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学习目标一、疏通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反复朗读,体味孟子散文气势磅礴、长于论辩的特点。三、研读文本,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第一课时文言知识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实词1.保民而王安定,安抚2.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3.挟太山以超北海跳过4.以羊易之换5.俯足以畜妻子养活6.莅中国而抚四夷临,统治7.犹缘木求鱼也攀爬8.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做官的人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怨恨10.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规定11然后驱而之善往,走向12.故民之从之也轻轻易,容易13.奚暇治礼义哉讲求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失,耽误15.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说明16.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应该
虚词1.然则废衅钟与既然这样,那么2.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3.即不忍其觳觫就是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疑问代词,怎么5.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本来6.物皆然,心为甚厉害,严重7.夫我乃行之这样
二、一词多义1.诸(1)不识有诸之乎(2)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之于(3)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众2.其(1)齐集有其一其中的(2)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3)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大概
3.之(1)牛何之(动词,到……)(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代词,这)(3)故民之从之也轻(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舆薪之不见(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5)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7)顷之,烟炎张天/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4.为(1)是不为也(动词,做)(2)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表示反诘)(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动词,变成)(5)为长者折枝(介词,向)(6)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介词,被)(8)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连词,因为)5.于是(1)否,吾何快于是(在这样的事上)(2)吾惛,不能进于是(到这样子)
6.若(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像(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这样(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这样(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若是其甚与?像(6)其若是,孰能御之?像7.度(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揣测(2)度,然后知长短测量(3)王请度之考虑,思考(4)度我至军中估计,推测(5)猿猱欲度愁攀援渡过(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8.抑(1)抑王兴甲兵难道(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还是9.爱(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2)吴广素爱人爱护(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是说你这样的人啊。(2)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译文:不肯干与不能干在具体表现上,凭什么来区别?(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文:敬重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译文:难道大王要兴师动众,使军士臣下都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感到痛快吗?(5)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译文: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有守道不变的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
作业:1.绿皮书91页名师讲坛。认真理解后粘贴在积累本上。(没有书的认真抄写下来)2.阅读白皮书166页张晓风的《我有一个梦》,摘抄200字。
【解析】A.“悌”应读为“tì”;B.“畜”应读为“xù”;D.“莅”应读为“lì”。【答案】C第二课时文言知识练习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气势磅礴(pánɡ) 觳觫(hú) 孝悌之义(dì)B.设喻取譬(pì)褊小(biǎn)以畜妻子(chù)C.君子远庖厨(páo)便嬖(bì)鸡豚狗彘(tún)D.放辟邪侈(pì)不赡(shàn)莅临寒舍(wèi)
【解析】A.刑—型,枝—肢;B.盖—盍;C.涂—途,已—矣;D.颁—斑,罔—网。【答案】B
【解析】A.都是“推及”的意思;B.表顺承的连词/用,介词;C.不得已/没有用来……的办法;D.看见,动词/表被动。【答案】A
二、填空。(1)《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___________,它的内容主要是写______劝说______放弃______,采纳__________的主张而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思想。(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__________。(3)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鸡、豚、狗、彘之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答案】(1)《孟子·梁惠王上》孟子 齐宣王 霸道“保民而王”(2)明察秋毫(3)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特殊句式。1.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译: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2.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译: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3.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译: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译: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译: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一、文本探究1.【研读文本】反复诵读,分析孟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第三课时
【答案】课文篇幅较长,表面上散漫无纪,实际上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子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和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十分严密。
2.【提炼特色】深入探讨,分析孟子是如何说服齐宣王的。(提示:可以从论证结构、方法、语言等方面阐述)
【答案】A结构:从具体段落看,课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始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肯定齐宣王不忍见牛发抖是仁心的表现,指出这是实行王道的基础。第二部分(“王说”至“然后快于心与”):指出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非“不能”,并启发他应推广仁心。第三部分(“王曰:‘否,吾何快于是?’”至“孰能御之”):说明用武力称霸是靠不住的,只有发政施仁方能称王。第四部分(“王曰:‘吾惛’”到最后):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答案】B语言特色: 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修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缘木求鱼”的比喻,已变成今天常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使文章形成参差错落之美,读起来声调铿锵,富于音乐之美;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雄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采斐然,行而远矣。
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在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驭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这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一组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文章中还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文学笔法。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高妙的论辩艺术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话题转换艺术。化解敌意、缩短距离的心理战艺术。取譬设喻、逐层推进的启发艺术。明知故问、欲擒故纵的"围剿"战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中心思路艺术特色保民而王不忍之心不为与不能仁政蓝图具体措施迂回曲折气势磅礴朴素真诚比喻贴切
3.【拓展深化】结合你对孟子的了解,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谈谈你对孟子的认识。(学生自由阐述)二、诵读孟子名言三、评价孟子(略,参见教学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