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高一语文组主备人:姓名:日期:小组《师说》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4、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从师学习的现实意义;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教学重难点】第二段的对比论证手法及其作用【学法指导】 1、诵读法2、点拨法 3、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介绍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背景。2、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3、研读第1自然段。【自主预习】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2、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 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高一语文组主备人:姓名:日期:小组4、韩愈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5、创作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6、主旨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预习检测】1.给下列词注音:愚( ) 句读( ) 谀( ) 经传( ) 郯( )苌( ) 聃( ) 蟠( ) 巫( )2.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解释: ②或师焉,或不焉。 通 解释: 3.用“\”给句子断句: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通读全文,写出各段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好下表:(小组展示)第一段: 中心论点: 第二段: 分论点: 第三段: 分论点: 第四段: 原因: 【自主学习】研读文章第一段【小组合作】1、翻译第一段,找出重点字词。(小组展示) 2、作者是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小组展示)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 第三层:反面论述 ,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高一语文组主备人:姓名:日期:小组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 。3、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小组展示) 【课堂检测】1、指出第一段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今义:①古之学者 古: 今: 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今: ③吾从而师之 古: 今: ④是故无贵无贱 古: 今: 2、.指出第一段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研读文章第二自然段。【自主学习】研读文章第二段。【合作探究】1、翻译第二段,找出重点字词。(小组展示)2、从课文第二段,我们可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小组展示)【课堂检测】1.指出下列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句读之不知 古: 今: ②小学而大遗 古: 今: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 今: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 今: 2.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而耻学于师。(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孔子师郯子……( ) 3.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高一语文组主备人:姓名:日期:小组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学于余。( ) ⑥而耻学于师。( )⑦不拘于时。( ) ⑧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研读文章第三、四自然段。【自主学习】研读文章第三、四段【合作探究】1、翻译第三、四段,找出重点字词。(小组展示)2、第三段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关系?做出了什么论断?(小组展示) 3、结合全文,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小组展示) 【高考链接】见《同步导学》P118文言文分析综合(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流传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高一语文组主备人:姓名:日期:小组B.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句末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5、默写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必须做:1、解释下列句中“师”字的含义:古之学者必有师(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师道也 (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或师焉,或不焉( ) 惑而不从师( )吾师道也 ( ) 不耻相师( )吾从而师之( )1、背诵课文。选择做:《师说》与《问说》(片断)比较阅读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曰: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多矣,悲夫! (选自清代刘开《问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2)圣人之所以为圣( )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下列两组中加点词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惑 ( ) A、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高一语文组主备人:姓名:日期:小组 3、道 ( ) A、传道受业解惑也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与下面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A、驼业种树。 B、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5、“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这一句与《师说》中的哪句话相应?(连标点不超过25个字) 【我的收获】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高一语文组主备人:姓名:日期:小组第一课时答案1.写出各段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好下表:第一段: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三段: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原因原因:鼓励后学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答案: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2)讨论:答案: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当堂检测1、①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③吾从而师之 古:从,跟随,而,顺承 今:"从而"是连词④是故无贵无贱 古:无论 今:没有2、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第二课时答案从课文第二段,我们可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高一语文组主备人:姓名:日期:小组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A.“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B.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讽刺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1.①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②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2.①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④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3.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⑤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⑥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⑦不拘于时。(被动句 介词结构后置) ⑧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 第三课时答案 合作探究2、第三段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关系?做出了什么论断?答案: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3、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答案: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当堂检测1、A 2、B 3、C 4、D5、略作业解释下列句中“师”字的含义: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的道德风尚 ) 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惑而不从师 (老师 )吾师道也 (学习) 不耻相师 (学习)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1)低于(2)原因(3)以……为耻(4)加强疑问语气 2、B。 3、C。 4、A。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