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增强安全意识
3、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
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棉花 酒精 小石块
烧杯 蜡烛 小木条
煤块 坩埚钳 镊子 火柴
燃烧条件的探究
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资料】 1.白磷自然和红磷燃烧现象
相同,都产生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
2.通常状况下常见物质燃烧所需的最
低温度(即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无烟煤
着火点
/℃
40 240 250~
330
700~
750
看一看,说出你看到的现象,解释发生现象的原
因。
水火相融可能吗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
量白烟,铜上的红磷和热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水中 铜片上
白磷 白磷 红磷
是否可燃物
是否接触氧气
是否达着火点
是否发生燃烧
是
否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否
不 燃烧 不
分析比较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
的 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定义:
一、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物质燃烧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燃烧的三个条件
氧 气
可燃物
着火点
请同学们回忆与讨论:
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灭火
的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灭
火
的
原
理
和
方
法
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在课本129页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主要有三种方法:
2.将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离
3.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1.清除可燃物或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使燃烧反应停止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燃烧的条件是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
着火点以下。
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a、水基型灭火器:
可用来扑灭 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b、干粉灭火器:
可用来扑灭 外,还可用
来扑灭 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c、二氧化碳灭火器:
可用来扑灭 等处的失火;
因其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
木材、棉布
一般火灾
油、气
图书、档案、精密仪器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引起爆炸的原因:课本P132页
易燃易爆物:
可燃性气体(氢气、天然气、煤气、
石油气等)
可燃性液体(油、酒精等)
可燃性固体(火药、鞭炮等)、粉尘
(煤粉、面粉等)
凡是可燃性气体( H2 CO CH4 液
化石油气 煤气)或可燃性粉尘(面粉、
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
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识别各种安全图标(P.133.)
(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
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小结:
(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使燃烧反应停止
灭火主要有三种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将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离
3.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1. 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
B.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不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2.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发现棉花比煤
更易被点燃,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 )
A.棉花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棉花比煤的着火点高
C.棉花比煤的着火点低
D.棉花比煤的密度
3.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
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D.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4. 森林着火以后,当火势蔓延过快,无法有
效扑灭时,消防队员通常会开辟“防火隔
离带”,其目的在于(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方便运水
C.隔离可燃物 D.隔离空气
5.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
(1)家用液化气泄露而起火
(2)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3)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
上起火
谢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