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走近秋天情景导入1
欣赏有关秋天的诗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壮美、生机无限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时光流逝壮志难酬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漂泊的孤独和凄凉4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5
故都的秋郁达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阿米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
速读3-11段,找一找“故都的秋味”体现在哪些地方?7
秋晨院落图8
9
秋槐落蕊图10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迟归11
秋蝉残鸣图12
秋雨话凉图13
佳日秋果图14
4.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了故都的秋?(秋声秋色)听觉:视觉:触觉:日光落蕊秋雨艺术手法:以动衬静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驯鸽的飞声,潭柘寺的钟声帚声人声芦花夜月柳影碧空牵牛花枣子清悲凉15
品味: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境的宁静、心的宁静“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境的宁静、心的悲凉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境的宁静、情和静的悲凉“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清、静的淡色境的悲凉心的宁静境的宁静显得落寞——扣秋“衰落的残声”本身就是一种悲凉16
景物感受(情感)秋色清秋声静秋味悲凉17
2.速读第2自然段,概括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不同特征。北国之秋:清、静、悲凉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江南之秋慢润淡18
合作探究作者感受到的故都的秋为什么是“悲凉”的?19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20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21
拓展探究:★我们不妨来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是在自然界里还是在作者的心中?1、秋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从表面看,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2、其实不然,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早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22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传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23
让我们来学学元代的马致远,写曲《天净沙·秋思》怎么样?《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仿写)碧穹破屋鸽哨,秋风落叶疏草,冷雨青衫夹袄。西北风起,落寞人恋故都。24
秋思冷花破院蝉唱落蕊寂道雨响闲影深巷枣香天意渐凉落寞人数斜阳25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2.以“秋叶”为题目写一段文字,要求情景交融。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