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1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
剃头匠
旧时,管理发的师傅叫剃头匠,赵巍的父亲就是。在赵巍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父
亲拖拉着一条腿,拿着推剪剃刀,弯腰佝背给客人理发剃须。
赵巍平时是不去父亲店里的,他怕父亲逼他学剃头。父亲不介意赵巍对自己职业的不
敬,没事还拿赵巍开玩笑,说赵巍小时候抓周,“官印”和“元宝”都不拿,硬提着剪子
不松手,还说赵巍的手指细长,拿剃刀稳当,天生就适合做个剃头匠。
赵巍有学要上,自然不会学做剃头匠,却在小学的时候,差点因为父亲的职业和同学
打一架。这事也不能怪赵巍,是一名叫冷锋的同学主动挑起的。生在干部家庭的冷锋,在
班里看不起赵巍,认为赵巍除了学习好,没什么可骄傲的,并学着赵巍父亲走路的样子,
对同学们说,看看他父亲,就是个瘸子,整天拖拉个腿,给别人剃头滑稽极了。
这话传到赵巍的耳朵里,可把赵巍气坏了,当面找冷锋对质。
“冷锋,你说谁爸是瘸子?”
“是你啊!你爸拖拉个腿,不是瘸子,是什么?”
“我爸是战斗英雄,不许你这样侮辱我爸,”赵巍握紧了拳头,脸红红的,不知道嘴
里怎么会冒出这样一句话。
“战斗英雄?赵巍,你骗谁啊!谁听说过战斗英雄没工作,专门给人剃头的吗?”冷
锋哈哈大笑起来。
赵巍两眼喷火,像个斗架的公鸡,冲着冷锋大喊:“不许你侮辱我爸,我和你拼了。”
一下子冲了上去。
围观的同学赶紧将两人分开,并有同学迅速告诉了李老师。
在李老师面前,赵巍羞愧得不敢抬头,
李老师叹了一口气,拍了拍赵巍的头,说:“孩子,记住。你爸爸是个英雄,虽然他
身有残疾,却不要国家养活,也不求别人施舍,凭自己一双手,养活一家人,不容易啊!
你回班可以说爸爸是个战斗英雄,老师会帮你的。”
在当天的课堂上,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赵巍的爸爸老师认识,他家所在的居
委会王主任是老师的朋友,知道赵巍家的情况。王主任说赵巍爸爸是参加过老山前线战斗
的,那条伤腿是战斗中负的伤,最后告诉同学们好好相处,要学会尊重长辈。赵巍在底下
坐着,眼睛里泪花点点,他知道,自己的爸爸是从小患小儿麻痹落下的残疾,是老师帮他
圆了谎。赵巍到底没有接父亲的班,而是学了医。手里握的不是剃刀,而是手术刀。父亲
在赵巍接到医学院通知书的那天中午,特地办了一桌酒宴。记得父亲当时喝醉了,一边喝
酒,一边说,咱这手艺传男不传女,可惜到了我这一代要失传了。罪孽啊!
赵巍笑了,他赢了,谁说抓周拿了剪刀,就一定做剃头匠啊!
赵巍在医院工作兢兢业业,现在成了所在科室的主任,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让老父亲看
到自己的成功,记得父亲临终前,流着泪和自己说:“孩子,你是对的。做医生比剃头匠
体面多了,咱这手艺不中用了。现在大街上剃头的,大多不进理发店,改去什么美容院了。
唉,爸爸是跟不上时代了!”头一歪,就走了。赵巍心里空落落的,鬼使神差留下了那一
套剃具,没有让它们与父亲一起下葬。
新冠肺炎越闹越凶,开始有人死亡了。赵巍和同事们严阵以待,每天进入工作间,都
全副武装。口罩、防护服、手套,一样不能少。
“今天又有两个死亡病例。”护士小丽说。
“通知家属了没有?”赵巍问。
“有一人是流浪汉,口齿不清,被巡警送来后确诊的,寻找不到家属。”小丽回答道。
赵巍愣了一下:“哦,那就直接通知殡仪馆吧。”
“不,等等。”赵巍像想起了什么。
“流浪汉也是人,没有家人,也要体体面面地走,那头发胡须也该理理了。“赵巍自
言自语道。
“可谁愿给死人理发啊!再说,疫情如此严重,到哪找人呢!”小丽说。
“我来。“赵巍脱口而出。
他想起了父亲,那年街道失火,一家三口烧死了,没有理发店、美容院愿给死人修发
洗容,因为给死人修容,以后谁还找你理发,不吉利啊!于是,街道主任没办法了,找到
了闲居在家的父亲,老人家二话没说,带上工具就去了,临走一分钱没收,从此封了剃具。
“该给剃具解封了,让我也做一回剃头匠”
赵巍在心里默念道。
(选自江山文学网 作者泉坞山人 有删改)
任务一:摄制组想作前期宣传,请你根据小说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这部电影写一个
剧情介绍。(60 字以内)(3 分)
任务二:摄制组认为文中画线部分父亲言行的描写不够真实,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 分)
任务三:为帮助演员深入把握小说,请就文中“剃具”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3 分)
任务四:摄制组对“谁是小说主人公”争论不休,对此话题你怎么看?阐述你的观点
和理由。(5 分)
参考答案
答
任务一:(3 分)
例 1:本片讲述了父子两代人敬业爱岗,关爱生命,积极奉献、为他人服务的感人故
事。
例 2:本片讲述了父子两代人关于是否继承剃头匠职业的矛盾冲突。儿子成为医生后
理解了父亲,毅然在抗疫中为流浪汉修容,感人肺腑。
例 3:本片讲述了两个动人故事。一个是父亲身残志坚,养活自己家人,尊重生命的
故事;一个是儿子理解、继承父亲精神,投身抗疫的故事,
例 4:本片讲述父子两代人的大爱故事,不同的职业,一样的实干、奉献。人物质朴
而伟大,催人泪下。
例 5:本片讲述了父子两代人因儿子是否从事剃头匠这个职业而发生矛盾冲突的感人
故事。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内涵深刻,令人深思。
任务二:(3 分)
我认为真实。这个细节,逼真生动地刻画了父亲作为一名传统手艺工作者,在得知赵
巍接到医学院通知书那天,想到儿子终于成才时,既为儿子感到高兴、欣慰,又想到自己
剃头匠这个职业面临无人继承,手艺将要失传时的无奈、痛惜、自责的心路历程。
任务三:(3 分)
(1)使事件切入自然,小说开头写父亲拿着剃刀为人服务及赵巍小时候抓周提着剪子
不松手事件,引出父亲希望赵巍学剃头,面赵巍却不愿意学的矛盾,自然展开故事。
(2)是文章的线索,使行文结构紧凑,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文中多次以剃具为
引子,自然回忆、插叙有关父亲的内容,如喝醉酒、过世等,使小说内容既丰满又重点突
出。
(3)使故事有余味,有波折。围绕剃具,叙述了赵巍与父亲关于“是否做剃头匠”的
矛盾冲突及封剃具与解封剃具的故事,使故事曲折生动。
(4)是情感的寄托及传统文化、奉献精神的象征,具有表达情感、揭示主题作用。剃
具象征了父子两代人爱岗敬业、尊重生命、甘于奉献的精神,还体现了赵巍对父亲的感激、
怀念之情。
任务四:(5 分)
赵巍。小说主要篇幅都是在表现赵巍这个人物且贯穿始终。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具体、
细致,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始终占中心地位。小说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赞扬了
平凡人物在抗疫战争中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勇于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尊重生命、关爱
别人的仁爱品质;引出了如何看待职业、如何尊重生命以及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等主题。
父亲。本文题目是剃头匠,很多篇幅在叙写父亲,既有正面刻画,又有侧面描写。父
亲是个剃头匠还是一个瘸子,但他身残志坚,从事剃头匠这个职业,凭自己双手为他人服
务,养活一家人,且尊重生命,勇于为死者修容。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如何看待生命、
尊重生命,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等主题。
班主任。赵巍认为父亲剃头匠职业低下而自卑,也被孩子们瞧不起,是班主任老师以
善意的谎言保全了赵巍的自尊,并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长辈,让赵巍心生温暖。也因此,
赵巍长大成为医生后,学会关爱别人,可以说,班主任是赵巍成长中的关键人物。通过这
个人物,作者意图表达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对待残疾人)这一主题。
文本一:
风 张锐锋
这是一只有着不朽的几何造形的中国北方风箱,它肯定来源于某一古代木匠的精巧设
计,其形体之美与合理性得自神的灵感。否则,它为什么在时光里渐渐隐蔽起来?那一年
夏天,我回到老家,以斧头砸开锈锁,当那久弃的房屋敞开时,风箱带着满身尘土出现在
眼前。
我看着这一时光的遗物,那被多少双手磨细的握柄,那经历了无数次重复运动的拉
杆,它们是一种可靠的生活见证,或者就是生活本身。因为在这原始的风源里滤聚着最简
明的生活原理,并使人的生命消耗于其中。厚厚的尘土覆盖着它的一切,然而那最基本的外
形仍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尘土是那样细腻,让你想到有一种有足够力量杀死爱的伟大感情。
风箱现在是完全静止的,它的风已经窒息在喉咙里,窗外的树叶几乎没有任何响动。这是
一个无风的日子,平时那种树叶窸窣的躁动终止于离我很远的一个肃穆时刻, 仿佛整个宇宙
陷入涅槃的极乐。风在生活之中如此重要,在完全无风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死的恐惧。
风是没有形体的,可它赋予他物以形状。比如说,大树被刮得晃动不安,小草会弯
曲,屋顶的盖瓦发出尖锐的啸声——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生命的激情吗?风止歇的时候,你
能说这不是万物所找寻的一个沉思机会吗?
童年时代,我常常坐在以玉米柔软包叶编织的草墩上,帮着祖母烧火做饭。我以一双
小手握紧风箱的握柄,用力抽动拉杆,入风口的活板发出清脆的嘀哒之声,宛如一架走时精
确的钟表。这大约是我最初接触到的劳动,它有着音乐的节拍并与万物的循环往复相暗合。
风箱的节奏与风的节奏是一致的,风就这样像呼吸一样把自己灌输与渗透到土灶里的火焰
底部,使那明亮的火焰不断膨胀和收缩。从灶口射出的火光,把我与我坐着的草墩一齐照
彻,我的影子被放大,一直投射到门槛之外,这或许是童话里巨人的原型。北方的铁锅里
沸水翻腾,水汽像烟雾一样上升,并在我的头顶盘旋。我从这蒸汽里窥视祖母朦胧的脸形,
那一呈现于白发下的幽暗轮廓使人想到人类最初的祖先,因为一切混沌中的都似于创世之
初。
祖母说,使点劲儿,饭就要熟了。我便愈加拼力地拉动风箱。风箱的节奏变得短促而
粗重,火焰发岀呼呼的响声,我为此感到惊讶:一只长方体的风箱竟然能够形成一种无形的
力量,世界的链环如此巧妙,让那有形的出自无形,无形的又得自有形。我的童年从一开
始就坠入了这样奇特的循环:我的手连接着风箱,风箱以风的形式连接着火,火连接着锅,
锅连接着水并以蒸汽连接将熟的食物,我的生命又必须接纳这些食物。我要凭藉食物所提
供的力量拉动风箱,并且成长。
在这循环之中,成长是唯一多余的滋生物。它构成循环真正的意义,这意味着有意
义的东西总是存在于那些看似多余的部分里。生命正是一个圆的光滑边缘的粗糙凸起。光
滑是美的,凸起的事物才是悲壮的与不朽的。我以手中的煤铲添加着火焰,使火焰一直向我
的生命垒积光亮,在火焰的胀缩之间我得到了成长所必需的韵律。
我的生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一只风箱。我如同那风本身,来自一只长方体构形的
密匣。有一次,外面刮着大风,我在屋内帮着祖母拉风箱。土灶里的火舌呈桔黄色,如同
剥开的蜜橘渗透着汁液般的晶亮。它从下向上喷吐着,仿佛它来自这间旧房子的神秘基础。
它随着我拉动风箱的节奏而跳跃,我感到了一个控制者的欣喜。因为火焰成了我力量的间
接证明,我发现了自己身上正在增长中的无形的东西。祖母凑过身子,帮我添一铲煤,欣
赏着土灶里耀眼的火苗,对我说:行,比狗强啦。是啦,我已经长大了,并且仍在成长。祖
母说我比狗强,那就是说我的能力已超过了某些动物,也就是说,我已从原始的动物之愚
里提炼了出来,拥有了人的独特精神!人的自豪竟然从此开始,我的全部基础竟是那被风
煽动的火焰所砌筑。
风通过高贵的或卑下的、强悍的或懦弱的、高尚的或低劣的形状显现自身。大风起
兮云飞扬,风萧萧兮易水寒,风沙乔木动悲吟,数骑秋尘,一篙寒汐,苍涯绿嶂,楼外冥
冥,江皋隐隐,东风睡足交枝,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切竟是风的呈现,它将人世的冷漠、
悲苦、虚幻与幸福纠织在自己复杂的锦绣里。它的骨骸永藏于暗处,让你在狂沙吹尽时拭目
窥看血泪枯涸的荒野,又让你感到大地之下永埋着一个真理,因而草木在野火之后再度萌
发,四季的循环只给平凡的事物以不朽。
(节选自《幽火》,有删改)
文本二:
我想说的是,散文具有与其他文体的一些重要区别。小说是一个被创造的虚拟的生
活时空,散文则是艺术地呈现一个已有的生活图形。其中可能也会出现虚构,但这虚构被
限制在内心生活和实际生活的真实性框架里。因为所写的生活既然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真
实就必须依赖记忆,而记忆并不总是完整的。严格意义上,没有绝对完整的记忆,记忆更
多以碎片方式存在。然而,散文叙述中,我们需要将这些碎片粘合、拼接起来,以便还原
本真,重获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需要修补残缺的、缺失的部分。这要通过基于经验的想
象力,以一定的虚构来推演、衔接、填充和还原记忆中的缺失。散文也有虚构,但它的虚
构和小说的虚构有着本质区别。(节选自张锐锋《文学大坐标上的新散文》)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风箱,赋予它生活的意义,由此引起对风之于生命和自然等更深层
意义的思考。
B.火光放大影子,让“我”想到“童话里巨人的原型”,这是童年的真切体验,也充满了
飞扬的想象。
C.作者从“风”“火”变奏中思考世界链环“无形”和“有形”的关系,意在指出人在自
然循环中是多余的。
D.文章结尾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呈现人世种种情状,在更为宽阔久远的文化背景下,升
华了文章的主旨。
7. 下列对文本一中与祖母相关的童年回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关于祖母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她留给“我”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使“我”从小就
理解了生命的终极意义。
B.蒸汽里祖母“白发下的幽暗轮廓”让“我”想起“人类最初的祖先”,迷蒙混沌的情景
是引发这一联想的原因。
C.“祖母说,使点劲儿,饭就要熟了”看似闲笔,却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我”拼力拉动
风箱以及对成长的思考。
D.“行,比狗强啦。”祖母的肯定和鼓舞,唤醒“我”作为人的自豪,使“我”获得成长
为“人”的独特精神力量。
8.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散文具有与其他文体的一些重要区别”,请分析作者心目中散文
的特点。(4 分)
9.《风》体现了张锐锋在散文叙述方面独特的探索,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6. (3 分)C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以及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意在指出人
在自然循环中是多余的”理解错误, 从后文“在这循环之中,成长是唯一多余的滋生物”
“它构成循环真正的意义,这意味着有意义的东西总是存在于那些看似多余的部分里”可
以看出,作者意在指出人的成长看似多余,却是“循环”真正的意义所在。
7.(3 分)A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技巧的能力。“使‘我’从小就理解了生命的终极意
义”错误,从后文可知使“我”领悟生命真理的是“风的呈现”,而非祖母的话。)
8.(4 分)①散文艺术地呈现真实的内心生活和实际生活,与小说的虚拟创造不同。
②散文可以有想象和虚构,用来填补记忆的缺失、还原生活的本真。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作者心目中“散文”的特点,主
要有两点,一是散文中生活的“真实性”原则,二是散文的“虚构”的特点。)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 分)①用想象联结童年真实记忆的碎片,呈现独特的生活图形。
②童年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叙述灵活多变。
③“童年生活”和“风”交叉叙述,实现事、情、理的统一。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文本叙述中体现了作者对散文“虚构”的独
特理解,可以结合文本二作出分析;文本通过多视角叙述,把童年生活的纯真记忆和对风
的深沉思考结合在一起,既有主观的深情,又有客观的冷静,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材料一: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
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只是在不同时代、地域有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在古代中国,美育传统
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在西方,美育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近代随着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达到高峰。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康德的启发下正式提
出美育思想。康德认为,人具有理性和感性两大思维能力,但这两种能力往往难以调和,
因此他试图通过“审美判断力”这一特殊的心理能力加以弥合。基于这一思想,席勒在《审
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人的“游戏冲动”作为纯自由的活动,其主要对象是美,美是一种
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游戏冲动”可以成为沟通诸多对立因素的桥梁,
从而保持人所应有的完整性。受席勒美育思想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
元培、鲁迅等均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
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蔡元培曾谈道,“提倡美育,
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并提出国民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从这些
论述中可以看到诸公对美育的积极倡导。
一个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其经济状况相关。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是美育生
长的沃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已含此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
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这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大规
模、高质量实施美育成为可能。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为全
面实施美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度空前提高。然
而,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
考的问题。
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若说美在客观,为什么有的人认
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为什么会存在普遍被认为美的事物?
苏轼的《琴诗》恰能反映这种困窘。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
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其实审美也是主客观
有机交融的结果,少了任何一方都会出现“放在匣中何不鸣”或“何不于君指上听”的疑
惑。
把握个体审美差异与主流审美观的关系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就个体而言,生活、经验、
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会带来审美差异。我们应理解个体审美差异,也要承认社会存在主流审
美观。对个人或群体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应予以尊重并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
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保持其活力和动态性。同时,在教育中应通过美育,帮助学生认知
美的形式法则,如多样统一、对比均衡、节奏韵律等,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道德精神的主流审美观,以保持个体与社会精神的健康向上。
实施美育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既符合美育特征又较有成效的是“体验”。所谓“体验”,
需要进入情境,调动各种感官,与对象互动,唤起深度情感,形成共情,从而获得审美享
受。这一过程依赖于提升感官敏锐度,正如美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所说,“美感教育就在于
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如何有效训练感官?答案是欣赏艺术,但欣赏的艺术对象
必须具有丰富的审美品质,思想内容健康。欣赏艺术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具有“开始”
和“结束”的特征,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些无意识、任何情况下都可发生的审美行为。能够
产生这种审美行为的是优美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有意识与无
意识共同作用下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达到以美育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之目的。
(摘编自尹少淳《有效实施美育》)
材料二: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 13 所学校发起成立京津冀美育联盟;上海师生创
作的表演节目、艺术作品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大放异彩,秀出上海美育
工作的喜人成果;苏州率先推进美育进中考,实现全市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艺术活动参
与率全覆盖……全国各地学校美育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使更多孩子有了感受美、认识美的
机会,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学校是美育的摇篮,能够不断在实
践中开拓美育新天地。
据统计,近 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
学习掌握了艺术技能;到 2018 年,美育教师人数达到 71.7 万。美育成果显著,也推动着
美育理念发生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美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艺术技能、获得一张荣
誉证书,更能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的形式也
多种多样,“乐行而志清”是体悟艺术之美,“清晖能娱人”是关照自然之美,“有无相生”
体现着思辨学理之美。因而,美育课程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艺术欣赏或艺术实践,而应鼓励
学生从更广阔的生活、自然中汲取营养,以期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体悟大千世界、
深邃哲思之美,产生内心的愉悦与欢喜,形成独特的品位与格调。
推广美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里装饰的一幅艺术作品,地铁
站里的一段旋律,公园中的一棵古柏,都可能带来美的享受,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正如
吴冠中从白墙黑瓦、参差错落的江南民居中发现了几何图形构成的形式美一样。从这个角
度而言,重视家庭引导,营造城市、乡村文化氛围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 年起,浙
江省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一些试点地区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参与工程,使村民不仅浸润
着乡土文化,也领略到艺术智慧。当前,大量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正以其开
放性、多元性、互动性逐步成为社会美育大课堂。依托博物馆线上展览、二维码导览、藏
品数字资料库等,打破馆舍围墙,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寻找美、捕捉美。同时,学校和博
物馆间日益深入的“馆校合作”也成为拓展美育空间、提升美育质量的重要渠道。可以看
到,只有让美进入日常生活,注重熏陶与化育,才能更好地让美育点亮孩子的美好心灵。
(摘编自马苏薇《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可以弥合人类难以调和的理性和感性思维能力,席勒在康德
的启发下正式提出了美育思想。
B. 有意识与无意识共同作用下的审美体验,是达到以美育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之目的的必
要条件。
C. 美育不仅能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让
人掌握艺术技能、获得荣誉。
D. 美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让美进入日常生活,注重熏陶与化育,就能更
好地让美育点亮孩子的美好心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引用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的论述,表明直到中国近现代一些思想家才开始
对美育进行积极的倡导。
B. 材料引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经济社会越发达,人们往往越重
视美育。
C. 材料引用苏轼的《琴诗》,说明主客观有机交融才能产生审美效果,从而强调了建立审
美标准的重要性。
D. 材料引用乔治•桑塔亚纳的“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说明“体
验”这一过程依赖于提升感官敏锐度。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审美教育范畴的一项是( )
A. 潍坊市寒亭区外国语小学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支点,将“风筝、年
画”等传统艺术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B. 蓝天中学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志愿活动,指导学生清除小广告、打扫路面卫生、进行
垃圾分类。
C. 近几年,央视推出《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优秀综艺节目。
D. 甘肃省提出通过博物馆研学、“莫高窟课堂”接轨校园、学校与博物馆多样化合作等办
法,让博物馆成为全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堂。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推进美育工作需要哪些层面的共同努力?
【答案】
1. B
A.“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可以弥合人类难以调和的理性和感性思维能力”表述不准确,
原文为“因此他试图通过‘审美判断力’这一特殊的心理能力加以弥合”,表明这只是实验,
不是在下结论。
C.表述递进关系颠倒,原文为“美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艺术技能、获得一张荣誉证书,
更能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括这几句的内容时不
能把递进关系颠倒。
D.“就能更好地让美育点 亮孩子的美好心灵”表述错误,原文为“只有让美进入日常生
活,注重熏陶与化育,才能更好地让美育点亮孩子的美好心灵”,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 B。
2. A
A.“表明直到中国近现代一些思想家才开始对美育进行积极的倡导”理解错误,原文为“中
国近代”。
3. B
B.“蓝天中学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志愿活动”为劳动教育,不包含对学生“审美教育”的
内容。
4. 首先介绍审美教育的内涵;举例说明审美教育历史悠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
的形态和方式。然后指出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其经济状况相关,进而提出了教育
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的问题。最后从建立审
美标准、把握个体审美差异与主流审美观的关系和实施美育途径三个方面回答了如何有效
实施美育的问题。
5.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为全面实施美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层面:不断在实践中开拓美育新天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美育空间、提升美育
质量。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多种形式助力美育工作。家庭层面:重视
审美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或艺术形式引导孩子。
红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
“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
改变过。”“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
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
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
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
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
子嘛。”
“这也是啊。”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
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
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吶。”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
“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
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
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关于房枝的事,
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
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注重写实,以平凡琐碎、互相关心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
B.女儿听到父母争论是否在风月堂买了糕点时“无意开口”,是因为她知道真情,不想
加入这场无趣的争论。
C.母亲想起了糕点的种类,既印证了女儿“母亲也品尝过”的情节,也为下文父母关于
蛋糕去处终于达成一致看法做了铺垫。
D.小说最后交待“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表明父母关于糕点的争论是女儿回
忆的内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父母争论的过程中,穿插对女儿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舒缓争论的紧张气氛,
使文章的情节冲突趋于平淡。
B.小说先写母亲错漏的记忆,再想起事实,记忆却再次扭曲。这种写法增加故事的不确
定感,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主要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用对话展
现鲜明的人物性格。
D.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悬而不决的故事中读者感觉到了一家人的浓
浓深情。
8.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4 分)
9.曹禺说:“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几篇中,
十分明显。”川端康成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日本小说的语言风格,请选取其中两点结合本文
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6.B
(“不想加入这场无趣的争论”错,是女儿不愿破坏父母间的温馨交谈。)
7.C
(“主要以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通篇文章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父
母形象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女儿有少量心理描写,但全文人物都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8.①第一次,父亲将人生与以红梅为代表的长久的自然进行对比,引发他对生命短暂的感
慨。(1 分)②第二次,引发女儿对物是人非的伤感。(1 分)③结构上首尾呼应,将红梅的
美同哀伤情感相融合;美好艳丽的红梅又与家庭中的美好生活回忆相互映衬,虽然岁月已
逝,但家庭的温暖记忆长存。(2 分)
9.①语言细腻,对于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巧用细节描写。如“女儿忐忑不安”“女儿欲
言又止”,巧妙展示女儿的心理状态。②语言简洁明了,用词准确。如“瞧你”“对嘛!”语
言精准传达了人物的情绪。③语言优美,用词文雅。如“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画
面具有古诗般的意境美。④具有明显、浓郁的抒情性。如父亲认为母亲常忘事后提醒女儿
“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把父亲对母亲的关爱之情写得鲜活生动。(每点 3
分,任意答 2 点 6 分。其他 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