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上册 / 第七单元 / *登泰山记 /姚鼐 / 《登泰山记》札记三则

《登泰山记》札记三则

  • 2022-02-22
  • 6页
  • 107 KB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登泰山记》札记三则  《登泰山记》脍炙人口,为“桐城三祖”之一――姚鼐的游记,行文明净简洁,生动鲜明。我们欣赏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也窥视到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配套《语文教师教学用书》①译文优美。但我以为教材或译文尚有商榷之处。  一、“传”音辨正  教材注解:“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清代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姬传”之“传”为多音字,此处念“zhuàn”,还是“chuán”?  按:古人命名,成年(男弱冠即20岁、女及笄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或相近,或相似,或相反。字是为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长辈要称字。如称屈平,字原;司马迁,字子长;陶渊明,字元亮;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班固,字孟坚;曹操,字孟德;白居易,字乐天;岳飞,字鹏举;孟郊,字东野;苏轼,字子瞻;诸葛亮,字孔明;他们都是字、名或相近,或相似。“韩愈,字退之”则字、名相反。  “鼐”“姬传”,表面上没关系。其实,“鼐”下是“鼎”,“鼎”为古代宝器,“姬”、“姚”都是久远的古姓。可推断,“姚”姓应是“姬”姓的一个分支。  查阅《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6   【姚】(一)姓。相传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左传?哀公元年》:“(少康)逃奔有虞……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注:“姚,虞姓。”【姬】(一)姓。相传黄帝居姬水,因姓姬。周人祖先后稷,也姓姬。  【鼐】大鼎。《诗?商颂?丝衣》:“鼐鼐及?。”【鼎】(一)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常见者为三足两耳。相传夏禹收九州之金铸成九鼎,遂以鼎为传国的重器。后称建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注解与《辞源》几近:【姬】①姓。传说黄帝居姬水,因以为姓。周人以后稷(黄帝之后)为祖,亦姓姬。注解词义最为详实的《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姬】②姓。《说文?女部》:“黄帝居姬水,因水为姓。”周人以后稷(黄帝之后)为祖,亦姓姬。  《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史记?周本纪》:“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综上,确念姬传(chuán)也!  顺便说一下,史上以“传”为名,较为著名的如刘铭传,中央台还曾热播连续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据《辞海》:“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生于大潜山下……”名、字源于《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据名、字关系,念刘铭传(chuá6 n)。较近的孙传芳,字馨远,中华民国时期直系军阀首领之一。据名、字关系,念孙传(chuán)芳。  二、道中迷雾冰滑  《教师教学用书》译为:“山道上迷漫着雾气,非常光滑。”  翻阅名家译文,《周振甫推荐古代散文》②译为:“路上云雾迷漫,冰滑。”《古文观止新编》③译为:“一路上云雾迷漫,有冰很滑。”《新古文观止赏析》④注:【迷雾冰滑】大雾迷漫,脚下冰雪溜滑。  我以为,译句关键之处,在于“冰”的处理,对其不同落实,决定有不同的翻译。  联系全文,考虑现实,泰山山道全部由石头砌成。雨过天晴后,山道非常干净;风雪之天,山道上则会留存雪迹,导致冰冻产生。冰雪天走在山道上,如同走在冰上一样光滑。毋庸置疑,此处“冰”字,可理解为名词作状语,“像走在冰上一样”,它表示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其实,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比比皆是。譬如: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贾谊《过秦论》)“席”“包”“囊”意为“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囊袋一样”。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云”“响”“景”意为“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柳宗元《小石潭记》)“斗”“蛇”意为“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4.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犬”意为“像狗一样”。  因此,“道中迷雾冰滑”,宜译为“6 山道上迷漫着雾气,(走在山道上)像走在冰上一样光滑”。  三、望晚日照城郭  《教师教学用书》译为:“远望夕阳照耀着泰安城。”《周振甫推荐古代散文》译为:“望夕阳映照城墙。”《古文观止新编》译为:“远望夕阳映照下的泰安城。”  此处,断句不同决定着翻译不同。断为“望/晚日照城郭”,还是断为“望晚/日照城郭”?“望”,是关键。它的不同处理,决定着不同的翻译。  首先,从字义上看。【望晚】词典大都未收此词条,即便解释词条最详尽的《汉语大词典》⑤也未录,此为断句为“望/晚日照城郭”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但《汉语大词典》(第6卷)【望】义项[○][20]“接近”。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在君无憾,我意不允。”明?吴晋《与林茂之前辈书》:“先生以望九之年,犹灯下书蝇头字,行数十里,不仗扶老。”而第1287页,【望秋】义项②接近秋天。【望秋先零】谓草木将近秋即败落凋零,亦比喻未老先衰。《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先落。”宋?《梅花赋》:“然而艳于春者,望秋先零;盛于夏者,未冬已萎。”  “望晚”能否释为“接近晚上”,即与“傍晚”“向晚”“薄暮”义同呢?  检《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傍”“向”“薄”,都有“将近”“接近”“临近”义,尤以《汉语大词典》解释最详:  (第一卷,第1607页)【傍午】临近中午。李渔《玉搔头?讯玉》:“如今日已傍午,快些梳起头来。”【傍晚】黄昏。鲁迅《孔乙己》:“6 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第三卷)第136页,“向”义项④面临,将近。【向夕】傍晚,薄暮。晋?陶潜《岁暮和张常侍》:“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唐?刘长卿《宿怀仁县南朝寄东海荀处士》:“向夕敛微雨,晴开湖上天。”宋?晏殊《?人娇》:“一叶秋高,向夕红兰露坠。”明?雷士俊《春日咏怀》(诗之二):“孤鸟蹲寒树,向夕鸣不已。”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错误》:“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第九卷,第572页)“薄”义(11),逼近,靠近。(第575页)【薄莫】莫,同“暮”,傍晚。宋?晁冲之《书怀寄李相如》:“清晨戴星出,薄莫及日远。”【薄晚】傍晚。《北齐书?祖?传》:“薄晚,就家掩之,缚?送廷尉。”唐?韩愈《答张籍书》:“薄晚,须到公府,言不能尽。”  由此,“望”义项“接近”,正与“向”“傍”“薄”义“临近,将近”同。因此,在意义上,“望晚”释为“傍晚”是可行的。  从语境上看。据各家翻译来看,都将“望晚日照城郭”断为“望/晚日照城郭”;若断为“望/晚日照城郭”,此“望”字,则显累赘,试想:假如历经重重艰险之后,站在巍峨的泰山之巅,作者不是去远观、眺望那东岳泰山的美丽景象,那么他又何必登上泰山?我想作者不会去锻炼身体吧!实际上,古人早有答案,先人不是明确告诉我们了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从姚鼐的背景看。姚鼐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主张,作文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对于“桐城派”6 的古文炼字大师而言,姚鼐他老人家真会像一些小学生开始习作时,为了凑足字数而激动地写出如下一些语句么?  他眼上戴了一副美丽的金丝框架眼镜。  他们这些队员都全副武装,脚上都穿着刚刚买来的足球鞋。  他的手上戴了一块亮晶晶的古色古香的手镯。  综上,“望晚日照城郭”译为“傍晚,落日的余辉照耀着泰安城”,我认为更为妥帖。以此拙见,求教于方家,敬请大家不吝赐教。  【参考资料】  ①《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P204。  ②周振甫等译注:《周振甫推荐古代散文》,广陵书社,2004年,P268。  ③钱伯城主编:《古文观止新编》(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P1376。  ④孟庆义主编:《新古文观止赏析》,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P645。  ⑤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共12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6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