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赤壁赋阅读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古人常用干支纪年。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循环相配,两两六十组为一轮。文中“壬戌”年为1082年,那么1085年为年。答案:乙丑2.古代纪月,人们常从地球上看月亮呈现的形状,来表示一些特殊的日子。文中“七月既望”,既,过了。既望指十六日,则十五日称为。答案:望3.注音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举酒属客(2)属予作文以记之(3)名属教坊第一部(4)衡少善属文答案:(1)zhǔ,通“嘱”,劝人饮酒。(2)zhǔ,托付、嘱托。(3)shǔ,隶属、归属。(4)zhǔ,连缀文字,作文章。4.文章开篇一句交代了游览的、,以后六句则写了秋夜泛舟江上的。答案:时间地点感受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酒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渚:江边解析:C中“酾”指斟酒。答案:C2.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例句:侣鱼虾而友麋鹿。A.稍稍宾客其父B.范增数目项王C.卒廷见相如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解析:例句与A句均为意动用法。B.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状语,D.使动用法。答案:A3.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A.“正襟危坐”一语出自《史记·日者列传》,原文为“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C.“孟德之困于周郎”系出自三国“赤壁之战”中周瑜巧用连环计,大败曹军的事实。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化用了《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诗句,原句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解析:苏轼是宋代作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前人怎能化用后人的诗句,故D错误。答案:D三、阅读下文,回答1~3题。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并解释。(1)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2)相与枕藉乎舟中藉答案:(1)jí,凌乱。(2)jiè,垫,衬。2.选出译文有误的一项()A.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又圆又缺地犹如那月亮,可是终究是不消不长啊。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译文:只要不归我所有,那就丝毫也拿不到手。C.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译文:获取它没有人制止,享用它不会倾竭。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解析:“苟”应译为“假若”“如果”,“虽”应译为“即使”。答案:B
3.“逝者如斯”一句,化用了《论语·子罕》中的句子。这句话是“子在川上曰:‘ , 。’”答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临江把盏,表示凭吊。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于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解析:曲中鼎足而立的三位英雄人物是:曹操、孙权和诸葛亮。D项显然错误。答案:D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篇,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解析:C项分析不当处有二:一是表现手法没有运用比较;二是内容上没有表达“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答案:C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十八年①,鸿胪寺卿黄爵滋请禁鸦片烟。则徐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宣宗深韪之,授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十九年春,至。总督邓廷桢已严申禁令,捕拿烟犯;洋商查顿先避回国。则徐知水师提督关天培忠勇可用,令整兵严备。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二万余箱,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四十余日始尽。请定洋商夹带鸦片罪名,依化外有犯之例,人即正法,货物入官,平具甘结。会有英人殴毙华民,抗不交犯,遂断其食物,撤买办、工人以困之。七月,义律藉索食为名,以货船载兵犯九龙山炮台,参将赖恩爵击走之。疏闻,帝喜悦,曰:“即有此举,不可再示柔弱。不患卿等孟浪,但戒卿等畏葸。”九月,商船已具结进口,义律遣兵船阻之,开炮来攻,关天培率游击麦廷章奋击败之。十月,又犯虎门官涌,官军分五路进攻,六战皆捷。诏停止贸易,宣示罪状,饬福建、浙江、江苏严防海口。先已授则徐两江总督。至是调补两广。则徐疏言:“自断英国贸易,他国喜,此盈彼绌,正可以夷制夷。”二十年春,令关天培密装炮械,雇渔船疍户②出洋设伏,候夜顺风纵火,焚毁附夷匪船,接济始断。五月,再焚夷船于磨刀洋。谍知新来敌船帆北向,疏请沿海各省戒严。六月,英船至厦门,为闽浙总督廷桢所拒。其犯浙者陷定海,掠宁波。则徐上疏自请治罪,密陈兵不可中止,略曰:“英夷所撼在粤,滋扰于浙,虽变动出于意外,其蹙实在意中。惟其虚骄性成,愈穷蹙时,愈欲显其桀骜,试其恫喝,甚且别生秘计,冀售其奸;一切不得行,仍必贴耳俯伏。”因请戴罪赴浙,随营自效。七月,义律至天津,投书总督琦善,言广东烧烟之衅,起自则徐及邓廷桢二人,索价不与,又遭诟逐,故越境呈诉。琦善据以上闻,上意始动。九月,诏曰:“自查办以来,内而奸民犯法不能净尽,外而兴贩来源并未断绝,沿海各省纷纷征调,糜饷劳师,皆林则徐等办理不善之所致。”下则徐等严议,饬即来京,以琦善代之。寻议革职。琦善至,义律要求赔偿烟价,厦门、福州开埠通商。上怒,复命备战。二十一年春,予则徐四品卿衔,赴浙江镇海协防。时琦善虽以擅与香港逮治,和战仍无定局。五月,诏斥则徐在粤不能德威并用,褫卿衔,遣戍伊犁。会河决开封,中途奉命襄办塞决。二十二年,工竣,仍赴戍,而浙江、江南师屡败。是年秋,和议遂成。注:①十八年:清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其时皇帝为爱新觉罗·旻宁,世称宣宗。②疍(dàn)户:水上居民,世代从事渔业和水上运输业,多以船为家。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宗深韪之韪:对,是,这里可解作“表示赞同”B.但戒卿等畏葸戒:戒除C.言广东烧烟之衅衅:这里可解作“争端”或“纠纷”D.寻议革职寻:不久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B句中戒应从“戒备”义项引申;“但戒”,与前句“不患”
相对,可解作“只担心”。答案:B2.下列语句中画横线的文字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不患卿等孟浪B.此盈彼绌C.密陈兵不可中止D.赴浙江镇海协防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古今异义理解能力。C句中“陈兵”是两个意义独立的词:“陈”,陈述;“兵”,用兵作战。“陈兵”,作为短语则是部署兵力的意思,古今皆用。答案:C四十余日始尽上意始动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时琦善虽以擅与香港逮治撤买办、工人以困之B.内而奸民犯法不能净尽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且无可用之兵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解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D项两个“且”字均为连词,表语意推进一步,解作“而且”。A项“始”,分别解作“方才”和“开始”。B项“以”,前句表原因,解作“因为”;后句解作“用来”。C项“而”,前句是顺接连词,可不译;后句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译作“如果”。答案:D4.对下面一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时琦善虽以擅与香港逮治,和战仍无定局。A.此时琦善虽然因擅自割让香港被逮捕法办,但与英国媾和还是交战,朝廷仍未决断。B.虽然这时琦善因私自与香港英商媾和被拘捕治罪,但能否求和,仍然没有成为定局。C.此时琦善虽然因擅自割让香港被逮捕法办,但能否与英国媾和,仍然没有成为定局。
D.虽然这时琦善因私自与香港英商媾和拘捕治罪,然而,是和是战仍然没有定下来。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意的理解能力。“擅与香港”是“擅自割让香港”的意思;“和战”是“媾和还是交战”的意思。答案:A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评议,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道光年间禁毁鸦片,功推黄爵滋、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宣宗态度大起大跌,是清政府政治腐败、轻忽民力的必然反映。B.“以夷制夷非上举,虎门销烟振国威。”鸦片战争虽以清廷屈签和约而终结,但它留给中国人民许多有益的思考。C.宣宗受琦善蛊惑罢免禁烟功臣林则徐,致使英军肆无忌惮地进犯中华。后宣宗觉察到受了琦善的蛊惑,将其法办,但未再重用林则徐。D.林则徐虽然受到不公正待遇,身处逆境,但仍心系社稷,为民造福,正可谓“
苟利国家生死已,因祸福避趋之”。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C项在表述上,因果关系与原文不符。实际上,宣宗法办琦善,盖因琦善“擅与香港”,而不是因为琦善蛊惑人心。答案:C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英夷在憾在粤,滋扰于浙,虽变动出于意外,其蹙实在意中。惟其虚骄性成,愈穷蹙时,愈欲显其桀骜,试其恫喝,甚且别生秘计,冀售其奸;一切不得行,仍必贴耳俯伏。解析:此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答案:【参考译文】英国人记恨在广东(受挫),(现)到浙江滋扰,这种变化虽然出于意外,但英国人的困窘其实在(我们)意料之中。只是(英国人)生性虚荣骄横,越是处于困窘的境地,越要显得自己桀骜不驯,采取恐吓手段,甚至别生奸计,企图使阴谋得逞;如果这一切不能奏效,他们还是会俯首帖耳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