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拿来主义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目的12、难点:目的2教时:3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过程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
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一)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是我们阅读本文的入门。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让同学们阅读课文(5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学生阅读。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
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在笔记本上填好下列表格。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每天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再做书面作业,你能用几种方法回答?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提问: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提问: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五)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填好下面的表格。(出示投影片)根据课文不难填出表上的内容,但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明,不能大段地抄录原文,以提高他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学生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便于交流)教师指名回答。或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六、布置作业。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另外,每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指导:布置这个作业一是继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可以联系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来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作业,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略)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现在请大家读下面几个句子,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句子中加黑部分的意思,说说它们是否只是谈文化遗产问题。(出示投影片)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提问:由此看来,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利于交流。)教师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改写的这段话可用投影展现,以利于学生比较。)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板书)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附:论证艺术部分板书
本文的论证艺术: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一)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不同说法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指出其不同点。(出示投影片)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老师归纳。每组的两种说法意思一致,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第一组第1句用“送来”、“拿来”两个词把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第二组第1句用“抛来”、“抛给”两个词揭示了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二)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附:语言风格部分板书本文的语言特点:1、犀利2、讽刺幽默五、布置作业。课后4第三教时一、关于“且介亭”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二、关于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现代汉语辞典》)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三、整体把握训练课文题解这是鲁迅先生于本世纪30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与下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课文简析课文围绕中心论阐明了三个问题: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按照这一写作思路,文章大体可分为驳、立两个部分。前四个自然段是批驳“送去主义”,第五个自然段则阐明我们要坚持“拿来主义”。文章的议论顺序是:前四个自然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第五自然段开始承上启下地提出“拿来主义”,接着详尽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并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最后归结“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拿来主义》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是在批评错误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作者自己的主张,作者先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揭露其危害后,以此作铺垫,提出勇敢地“拿来”的主张。先驳后立,两相比照,议论就很自然地更见深度了。特点提示本文是较为轻灵、活泼的杂文,语言犀利幽默,谈笑风生,所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至于论证方法则较好地采用比喻论证法,把一个深奥的、抽象的、困扰文艺界许久的复杂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尤其是以一个穷青年得到一所旧宅子作比喻,讲了这个穷青年可能的三种做法,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这种近似调侃的笔法,非常幽默风趣,但又很见批驳的力度;然后作者又分别以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为例,形象鲜明地指出了“拿来主义”者应如何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槽粕。这篇文章运用了比喻,对照等多种手法,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论述技巧。问题思考“所以我们要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名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过渡和转接的作用。这一段既是对前面部分的小结,指出“闭关主
义”和“送去主义”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自己来拿”;这一段又是下面部分的引子,告诉读者,文章的重点将转入论述“拿来主义”。此句在文中独立成段,将前后两个部分有机地联成一体,可以看了作者写作?思路的严密以及结构文章的高超艺术。? 训练1、文中反复出现“拿来”二字,联系背景材料,说说作者主张拿来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心论点(含“拿什么”、“怎么拿”)[答]2、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驳论”;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说说本文批驳了什么?为什么要先驳?[答]3、本文在批驳“送去主义”时,提到梅兰芳和尼采,矛头是针对谁的?各是什么论证方法?[答]4、文中提到的“大宅子”、“鸦片”、“鱼翅”、“烟灯烟枪”、“姨太太”各比喻什么?后文的“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哪种人?联系本文具体分析比喻论证的作用。答:本文较好地采用比喻论证法,把一个深奥的、抽象的、困扰文艺界许久的复杂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尤其是以一个穷青年得到一所旧宅 子比喻文化遗产,讲了这个穷青年可能的三种做法,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的可笑,这种近似调侃的笔法,非常幽默风趣,但又很见批驳的力度;然后作者 又分别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用又有毒,须批判地继承的部分)、烟枪烟灯和姨太太(毫无作用或危害极大的部分)为例,形象鲜明地指出了“拿来主义” 者应如何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槽粕。这篇文章运用了比喻,对照等多中 手法,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论述技巧。 后文的“孱头”比喻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全盘接收的投降主义者。 5、“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承上启下,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6、最后一段共有5句,分别回答了哪5个问题 答:1、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文化遗产中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怎样区别处理?3、批判的继承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4、拿来主义者必须具有怎样的素质?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大意义? 四、揣摩语言训练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犀利幽默。研究文中的楷体字词(a--l),具体品味作者是怎样达到犀利幽默效果的。(提示:议论性文章文体的杂文化,语言的文艺化,是当今媒体的倾向。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也明显受到影响)《拿来主义》语言赏析1、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2、我想,首先是j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 [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更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4、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5、◆叫作“f发扬国光” ◆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k国粹 [都是反语。反语的讽刺性是尽人皆知的。]6、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语言的布局问题。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