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下册 / 第三单元 / 9 说“木叶”/ 林庚 / 《说“木叶”》参赛说课稿

还剩 4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说“木叶”》说课稿****第一中学****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来自山水秀美,有塞外明珠美誉的皇家园林城市——**,我叫****,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启人心智、引人深思。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文学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本课的主要价值在于,学生通过探讨“木”的艺术特征,发现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并理解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能学以致用获得鉴赏文学语言的启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筛选信息,比较归纳,认识“木叶”这一艺术形象。9 (2)理解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2、能力目标:(1)通过探讨“木”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理解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获得鉴赏文学语言的启发。(2)学会运用语言的暗示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语言暗示性带来的丰富意蕴,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理解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语言的暗示性。二、说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他们仅仅擅长对诗歌语言的浅层理解,常常忽视语言的潜在含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对语言的微妙之处也缺乏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含蓄蕴藉、言近意远。(二)学法及确定依据9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吕叔湘也强调过:语文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地实践才能习得。根据《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学法:1自主学习法 2合作探究法3练习提升法(三)教法及确定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因而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的人文性要求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说“木叶”》属于文艺随笔,它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它的自由灵动,需要教师采用灵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启发学生学以致用。基于以上原则采取了如下的教法:1学案辅助法2激趣导入法3归纳比较法4合作探究法5迁移提升法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9 三、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既是对文本的阅读与鉴赏过程,又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树立学习主体意识,学会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的过程,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一)说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布置学案,让学生课前读一遍课文,特别是细读4---6节,填学案表格。(因为课文较长,又有很多引用诗词的注释,需要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为了保证预习的有效性设计了学案的表格,同时也引向课堂鉴赏的重点部分。)(二)说课堂教学。第一环节:视频导入、设置情境。(多媒体显示)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我的导课是播放动画视频(播视频),播完视频后,让学生自由谈一谈看完画面后的感受。相同的一棵树,绿叶葱茏时和落叶缤纷时,带给我们的情绪体验是不一样的,诗人林庚的《说“木叶”》会对这种现象有什么样的阐释呢?(板书:说“木叶”)第二环节:研读文本、筛选信息(多媒体显示)走进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思索、探究,认真体味9 “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理清文章的思路,准确体察语言的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来解读文学语言的内涵和意境。基于此,提出如下问题:1、小组合作,完善学案上的表格,比较归纳“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艺术形象的差别,以引导学生发现“木”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2、“木”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诗人林庚是怎么解释这种现象的呢?引导学生提炼信息,经过研读文本,学生的结论如下:关键信息:(1)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2)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3)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经过进一步探究,学生发现这些诗句在情感上具有暗示伤感、惆怅、悲凉的特点。3、“木”字有这么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暗示性4、暗示性到底是什么呢?在课文中哪里有涉及,请同学们把它齐声读出来。第五段(9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过渡语:我们再到古诗中去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打出幻灯片)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同是写柳,我们从贺知章的笔触下看到化身为碧玉美人的杨柳,在春风中摇曳着曼长的枝条,呈现着新叶的嫩绿,而最擅写柳的李商隐,在写春柳时,则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写秋柳则表现傲对秋天稀疏衰落的悲叹。那我们总结一下: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用最简约的语言来承载最丰富的情感。5、为什么诗人们钟爱用暗示性的语言?结论:使诗歌具有含蓄美,意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五9 个问题,主要从学情出发,由浅入深,从感知到理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第三环节:延伸探究、展示成果(多媒体显示)走出文本,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在深入的文学鉴赏中再次获得语言的审美。同学们初步掌握了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性质后,还需巩固、提升鉴赏能力!这里我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经小组合作探究后,得出本组的鉴赏成果并加以展示,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问题是:1、请结合下面三首词的意境,选用残红、落红、乱红填空。2、阅读下面这些句子,理解“燕”在词语中的暗示意义。该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的鉴赏思路更加清晰。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第四环节:文学创作、学以致用(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该环节的方法是:运用“月”“秋雁”“梧桐”“秋叶”,写段文字(或诗歌或散文),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自己谈创作的内容、情感、目的。学以致用,更好地领悟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四、说板书:9 板书可以将课堂内容简洁明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好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本课板书由“树”“叶”“木”“落”四个字,勾连出一片叶子的形状,既形象生动,又凸显文章的主题,可谓一举两得。五、教学反思:(一)教学优点:1、探究式教学符合课改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2、教学内容有益于对高中课堂知识延伸和学生学习兴趣激发。3、授课环节连贯。4、“学以致用”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唤醒了学生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感悟,进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二)教学反思:1、在学生预习充分的前提下,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2、再适度增加启发的深度。1、建构学生认知的生成。(三)改进措施:1、注重启发式的追问。2、锤炼点评鼓励学生的语言。3、求教学设计灵动。以上是我对《说“木叶”》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即创造”9 学生是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高中学生的创造源于体验,源于对话,源于教师的深度开发。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又以训练为主线,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9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