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一、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无以,则王乎3、德何如,则可以王矣4、吾不忍起觳觫5、若无罪而就死地6、然则废衅钟与与:同“欤”,吗。7、不识有诸8、百姓皆以王为爱也9、臣固知王之不忍也10、然,诚有百姓者。1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1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14、是诚何心哉1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16、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7、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18、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1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20、则王许之乎21、而功不至于百姓者,22、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23、老五老,以及人之老2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25、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26、抑王兴甲兵,危士臣27、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28、欲辟土地,朝秦楚39、殆有甚焉30、犹缘木而求鱼也31、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32、齐集有其一33、盖亦反其本矣34、其若是,熟能御之7
35、吾惛,不能进于是矣36、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37、焉有圣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3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39、此惟救死而恐不赡40、谨庠序之教41、申之以孝悌之义4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解释下面多义词: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B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1、道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道芷阳间行E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A舍南舍北皆春水2、舍B舍之!吾不忍其觳觫C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然,诚有百姓者3、诚B是诚何心也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7
A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4、乃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高乃翁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E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F屠乃奔倚其下A则王许之乎相信,5、许B杂然相许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D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A然则废衅钟与B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6、与C孰与君少长D蹇叔之子与师E与秦而不助六国也A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B视之,形若土狗7、形C无案牍之劳形D不与,归而形诸梦7
A他人有心,予忖度之B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8、度C王请度之D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E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A构怨于诸侯B然后快于心与9、于C吾何快于是D不拘于时,学于余E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A为肥甘不足于口与10、为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C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D孰为汝多智乎A以若所为,求若所欲B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11、若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E天若有情天亦老F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7
A可得闻与B反而求之,不得吾心12、得C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E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A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余固笑而不信也13、固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E弱固不可以敌强A其若是,熟能御之14、其B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D汝其善抚之A愿夫子辅吾志B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5、志C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D《齐谐》者,志怪者也E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7
A明以教我B御薪之不见,为不用明也16、明C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E力尚足以登,火尚足以明也F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A今也制民之产17、制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D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然则废衅钟与2、无以,则王乎3、王说,曰:“诗云……”4、反而求之,不得吾心5、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6、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7、刑于寡妻,至于兄弟8、盖亦反其本矣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7
1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11、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2、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五、指出下列句中词语活用情况。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6、抑王兴甲兵,危士臣7、为肥甘不足于口与8、轻暖不足于体与9、欲辟土地,朝秦楚10、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1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