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19-2020 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五单元第 14 课“师夷长 技”到维新变法 项目 内容 课题 第 14 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修 改 与 创 新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 重、 难点 重点 “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 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 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 准备 多媒体等常用教学设备 教学 过程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 19 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 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 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 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 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 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重点指出 1897 年 11 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康有 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阅后深受 感动,表示支持维新派的某些变法。1898 年 1 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 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建议教师利用史实 和影视资料,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一:通过史实,你从 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为什么康有为要求维新变法?光绪皇帝为什么会同 意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开眼看世界”,教材以鸦片战争以后为坐标,阐释了国门被打开后,中国 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向西方 学习的背景。随后重点叙述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最后概述开眼看世界的影 响。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 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 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 “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 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 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 开眼看世界。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 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 5 大洲 30 余国的历史、地 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其中一类是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 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一 类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 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 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 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 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 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 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 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建议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 潮?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尚 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的学习任务。 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材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 和内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洋务派的措施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示这一时期中国 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 教材从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来维护清王朝统治并阐释其 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 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 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 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教学时可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的 目的是什么?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教材从在对待“外国事务”态度上,清朝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洋务派和 顽固派,相互之间展开了论战。 洋务派和顽固派意见不统一,相互之间展开了论战。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内容 和史料,从中概括出顽固派和洋务派所持观点的异同。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 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曾 国藩的“剿发捻”“勤远略”,是进行变通的根本目的。建议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资 料回放】,了解有关内容。在【资料回放】中,阐述了张之洞关于“中学为内学,西学 为外学”的观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掀起“师夷长 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曾国藩洋务派的阶级立场决定,他们不可能放弃封建 专制之“本”,也就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以封建 卫道士自居。坚持祖宗之法,认为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是“以夷变夏”,仇视一切外洋 事物,仇视一切改革。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慈禧太后支持洋务派的原因。由于洋务派势力主要是掌握地方实 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太后在内政外交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为了维护清统治,不得不将 天平倾向于拥有实力并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慈禧太后采取暂时支持洋务 派的策略。 (3)洋务运动 教材从洋务运动的内容、影响、失败三个方面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 影响。 19 世纪 60~90 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洋务运 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 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 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 200 多名。这些留学生 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 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 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 方面的贡献,分析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多少动摇了恪守 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培养了 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 代风气的拓荒作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 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 定会失败的。 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教材从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几个方 面介绍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 (1)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 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建议引导学生分 析:洋务运动 30 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 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然后指出早在洋务运动 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 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 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 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在了解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 上的主张的基础上,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维新思想 19 世纪 90 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 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 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维新思想传 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建议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 想解放的贡献。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由于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 而展开的。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变 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面对时代推来的问题,做出了两种相反的回答。建议指导学生 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分析这场论战的性质和作用。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 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 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 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 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建议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在课堂 上展开辩论。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维新派同顽固派之间围绕变法、民权、西学三个问题论 战中的主张同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较,有 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与变化呢?后者提倡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 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对于千年老屋的 修补;而现在维新派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与社会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 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3)维新变法 建议帮助学生分析光绪帝接受与支持维新派变法主张的原因,对维新派的变法思想 产生的影响。1897 年 11 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 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也“不甘作亡国之君”。1898 年 1 月,康有为 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 的施政纲领。当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 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 派所不能容忍。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变法运动遭到了失败。 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从对激发人 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维新派提倡西学,兴 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 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 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 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 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 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 19 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 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 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开眼看世界”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国门被打开后,中国 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建议首先采用谈话法,让学生了解对向西方学习的背景,增加 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 原因。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 潮?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尚 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的学习任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内容和史料,从中概括出顽固派和洋务 派所持观点的异同、分析慈禧太后支持洋务派的原因、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 想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等方面的贡献, 分析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这个教学设计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习比较历史问题的方 法,寻找比较点是什么,分析比较点的相同与不同,分析概括比较结果,得出历史结论。 维新变法思想。建议提出系列问题。例如,洋务运动 30 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 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 学西方技术错了呢?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 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分析这场论战的性质和作用。 组织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维新派同顽固派 之间围绕变法、民权、西学三个问题论战中的主张同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曾国 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较,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与变化呢?帮助学生分析光绪 帝接受与支持维新派变法主张的原因,同时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 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开眼看世界”时,用电脑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的片段。帮助学生理 解和认识到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分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 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习西方什么? 案例二在介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时,用实物投影仪或计算机等展示同文馆旧 址照片。 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 人才,有利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也起 促进作用。 案例三在介绍“维新变法思想”时,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导入:洋务运动有没有 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是 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然后自然过渡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想一想,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对西学东渐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师夷”与“制夷”的关系。 思路引领:明确把是否学习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答案提示: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对 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想想看,郑观应说的对不对,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解题关键:从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付诸行动的角 度解题。 思路引领:思想体系成熟与否,以及有没有真正实施。 答案提示:不对。郑观应的思想虽然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尚未形 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封建势力还很强大,更没有付诸行动。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思路引领: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提示: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 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什么成为洋务派反对维新派的思想武器? 解题关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区别。 思路引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的目的,维新变法思想宣传的内容。 答案提示:洋务派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而维新派则希望 通过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1)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在指导思想上有何异同?为什么? 解题关键:指导思想的相同点要与时代背景相连;指导思想的不同点,是学技术, 还是学制度。从阶级立场、思想认识的层次等方面分析原因。 思路引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观点。 答案提示:指导思想的相同点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指导思想的不同点从洋务派与 维新派的观点上分析。从阶级立场、思想认识的层次等方面分析原因。 (2)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在洋务运动 中采取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解题关键: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思路引领:洋务派的观点。 答案提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朝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2.阅读与思考 维新派上述思想对不对?为什么? 解题关键: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和影响。 思路引领:从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冲击的角度分析。 答案提示: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 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板书 设计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教学 反思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