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赤壁赋》同步练习苏教版【必做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rén)酾酒(shī)嫠妇(lí)扁舟(biǎn)  B.扣舷(xuán)桂棹(zhào)愀然(qiǎo)渔樵(qiáo)  C.舳舻(zhú)枕藉(jí)更酌(zhuó)匏尊(póo)  D.属客(zhǔ)星宿(xiù)江渚(zhǔ)窈窕(tiǎo)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音hè,同声相应,唱和)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往下游走)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3.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  举匏樽以相属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物各有主而未尝往也举酒属客C.夙遭闵凶杯盘狼籍逝者如斯D.知不可乎骤得 侣鱼虾而友麋鹿  哀吾生之须臾4.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5.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B.杯盘狼籍如怨如慕C.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驾一叶之扁舟可怜体无比6.下列句子中和其他句子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B.酾酒临江C.而今安在哉D.徘徊于斗牛之间7、写出各句中“而”的用法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侣鱼虾而友糜鹿(                    )③耳得之而为声(                      )④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8、名句名篇填空。(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2)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2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9.下列词语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端正)B.下.江陵(向下游到)顺流而东.(向东进发)C.酾酒临江(斟酒)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小岛)D.驾一叶之扁舟.小船)渺沧海之一粟(眼泪)解析:B下,攻占;C渚,江中小洲;D渺,渺小得像。10.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11.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12.翻译句子。(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做题】1、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请你从本文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2、下面是《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仔细阅读,体会它与本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3、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4、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赤壁赋》同步练习参考答案【必做题】1【解析】A.“扁”读piān;B.“舷”读xián;C.“藉”读jiè。  【答案】D2C3【解析】 A项中“缪”通“缭”,“属”通“嘱”,“冯”通“凭”;B项只有“属”通“嘱”;C项中“闵”通“悯”;D项无通假字。【答案】 A4解析:①②都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答案:C5【解析】 A项中“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知”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答案】 B6【答案】 C7转折并列承接修饰8【答案】 (1)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尊以相属 (2)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9答案:A解析:B下,攻占;C渚,江中小洲;D渺,渺小得像。10解析: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间取消独立性;⑤助词,无义。答案:C11解析: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答案:D12【答案】(1)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2)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选做题】1、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请你从本文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结构相同,“横”和“接”都是动词,意义相近,都有宽阔、广远的意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结构相似,“纵”和“凌”都有任意飘动的意味。“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和“友”是近义词,都是名词用做动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加点词语的意义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沧海博大;须臾短暂,无穷永恒。“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声色相对,无禁和不竭意思相近。韵味相同、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和句子,构成形式和意义上的对举,起到对比、突出、强调的作用,读起来也音韵铿锵,琅琅上口。2、下面是《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仔细阅读,体会它与本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参考答案:《赋》写景的主要句子是:前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所写之景,限于舟中,字字初秋之色;后赋所写之景,多观于岸上,句句初冬之状。3、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4、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 接下来顺转: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