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00 分。测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代工业的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会,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据此回答 1~
4 题。
1.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是因为上海( )
A.人口众多 B.经济发达
C.开放最早 D.思想最新
【解析】 最易混淆的选项是 C、D 两项,开放最早是思想最新的原因。
【答案】 C
2.(2010·广东深圳文综)19 世纪 60 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
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
英语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commission
洋泾兵
英语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康密兴
词意 夹肉面包 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 外币 佣金
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 )
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 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④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洋泾浜英语以汉字注音为特点,说明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三明治”“啤
酒”“德律风”的出现,说明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电话”“发动机”等的出现,说明
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洋泾浜英语的流行,说明对西方事物的接受,对西方的认识发
生了变化。
【答案】 D
3.1934 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
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
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日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得清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
地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答案】 C
4.下列饮食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受西风东渐的影响,传统的饮食习惯受到冲击
B.吃西餐成为广大人民的一种时尚
C.日常的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产生一定的影响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D.西餐首先是在通商口岸出现
【答案】 B
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据此回答 5~7 题。
5.中国近代首先突破中国人的传统,穿上西装的是( )
A.留美幼童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部分买办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与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打交道较早较多的广州、上海等地的买
办,率先穿起了西装。
【答案】 C
6.(2010·山东淄博一模)1913 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
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 )
A.婚礼简约 B.自主择偶
C.自由恋爱 D.夫妻平等
【解析】 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自主择偶,但材料无法体
现婚礼简约、自由恋爱和夫妻平等思想。
【答案】 B
7.“王淑芬:(看李三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
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
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上面这段话出自老舍的《茶馆》,下面对其所反映时
代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改良”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B.辛亥革命后,民主的道路曲折
C.辛亥革命后彻底废除旧的陋习
D.当时的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 C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变化。据此回
答 8~11 题。
8.“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
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 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
况在 1943 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答案】 D
9.关于近代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已在农村普遍使用
B.女子缠足现象没有停止
C.倡导婚姻自由
D.婚丧仪式提倡简约文明
【答案】 B
10.近代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变化较小,主要是因为( )
A.农村的封闭落后,难以接触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B.自然灾害频繁,没有经济能力来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
C.未受到列强的侵略影响,所以变化不大
D.农村的封建传统思想浓厚,难以接受西方的事物
【答案】 A
11.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
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张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③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
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开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1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 年以后则以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 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解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元旦是公历 1 月 1 日,民国时期元旦和春节是挨着的,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将二者分开,把中国传统的春节和公历的元旦都定为节日,体现了西方节
日的中国化。A、B、C 三项都有悖史实。
【答案】 D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据此回答 13~25 题。
13.中国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最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D.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 D
14.近代中国的航运业发展历尽坎坷,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列强联手压价、竞争
B.清政府不重视发展
C.发展航运业无利可图
D.中国人受落后思想的束缚极力反对
【解析】 鸦片战争后,列强攫取了中国内河航运权,外国轮船往来穿梭于中国的内江
和外海,极力排挤中国航运业。
【答案】 A
15.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 19 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
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 )
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罗斯的主要城市
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答案】 C
16.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在交通运输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状
态,原因在于( )
A.中国的交通方式发生了质的变革
B.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快速发展
C.造船企业纷纷破产
D.航空航天事业的进步
【解析】 注意时间限定。20 世纪 90 年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轮船运输业在
交通运输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是交通运输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答案】 B
17.(2010·安徽宣城文综)20 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
最快捷的方式是( )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
【解析】 1920 年中国民航拉开序幕;火车速度较慢,往返时间长;而 20 世纪初清政
府才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且发展缓慢。因此,选 D 项。
【答案】 D
18.(2010·怀化模拟)2009 年 12 月 26 日,全球首条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
大、时速最快的高速铁路——武广客运专线(下图)正式投入运营。关于中国铁路事业,以下
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中国最早的铁路是清政府修筑的唐胥(唐山到胥各庄)铁路 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
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③2003 年,世界上第一条碰
悬浮列车在上海投入商业运营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
位、世界第四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中国最早的铁路是 19 世纪 70 年代由外商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
除。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
【答案】 B
19.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社会进步为前提的
B.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C.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和国际接轨
D.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答案】 C
20.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
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
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刊杂志 D.铁路交通
【答案】 C
21.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这主要是
由于( )
A.工农群众人数众多
B.电影拍摄者都是工农群众
C.战争题材易于吸引观众
D.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般情况下,影视艺术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当时社会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的主流意识。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的主题,是工农群众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体
现。
【答案】 D
22.每晚 7 30 分,大家在看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又都等着看随后的天气预报,
这反映了电视的( )
A.传播资讯的功能
B.媒体功能
C.娱乐功能
D.购物功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电视传播信息的功能。
【答案】 A
23.“粉丝”是现代年经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 fans,是追随者、崇拜者的
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的词语
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解析】 “粉丝”是外来词 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音译。这一词语成为时尚语言,
显然是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
【答案】 B
24.(2010·山东青岛模拟)2010 年 4 月 14 日,中国青海省玉树县突然发生了里氏 7.1 级
大地震。15 分钟后,这一不幸的消息已传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
途径主要是( )
①报刊杂志 ②电影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注意要求是迅速获取信息,故不能选报刊杂志。
【答案】 B
25.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依据这一媒体特性与影响,下列正
确的一项是( )
A.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无限拓展青少年的知识
B.使人们了解无限宽阔的世界发展和未来变化
C.给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精神带来危害,弊大于利
D.可以上网获取知识,但要警惕网上的不良信息
【答案】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20 分,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12 分,共 50
分)
26.(2010·苏北四市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
材料二:顺治二年(1645 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
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改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盖欲除满清之藩蓠,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
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60 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
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来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
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 60 年发型变迁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4 分)
(2)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6 分)
(3)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10 分)
【解析】 第(1)问,由“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可知,从人伦角度对头发不敢损伤。
第(2)问,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
之寇,必置重罪”、“盖欲除满清之藩蓠,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
而除去之”,得出两种认识。第(3)问,把“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等信息
具体化来回答发型变化的趋势,变化原因可联系时代变迁来考虑。
【答案】 (1)人伦(亲亲、血缘)角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4 分)
(2)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4 分)相同:将辫子问题
政治化。(2 分)
(3)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6 分)社会的开放,经济的
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4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变。到 1911 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 1911 年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7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交通工具的哪些方面?交通工具的变迁对人们
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7 分)
(3)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 分)
【答案】 (1)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
很小比例。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
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7 分)
(2)工具:铁路、水运、航空。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
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7 分)
(3)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4 分)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5 年~1898 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表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6 11 7 63.6%
1897 49 45 91.8%
1898 47 39 83%
1898 年 9 月 21 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办报馆。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风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
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
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 1815 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
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主持的……从 1874 年至 1895 年的二十年间,中
国人自办的报纸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
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 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
“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
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 19 世纪末中国国内报刊的特点。(2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10 分)
【答案】 (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刊业的主体,但都很短命,报刊多以
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2 分)
(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为
国人办报提供了借鉴;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报刊业遭受重创。(10 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