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文本总结课后悦读
书香晨读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根本是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小车没有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领悟】做人必须要言而有信。只有有了诚信,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译文】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领悟】有时候拘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
导入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何处望神州②?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③多少事?悠悠④。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⑤,坐断⑥东南战未休⑦。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⑧。生子当如孙仲谋⑨。【注】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②神州:指中国,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区。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④悠悠:长远悠久。⑤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兵士。鍪,音móu。万兜鍪:千军万马。⑥坐断:占据、割据。⑦休:停止。⑧曹刘:指曹操与刘备。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
赏读:稼轩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这显示出他的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大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另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背景解读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上饶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韩要立一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杰作。
3.古代文化知识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怀古词,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咏史词,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答案:(1)筑坛祭天;帝王授臣下土地或爵位;疆界,分界(2)回头看;看望,拜访;副词,表反问,难道
答案:(3)向远处看;农历每月十五日;名望,声望
答案: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北(2)名词作动词,吃饭
4.特殊句式(1)被动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倒装句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3)省略句烽火扬州路。()答案:(1)用介词“被”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雨”“风”,表被动(2)一般语序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一般语序为“望中犹记,扬州路烽火”(3)省略介词“于”
5.名句默写(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孙权英雄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的句子是:,,。(3)在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物,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答案:(1)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3)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一、整体把握
二、文本研读阅读全词,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对应考点:评价作品思想内容】“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具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参考答案: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了。“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敬仰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爱国之情自显,同时也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2.【对应考点:评价作品思想内容】上阕写了哪几个人物?为什么要写他们?参考答案:孙权和刘裕。原因:内容方面:(1)都曾在京口。(2)孙权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3)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4)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5)表明这样的英雄当世已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目的方面:(1)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2)为下文刘裕的议论埋下伏笔。(3)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4)典故运用深化丰富了主题。
参考答案: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地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命运及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3.【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
4.【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下阕运用了哪几个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参考答案:第一个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此三句典中套典,意在以古讽今,主张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第二个典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追忆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庸无能,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第三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作者借此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第四个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三、探究争鸣辛弃疾的诗词创作多用典故,有人因此说他的词缺点是“掉书袋”。岳珂曾评价《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事多”请结合整首词,谈谈自己的理解。思路提示一:岳珂的评价很正确。虽说这首词气势恢弘,用语贴切,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心境和情感,用典是这首词的成功之处,但也正是这个成功之处使得这首词难以理解,乍读起来非常晦涩,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面孔,可以说这首词只能是准确地说出了个人的心声,却鲜有艺术感,只有些堆砌的感觉。
思路提示二:这是不准确的评价。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本词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乎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它所用的故事,除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连,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这是一句颇有见地的评语。
四、主旨归纳本词写于辛弃疾罢官之后。这位一心复国的壮士不能为社会所容,满腔悲愤体现在登高怀古上。他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事?表达了什么思想?答案:上阕写景抒情,由景联想到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吟咏他们的业绩;下阕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的经历,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作者通过对事业有成的前人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炽烈、强烈的爱国情感,引用宋文帝的典故奉劝当权者,不要打无准备之仗。点击进入古今对译文白互通
文本总结巩固学习一、技法归纳(1)借古讽今。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恢复中原的忧愤。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2)用典。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3)对比。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二、微型写作围绕词作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句,请你遥想辛弃疾之“当年”,重现辛弃疾的战场之壮和思想之豪。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马蹄扬起漫天的黄沙,号角吹落最后一丝丝夕阳。大丈夫自当在国家危难之际,投笔从戎,将报国的忠勇当做行囊。于是,稼轩换上战袍,平添了几分英雄豪气。然而,一腔热血,怎敌满朝苟且偷安之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志难酬的他空有一腔报国热血。虽然,没有谁能懂他的宏图大志,他却始终挺直了腰身,为宋朝、为百姓,为天下而鞠躬尽瘁。
三、素材积累【素材1】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适用话题:获取辉煌的业绩才能青史留名;英雄是时代的脊梁。【素材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还。适用话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业当量力而行。
【素材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适用话题:老当益壮;最美夕阳红;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课后悦读延伸学习美文欣赏写作借鉴辛弃疾的剑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那确是一把好剑。当年你学成之后,驾骏马疾奔南下,匡扶宋室时,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和耿京大哥意气相投,举酒起誓要将金人赶出大宋,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案上放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十八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害死耿京大哥的张安国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它为什么这样锋利,斩尽一切不平,锐不可当?暗引其词,开篇亮“剑”
对比中只见辛弃疾的剑闪耀着愤怒、执着,不屈的光芒。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但最终目的,还是你的剑!剑气中,我能觉察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但你说你把它失落了。失落在宝马雕车走过的路上,失落在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失落在斜阳草树边的寻常巷陌里,失落在你醉后靠着的老松树边上。然后你笑了,笑容有些惨淡。你说你的白发已经生了,你的悲愤已经平息了,你的万字平戎策也换作种树书了。为什么?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效果,磨损了你的剑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蚀钝了你的剑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狂风,折断了你的剑吗?
但我知道,你那酒中还有着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味道,你那张琴里还藏着五十弦翻出的塞外的声音,你的梦里依然有的卢飞奔,弓弦的霹雳。你的心中藏着那把剑,你是把它溶入了墨中,写在纸上,交给了我。就是那把剑!它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它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是危险,剑气都能直冲霄汉。就是那把剑,它永远不会失落!剑仍在,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爱着一方水土、有着自己尊严的人心中,作龙吟之声。突起异峰,铺扬文字,赞剑,手中的剑不在,但心中的剑在。篇末点题,剑人合一。
点击进入课时作业点击进入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
谢谢观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