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地理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必修3 / 综合复习与测试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综合模拟完整试题一

还剩 7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地理必修 3 综合模拟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 读右图,回答 1〜2 题。 1. 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1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 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3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4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A.①②③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 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 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彫响着区域的 A. 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己经难以 适应新形式的要 求,冇学者捉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 方案, 3.下列关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方向叙述不合适的是 ( ) A.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化速度,建设世界级都市圈 B. 吸收中西部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C. 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 0.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中部及近西部地带 远西部地带(如图 5 )。完成 3〜4 题 中国“新三大地带”划分方案團 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3. 关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部分省区工农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加快海南的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建设 B. 宁夏农业可大力发展枸杞、番茄等“红色产业” C. 广西、廿肃是该地区水电输出最丰富的地区 D. 陕西和山西是我国苹果、柑橘的优势产区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甲、乙、丙是重要的农业区,完成 5〜7 题。 4. 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A. 全年高温、干湿季节分明 B.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C.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5. 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青棵 6. 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其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A.灌溉条件较差 B. F1 照时间太长 C.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D. 土壤盐碱化严重 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东部地区工农业发达地区。图甲、乙、丙为我国三大三角洲地区。读 图回答 8〜10 题 7. 乙三角洲发展的不利条件 A. 交通不便 B.矿产短缺 C.市场狭小 D.水资源短缺 8. 甲三角洲的工业发展主向为 A.发展重化工基地 B.发展加工工业,产品以内需为主 C.发展制造业、轻工业、出口加工、高技术工业 D.我国能源基地 9. M 三角洲面临的气候灾害为 A.台风 B.伏旱 C.春旱 D.热带气旋 10. “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 A. 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B. 利用网络传输数据 C. 建立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平台 D. 将服务对象覆盖到整个社会层面 11. 关于“数字校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八.核心思想就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数字化并使其能冇序运转 A. 目标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既向面校园内,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空的虚拟学校,使更多 的人能共享教育 资源 B. 学生可在家屮借助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 C. “数字校园”就是指网上学校 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杭州一宁波一福州一深圳客运专线是我 国重点规划建设的铁路纵线之一。回答 13〜14 题 12. 修建杭州一宁波一福州一深圳客运专线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经过经济发达地区,资金雄厚 B.沿海地我夏季高温多雨 C.沿海地区,地势比较平坦 D.沿线地质条件复杂 13. 决定杭州一宁波一福州一深圳客运专线的修建的主要因素是 A.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需要 B.便于东部和屮两部的联系 C.技术条件发展较快,能解决自然障碍 D.促进广东省产业转移需要 下图为一组剖而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 1-图 4 时期的 历史变化过程。(图 1 时期->图 4 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 回答 15〜16 题。 14. 图 4 时期,图示河流断而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图 1 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 象是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 B.年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 C.洪峰流量及出现频率减少 D.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15. 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1 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2 I 韦 I 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3 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4 城市化血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 A、B、C 三个平原地区,判断回答 17〜18 题。 16. 比较 A、B、C 三个平原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A.光照丰富,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 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17. 导致 B 所在区域图西部荒漠化速度快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耕作与放牧的粗放 B.远离海洋,降水少,风蚀严重 C.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D.毁林和开垦草原现象严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 21. 长江三峡水电站巨大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 1 缓解华屮、华北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2 产生的电能可创造巨大的价值 3 以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大量减少火力发电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水和废渣 4 可防御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资源枯竭型城市往往因资源开采而兴、资源枯竭而衰。最新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资源枯 竭型城市已达 72 个。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据此 回答 22〜23 题。 22.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下列措施中不适当的是 • • • A.开发利用废矿资源 B.开发可替代能源 C.积极发展非矿产业 D.枯蝎型城市整体搬迁 23. "矿竭城不衰”,煤城阜新将转型目标锁定“现代农业”,其原因可能有 ①矿区有大量废地,人均土地资源丰富②交通条件优越 ③现代农业市场前景广阔 ④国家政策的支持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07 年 9 月 19 日 2 时 30 分,超强台风“韦帕”在浙江苍南县登陆,台风给浙江、上海、 福建等地区 带来强降雨,并引发了洪水。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 了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 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半小时后,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 24. 地区救灾办公室能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 “数字地球”系统 25. 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屮,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 是 ©GIS 技术 ②GPS 技术 ③RS 技术 ④“数字地球”技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6. 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B. 重点是改造中低产田,增加粮食生产 C. 全面的封山育林,退耕还牧 D.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生态 右图是我国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 27-28 题。 27.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 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 交通发达 B. 单位面积产量高 C. 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广 28. 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己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li 前该地区的农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 题意完成 29-30 题。 29.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市商品粮基地变成粮食调入区,说明该地区的粮食品种已经不适合当地需要 B. rfl 商品粮基地变成粮食调入区,是因为耕地锐减、环境污染严重,己无法种粮 C. 由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说明了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 D. 由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也使农业科技在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30.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许多地区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使农田面积大量减少 粮食、蔗糖等产量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C. 该地现在的农业结构,已经明显的不合理 D. 现在该地农业上的变化,说明了传统农业在该地规模的扩大 48°N 130° E 二、综合题 甲 乙 31. 图中的甲图和乙图为我国的两个区域,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0 分) ⑴目前两个区域开发的能源资源主要是: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_______________ ,将两区域连接在一起的大型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工程的主要 目的是实现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区域内相同的经济作物是 o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两区域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分析两区域各口在外贸活动中货物运输 采用的主要 交通方式。 (4)乙区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有哪些?(至少 2 条)O 32. 阅读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材料,冋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黄土高原某地 材料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对黄土高原多年的研究成果 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 植被覆盖率(%) 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 20 15 55—30—20 40 30 80—50—40 60 60—50—30 95—89—80 80 75—60—50 98—89—80 $90 70 100—95—90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土高原最大的生态问题是 0 导致这一生态问 题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从材料二表中可得知: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的关系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二反映了植被可以( ) A.使地表水下渗减少 B.使侵蚀增加 C.使含沙量减少 D.使径流量大幅度减少 (4) 黄土高原的治理可以釆取的工程措施有哪些?(至少 3 点) (5) 34.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卬度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和中国的沪宁杭工业图 煤矿 1 港口 •工业屮心=恢路河流▲铁矿 LJ 镭矿■ 材料二太湖平原与东北平原农业相关要素比较 太湖平原 东北平原 人均耕地而积(公顷) 0. 07 0. 31 谷物年产(千克/公顷) 12414 4916 (1)根据材料一信息,比较两个工业区的工业区位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⑵说出太湖平原的谷物单产远高于东北平原的主要原因。 ⑶太湖平原自古就是国家的粮仓,通过京杭大运河向北方地区输送了大量的粮食,但近些年, 长江三角洲地 区的粮商却频频到东北调粮,南粮北上逐渐被北粮南下所取代。请结合材料二 分析这些转变的原因。 34. 阅读珠江水系图和表中的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表: O 地理条件 出现的主要问题 红水 河河 段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 气候:降水多,强 度大 河流:水量丰富 资源:多种有色金属资源、 森林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破坏、水土流失严 重 灾害:滑坡、泥石流 西江 河段 地形:盆地、丘陵 气候:降水多,强度大 河流:河道曲折 资源:多种有色金属资源 灾害:洪涝 交通:航道淤塞 珠江 河段 地形:冲积平原,地势低平 气候:降水多,强度大 河流:河网密布 土壤:肥沃 人口:稠密 灾害:洪涝、台风 环境: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 (1)根据红水河河段的地理条件,说出该河段开发建设的基木内容。(2 分) (2)针对红水河河段和西江河段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3 分) (3)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达,分析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5 分) 高二地理必修 3 综合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C A B C A C B C C A D C A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B C D B C D A D B C A 31. (1)石油、天然气 核能 西气东输 (2) 棉花 (3) 铁路海运 (4) 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污染,营造绿色空间 32. (1)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 (2) 正相关植被覆盖率高,径流减少率高 (3) C D (4) 保嫄、护坡、固沟 34.⑴相同点:有发达的铁路系统和海港条件,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不同点: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沪宁杭工业区矿产资源和能 源短缺。 ⑵太湖平原纬度低、热量充足、可以一年两熟。 ⑶A 湖平原:①城市化的推进占用部分耕地;②城郊农业的发展、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 使得粮食作物占地而积缩小;③人口数量的增多,粮食需求量增长;(任意答出 2 点即可) 东北平原: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粮食种植条件好;②人均耕地占有量多, 粮食商品率高; ③工业能够为农业提供大量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机械化程度高; ④科技投入,增产潜力大;(任意答出 2 点即可) 35. (10 分) (1) 河流梯级开发;(1 分)利用水电,进行有色金属冶炼。(1 分) (2) 保护森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1 分)发挥水库防洪、灌溉的综合效益(或加固堤坝); (1 分)疏浚航道。(1 分) (3) 有利:地势低平;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河网密布,有灌溉水源;土壤肥沃。(3 分)不 利:多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2 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