未诉诸语言,但读者可以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加以补充。”3.第三段“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作者阐述中国古代诗歌中多用“木叶”,很少用“树叶”,这是为了说明诗歌语言怎样的特点?提示:诗歌的语言讲究精妙,不能单靠概念的理解。“木叶”和“树叶”不过一字之差,但情感意义不一样,差一点就会差很多。4.结合第四段理解:作者在文中援引了大量的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这对于阐发道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提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言论的话题;二是例证,可以使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5.第四段中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提示:从屈原到以后很多诗人,把“木叶”用到秋景中都取得鲜明的形象,主要以吴均和曹植的诗句为例比较分析,发现“高树”饱满,“高木”空阔,“木”比“树”显得更单纯,本身仿佛含有落叶的因素,这就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6.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4- 中“暗示性指的是什么?提示: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因其不是词语的一般义(词典可查的),但与一般义有关,所以说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7.第五段“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中的“敏感”“有修养”该如何理解?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提示:“敏感”是指诗人能认识语言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就是说不但懂得词语概念的意义,而且熟悉它的丰富而微妙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有修养”是指诗人能够把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8.第五段“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提示: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9.第五段主要阐明了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方法?提示:阐明了“木”为什么有“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个特征。作者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木”与“树”进行对比,并佐以实例。行文缜密,条理清晰,有理有据。10.根据第六段开头到“它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简要概括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提示:“木”暗示的颜色性,使“木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11.第六段引用曹植和司空曙的诗句,其用意是什么?提示:用意是把“落叶”同“木叶”比较,突出“木”的第二个特征。正因为有这个特征,《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12.根据第六段“‘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试分析比较“落叶”与“落木”有什么不同。提示:“落叶”是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13.第七段内容对鉴赏诗歌具有什么启发意义:提示:要注意品出形象蕴涵的意味。这虽针对一个个例,但实际上揭示了鉴赏诗歌的普遍途径。-4- 拓展延伸1.如何理解本文选题小,论理深?2.本文哪些段用了比较分析?举例说明。3.联想也是一种写作技巧,举例说明本文如何运用的。反思纠错:从自己已经背诵古代诗歌中举例说明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多义性。-4-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