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一轮复习 /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含答案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 1 (一)《烛之武退秦师》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共.其乏困 通 , (2)秦伯说. 通 , (3)失其所与,不知.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且贰.于楚也 (2)夜缒.而出 (3)朝济.而夕设版焉 (4)何厌.之有 (5)唯君图.之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妻子。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主人。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 ①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 (2)封 ①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 ②既东封.郑____________ (3)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 ②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夜.缒而出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越国以鄙.远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因人之力而敝.之 (7)既东.封郑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____________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 ③行李之.往来____________ ④子犯请击之.____________ (2)而 ①今急而.求子____________ ②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___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 (3)其 ①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 ②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 (4)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 ②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 ③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 (5)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 ③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3)夫晋,何厌之有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 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 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寡、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 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答案与解析 1. (1)“供” 供给。 (2)“悦” 高兴。 (3)“智” 明智。 2. (1)有二心,从属二主。 (2)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3)渡河。 (4)满足。 (5)考虑。 3. (1)出使的人。 (2)那人,指秦穆公。 (3)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 (1)①把……当作边邑。 ②目光短浅。 (2)①疆界。 ②以……为疆界。 (3)①和。 ②结交,亲附。 5. (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使动用法,使……灭亡。 (3)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削减。 (5)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伤害。 (7)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6. (1)①助词,取独不译。 ②助词,取独不译。 ③助词,取独不译。 ④代词,秦 军。 (2)①表承接。 ②表修饰。 ③表转折,却。 (3)①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②代词,那。 (4)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拿,用。 ③连词,表顺承。 ④介词,把。 (5)①何,哪里。 ②语气词。 ③兼词,从哪里。 7. (1)判断句,“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晋无礼”。 (3)宾语前置句, 应为“有何厌”。 8. (1)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 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 “鄙”,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边邑”。“焉”,表反问,译为“哪 里”。“陪”译为“增加”。 (2)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 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敝”译为“损害”。“与”译为“结交,亲附”。“武”译为“符合武德”。“其”,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三个并列分句均为否定判断句。 9. A 【解析】 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二)《荆轲刺秦王》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秦王必说.见臣 通 , (2)今日往而不反.者 通 ,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通 , (4)卒.起不意 通 , (5)秦王还.柱而走 通 , (6)图穷而匕首见.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3)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4)唯.大王命之 (5)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6)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7)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货币。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偏袒双方中的一方。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见 ①见.陵之耻____________ ②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____________ (2)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____________ ②顾.笑武阳____________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樊於期乃前.曰 (2)使使以闻.大王 (3)皆白衣冠...以送之 (4)乃朝服.. (5)函.封之 (6)太子迟.之 (7)群臣怪.之 (8)则秦未可亲.也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为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之奈何 ③乃为.装遣荆轲 ④乃令秦武阳为.副 ⑤为.变徵之声 ⑥又前而为.歌曰 ⑦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⑧愿举国为.内臣 (2)而 ①荆轲和而.歌 ②又前而.为歌 ③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④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3)乃 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②乃.今得闻教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 (4)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 ③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④使工以.药淬之 ⑤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⑥以.次进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常痛于骨髓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群臣侍殿上者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后 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B.变徵、羽: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 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C.陛下:陛下的“陛”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 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施礼, 并延引上殿。 答案与解析 1. (1)“悦” 喜欢,高兴。 (2)“返” 返回。 (3)“震” 惧怕。 (4)“猝” 突 然。 (5)“环” 环绕。 (6)“现” 出现。 2. (1)对待。 (2)赠送。 (3)并,列。 (4)希望。 (5)宽容、原谅。 (6)身子向上起。 (7)遭受。 3. (1)走投无路。 (2)眼泪。 (3)礼品。 (4)袒露一只臂膀。 4. (1)①被。 ②通“现”,出现。 ③接见。 (2)①不过、只是。 ②回头看。 ③拜访。 5. (1)名词作动词,上前。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3)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4)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5)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6)意动用法,以……为迟。 (7)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8)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6. (1)①介词,被,表被动。 ②介词,拿。 ③动词,整理。 ④动词,做,担任。 ⑤动词,发出。 ⑥动词,唱。 ⑦介词,替。 ⑧动词,做。 (2)①连词,表修饰关系。 ②连词,表承接关系。 ③连词,表修饰关系。 ④连词, 表并列关系。 (3)①连词,于是。 ②副词,才。 ③代词,你的。 (4)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为了。 ③介词,用来。 ④介词,用。 ⑤连词,表 目的,来。 ⑥介词,按照。 7. (1)状语后置句,应为“常于骨髓痛”。 (2)定语后置句,应为“知其事宾客”。 (3) 定语后置句,应为“侍殿上群臣”。(4)被动句,“为”表被动。 8. (1)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 王。 【解析】 “微”译为“没有”,“谒”译为“拜访”,“亲”译为“亲近”。 (2)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解析】 “见”表被动,译为“被”。“陵”译为“欺侮”。 9. C 【解析】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 者。 (三)《鸿门宴》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皆为龙虎,成五采. 通 , (2)距.关,毋内.诸侯 通 , 通 , (3)张良出,要.项伯 通 ,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 , (6)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 ,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2)卮酒安足辞.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旦日飨.士卒 (5)鲰生说.我曰 3. 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十分,极。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现代的人;当代的人。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军 ①沛公军.霸上____________ ②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 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____________ (2)谢 ①乃令张良留谢.____________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____________ (3)意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____________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____________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素善.留侯张良 (2)籍.吏民,封府库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4)此亡秦之续.耳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7)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为 ①客何为.者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③我为.鱼肉 ④为.击破沛公军 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 ⑧何辞为. (2)因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④蒙故业,因.遗策 ⑤我欲因.之梦吴越 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欲呼张良与俱去 (2)大王来何操 (3)沛公安在 (4)吾属今为之虏矣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 泰山等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指泰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B.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 出兵勤王等。 C.座次: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 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文中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D.都尉: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 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东汉以后,都尉的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答案与解析 1. (1)“彩” 彩色。 (2)“拒” 把守 “纳” 接纳。 (3)“邀” 邀请。 (4)“背” 违背。 (5)“早” 早早地。 (6)“隙” 隔阂,嫌怨。 (7)“座” 座位。 2. (1)责备。 (2)推辞。 (3)估计、揣测。 (4)用酒肉招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5)劝说。 3. (1)儿女亲家。 (2)意外的变故。 (3)现在别人(指沛公)。 4. (1)①驻扎,驻军。 ②军队。 ③军营。 (2)①辞别。 ②请罪,道歉。 ③感谢。 (3)①意图。 ②料想。 ③神情。 5. (1)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2)名词作动词,登记。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4)动词作名词,后继者。 (5)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6)名词作动词,取道。 (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 6. (1)①动词,做、干。 ②动词,认为。 ③动词,是。 ④介词,替。 ⑤介词, 替。 ⑥介词,替。 ⑦介词,被。 ⑧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2)①副词,于是。 ②副词,趁机。 ③副词,依靠。 ④动词,沿袭。 ⑤介词, 依据。 ⑥介词,通过,经由。 7. (1)省略句,应为“与(之)俱去”。 (2)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 (3)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 (4)被动句,“为”表被动。 8. (1)(项伯)私下会见张良,详细地告诉他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 【解析】 注意“具告以事”为状语后置,翻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项伯”。 (2)(我)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的发生。 【解析】 “所以”译为“……的原因”。“出入”是偏义复词,译为“进来”。“非常” 译为“意外的变故”。 9. A 【解析】 文中指崤山以东。 必修 2 (四)《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终老不复取. 通 , (2)箱帘.六七十 通 , (3)蒲苇纫.如丝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汝岂得自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2)可怜..体无比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怜悯。 (3)生人..作死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生;陌生的人。 (4)奄奄..黄昏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气息微弱。 (5)叶叶相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6)蹑履相逢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7)共事..二三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一起工作。 (8)妾不堪驱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强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9)便利..此月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 (10)本自无教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11)处分..适兄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12)自可断来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寄来或送来的信件。 (13)勿复重纷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言论或事情等)多而杂乱。 (14)千万..不复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务必(表示恳切叮咛)。 3.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取 ①终老不复取.__________________ ②还必相迎取.__________________ (2)施 ①徒留无所施.__________________ ②留待作遗施.__________________ (3)会 ①会.不相从许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今无会.因__________________ (4)相 ①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__________________ ②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__________________ (5)适 ①始适.还家门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分适.兄意__________________ ③适.得府君书__________________ 4.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孔雀东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泉..共为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昼夜..勤作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道..还兄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手巾..掩口啼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朝.成绣夹裙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卿当日.胜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自名.秦罗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谢家事.夫婿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何敢助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千万不复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又非君所详.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逆以煎.我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足以荣.汝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便利..此月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5.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为仲卿母所遣__________________ (2)亦自缢于庭树__________________ (3)相见常日稀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6.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七: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祈求织女星帮助她们 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B.下九:农历每月的二十九日。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 为下九;在汉代,每月二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黄昏、人定: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 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D.六合:古代以年月日时十二地支,选择吉日良时,考虑月和日的“冲(不利)”或“合 (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称 十二地支六合。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 所掌握,文学领袖很多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 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建安是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曹、刘、孙三 足鼎立时的著名战役都发生于这一时期,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渭南之战等。 B.黄泉:在汉字文化圈中是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打井至深时地下水呈黄色,又因 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也就是阴曹地府。 黄泉路,指人死时通往黄泉地府的路。黄泉又称九泉、九泉之下,九泉指九个泉井深,或谓 天有九重天、地有九重地,表示极深,地下极深处即谓黄泉。 C.青庐:青布搭成的帐篷,是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北方一带,拜堂 有在“青庐”中举行的。一般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 席上踏入青庐。 D.床:在古代,床是供人睡卧的家具,一般用于卧室。《说文》:“床,安身之坐者。” 安身,指使身体安稳的意思。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底座。所以有 琴床、机床、车床、笔床。 答案与解析 1. (1)“娶” 娶妻。 (2)“奁”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3)“韧” 坚韧。 2. (1)自作主张。 (2)可爱。 (3)活着的人。 (4)暗沉沉的。 (5)交错相通。 (6)迎接。 (7)一起过日子。 (8)使唤。 (9)吉利。 (10)教养。 (11)处理。 (12)使者,文中指媒人。 (13)麻烦。 (14)无论如何。 3. (1)①娶妻。 ②迎接。 (2)①用。 ②赠送,赠予。 (3)①当,决。 ②相会,聚 会。 (4)①互相。 ②相貌。 (5)①出嫁。 ②适合、按照。 ③刚才。 4. (1)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2)名词作状语,在黄泉下。 (3)名词作状语,从白天到黑夜。 (4)名词作状语,半中间。 (5)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6)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7)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8)名词作动词,取名。 (9)名词作动词,侍奉。 (10)名词作动词,说话。 (11)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12) 形容词作动词,详知。 (13)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 (14)使动用法,使……受 荣耀。 (15)意动用法,以……为最吉利。 5. (1)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2)状语后置句,应为“亦于庭树自缢”。 (3) 省略句,应为“吾与汝相见常日稀”。 6. (1)B 【解析】 下九: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 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2)D 【解析】 在古代,床是供人坐卧的器具,与今天只用作睡卧不同。 (五)《兰亭集序》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悟.言一室之内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列坐其次. (2)足以极视听之娱. (3)信.可乐也 (4)向.之所欣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是.日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判断词。 (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文雅。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引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____________ ②将军夜引.弓____________ (2)一 ①一.觞一.咏____________ ②俯仰一.世____________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 (3)临 ①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____________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____________ ③居高临.下____________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__ 5.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群贤.毕至 (2)少长..咸集 (3)映带.左 (4)一觞.一咏 (5)引以为流.觞曲水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以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之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⑤以之.兴怀 ⑥暮春之.初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当其欣于所遇 (4)不能喻之于怀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 (2)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1)癸丑: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 50 年称“癸丑年”。干支纪 年中有天干:________________;地支:________________。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 ________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________”。 (2)禊事:古代习俗,________月________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________的一 种禊祭活动。 答案与解析 1. “晤” 面对面。 2. (1)旁边。 (2)乐趣。 (3)实在。 (4)以前,过去。 3. (1)代词,这。 (2)代词,这次集会的诗文。 4. (1)①引导。 ②拉。 (2)①副词,一边……一边。 ②数词,一。 ③作动词用,把……看作一样。 (3)①动词,面对、迎。 ②动词,面对,引申为阅读。 ③动词,从高处往低处看。 ④副词,将要。 5. (1)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才。 (2)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3)名词用作动词,围绕。 (4)名词用作动词,饮酒。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6)都作动词用,“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 6. (1)①表原因。 ②以此,用来。 (2)①助词,表定语后置。 ②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动词,往, 到达。 ④助词,的。 ⑤代词,代指上文中的事。 ⑥音节助词,补足四个音节。 7. (1)定语后置句,“盛”用于修饰“丝竹管弦”。 (2)定语后置句,“大”和“盛”分别用于修饰“宇宙”和“品类”。 (3)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所遇欣” (4)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怀喻之”。 8. (1)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倾吐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有 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解析】 “相与”译为“相交往”,“诸”为兼词,相当于“之于”,“因”译为“就着”。 (2)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未曾不 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解析】 “一契”译为“符契相合为一”,“临”译为“面对”,“喻”译为“说明”。 9. (1)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六十 干支纪法 (2)三 三 祈福消灾 (六)《赤壁赋》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举酒属.客 通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凌.万顷之茫然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 (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苟.非吾之所有 (6)纵.一苇之所如 (7)知不可乎骤.得 (8)而卒.莫消长也 (9)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七月既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向远处看。 (2)冯虚.御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空虚。 (3)纵一苇之所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适合;依照。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危 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____________ ②危.言耸听____________ (2)属 ①举酒属.客____________ ②序属.三秋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歌.窈窕之章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下.江陵 (4)顺流而东.也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侣.鱼虾而友.麋鹿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哀吾生之.须臾 ②顷之.,烟炎张天 ③耳得之.而为声 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于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将下列句子按要求归类。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而又何羡乎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⑧而今安在哉 ⑨寄蜉蝣于天地 ⑩渺渺兮予怀 (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 (3)状语后置句: (4)定语后置句: (5)被动句: (6)主谓倒装句: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1)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第一日为“________”, 十五日为“________”,十六日为“________”,最后一天为“________”。 (2)斗牛:斗宿和牛宿。中国有________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 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斗宿,就是________,大熊星座的七颗最亮的星,勺子状。牛宿, 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答案与解析 1. (1)“嘱” 劝人饮酒。 (2)“凭” 乘。 2. (1)越过。 (2)驾。 (3)缭、盘绕。 (4)享有。 (5)如果。 (6)任。 (7)屡次。 (8) 到底。 (9)“曾”和“不”连用译为“连……都……”。 3. (1)农历每月十五。 (2)名词,太空。 (3)动词,往。 (4)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 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4. (1)①端正。 ②吓人。 (2)①劝酒。 ②属于、为。 5. (1)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2)均为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3)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4)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5)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6)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6. (1)①助词,的。 ②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③代词,它们。 ④动词,到。 (2)①从。 ②被。 ③在。 ④介词,引出后面的处所。 ⑤对于。 7. (1)①⑤⑥⑦ (2)②⑧ (3)③⑨ (4)④ (5)⑤ (6)⑩ 8. (1)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竟然连一眨眼的工夫 都不停止。 【解析】 关键在后半句的翻译,“曾”译为“竟,竟然”,“一瞬”译为“一眨眼的工夫”。 (2)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解析】 前半句为判断句,后半句中的“适”译为“享受”。 9. (1)朔 望 既望 晦 (2)二十八 北斗七星 (七)《游褒禅山记》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长乐王回深父.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其文漫灭..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4)有碑仆.道 (5)夫夷.以近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字。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十分;极。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观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2)道 ①有碑仆道.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皆披发文.身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 ①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火尚足以明.也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6)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7)则其至.又加少矣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其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____________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 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___________ ⑤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 (2)以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____________ ②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____________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____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3)有碑仆道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译文: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B.阳:古人在说到地名时,多用“阳”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用“阴”指山的南面 或水的北面。 C.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 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 家。 答案与解析 1. “甫” 古代男子名字后加的美称。 2. (1)称、叫。 (2)模糊、磨灭。 (3)持、拿。 (4)倒。 (5)平坦。 3. (1)表分数,十分之一。 (2)不平凡。 (3)动词+介词,“至”意为“到达”;“于”, 介词,引出后面的处所。 4. (1)①动词,观察。 ②名词,景观,景象。 (2)①名词,道路。 ②动词,说。 ③名词,方法。 (3)①名词,文字。 ②动词,刻花纹或文字。 (4)①动词,识名。 ②动词,出名。 ③动词,命名。 5. (1)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2)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3)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4)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5)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使……错。 (6)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7)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6. (1)①代词,它(石碑)。 ②代词,自己。 ③代词,那,那些。 ④代词,他们。 ⑤副词,难道。 (2)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凭。 ③连词,表修饰。 ④连词,而。 ⑤连词,表 目的。 7.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应为“于其址舍”。 (3)省略句,应为“有碑仆(于)道”。 8. (1)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而 这些地方又是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 【解析】 重点词语:“瑰怪”译为“珍贵奇特”,“非常之观”译为“不平凡的景象”。 (2)这就是今天研究学问(或“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择的缘故了。 【解析】 重点词语:“所以”译为“……的缘故”,此句为判断句;“慎取”译为“谨慎 地采取”。 9. B 【解析】 “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必修 3 (八)《琵琶行并序》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①因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 ②长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长句子。 (3)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4)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5)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使超过一般。 (6)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朝前面。 (7)如听仙乐耳暂.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暂时。 2. 解释下列多义词。 (1)言 ①感斯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__________________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 ①遂命.酒__________________ ②命.曰《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 (3)数 ①使快弹数.曲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__________________ (4)暂 ①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听仙乐耳暂.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拨 ①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 ②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__ 3.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2)遂命.酒 (3)商人重.利轻.别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4.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于 ①转徙于.江湖间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为 ①委身为.贾人妇 ②霓为.衣兮风为马 ③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④初为.《霓裳》后《六幺》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5.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送客湓浦口 (2)转徙于江湖间 (3)感斯人言 (4)本长安倡女 (5)使快弹数曲 四、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6.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 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转迁、迁官、迁调,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 叫迁升、迁授、迁叙,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教坊: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 韶府,以宦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 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太常寺。 C.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D.青衫:青色的衣衫;黑色的衣服。在古代指代内容非常丰富:①古时学子所穿之服; ②借指学子、书生;③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④泛指官职卑微。 答案与解析 1. (1)第二年。 (2)①于是创作了。②唐代习惯把七言诗叫作长句。 (3)整理。 (4)年 纪大了。 (5)突然冲出。 (6)以前。 (7)忽然,一下子。 2. (1)①名词,话。 ②名词,字。 ③动词,说。 (2)①动词,吩咐,命令。 ②动 词,命名,题名。 (3)①数词,几。 ②名词,数量。 (4)①副词,暂时。 ②副词,忽 然,一下子。 (5)①动词,拨动。 ②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 3. (1)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名词用作动词,命令,吩咐。 (3)形容词“重”“轻” 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4. (1)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 ②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③ 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①动词,做。 ②动词,当作,作为。 ③介词,给。 ④动词,弹奏。 5. (1)省略句,省略虚词“于”。同时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湓浦口送客”。 (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 (3)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 (4)判断句,意思是“本来是长安倡女”。 (5)省略句,应为“使(其)快弹数曲”。 6. A 【解析】 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 复原职叫迁复。 (九)《寡人之于国也》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直.不百步耳 通 ,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 (4)涂.有饿莩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河内凶. (2)不违.农时 (3)数罟..不入洿池 (4)涂有饿莩.. (5)非我也,岁.也 (6)谨庠序..之教 (7)申之以孝悌..之义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河.内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2)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保养身体。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数 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_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____________ ③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____________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____________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养生.丧死无憾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谨.庠序之教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填然鼓.之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填然鼓之.____________ ②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 ③五亩之.宅____________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 (2)以 ①请以.战喻____________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____________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 (3)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 ②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____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 ④移其民于.河东____________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____________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岁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树之以桑 (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未之有也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 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B.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 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 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答案与解析 1. (1)“只” 只是、不过。 (2)“毋” 不要。 (3)“斑” 头发花白。 (4)“途” 道路。 2. (1)荒年,谷物收成不好。 (2)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3)细密的网。 (4)饿死 的人。 (5)年成。 (6)学校。 (7)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3. (1)黄河。 (2)逃跑。 (3)供养活着的人。 4. (1)①shù,几,若干。 ②shuò,屡次。 ③cù,密。 (2)①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只是,不过。 ③价值。 5. (1)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 (2)名词作动词,种植。 (3)读“wànɡ”,名词作动词, 称王,统一天下。 (4)名词作动词,穿。 (5)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6)名词作动词, 归罪,归咎。 (7)名词作动词,击鼓。 6. (1)①衬字,无实在意义。 ②助词,的。 ③助词,的。 ④代词,百姓。 (2)① 介词,用。 ②介词,按照。 ③介词,把。 ④介词,凭借。 (3)①介词,比。 ②介 词,对于。 ③介词,在。 ④介词,到。 ⑤介词,与,和。 7. (1)判断句,“是……也”表判断。 (2)判断句,“……也,……也”表判断。 (3)状语后置,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4)状语后置,应为“以桑树之”。 (5)状语后置,应为“则无望民于邻国多也”。 (6)状语后置,应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 (7)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8. (1)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解析】 “何异于”译为“跟(与)……有什么不同呢?”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解析】 “谨”译为“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申”译为“反复讲明”。“孝 悌”译为“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9. C 【解析】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十)《劝学》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 以为轮,其曲中规 通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4)君子生.非异也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金就砺.则利 (3)故不积跬步..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2)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托付;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双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利 ①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 ②非利.足也____________ (2)假 ①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____________ ③因求假.暂归____________ (3)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____________ ④以为妙绝.____________ (4)强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____________ (5)一 ①用心一.也____________ ②骐骥一.跃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故木受绳则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终日而.思矣 ④而.见者远 ⑤锲而.舍之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⑧锲而.不舍 ⑨蟹六跪而.二螯 (2)者 ①假舟楫者. ②不复挺者. (3)焉 ①风雨兴焉. ②圣心备焉. (4)之 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非蛇鳝之.穴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以为轮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1)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________”,举足两次为“________”,故半步称 “________”。 (2)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 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________,并被以后的________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 的道德典范。 答案与解析 1. (1)“煣” 使弯曲。 (2)“又” 再。 “曝” 晒。 (3)“智” 智慧。 (4)“性” 资质,禀赋。 2. (1)验、检查;省察。 (2)磨刀石。 (3)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 (1)广泛地学习。 (2)爪子和牙齿,比喻得力的助手。 (3)寄身,托身,容身。 (4) 蟹腿。 4. (1)①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2)① 借助。 ②假装。 ③假期,休假。 (3)①横渡。 ②与世隔绝。 ③停止。 ④极了。 (4)①强壮。 ②有余。 (5)①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②数词。 5. (1)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2)名词作状语,每天。 (3)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4) 名词作动词,游水。 (5)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6. (1)①递进关系,并且。 ②递进关系,而且。 ③表修饰。 ④表转折。 ⑤表假 设或承接。 ⑥表承接。 ⑦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⑧表假设,如果。 ⑨连词,表并 列。 (2)①代词,指……的人。 ②……的原因。 (3)①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②语气词。 (4)①音节助词。 ②代词,代“青”。 ③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的。 7. (1)状语后置,应为“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2)省略句,应为“以(之)为轮”。 (3)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4)定语后置,应为“利爪牙”“强筋骨”。 8. (1)靛青,是从蓼蓝中取得的,但比蓼蓝的颜色更深。 【解析】 关键词“于”,第一个“于蓝”表示“取”的处所,第二个“于蓝”表示比较, “于”相当于“比”。 (2)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 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不会有过失了。 【解析】 关键词“金”“就”“博学”“知”要译出,“日”活用为状语也要译出。 9. (1)跬 步 跬 (2)孔子 儒家 (十一)《过秦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合从.缔交 通 , (2)而倔.起阡陌之中 通 , (3)赢粮而景.从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氓隶.之人 (3)然秦以区区..之地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 果)。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山东省。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 (4)国家..无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北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____________ ②追亡逐北.____________ (2)乘 ①至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____________ 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____________ (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____ ②宽厚而爱.人____________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天下云.集响.应 (4)履.至尊而制六合 (5)序.八州而朝.同列 (6)外连衡而斗.诸侯 (7)吞二周而亡.诸侯 (8)却.匈奴七百余里 (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0)会盟而谋弱.秦 (1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2)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3)以愚.黔首 (14)赢粮而景.从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因 ①因.遗策________________ ②因.利乘便________________ ③因.河为池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文: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衡:“连横”,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衡,与张仪游说六国联合 抗秦的合纵相对。连衡即采用离间之计,使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逐个击破的策略。后 来也用连衡比喻结盟。 B.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 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 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 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称之 为“战国四公子”。 C.阡陌:在广袤田野上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其中,“阡”是 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田埂。 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 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答案与解析 1. (1)“纵” 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2)“崛” 兴。 (3)“影” 影子。 2. (1)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2)奴隶。 (3)狭小。 3. (1)用来招纳。 (2)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3)黄河。 (4)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4. (1)①在北方。 ②名词,溃败的军队。 (2)①shèng,古代四匹马拉的车为乘。 ② 趁着,凭借。 ③顺应。 (3)①吝惜。 ②爱护。 ③珍惜,爱惜。 5. (1)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袱一样,像口袋一样。 (2)名词作状语,向南, 向西。 (3)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4)名词作动词,登上。 (5)名词的使 动用法,使……依次序排列,使……朝拜。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7)动词 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9)形容词作动词,变小, 变弱。 (10)削弱,使……变弱。 (11)名词作状语,向北。 (12)名词作动词,做帝王。 (13) 使动,使……愚昧。 (14)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 6. ①动词,沿袭。 ②介词,趁着。 ③介词,凭借,依据。 7. (1)判断句,“……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应为“非于九国之师抗”。 (3)宾语前置句,应为“何谁”。 (4)被动句,“为”表被动。 8. (1)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解析】 “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 “天下”的意思。 (2)胡人(再也)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解析】 “怨”是“仇恨”。两个分句对称翻译即可。 (3)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之地,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盘 问着过往行人。 【解析】 “陈”译为“执着、拿着”,“兵”译为“兵器”,“谁何”译为“盘问行人”。 9. A 【解析】 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衡,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 的合纵相对。 (十二)《师说》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 (2)或师焉,或不.焉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句读..之不知 (2)君子不齿..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3)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正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________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________________ ④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________ ④得璧,传.之美人________________ ⑤舍相如广成传.____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而耻.学于师 (2)小.学而大.遗 (3)孔子师.郯子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_______________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 ⑤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________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________________ (2)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 ②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 ③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_ ④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________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不拘于时,学于余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____________处为句,____________处为读。 (2)六艺:本文是指六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等六种技艺。 答案与解析 1. (1)“授” 传授,教授。 (2)“否” 不,没有。 2. (1)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2)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 3. (1)求学的人。 (2)小的方面学习。 (3)动词“从”和连词“而”,“从”译为“跟 从”。 4. (1)①老师。 ②有专门技艺的人。 ③以……为师。 ④学习。 ⑤从师学习。 (2)① 传授。 ②流传。 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传送,传递。 ⑤招待宾客的馆舍。 5. (1)意动用法,以……为耻。 (2)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6. (1)①代词,他。 ②指示代词,那些。 ③代词,作主语,他们。 ④代词,作定 语,他们的。 ⑤副词,表大概。 ⑥副词,表反问。 (2)①介词,比。 ②介词,向。 ③介词,被。 ④介词,从,在。 ⑤介词,对于。 7.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3)前一句为被动句,前一个“于”表被动;后一句为状语后置,应为“于余学”。 8. (1)那些童子的老师,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 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 【解析】 “非……者”,否定判断句。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君子)的见识竟然赶不上这 些人,这真是令人奇怪啊! 【解析】 “不齿”指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第一个“其”指“君 子”;第二个“其”代词,“这”,指“智乃反不能及”。“乃”译为“竟然、反而”。 9. (1)文辞语意已尽 未尽而须停顿 (2)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必修 4 (十三)《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臣愿奉.璧往使 通 , (2)召有司案.图 通 ,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 , (4)拜送书于庭. 通 , (5)可予不.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窃.计欲亡走燕 (2)使人遗.赵王书 (3)曲.在赵 (4)均.之二策 (5)臣请完璧归赵.... (6)相如奉.璧奏秦王 (7)礼节甚倨. (8)不如因而厚遇.之 (9)左右..欲刃相如 (10)于是秦王不怿. (11)位在廉颇之右. (1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2)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负 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______________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______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______________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_____________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______________ (2)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______________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______________ ③相如引.车避匿______________ (3)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______________ ②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_ 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______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2)间.至赵矣 (3)卒廷.见相如 (4)肉.袒负荆 (5)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6)怒发上.冲冠 (7)臣乃敢上.璧 (8)舍.相如广成传 (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10)赵王鼓.瑟 (11)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2)左右欲刃.相如 (13)宁许以负.秦曲 (14)大王必欲急.臣 (15)且庸人尚羞.之 (1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8)毕礼而归.之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________ ②何以知之.________________ ③赵之.良将也________________ ④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 ⑤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________ (2)者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________________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________________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________________ (3)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_______________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__________________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_________________ (4)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________________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________________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________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________________ 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 (5)而 ①秦强而.赵弱________________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________________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________________ ④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蔺相如者,赵人也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4)君何以知燕王 (5)使不辱于诸侯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 B.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C.汤镬: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是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来烹煮罪人。 D.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亲人。 答案与解析 1. (1)“捧” 双手捧着。 (2)“按” 审察、查看。 (3)“熟” 仔细。 (4)“廷” 朝廷。 (5)“否” 不给。 2. (1)私自,私下。 (2)送给。 (3)理亏。 (4)权衡、比较。 (5)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送回赵国。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6)捧着。 (7)傲 慢。 (8)招待、款待。 (9)身边的侍从。 (10)高兴、喜悦。 (11)上。 (12)誓同生死的 朋友。 3. (1)两个词,指,指出;示,给人看。 (2)两个词,走上前去进献。 (3)扬言。 (4) 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 4. (1)①依仗。 ②使……承担。 ③违背。 ④辜负,对不起。 ⑤背。 (2)①延请。 ②拉。 ③掉转。 (3)①回头。 ②只是,不过。 ③环视。 ④拜访。 5. (1)名词作状语,向西。 (2)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3)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4) 名词作状语,“肉”作“袒”的状语。 (5)名词作动词,上前。 (6)名词作动词,竖起。 (7)名词作动词,献上。 (8)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9)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 (10) 名词作动词,弹。 (11)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12)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13)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 (14)形容词作动词,逼迫。 (1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羞。 (1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7)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1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 6. (1)①代词,这。 ②代词,这件事(相如出使)。 ③助词,的。 ④代词,这种,这 样。 ⑤助词,取独不译。 (2)①表判断,……者……也。 ②定语后置的标志,“求可使报秦人”。 ③代词,…… 的人。 (3)①连词,于是,就。 ②介词,由此,趁此。 ③介词,经由,通过。 (4)①介词,凭借。 ②介词,拿。 ③表目的连词,用来。 ④表目的连词,用来。 ⑤连词,因为。 (5)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假设。 ③连词,表修饰。 ④连词,表转折。 7.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被动句,“见”表被动。 (3)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人”。 (4)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5)状语后置句,“不辱于诸侯”即“不于诸侯辱”。 (6)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7)固定句式,“孰与”译为“和……相比,哪一个”。 8. (1)权衡(或“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的请求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解析】 “之”,这;“负”,使动用法。 (2)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让人拿着和氏璧回去,已从小路到达赵 国了。 【解析】 “见……于”,表被动;“间”,名词活用为状语。 9. D 【解析】 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十四)《苏武传》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信义安所见.乎 通 , (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通 , (3)与旃.毛并咽之 通 ,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通 , (5)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 , (6)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通 , (7)前以.降及物故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武帝嘉.其义 (2)因厚赂.单于 (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4)武复穷厄.. (5)独有女弟..二人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 (2)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3)兄弟亲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亲密地接近。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使 ①数通使.相窥观______________ ②单于使.陵至海上______________ (2)语 ①以状语.武______________ ②如惠语.以让匈奴______________ (3)引 ①虞常果引.张胜______________ ②引.佩刀自刺______________ (4)食 ①绝不饮食.______________ 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______________ ③廪食.不至______________ (5)发 ①方欲发.使送武等______________ 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______________ ③恐前语发.______________ (6)见 ①见.犯乃死,重负国______________ ②何以女为见.______________ (7)及 ①及.卫律所将降者______________ ②此必及.我______________ ③及.还,须发尽白______________ (8)会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______________ ②会.论虞常______________ ③会.武等至匈奴______________ (9)得 ①虞常生得.______________ 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______________ (10)如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______________ ②如.惠语以让单于__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单于壮.其节 (2)舆.归营 (3)空以身膏.草野 (4)杖.汉节牧羊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乃 ①见犯乃.死,重负国______________ ②恐汉袭之,乃.曰______________ (2)为 ①兄弟并为.郎______________ ②汝为.人臣子______________ ③匈奴以为.神______________ ④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______________ (3)因 ①君因.我降______________ ②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______________ 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______________ (4)以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______________ ②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______________ ③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______________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何以汝为见 (4)子卿尚复谁为乎 (5)为降虏于蛮夷 (6)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7)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8)见犯乃死,重负国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亦留之以相当。 译文: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在古代 家庭关系中,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B.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 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 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C.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汉 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 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 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 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D.和亲: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于匈奴单于。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 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 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 答案与解析 1. (1)“现” 表现。 (2)“叛” 背叛。 (3)“毡” 毛织的毡毯。 (4)“弆” 收 藏。 (5)“无” 没有。 (6)“沾” 沾湿。“襟” 衣襟。 “诀” 辞别。 (7)“已” 已经。 2. (1)赞许。 (2)赠送礼物。 (3)暗中。 (4)陷于困境。 (5)妹妹。 3. (1)相抵押。 (2)栽培,提拔。 (3)做了皇上的侍臣。 4. (1)①使者。 ②派。 (2)①告诉。 ②说的话。 (3)①供出。 ②拔出,抽出。 (4)① 给吃的。 ②吃。 ③粮食。 (5)①派遣。 ②动手。 ③被揭发。 (6)①被。 ②看见。 (7)①以及。 ②连累。 ③等到。 (8)①正遇上。 ②会同,一起。 ③恰逢。 (9)①抓 住。 ②能。 (10)①到。 ②按照。 5.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壮烈)。 (2)名词作动词,用车子拉着。 (3)使 动用法,使……肥美。 (4)名词作动词,拄着。 6. (1)①副词,才。 ②副词,于是,就。 (2)①担任。 ②作为。 ③看作,当作。 ④替。 (3)①通过,经由。 ②于是。 ③趁着。 (4)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在。 ③ 通“已”,已经。 7.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判断句,“……也”表判断。 (3)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见汝为”。 (4)宾语前置句 “谁为”即“为谁”。 (5)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蛮夷为降虏”。 (6)定语后置句,应为“留在汉匈奴使”。 (7)意念被动句,应为“虞常被生得”。 (8)被动句,“见”表被动。 8. (1)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抵押。 【解析】 “当”是抵押的意思。 (2)苏武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在壮年时出使,等到回到汉朝,胡须头发全白了。 【解析】 “凡”译为“共”;“以”译为“在”,介词。 9. A 【解析】 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是唐朝以后的事情,在魏晋以前,妻子的父 亲被叫作“舅”或“妇翁”。 (十五)《张衡传》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员.径八尺 通 , (2)形似酒尊. 通 , (3)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游.于三辅 (2)遂通五经.. (3)公车..特征拜郎中 (4)再迁.为太史令 (5)又多豪右.. (6)视事..三年 (7)上书乞骸骨...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征 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______________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 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______________ ④旁征.博引______________ ⑤公车特征.拜郎中______________ (2)观 ①观.太学______________ ②大王见臣列观.______________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2)衡少善.属文 (3)妙尽.璇机之正.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①自王侯以.下 ②以.精铜铸成 ③验之以.事 ④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2)于 ①游于.三辅 ②虽才高于.世 ③权移于.下 (3)因 ①因.入京师 ②因.以讽谏 ③伺者因.此觉知 ④衡因.上疏陈事 (4)乃 ①十年乃.成 ②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太学 初建时为 50 人,汉昭帝时增至 100 人,王莽时增至 10 000 人。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 国子学,作为传授儒家经典的唯一学府。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分 掌各司事务。 C.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 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 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D.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 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又称“三秦”,本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 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隋 唐以后称“辅”。 B.阴阳: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 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 个概念。 C.下车:《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蓟。”后称皇帝 初即位或官员到任为“下车”。现泛指停止某人的工作或者被解雇之义。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归葬故乡。《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 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答案与解析 1. (1)“圆” 圆周。 (2)“樽” 酒器。 (3)“擒” 擒拿,捕捉。 2. (1)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2)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3) 汉代官署名。 (4)升官。 (5)豪族大户。 (6)官员到职工作。 (7)大臣年老请求辞职。 3. (1)特,特地;征,征召,是两个词。 (2)篆,篆文;文,花纹。 4. (1)①应验。 ②表现。 ③出征。 ④寻求。 ⑤征召。 (2)①学习。 ②宫殿。 ③景象。 5. (1)意动用法,以……为奇。 (2)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3)尽,形容词作动词,研究;正,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6. (1)①表示范围。 ②用。 ③拿,用,凭着。 ④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2)①在,从,到。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③向。 (3)①接着,继续。 ②用,凭借。 ③依靠,凭借。 ④于是。 (4)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②于是,就。 7. (1)被动句。 (2)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 8. (1)邓骘认为他才华出众,多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解析】 “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2)汉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让公车特地指名征召,任命他为郎中,两 次调动官职后,担任太史令。 【解析】 “雅”译为“素常”,“征”译为“征召”,“拜”译为“任命,授予官职”。 9. (1)A 【解析】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 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2)C 【解析】 泛指停止某人的工作或者被解雇的词语是“下课”。 必修 5 (十六)《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乃瞻衡.宇 通 , (2)曷.不委心任去留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2)会.有四方之事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4)三径就.荒 (5)知来者之可追. (6)聊.乘化以归尽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彭泽去家..百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到家里去。 (2)尝从人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 (3)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乘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________ ②乘.虚而入____________ ③聊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_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____________ (2)策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____________ ②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 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眄庭柯以怡.颜 (2)或棹.孤舟 (3)生生.所资 (4)园日.涉以成趣 (5)倚南窗以寄傲. (6)审容膝..之易安 (7)策.扶老以流憩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 ①风飘飘而.吹衣________________ ②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____ ③门虽设而.常关________________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复驾言兮焉求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寓形宇内复几时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1)辞:赋,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________,又称 ________。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________。到了汉代常把辞 和赋统称为________。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________”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2)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________、仲、________表示, “________”是第一,“仲”是第二。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________月。 答案与解析 1. (1)“横” 横木,横木为门。 (2)“何” 为什么。 2. (1)凭借。 (2)恰逢。 (3)不久。 (4)接近。 (5)补救。 (6)姑且。 3. (1)距离家乡。 (2)做官。 (3)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4. (1)①动词,驾车、乘车。 ②动词,利用、凭借。 ③动词,顺着。 ④读“shènɡ”, 古代四匹马拉的车为乘。 (2)①名词,马鞭子。 ②动词,拄着。 ③名词,计策,策略。 5.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3)动词作名词, 生活。 (4)名词作状语,每天。 (5)形容词作名词,自得自足的心情。 (6)动词作名词,容膝的小屋。 (7)名词作动词, 拄着。 6. 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承接。③连词,表转折。④连词,表递进。 7. (1)被动句,“为”译为“被”。 (2)宾语前置句,“焉求”为“求焉”。 (3)介宾 短语后置句,“以春及告余”。 (4)省略句,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8. 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解析】 “聊”译为姑且。“乘”译为顺应。“归尽”译为度到生命的尽头。 9. (1)楚国 楚辞(楚辞体) 骚体 辞赋 兮 (2)孟 季 孟 八 (十七)《滕王阁序》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文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所赖君子见机. 通 , (2)俨.骖 于上路 通 ,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识盈虚之有数. (2)气凌.彭泽之樽 (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4)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千里逢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________________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 ③则智者尽.其谋____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四美.具,二难.并 (4)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怀帝阍而.不见 ③爽籁发而.清风生 (2)于 ①访风景于.崇阿 ②望长安于.日下 ③穷睇眄于.中天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望长安于日下 (2)纤歌凝而白云遏 (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 (2)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棨戟:外有赤黑色缯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时用。本文代指仪仗。 B.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C.日下:京城。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 D.三尺: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 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七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 尺童儿”。 答案与解析 1. (1)“几” 预兆。 (2)“严” 整齐的样子。 (3)“消” 消散。 2. (1)定数。 (2)超过。 (3)时序(春、夏、秋、冬)。 (4)有蹉跎,有坎坷。 3. 迎接。 4. ①全,都。 ②没,干了。 ③全部用出。 5. (1)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名词用作状语,像雾一样,像 星星一样。 (3)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事物,困难的事情。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逃。 6. (1)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③连词,表承接。 (2)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②介词,引出动作的方位,可译为“在”。 ③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7. (1)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日下望长安”。 (2)被动句,白云(被)遏。 (3)宾语前置 句,“不逢杨意”。 8. (1)老了更应当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 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解析】 注意前一句为反问语气,后一句中的“青云”用的是比喻义。 (2)自己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自己并不是像谢玄那 样出色的人才,却能在今日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解析】 注意“簪笏”“百龄”“晨昏”等词的意义,“宝树”“芳邻”属用典。 9. D 【解析】 士规定为三尺。 (十八)《逍遥游》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北冥.有鱼 通 , (2)小知.不及大知 通 , (3)此小大之辩.也 通 , (4)而御六气之辩. 通 , (5)而.征一国者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野马..也,尘埃也 (3)未数数然...也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腹犹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虫子。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效 ①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 ②斯用兵之效.也______________ ③信者效.其忠______________ (2)辩 ①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____ ②而御六气之辩.______________ ③两小儿辩.日__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怒.而飞 (2)不过数仞而下. (3)绝.云气 (4)而后乃今将图南. (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6)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③而莫之.夭阏者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⑤之.二虫又何知 ⑥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⑦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而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②而.控于地而已矣 ③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3)则 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时则.不至 ③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未数数然.也 (5)以 ①以.五百岁为春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③奚以.知其然也 (6)且 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②彼且.恶乎待哉 ③且.适南冥也 (7)于 ①彼其于.世 ②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①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其.名为鹏 ③其.负大舟也无力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齐谐》者,志怪者也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 由的人生观,庄子认为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 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B.仞:古代的计量单位,如山高万仞。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本文中的释义应从 周制。 C.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 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D.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 20 岁(成 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答案与解析 1. (1)“溟” 海。 (2)“智” 智慧。 (3)“辨” 区别。 (4)“变” 变化。 (5)“耐” 能。 2. (1)旋风。 (2)游动的雾气。 (3)拼命追求的样子。 3. (1)虽然这样。 (2)很饱的样子。 (3)古代泛称动物。 4. (1)①胜任。 ②效果、功效。 ③献出。 (2)①通“辨”,辨明。 ②通“变”, 变化。 ③争论、辩论。 5. (1)形容词作动词,振奋。 (2)名词作动词,向下。 (3)形容词作动词,穿越。 (4) 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5)名词作状语,向南。 (6)形容词作名词,景色迷茫的地方。 (7) 使动用法,使……满意,使……信任。 6. (1)①助词,的。 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代词,它。 ④动词, 到,往。 ⑤代词,这。 ⑥代词,他,指宋荣子。 ⑦代词,他,指彭祖。 (2)①连词,表修饰。 ②连词,就。 ③连词,表并列。 ④连词,表转折。 (3)①连词,就。 ②连词,或者。 ③连词,那么。 (4)①代词,这样。 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①介词,把。 ②介词,用。 ③介词,凭。 (6)①连词,而且。 ②连词,还。 ③副词,将要。 (7)①介词,对于。 ②介词,在。 (8)①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②代词,它的。 ③代词,它,指水。 7. (1)宾语前置句,“之夭阏”为“阏夭之”。 (2)判断句,……者,……也。 8. (1)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解析】 “野马”是喻体,须译出本体;句末“也”表示判断。 (2)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宇宙的人,他们凭借 什么呢?所以说:道德修养高的人忘掉自我而顺应万物,精神境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 没有建功立业的偏见,圣明的人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解析】 “乘”:顺应。“御”:驾驭。“待”:凭借。“无己”:忘掉自我。“无功”:没有 建功立业的偏见。“无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9. D 【解析】 古人自称时称名,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 (十九)《陈情表》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夙遭闵.凶 通 , (2)零丁..孤苦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九岁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表示否定。 (2)至于成立.... ①“至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②“成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4)臣之辛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身心劳苦;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微 ①猥以微.贱________________ ②听臣微.志________________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 (2)息 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__________ ②门衰祚薄,晚有儿息.________________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历职.郎署 (2)则刘病日.笃 (3)凡在故老.. (4)臣具以表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①谨拜表以.闻_______________ ②臣具以.表闻________________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________________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 (2)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 ②俨骖 于.上路______________ ③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________________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而刘夙婴疾病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 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B.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 五个月,小功服丧九个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C.年号纪年法:我国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 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 D.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一个故事,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 把武子的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把她嫁出去了。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 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说他是那个再嫁之妾的 父亲,特来报恩的。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 答案与解析 1. (1)“悯” 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2)“伶仃” 孤独的样子。 2. (1)改变。 (2)授予官职。 3. (1)不能走路。 (2)①直到。 ②成人自立。 (3)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4)辛酸 苦楚。 4. (1)①卑微。 ②微小的。 ③假如没有。 (2)①气息。 ②子。 ③呼出和吸入的 气。 5. (1)名词作动词,做官。 (2)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3)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 德的旧臣。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 (1)①连词,同“而”。 ②介词,用。 ③介词,因为。 ④连词,来。 (2)①介词,在。 ②介词,在。 ③介词,在。 ④介词,比。 ⑤被,和“见”连 用,“见……于”表被动。 7. 被动句。 8. 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没有依靠地独自生活,只 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解析】 “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 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孑立”译为“孤单无依”。 “吊”译为“安慰,慰问”。 9. B 【解析】 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