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词七首虞美人教案人教版一、背景材料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软禁宋都汴京,春花秋月使他触景伤情,回想昔日南唐的宫廷生活,愁苦万分,写下的一首词。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王景的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李煜政治无能,文艺上却以史诗文无所不通,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尤工于词。早期词作以反映自己帝王、宫廷生活为主,思想意义不大,被俘后,词作抒发亡国之痛,及其对屈辱的囚徙生活的愤懑、感伤,有动人的艺术力量,语音清新,形象丰满,意境深沉。《虞美人》,唐玄宗是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小令,双调。二、谋篇立意【译文】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此词相传是李煜的绝笔。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悉恨和悲痛心情。三、层次结构上阕一句写眼前实景,春花秋月并不因为人事变迁而有丝毫变化,面对依旧美好的自然景色,不由得想起故国美好生活,因而无数往事无数愁苦涌上心头,因而怕见眼前现实——东风吹指的月夜转入想象,设想同样春风吹拂的故国该是如何呢?下阕起始两句是想象中的故国的样子: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不由勾起万端愁绪,因而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苦,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合,道出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苦。作者把即景抒怀和抚今追昔自然交织在一起,形成心潮的波澜起伏而抒发感情。“何时了”充满哀怨;“知多少”感慨无穷;“又东风”织进复杂的心情;“回首”而“不堪”,沉痛已极;“应犹在”的推测,出自辛酸的眷恋;“朱颜改”的悲叹,满腹凄凉。句句言愁,而无一个愁字。直到最后,才取滔滔不尽的江水为喻,尽情地倾吐满腔的悲愁。全词由写眼前之景,转入虚写故国明月再由虚写想象中故国图景,转入实写词人现实之愁。整首词感情跌宕起伏,感人至深。四、写作特点生动、贴切的比喻,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李煜别有创意地从正面用波涛滚滚的长江比喻他无穷无尽的哀愁,生动贴切,写出愁恨的深长,浩渺,无边无际。意境博大,感慨深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五、重点难点讲析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而诗人为什么用“何时了”而生发感叹?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景物,而对于亡国君主李煜却、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更更感到今天的无比凄凉。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甚至可诅咒的了。因为他过去的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昔日欢乐却一去不回,所以他发出哀怨的感叹。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