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2高一语文《赤壁赋》导学案1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4、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他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在我们课本的封面。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二.作者背景及文体简介: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简介“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苏轼(1037-1101-33-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著名的诗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著有《东坡乐府》。 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文体《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三.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找出文中押韵的韵脚,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五.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明确:1.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2.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六.学习第一段(先诵读,再思考,有所理解后再读,力争课内背诵。后面的段落同)思考:(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明确: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33-
七.学习第二段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明确: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明确:转折过渡八.学习第三段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九.学习第四段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33-
2.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表现了作者平静超然的心态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是积极的。十.学习第五段。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十一、课堂讨论:文中吹洞箫的客人是谁?明确:1.古代“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2.见教材152页《〈赤壁赋〉中吹箫人》3.客人的话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主客问答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内心苦闷迷惘又不甘消沉落寞的矛盾思想。“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十三、作业:全文背诵-33-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1、指名学生背诵2、集体背诵二、梳理文章结构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33-
三、鉴赏要点1、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2、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3、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四、类文赏析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麟,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行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33-
予乃摄衣而上,履(cha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责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五、作业:(1)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明确其意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一叶扁舟沧海一粟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东方既白《赤壁赋》名句长短交错,短句变化较多。大部分短语为四字两个节奏。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为背诵全赋打下坚实基础。(2)根据文赋对仗特点填写《赤壁赋》中的句子。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羽化而登仙。B.其声呜呜然,, ,,。,。C.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这篇名赋对仗形式多样化,有工对,也有宽对,有当句对,还有隔句对。在填空过程中,既可感受苏轼赋遣词造句的出神入化,也可体会苏赋对仗艺术的精妙绝伦。《赤壁赋》导学案(二)时间:2009年2月24日 -33-
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3、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学习重点: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方法:诵读品味,联系苏轼的诗文,感受苏轼的襟怀。知识链接:(一)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二)《苏东坡突围》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33-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学习过程:一、反复诵读,掌握词句1、字词正音举酒属( )客 徘徊于斗( )牛之间 山川相缪( )酾( )酒 驾一叶之扁(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 歌窈窕( )( )之章 少( )焉 冯( )虚御风 桂棹( ) 相与( ) 枕藉( ) 2、翻译加线词语 (1)白露横江 (2)凌万顷之茫然 (3)歌窈窕之章 (4)击空明兮溯流光 (5)倚歌而和之 (6)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7)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9)而吾与子之所其适 (10)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3、翻译句子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3-
(4)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二、读出文章的美来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2、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3、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拍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5、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注意韵脚和对偶句。本文的押韵字和换韵情况: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第三段 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栗 穷终风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 月色竭适第五段 酌藉白三、理清结构,了解内容(一)乐:-33-
(二)(三)四、品味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问题: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思想?当堂检测:1、背诵文章1-2段2、鉴赏: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思考: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写于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那么,妙在何处呢?我的反思和感悟:《赤壁赋》导学案(三)【思考导学】 (一)识记字音 壬(rén)戌(xū)之秋 -33-
举酒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之章 斗(dǒu)牛之间 冯(pínɡ)虚御风 桂棹(zhào)兮兰桨 溯(sù)流光 倚歌而和(hè)之 嫠(lí)妇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舻(lú)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渔樵(qiáo) 一叶之扁(piān)舟 匏(páo)樽 蜉(fú)蝣(yóu) 枕藉(jiè) (二)文言实词 1.纵 ①任凭,如“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②放开,如“乃誓疗之,顺之纵之”(《病梅馆记》) ③放恣,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危 ①正,端正,如“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②危险,如“居域中之大,不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③高耸的样子,如“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④使……害怕,如“危言耸听”-33-
(成语) 3.挟 ①挟带,如“挟飞仙以遨游”(《赤壁赋》) ②拥有,如“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③挟制,如“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 (三)成语积累 1.余音袅袅:形容尾声婉转悠长。 2.不绝如缕:像一根似断未断的细线那样,差点要断了,形容事情十分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3.正襟危坐:理好衣襟,安然而坐。形容严肃而拘谨的样子。 4.沧海一粟:好像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或数量极少。粟,谷物。 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取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竭,尽。 6.杯盘狼籍:形容酒饭后,桌子上杯子菜盘乱七八糟。狼籍,凌乱。 (四)思考领悟 1.怎样理解并评价这篇赋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答案:本文通过描写月夜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反映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思想和抓住时机欣赏大自然的江山风月的思想。这种借大自然来排遣苦闷的乐观豁达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听任自然、及时行乐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散文创作多以作者主观感受为线索,请找出本文的感情线索并加以说明。 答案:作品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表现出“乐—悲—乐”的感情线索。由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这种主观感受构起文章线索。 3.文章善于取譬,多用比喻,试找出文中用喻之处,并说明作用。 答案:文中多处用到比喻。 如写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将悲音具-33-
体化,使不易捉摸的声、情,具体可感,诉诸作者的视觉和听觉。 -33-
【合作讨论】 1.请具体说明“客人”为何而“悲”? “客人”的悲,由三个方面的原因构成: 由人物上古代与当世的对比而生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来到赤壁,当然会想到往古的历史人物,这样的联想自然妥帖,文笔依然扣住散文一开始所点示的“赤壁”濡墨。作者这次所游的是赤鼻(壁)矶,而当年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赤壁是湖北嘉鱼县东北。但是,作者在这里是为了借题发挥,借以抒情和言理,因而也就以假赤壁言真史实,用艺术上的虚托方法来表现。这是服从于全篇艺术构思的需要所作的艺术处理。由于这样处理了,作者的抒情、明理就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由赤壁联及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气势浩壮,声威大振,既具武功,又有文治,是一代英雄。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而今安在哉”!也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了。而“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这样的等闲之辈与一世之雄相比就更不在话下了。悲苦和怨艾就从这古今历史人物的对比中产生了。 由宇宙间无穷与须臾的对比而生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长江悠悠,无穷无尽。在无穷的宇宙之中,人生不过短暂的瞬间,人生太渺小了。这是悲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理想上现实与愿望的对比而生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正因为古人长逝,宇宙无穷,作者就不得不从幻想中去寻求寄托,和飞升的仙人同游太空,跟天上的明月永久存在。然而,这是不能实现的。“知不可乎骤得”,清醒地看到现实和愿望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因而就“托遗响于悲风”。 在这里,“悲”产生的原因交代得既很清晰,内在的联系又极分明。 2.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课内同步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苏子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B.山川相缪(móu):缭,盘绕。 C.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江边。 D.举匏樽以相属(zhǔ):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解析:B项“缪”应读liáo。 答案:B 2.与“顺流而东也”句中的“东”用法相同的一句是(-33-
) A.舞幽壑之潜蛟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破荆州,下江陵 D.西望夏口 解析:题干中的“东”为名词用作动词。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D.名词作状语,C.用作动词。 答案:C 3.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A.“正襟危坐”一语出自《史记·日者列传》,原文为“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C.“孟德之困于周郎”系出自三国“赤壁之战”中周瑜巧用连环计,大败曹军的事实。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化用了《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诗句,原句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解析:苏轼是宋代作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前人怎能化用后人的诗句,故D错误。 答案:D 4.写出文中横线处的句子。 答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5.翻译“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句。 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二、阅读下文,回答1~3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给下列加粗词注音并解释。 (1)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________ (2)相与枕藉乎舟中-33-
藉________ 答案:(1)jí,凌乱。(2)jiè,垫,衬。 2.选出译文有误的一项() A.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又圆又缺地犹如那月亮,可是终究是不消不长啊。 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只要不归我所有,那就丝毫也拿不到手。 C.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译文:获取它没有人制止,享用它不会倾竭。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解析:“苟”应译为“假若”“如果”,“虽”应译为“即使”。 答案:B 3.“逝者如斯”一句,化用了《论语·子罕》中的句子。这句话是“子在川上曰:‘________, ________。’” 答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课外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33-
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乐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于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解析:曲中鼎足而立的三位英雄人物是:曹操、孙权和诸葛亮。D项显然错误。 答案:D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篇,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解析:C项分析不当处有二:一是表现手法没有运用比较;二是内容上没有表达“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答案:C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若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挟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歧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33-
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户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翳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对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弥月不雨。弥月:满一个月 B.岁且荐饥。荐饥:连年灾荒 C.寒者不得以为襦。襦:短裤、下裙 D.农夫相与忭于野。忭:高兴、喜欢 解析:C项中“襦”为“短衣、短袄”。 答案:C 2.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雨麦于歧山之阳灌水之阳有溪焉 B.举酒于亭上以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C.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 D.皆雨之赐也使天而雨玉 解析:A.山之阳为南,水之阳为北;B.两个“属”都通“嘱”,都为“劝客人饮酒”;C.第一句的“不”为“没”,第二句的“不”为“不是”;D.第一个“雨”为名词,第二个“雨”为动词,下雨。 答案:B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病者以愈。②-33-
盗贼滋炽。 A.①生病的人因而痊愈。②盗贼也猖獗起来。 B.①治病的人使百姓痊愈。②盗贼也猖獗起来。 C.①生病的人因而痊愈。②盗贼也安分守己了。 D.①治病的人使百姓痊愈。②盗贼也安分守己了。 答案:A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一句“亭以雨名,志喜也”,既把命名之由说清,也指明了文章的主旨。 B.第一段中引用了三个历史故事,说明“喜则名物”的惯例,先单说“喜”意。 C.第二、三两段把“喜”“雨”“亭”三者结合起来,前段虚拟后段实写,前段正叙后段反问,互相映衬,道尽了喜雨之情。 D.末段歌词,谓从太守、天子、造物到太空,均可居得雨之功,涉笔成趣,与全文轻松幽默的风格复相谐和,对写透一个“喜”字,是很好的补笔。 E.此篇题小旨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却无枯燥说教之感。 解析:C项“前段虚拟后段实写”说法不当。D项对文章风格的评说不当。 答案:CD 【译文】-33-
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纪念“喜”的。古来有喜事,就用来给事物取名字,表示永志不忘。周公得到了优异的谷穗,就用它为自己的书篇命名;汉武帝获得了古鼎,拿它作为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战胜了敌人,用来给儿子取名字。这些喜庆事或大或小并不一样,但是表示不忘是一致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开始修筑官舍,建立亭子在大堂的北面,同时开凿了个池塘在它的南面,又是引水又是栽树,以做为休息的地方。这年的春天,在歧山以南下了一场滋润麦苗的雨,因此预测是个丰收年景。过后足足有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这才担忧了。过了三月份,乙卯那天才下雨,甲子那天又下了雨,百姓都认为雨量还不够。到了丁卯日降下大雨来,下了三天才停住。于是官员们共同在官厅庆贺,商贩们在集市上互相唱起小调来,农民们都在村野里兴高采烈。忧愁得因此而喜,着急的因此而愈,而我们的亭子恰恰在这时落成了。 于是在亭子上举办酒宴,来劝客人饮酒并问他们:“若迟五天下雨行不行?”都说:“五天不下雨,麦子就收不成了。”“若要晚十天下雨行不行?”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收不到谷子了。”“不打麦子不收谷,年成就要闹饥荒了,打官司告状的就多起来了,那偷盗抢劫的就会越发厉害了。那么,我们和你们几个,虽然想在这亭子上优游自在的快活,这能办得到吗?如今老天不抛弃这些百姓,刚刚天旱就赐给这场雨,使我和大家能优游自在地在这座亭子上快活的,都是下雨的恩赐哩!这又怎么可以忘记的呢?” 既已给亭子取了名字,又接着写了歌词来歌唱它,唱道:“假使老天下珍珠,受冻的不能用它做衣服;假使老天降宝玉,挨饿的不能拿它当小米。一场雨下了三天整,这是谁家出的力?老百姓都说是太守;太守却说我没有。把它归功于天子,天子却说这不然。把它归功于老天,老天自家不居功。把它归功于太空,太空一片空洞洞,没法为它颂功扬美名——我只好给我的亭子取了这个名。” 【研究性学习】 一、关于课本的补充 1.关于“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情思婉转,节奏优美,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双声叠韵诗。全文及译文如下: 月出皎①兮,月儿东升亮皎皎, 佼人僚②兮,月下美人更俊俏, 舒窈纠③兮,体态苗条姗姗来, 劳心悄④兮。若人相思我心焦。 月出皓⑤兮,月儿出来多光耀, 佼人懰⑥兮,月下美人眉目娇, 舒懮受⑦兮,婀娜多姿姗姗来, 劳心慅⑧兮。若人相思心头搅。 月出照⑨兮,月儿出来光普照, 佼人燎⑩兮,月下美人神采姣, 舒夭兮,体态轻盈姗姗来, 劳心兮。-33-
惹人相思心烦躁。 (译文选自程俊英《诗经注译》,载《十三经今注今译》,岳麓书社1994年版) 注:①皎:形容月光洁白明亮。②佼人僚:佼,通“姣”,美好。僚,通“嫽”,俏丽。③舒窈纠:形容女子举止娴雅婀娜。舒,舒缓。窈纠,通“窈窕”,形容女子体态苗条。④劳心悄:忧心深重的样子。劳心,忧心。悄,忧愁的样子。⑤皓:形容月光明亮。⑥懰(liǔ):美好。⑦懮(yǒu)受:形容步态优美。⑧慅(cǎo):忧虑不安的样子。⑨照:照亮的样子。⑩燎:光彩照人的样子。夭绍: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惨:通“躁”,因忧愁而烦躁不安的样子。 2.关于“御风”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ínɡ)然善也。”列子,名御寇,郑国人。相传列子得风仙之道,能驾风飞行。泠然,轻妙的样子。 3.关于“羽化” 《晋书·许迈传》:“永和二年,(迈)移人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仍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 4.关于“客有吹洞箫者”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不著姓字。吴匏庵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杨世昌。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据此,‘客’乃指杨世昌。苏轼《次孔毅父韵》:‘不知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只两膝。’又云:‘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且清哀。’杨世昌善吹箫可知。匏庵藏信不妄也。按,世昌,绵竹道人,字子京。” 5.关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这里指水。 二、苏轼与“乌台诗案” 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认为中央监狱集中于大理不太妥当。遂在御史台建立监狱,时称“台狱”。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就曾被关押在台狱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33-
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年间进士,在朝廷为官。宋神宗时,朝廷内变法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一边,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在调任湖州知州以后,给神宗皇帝的谢表上发了一点牢骚,在写的一些诗歌中表达了对新政的不同看法。 由此,被依附于王安石的御史们抓住把柄的一些诗歌;横加指责,说他诽谤朝政,讽刺神宗皇帝推行的新法,联名上书朝廷,弹劾苏轼。在弹劾中,御史中远李定说:苏轼本来就没有什么学问,徒有虚名而已,只不过对策列上等,才在史馆内任职;他有许多罪状,应该免除他的官职,请求皇上亲自裁定,对他严加处罚。御史舒禀列举苏轼所写的诗歌说:皇上推行“青苗法”,借钱给农民发展生产,他却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皇上设明法科考试选拔官吏,他却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皇上加强有关盐法禁令,他却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苏轼写的诗句是针对新法的,没有一句不包含诽谤新法的内容,并将苏轼的三卷诗集呈给皇上。于是,神宗皇帝使命御史中丞李定负责审理此案。 案件发生时,苏轼正在湖州上任,朝廷派出官员赶到湖州,将苏轼逮捕起来,押回京城,囚禁在御史台狱。苏轼由一个朝廷命官沦为囚犯,不仅连续受到审讯,定上种种罪名,而且,狱吏也仗势欺人,故意讥笑、侮辱他。苏轼心中十分苦闷,“自度不能堪死狱中”,恨不能与兄弟子由一别,遂写了二首诗,托人寄给子由。其一云:“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锒铛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相乡知葬浙江西。”其二云:“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个案件史称为“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台的别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府(台)中有许多柏树,常有数千只乌鸦栖息在树上,晨去暮来,号为“朝夕乌”。因此,后人将御史台称为“乌台”。苏轼在狱中关了几个月,审讯结果,被判处“徒二年”的刑罚。正要执行时,遇到了皇上的大赦,就将他贬到黄州去任团练副使。 三、苏轼与赤壁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世称“三苏”,以苏轼的成就最大。少时博通经史,才气俊发,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他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的文章为宋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崭新的天地。诗歌创作继欧阳修、梅尧臣之后,进一步扩大的题材范围,风格清新。苏轼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对北宋词风的转变有突出的贡献,他拓宽了词的领域,突破音律形式的束缚,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开放了豪放词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苏轼在黄州时,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后人习惯上把前一赋称为《前赤壁赋》。黄州是长江中游滨江的一个风光美好的城邑。长江在城西向东南流去,有座陡峭的山岩伸入江里,石色殷红,名赤壁矶,人们误传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兵破曹操的地方。实际上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不在这里,而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江边。作者与友人在月夜泛舟赤壁矶下,面对美好的自然景物,联想起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抒发了内心的无限感慨。《赤壁赋》导学学案(四)-33-
编制 李法会 审阅 曹原2007年9月25日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重点句子。2.了解“赋”的有关特点。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摘记苏轼的一首(或)一篇作品,并作简单的评析。 2.摘录你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作学习卡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例句或词典上的例句,进行辨析,不少于5个,并与你的同学交流。示例表格。本文原句词语解释过去学过的例句解释举酒属客举举起戍卒叫,函谷举。攻取,占领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归纳整理,并与你的同学交流。示例表格。本文原句词语活用类型 4.翻译下列句子。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3-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③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⑤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二.自主探究1.体悟作者感情的变化及蕴含的哲理,并作具体说明。 2.摘录一句你最喜欢的写景状物的句子,改写成散文,并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原句:散文:赏析:三.相关链接苏东坡在黄州 在元丰三年(一0八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是这种心境的反映: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33-
是年中秋,他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仍然心有余悸。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皋亭,此处本是驿亭,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在元丰三年(一O八一),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东坡居士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苏东坡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击牛角而吟咏。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雪堂的台阶下,有一小桥,横跨一小沟而过,若非下雨,沟内常干涸。雪堂之东,有高柳树一株,为当年所手植,再往东,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颇清冽,并无其他可取之处,只是诗人当年取水处而已。往东的低处,有稻田、麦田、一带桑林菜圃,为一片长地,另有一片大果园。他在他处种有茶树,是在邻近友人处移来的。在农舍后面是远景亭,位于一小丘之上,下面乡野景色,一览无遗。他的西邻有一片巨竹林园,竹茎周长约六寸,枝叶茂密,人行其中,不见天日。苏东坡就在此浓阴之中,消磨长夏,并寻找干而平滑的竹棒,供太太做鞋的衬里之用。-33-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现在已经成了一道叫作“东坡肉”的名菜。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现在过得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瞅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那不过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脏泥路,却大概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在过了城镇中那一段小坡之后,就到了叫黄泥板,一直通到起伏的丘陵。那个地方向四周一望,似乎全是黄色,只有树木苍翠,竹林碧绿而已。日日横过黄泥板,而后达到黄岗的东坡。他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辨识他士大夫的身份。他每天来往走这段路。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有一天,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板词》。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临江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他立刻出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仍在酣睡。这谣也传到了京都,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三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三赤”。-33-
苏东坡正和同乡道人杨世昌享受夜景,那是七月十六仲夏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东坡与朋友慢慢喝酒吟诗。不久,明月一轮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北斗星与天牛星之间。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雾气相接。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之。二人开始歌唱,手拍船舷为节拍。唱出了:“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东坡的朋友善吹萧,开始吹起来,东坡哼着歌唱,萧声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另一个船上的寡妇竟闻之而泣,水中的鱼也为之感动。苏东坡也为萧声所动,问朋友何以萧声如此之悲。朋友告诉他:“你还记得在赤壁发生的往事吧?”一千年以前,一场水战在此爆发,决定了三国蜀魏吴的命运。难道苏东坡不能想象曹操的战船,真是帆墙如林,自江陵顺流而下吗?曹操也是个诗人。难道东坡不记得曹操夜间作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朋友又向东坡说:“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之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时之乐。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砂砾。人生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邀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萧声吹来,便如此之悲了。”苏东坡安慰朋友说:“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可是你若从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分文不取。”听了这一番话,朋友也欣然欢笑。二人洗净杯盘,继续吃喝。后来,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三个月以后,苏东坡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还是月明之夜,苏东坡和两个朋友自雪堂漫步走向临皋亭。路上经过黄泥板。-33-
地有白霜,树无青叶。人影在地,明月在天。几个朋友十分快乐,开始吟唱,一人一节。不久,一个人说:“月白风清,如何度此良夜,方为不虚?我们好友相聚,竟没有酒菜,岂非美中不足?”其中一人说:“今天傍晚,我捕到几条鱼,巨口细鳞,好像松江的鲈鱼,可是哪儿去弄酒呢?”苏东坡决定回去央求妻子给他们点儿酒,做酒总是妻子见长的事。他们真是喜出望外,因为妻子说家里有几坛子酒,收藏已久,就是为了随时喝好方便。几个朋友于是携着酒和鱼,又到赤壁之下泛舟夜游去了。江水落了很多,好多巨大的岩石都在水面露出,而赤壁尤其显得在水面之上,岸然高耸。不过几个月的工夫,风光已大为不同,几乎不能辨认了。在夜色美妙的魁力下,苏东坡要朋友和他一同攀登到赤壁之上,但是朋友不肯,苏东坡一个人爬上去。他把衣裳塞起来,在灌丛荆棘之中,寻路上去,他一直爬到最高处,他知道那里住着两个苍鹰。他立在巨大的岩石上,向深夜大声吼啸,四周小谷有声相应答,他一时都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忽然不知何故,竟感悲从中来,觉得不能在那儿停留过久。他下去,又回到舟中,解开缆绳,任凭小舟顺流漂动。 时将半夜,四周一片寂静。两个仙鹤,孤零零的,自东方飞来,伸展着雪白的翅膀,仿佛仙人的白袍飘动。两只鹤长鸣几声,在船上掠过,一直往西飞去,苏东坡心里纳闷,不知主有何事发生。不久大家回家去。苏东坡上床就寝,得了一梦。梦里看见两个道士,身披羽衣,状若仙人。那个人认得苏东坡,问他赤壁之游是否很快乐。东坡请问姓名,二人不答。东坡说:“我明白了。今天晚上我看见你们俩从我头上飞过去了!”两个道士微微一笑。东坡便从梦中醒来。他开窗外望,一无所见,外面街道上只有一片寂寥而已。苏东坡怎样确立一种气氛,由上面可以看出,他是暗示另外一个境界,一个道家的神仙境界,两只仙鹤自然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他表示自己不知置身何处,便引起读者迷离倘眈之感。根据中国人的信念,现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间瞬息的存在,自己纵然不知道,但是很可能前生是神仙,下一辈子也会再度是神仙。-33-
确立苏东坡在后世词坛地位的当属他的豪放名词《赤壁怀古》,诗人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江月”是永恒的象征,唐代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面对永恒的江月,苏东坡感叹自身的渺小,人生的有限,羡慕长江的无穷,想到英雄的逝去,有欣然、释然。元丰五年,苏东坡对人生社会已有所彻悟,看待事物有一种冷静的态度,雨既不怕,晴亦不喜。作《定风波》一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五年的黄州生活,虽充满苦痛,但成就了一个别样人生。《赤壁赋》学案导学(五)一、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六年(1061)通过制科考试后,步入仕途,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奉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即位,内迁,病死于常州。苏轼为人耿直敢言,才华超众,豪放旷达,随缘自适,善谐谑,极富个性。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堪称名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重才气、重议论、善谐谑、善修辞,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论证精辟,纵横驰骋,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充满诗情画意,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词开拓题材,创新风格,别开豪放旷达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二)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题材。宋代画家李火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二、能力检测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壬戌之秋( )( ) 歌窈窕之章( )( ) 扣舷而歌之 ( ) 苏子愀然 ( )舳舻千里( )( ) 酾酒临江( ) 举匏樽以相属( )挟飞仙以遨游( )-33-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缪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⑴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哀吾生之须臾 苟非吾之所有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⑶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糜鹿耳得之而为声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⑵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⑶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⑷侣鱼虾而友糜鹿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⑵凌万顷之茫然⑶渺渺兮予怀⑷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⑸而今安在哉⑹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6.翻译下列句子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⑵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⑷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7.默写课文: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④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3-
三、课外拓展阅读:《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求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顾而乐之顾——看C.履巉岩履——踏,攀D.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4分)A.①归而谋诸妇。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D.①听其所止而休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顾安所得酒乎 (2)归而谋诸妇。(3)如此良夜何 (4)江山不可复识矣(5)听其所止而休矣4.此文是作者在写了《前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简析这两篇文章的不同(3分)答:四、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1)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重庆卷)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33-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3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