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上册 / 第七单元 / 14 故都的秋 /郁达夫 / 《故都的秋》课件2

《故都的秋》课件2

  • 2022-02-22
  • 17页
  • 753 KB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故都的秋郁达夫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郁达夫此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水似的遁世文学。”写作背景 思考探讨1、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2、作者如何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3、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 4、北国之秋让作者梦萦魂牵,是哪些秋景让作者眷恋?请概括出五幅故都秋景图。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5、这五幅秋景图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五幅秋景图并无一定的顺序,是作者顺手拈来,随心而作,这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6、把这五幅秋景联系起来的“神”是什么?文章是怎么体现的? 分析:种种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秋槐图:破屋、浓茶、高天、驯鸽、牵牛(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分析: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给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感觉。秋晨图:落蕊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分析: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秋蝉图:衰弱的残声、嘶叫、家虫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分析:北国清秋之雨忽去忽来,都市闲人互答悠然闲适,“我”超然于外观景,才真能感悟生活的淡泊,秋雨的丝丝寒意。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凉风、闲人互答、一层秋雨一层凉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分析: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秋日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秋果图:枣子、淡绿微黄、清秋佳日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7、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色彩绚丽的景物,只选取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描写呢?提示:从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社会环境、自然景观)两方面考虑。 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美交融。本文作者就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出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思考: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故都的秋(颂歌)郁达夫味〈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形散而神不散、物我合一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再见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