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登高》说课稿谷城三中李星丽尊敬的各位评委:()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登高》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这首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依据新课程标准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及品读关键词把握情感的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法感受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针对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存在困难的情况,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赏诗之法。二、说教法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1、诵读法。其根据是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采用单读、齐读、师读、生读、局部读、整体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悲情美。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要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及导学案补充有关诗人杜甫的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语文课应该成为师生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三、说学法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韵美。针对高一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3、自主探究合作法。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在研读课文时,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合作,抓住表现意象及情感的关键词体会文中浓重的悲情。4、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诗歌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总结杜诗的特点,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四、说课堂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营造悲境以山水国画为背景,配上民族音乐,渲染出诗歌特有的古典意境,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随机导入: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杜甫)。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这样的导入设计既激发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二)、整体感知读出悲情1幻灯片展示诵读提示,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悲)2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其他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3.再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师生点评。4.师配乐朗诵《登高》……
5、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登高》。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同时通过反复吟诵,领悟诗歌的音韵美、感情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三)意象情词品出悲味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哪些地方你读出了悲?此问题设计顺第一问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研读一联。前后两排为一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这一大环节主要分为两步:(1)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再请同学们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更深刻地感受一下诗的意境,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此时进行第二次诵读(局部读),展开想象,读出诗的雄浑苍凉意境美。这一步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难点。(2)品读关键词把握情感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此时进行第三次诵读(局部读),读出诗的悲情美。在这一大环节教学中以“导”为主,学导交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仅仅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依据是新课程标准要求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四)知人论世深挖悲因诗人因何而悲?你能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适时引导点拨。此问题设计顺第二问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知人论世法鉴赏诗歌。依据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整首诗的赏析我设计了以上三个问题,即感情感基调是什么?(悲),哪些地方你读出了悲?诗人因何而悲?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此时进行第四次诵读(整体读),不仅读出感情,更要读出精神,与文中高尚的道德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五)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移情入境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六)、拓展训练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因此我设计了以下联系现实的问题:通过对杜甫诗歌的学习,我们又进一步认识了杜甫,在杜甫身上,有哪些品格对我们今天立身做事有启发作用?选择对你影响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七)布置作业“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因此这节课,我布置了以下课外作业:1、《登台》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2、结合本课所学的诗歌以及补充的杜诗,从意境、风格、情感方面总结杜诗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杜诗的特点有个全面的认识,可以轻松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八)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写景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抒情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
五、说课综述本课教学中,我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合作者,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探究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把属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渗透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等教学理念。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