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2、相关知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3、字词积累读音:蓊蓊(wěng)点缀(zhuì)踱步(duó)袅娜(niǎo)霎时(shà)弥望(mí)斑驳(bānbó)渺茫(miǎo)倩影(qiàn)和谐(xié)琐屑(xiè) 词义:
幽僻:幽深僻静。受用:享受。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倩影:美丽的影子。倩,美丽。一例:一律,一概。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敛裾;提一提衣裳。裾,衣襟。(二)挑战任务1、篇末注明创作时间是“1927年7月”,地点是“北京清华大学”,那么当时的社会环境怎样?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2、自读课文,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用舒缓的语调朗读并思考:文章可分为几部分?三自主学习方案(一)方法导引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文意。2、明确文眼,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读语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悟旨晓情。(二)重点指津1、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月下荷塘的?2、《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直接表现作者的感情的?这种感情有没有发展变化?它与作品的景物描写是怎样交织、融合在一起的?4、《荷塘月色》如何表达出朱自清的思想矛盾?5、举例分析本文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三)难点解读1、“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2、如何理解作者引用《西洲曲》?3、《荷塘月色》最后一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据蝉喜热的生活习性,蝉在清凉的夜晚是很少叫的,此处是否是朱先生的杜撰呢?(四)思维点击1、本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处处景语,处处情语”,塑造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读者如临其境,感受着作者的感情并引起深深的思考。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真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即是抓准了特征。(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极少直接抒情的句子,却处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应反复阅读、朗读,细加品味。
(3)安排顺序,合理自然。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上属于“定点观察”,在局部上又灵活变化。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2、《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在口语基础上刻意出新,毫无雕饰之感。在遣词用字上更有如神之笔,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与“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两点”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四反思与测评能级一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小煤屑路( ) 蓊蓊郁郁( ) 独处的妙处( )( ) 袅娜( ) 脉脉的流水( ) 倩影( )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B.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D.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3、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6、下面默写正确的一项是()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D.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英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7、《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B.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C.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D.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8、对下列语句的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含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的烦乱;这也正是作者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B.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在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并不割爱此句,是因为作者心中有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D.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句话在结构上照应前边“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一句;在感情上,照应前边“心里颇不宁静”的心绪。9、《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能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比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1)月光如流水一般:(2)(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3)“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是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2、选文第1自然段画横线的三个比喻句各侧重写什么?3、“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是打个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小睡”又指什么?4、选文第2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可否作如下颠倒?为什么?(1)斑驳的参差的黑影(2)稀疏的杨柳的弯弯的倩影5、“光与影”怎么与“名曲”相通起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水漈朱自清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漈(jì)。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①有时闪着些许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膌(jí,同“瘠”,瘦小)是一片飞烟而已。②从前所谓的“雾谷”,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③白光嬗(shàn变更)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④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形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
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6、文中漏掉一个句子:“当那空处,最是奇迹。”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个句子应插在哪一处?7、请从文中摘录“最是奇迹”的语句。8、文中画线的语句从亮度上瀑布的什么特点?(请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9、对文末写到的“幻网”,分析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幻网”如同“雾谷”一样,是大自然在白水漈造成的自然景观。B.“幻网”是作者对白水漈自然景象的客观描绘。C.“幻网”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和妙用创作手法的创造。D.“幻网”不只是白水漈的客观景象,实际上已融入了作者的体会和感受。能级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古村的雨费振钟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一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光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
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禁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全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这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1、从全文看,①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②第3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2、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相同点:不同点:3、联系全文看,以“古村的雨”为题,以“古村微雨图”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②4、以下对本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又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也对外来的“文化”观赏者表示了强烈的反感。B.郭洞村周围有繁茂的树木,作者对其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表现出了古村的某种审美韵尾,渲染了古老的氛围,又暗示了希望的生机。C.郭洞村的民居很有艺术特色,但作者却不喜欢那些精致典雅的制作,认为它破坏了古村朴素的本色,装饰了保守的内心。D.结尾处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勾勒了一幅古村微雨图,以雨中石子路上呱嗒呱嗒的蹄声,反衬了古村春晨的宁静。E.作者写“蓑衣”而不是雨衣、“老农”而不是小伙儿、“惟一的耕牛”而不是一群牛——寥寥几笔,写出了古村悠悠的意蕴。
5、课外阅读有关描写荷叶及荷花的语段,并仿照朱自清先生的写法,选“朝霞中”“烈日中”“夕阳中”“秋雨中”的某处景物投入真情实感,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五自主探究指导比较阅读,赏析周邦彦的《苏幕遮》与《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上的异同点。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①,消溽暑②。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③。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④,久作长安旅⑤。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⑥。注释:①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②溽暑: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③风荷举: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④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周邦彦乃浙江钱塘人。⑤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⑥芙蓉浦:有溪涧可通地荷花塘。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