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上册 / 第三单元 /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编写人:任小燕时间:2011年3月7日【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2、整体把握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重点难点】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自学法: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知识链接】1、品思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2、作者介绍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酔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0 ”,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3、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学习过程】1.填空《琵琶行》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诗中富有哲理性的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的“行”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湓浦口(pén)         憔悴(jiāo)       六幺(yāo)B.铮铮然(zhēng)     贾人(jiǎ)        荻花(dí)C.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D.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哳(zhā)3.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    钿头银蓖       司马青衫       枫叶荻花B.转徒江湖     漂沦憔悴    梦啼妆泪       忧愁暗恨C.轻拢慢捻    天崖沦落       幽咽泉流       谪居卧病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添酒回灯       暮去朝来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B.歌以赠之                    歌:歌唱。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10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请你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可真难,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C.这段时间,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流泪,“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8.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9.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相逢何必曾相识 。  座中泣下谁最多,   。【课堂检测】1.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B.三四两句写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要为朋友饯行,却连音乐也没有。C.五六两句写饯别时诗人与朋友的内心都十分悲痛,茫茫的江面上映着月影,更增添了悲凉之感。D.从七八两句琵琶声使人产生的情绪变化可知:前面的“无管弦”、“惨将别”等起了反衬的作用。2.对第二段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10 B.“拢”、“捻”、“抹”、“挑”是弹奏的手法,而这些繁复的手法在一个句子中写出,又是“信手”弹来,足见技巧的娴熟。C.“间关”形容鸟叫声,与《诗经》中“关关雎鸠”的“关关”相同;“滑”形容乐曲的婉转流畅,与“冷涩”的“涩”相对。D.由“冷涩”到“凝绝”描绘了声音由迟缓轻细、越来越细,到逐渐消失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胜在情思缅邈,意味无穷。3.对第二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一段没有写对话。其实人们之间肯定有交谈,关于琵琶女也只是用“欲语迟”、“千呼万唤”带过,这样处理是为了集中描写琵琶女的演奏。B.这一段没有写琵琶女的容貌。她应该是风韵犹存的,或者她的愁容,她的憔悴。没有写这些是为了更突出她演奏的高超技艺。C.这一段没有写众人。其实船上还有客人,也还应该有船夫和仆人。诗人只以主述者置身其间并传达感受,是为了突出中心事件和主体形象。D.这一段也没有写其他的船只。江面上不可能只有这“东船西舫”两只船,但没有写这些,这是为了渲染一派宁静沉寂的气氛。4.对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乐曲演奏过程中,诗人和客人的反映显然引起了琵琶女的注意,她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遇到了知音,所以才主动讲出了自己的身世。B.琵琶女对自己的才艺和年轻时的容貌颇为自信,当年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使她觉得非常美好,因此在自述时仍流露出对那一段生活的怀念。C.“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就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从此遭冷落,不得已“嫁作商人妇”。D.琵琶女的演奏之所以使人感到“别有幽愁暗恨生”,主要是因为她怨恨世人重色轻才,出嫁后丈夫又重利轻别,使她感到孤独寂寞。5.对第四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住近湓江”、“举酒独倾”与琵琶女“守空船”是一样的孤苦。B.诗人在政治上被贬谪,琵琶女在生活上遭遗弃,二者有相通之处。C.诗人与琵琶女同是离开京城来到僻远的浔阳,都有繁华不再的感伤。D.诗人把全部情感和慨叹凝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学习反思】10 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二)编写人:任小燕时间:2011年3月8日【学习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重点难点】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10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5题。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4.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甲”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乙”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丙”的感慨?10 6.甲处最恰当的引文是()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色等闲度7.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A.弟走从军阿姨死B.梦啼妆泪红阑干C.老大嫁作商人妇D.秋月春风等闲度8.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A.江州司马青衫湿B.如听仙乐耳暂明C.同是天涯沦落人D.杜鹃啼血猿哀鸣9.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描绘了“五陵年少”挥霍无度,琵琶女倍受宠爱的情景。北宋宰相寇准,生活极度腐化,也常在宴会上叫人拿绫绡赏给歌女。寇准的侍妾写了一首绝句《呈寇公》讽刺他。下面排出的诗句残缺不全,需要补缀。请选出适当的一组。()①一清歌一绫,②美人自意嫌。③不织女萤窗,④几抛得织成。A.①只,匹②尚,差③晓,里④岁,梭B.①支、条②还,少③明,中④月,丝C.①曲,束②犹,轻③知,下④度,梭D.①首,丈②竟,少③管,上④日,丝【课堂检测】 《琵琶行》一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请阅读第二节,回答下面问题:  1.诗人从哪里开始描写琵琶女真正的弹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从哪里开始精细描述琵琶女的旋律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3.诗歌中哪几句是描写音乐的清快流畅?又有哪能几句描写了音乐缓慢修止的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最后乐段中,诗人是怎样表现音乐的高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应用了怎样的手法,去描写这无形的音乐的,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拓展】1.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10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学习反思】《〈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歌行体诗2.C(A.“憔”应读为“qiáo”。B.“贾”应读为“gǔ”。D.“浸”应读为“jìn”。)3.D(A.“蓖”应为“篦”。B.“徒”应为“徙”,“忧”应为“幽”。C.“崖”应为“涯”。)4.D(A.畅快。B.作歌。C.字。)5.A(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D.掩泣:掩面哭泣。)6.B(A.突出:突然爆发出。C.整理。D.以前。)7.C(“相逢何必曾相识”多用在第一次见面的场合。)8.C(“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9.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青衫湿【课堂检测】1.B(“主人下马客在船”不能理解为“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2.A(琵琶女不愿见人,是因为她如今漂泊憔悴、心情抑郁而产生的矛盾心理。)3.D(“东船西舫”就是周围的船只。这么多船只上的人都沉浸在音乐的艺术境界中,同船的诗人与朋友自不待言了。)4.C(琵琶女人生的转折点不是家庭的变故,而是年长色衰。)5.C(诗中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二)1.C(ABD三种说法均与原诗不合。)2.B3.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4.B(并不是“音乐结束后”而是“音乐暂歇时”。)5.C(A.“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反衬……成功”说法不当。D“衬托……凄凉”说法不当。)6.A7.C8.C9.C【课堂检测】1.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4.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已10 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5.(1)作者在摹写音乐时用了一串常见的精妙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2)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课外拓展】1.D10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