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人生与创造第七课《沁园春·长沙》
字音辨析课文朗读图画赏析课堂小结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赏析上阕
作者和写作背景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组织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同年秋,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去广州。路过长沙,漫步湘江,游橘子洲,满目秋景,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文思泉涌,吟成此篇。4
沁园春()百舸()峥嵘()寥廓()挥斥方遒()浪遏飞舟()qìngězhēngróngliáokuòqiúè字音辨析
课文朗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朗读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苍茫大地
赏析(一)朗读上阕第一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二、这一层主要交代了什么?
一、阐释:在深秋的季节里,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流去。提示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人时地境二、这一层主要交代了什么?
赏析(二)朗读上阕第二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二、这几句描写湘江景色,试简要分析景物的描写手法。三、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试分析。四、体会这一层的感情色彩。
一、阐释看啊!深秋时节的群山,层层叠叠的枫树林,叶子全都像染过一样,红成了一片;湘江的流水,碧绿通透,无数的船只在你追我赶。矫健的雄鹰,在广阔无垠的天空展翅飞翔,活泼的鱼群,在清澈见底的江中,遨游自如。万物在深秋季节里都在争取自由,显露出蓬勃的生机。提示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二、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山上江中天空水底远眺近观仰视俯视静景动景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比鲜明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提示:分析写景的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妙的词的用法。对于景物描写中的静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对于动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动词。三、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试分析。万遍层染漫透百争击翔竞
“万”写出山之多“遍”写出红之广“层”“染”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随之而形成的林木的高低。山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漫”写出湘江水面的深而宽阔。“透”写出江水的澄澈,水深而洁。“百”写出江中船只之多。“争”表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搏击,表现出鹰飞矫健,强劲有力。“击”“翔”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游动。“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景物山林江舸鹰鱼带有诗人情感的事物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整条江争流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雄鹰浅底轻翔的游鱼通过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豪情壮志。四、试分析湘江秋景中的景物,体会其中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毛泽东笔下的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
讨论:“秋天”在很多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自古文人多悲秋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赏析(三)朗读上阕第三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二、这一层采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一、阐释:面对这壮丽的河山,旷远迷茫的大地,诗人深深地思索并发问:祖国的命运,到底该由谁来主宰呢?
句式设问提示作用承上启下二、这一层采用了什么句式?在词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上阕小结:词的上阕借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看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万红遍,层尽染;漫碧透,百争流。击长空,翔浅底,竞自由。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立时间地点环境总结上阙写景情抒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
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当然,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走笔至此,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他想过吗?其他的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仅只有32岁!
1.背诵《沁园春长沙》。2.根据本词上阕“看”引出的内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本课作业
阅读下阕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二、体会“忆”“岁月稠”的表现力三、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阐释就在这橘子洲头上,诗人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游览聚会,畅谈国家大事,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忆”“岁月稠”“忆”总起下阕,贯穿下阕,点明下阕写的都是往昔的事,“峥嵘岁月稠”,把许多不平凡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的高峻山峰一个接着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长沙丰富而有意义的战斗生活。
作用这两句照应开头,紧接下阕,从地点、人物上自然的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鉴赏第二层,回答问题这一层,由哪个字统领?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恰”字统领,直贯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形象的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鉴赏第三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