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19-2020 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1 第 1 单元第 4 课《明清君主专制 的加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以及清初政治 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2)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讲述明朝中央到地方制度演变的过程;通过研读教材提供的史料,探究明朝内阁制与 宰相制的区别; (2)运用比较法探讨中西君主制度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 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 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从 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 1840 年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 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 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 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 1:宰相制度的废除 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 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 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 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综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学生 思考作答,老师总结。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设问: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学生回答:秦朝。 老师总结: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 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 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 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 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 功,如今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 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政事。丞相权力很大,但明太祖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 心。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 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借有人告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有不法 行为,一方面他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抄家灭族,另一方面,宣布撤销中书省,废除宰 相,将六部升格,由其亲自掌管,国家政事由皇帝一人决断,并且下令今后不许任何人再提 设宰相一事。“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 实录 》) 这样,自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 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 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则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 君相矛盾。 如今“废宰相,权分六部”,则可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这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 表现和必然产物。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 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疏忽。我们书上讲,明太祖在八天之 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 200 多件,处理国事 400 多件。这也就相当于同学们每天晚上要写 50 篇论文,每篇论文要 5000 字以上,而且还要保证论文的质量,那同学们能不能完成呢? 当然不能。 同样,就算明太祖有那个能力,他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废除宰相势必加 重了皇帝的负担。但君子一言,皇帝可不可以马上再立宰相?——显然不行! 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不过,为了防止殿阁大学士对皇权构成威 胁,明太祖仅仅将他们的品秩定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他自己决定,殿阁大学 士很少能参加。那殿阁大学士的设置,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问题情境 2:内阁的出现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中,阁臣 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 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 票拟即票旨、条旨,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但票拟只不过是给皇 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特点?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有什么重要不同? 可以先对西方的内阁制度作一下介绍,然后比较得出结论。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 议会内阁制。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 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 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 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 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 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辞职,由国家元首 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 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 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区别:(1)明朝的内阁是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助理机构,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西方近代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 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西方近代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表现,有助于 防止专制独裁。 问题情境 3: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狭隘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首崇满洲”的原则。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 臣会议和内阁,前者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汉 人不得参与。这种早期的氏族贵族会议制度,早在入关前就已确立,入关后依然保存。凡军 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共同裁定,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国议”。1658 年,顺治帝将内三院(内 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改为内阁,负责起草、传达诏令,代批拟旨等。内阁的最高 长官是大学士,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实际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清朝内阁的权力和 地位远不如明代内阁那样高,只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负责票拟谕旨、批答奏章等,并不 具有实际的决策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决策机关,屈尊于“国议”之下。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文献资料:“(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来引导学生分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最后指出: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诸王公贵族,随着入关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专制 集权趋势的日益加强,它越来越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障碍。 2.南书房 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完成和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 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除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 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康熙帝把中枢权 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由于“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造成“诸王大臣签议既 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所以,清统治者到雍正时,又设立 军机处。 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始于 1726 年,1729 年正式改为军机处)。 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 会议的重大区别。军机处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 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 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 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 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 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 一人独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设问:从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说明了什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 影响? 通过分析概括出:清初议政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封建 专制制度走向腐朽。关于影响可概括为:它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有利于社 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使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控制强化,不利于社会改革, 表明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应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积极思维 下的一切结果)。 设问: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呢?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 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 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 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 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 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唯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 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 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地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课堂小结】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到 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 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 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 难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