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19-2020 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1 第 1 单元第 3 课《从汉至元政治 制度的演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 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 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 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 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 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 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 种制度也推翻呢?请同学们思考并看书。教师介绍一下汉武帝,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 1: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一)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措施:①用布衣为相; ②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 ——决策机构; ③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 ④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 皇帝总揽。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阅读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 ①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②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③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④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都受制于皇帝,最终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义: ①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 ②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③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宋初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结果如何? 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措施: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结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得出结论: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参”“二府”“三司”) (四)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结合教材,元朝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得出结论: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思考: 在中央,君权与相(将)权的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 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汉(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 宋(“一参二府 三司”)——元(一省二院)成效: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思考:周朝的衰微和灭 亡是由于分封制度本身的缺陷,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这些 做法又能够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两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西汉初郡国并行 ②汉武帝后期,全国分13州,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③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思考:如何看待两汉的刺史制度? ①汉武帝时,州作为监察区,设级别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在一定程 度上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东汉,刺史增添了地方政权和军权,地方权力增强,削弱了中央权力。 思考 9: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承秦制”:两汉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汉朝又 有所发展、不断完善。 ①承袭秦的皇帝制度; ②承袭秦的中央行政设三公,但三公组成的机构演化成执行机构; ③继承秦朝的郡县制,但也实行封国制,郡国二制并行; ④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秦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汉设刺史监察; (二)隋唐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隋文帝废郡,形成州县两级制2、唐初全国设 10 道,监察地方州县,形成道、州、县 三级3、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直到唐亡 思考 10:如何认识唐朝设立的“道”? ①唐太宗时,分全国为 10 道作为监察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导致地方权力过于强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 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三)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有何作用? 措施: ①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②改“道”为“路”,监察州县 作用: ①积极: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防 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 ②消极:中央文官不熟悉地方事务,行政效率低下。 (四)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思考:元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有效措 施? ①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②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行省涵义: 除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掌管外,中央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长官由朝廷 任命。意义:元朝行省制度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思考:周朝的衰微和灭亡是由于分封制度本身的缺陷,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 避免这种情况的?这些做法又能够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汉(郡国、刺史)— —隋(州、县)——唐(先设道作为监察区,后形成道、州、县)——北宋(中央派文官担 任地方官,路、州、县)——元(行省制度、置宣慰司、省路府州县)趋势:中央进步加强 了对地方的控制。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围绕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与加强问题展开。在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 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 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 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两汉部分,围绕汉承秦制这一主题讨论, 说明两汉继承了秦朝创立的中央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但不乏变化。魏晋时期,处于过渡阶段, 但这一时期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是为隋唐比较完善的政治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 础。宋元政治制度,特别是元朝行政制度的变化,特点鲜明,在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方面, 又有了新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它在很大程度上加 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总之,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充分体现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