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别开生面的“梦游”,美妙无比的享受浪漫飘逸--李白的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酌酒花间,磨针石上;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热烈的这样赞颂过他: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倚剑天外,持弓扶桑。
教学目标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教学重点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作者介绍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读诗题: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问1: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提示内容形式梦游天姥 留别 (梦游诗、游仙诗)吟(体裁)梦游∕天姥∕吟留别
1.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 找出相应的内容。初读课文: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学生回答:“别君去兮何时还”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A、渌水荡漾清猿啼( )B、熊咆龙吟殷岩泉( )C、水澹澹兮生烟( )D、忽魂悸以魄动( )E、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F、恍惊起而长嗟( )G、天台一万八千丈( )1、A.lù B.yǐn C.dān D.jì E.fēi F.huǎng G.tāi2.解释下列红色字词的含义A、烟涛微茫信难求( )B、云霞明灭或可睹( )C、天姥连天向天横( )D、势拔五岳掩赤城( )E、我欲因之梦吴越( )
F、渌水荡漾清猿啼( )( )G、迷花倚石忽已瞑( )H、栗深林兮惊层巅( )( )I、水澹澹兮生烟( )J、失向来之烟霞( )K、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L、恍惊起而长嗟( )A.确实 B.或许 C.遮断 D.超出 E.依据 F.清澈;凄清 G.天黑 H.使……战栗;使……震惊 I.波浪起伏 J.刚才 K.暂且;等待 L.恍然,猛然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二读课文:教师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学生讨论思考)梦游天姥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教师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3、本段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教师明确:夸张、衬托、想象4、小结:入梦的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之景)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 烟霞如仙人梦醒——14、15句
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点名回答)。学生单独思考并回答: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4.点名或分组朗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学生分组讨论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教师引导过渡)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三、分析诵读第三自然段答: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探究题: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概括)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三读课文:
,2、如何理解李白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思想内容?学生讨论
3、如何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积极意义?学生讨论
联系全诗小结: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板书设计:入梦缘由 ---------入山情景 -------登山情景----------梦中仙境----------梦醒时分--------遐想万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