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赤壁赋-课文赏析一、方法点拨1.反复诵读。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因此要通过诵读体会这种美感。诵读中,要注意韵脚和对偶句,体会骈散结合的节奏感,还要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2.领会作者关于世界万物和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体味作者虽身遭坎坷、壮志难酬却旷达乐观的情怀。二、赏析要点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及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因此在赏析过程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一)指导朗读应注意下列几点: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2.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3.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至此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其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食”,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做好准备。前有释疑解惑环节,倘遇文章仍有不能通晓处,则用“随读释义法”解决。(二)《赤壁赋》一文涉及的主要教学点有以下四个:“赋”的文体特征;情、景、理的融合;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这四个教学点中“赋”的文体特征可不作为重点,毕竟古文体对现今的指导意义不大;“品味语言”可融入对文章的情、景、理的鉴赏中一并解决。三、赏析实践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1.“客曰……”一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象?叙述了什么事情?发表了什么议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案:描写了江水、明月之景,叙述了曹操征战于赤壁之事,发表了历史上英雄人物“而今安在哉”的议论,抒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情。(本题属于内容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文句解答。)2. 主人回答客人的话是本篇赋的主旨。试读《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比较两篇在思想感情方面的差异。附: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这是比较阅读能力训练,要准确把握赋的主旨。答案略)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