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学生)姓名班级组别课题《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备注学习目标:1.识记孟子及《孟子》的有关知识;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3.参照注释,能翻译全文。重点难点:1.参照注释,翻译全文。2.积累重点实、虚词。导学过程:一.知识导学(一). 关于孟子: 1.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字,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 代 意 义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三)孟子名言:1、仁则荣,不仁则辱。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6、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7、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二、预习导学1.读课文,读准字音。尤其要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请标注。则王()乎胡龁()觳觫()衅钟()褊小()彼恶()知之挟()太山忖度()舆薪()不识有诸()便嬖()孝悌( )商贾( )莅临()商贾()挟太山()赴愬()畜()妻子放辟()邪侈赡养(shàn)衣帛()彘()豚()庠序()孝悌()惛()畜养()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通,)②王说(通,)③是折枝之类也(通,)④盖亦反其本矣(通,何不。同,)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通,)⑥赴愬(同,)⑦刑于寡妻(通,)
⑧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通,)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⑩是罔民也(通,)3.结合注释诵读全文,整体理解文意。思考:(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3).细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要点。5、根据注释自己翻译文章,标划出疑难点以下词句翻译存在困难:①②③④⑤三、课堂导学(一)课文导入(二)交流预习导学1、2题(三)初步感知课文1.教师朗诵,2.全体同学朗读。(自读,齐读)
3.交流预习导学3题四、课堂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气势磅礴(pánɡ) 觳觫(hú) 孝悌之义(dì)B.设喻取譬(pì)褊小(biǎn)以畜妻子(chù)C.君子远庖厨(páo)便嬖(bì)鸡豚狗彘(tún)D.放辟邪侈(pì)不赡(shàn)莅临寒舍(wèi)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B.C.D.3.填空。(1)《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___________,它的内容主要是写______劝说______放弃______,采纳__________的主张而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思想。(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__________。(3)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鸡、豚、狗、彘之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五、课堂总结六、学后反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