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一轮复习 / 2021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十) 含答案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 世界上是否存在另一个你? 《万物》杂志官方微信“把科学带回家” ① 借助发达的社交网络,跨越多个国家,摄影师弗朗索瓦·布鲁内尔还真找到了 不少陌生人“双胞胎”,并为他们拍下照片。这些人并非双胞胎,也并没有直接的血 缘关系,但却拥有如同复刻的脸庞。看到这里,你是否也产生了找到另一个自己的冲 动?或者开始担心有人会利用自己的“替身”行不轨之事?先别着急,事情并没有那 么简单。 ② 如今的面部识别技术已经日渐普及到各个领域,从解锁手机到电子支付,全都 可以靠刷脸完成,十分方便快捷。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每张脸都是独一无二的基础上, 即使是双胞胎的脸也会存在细微差异,更别说两个只是看起来相似的陌生人。那么, 存在与自己大体相似的另一张面孔的概率有多大? ③ 在获得了来自美国军方数据库的 4000 张不同面孔后,科学家泰根·卢卡斯测 量了他们的 8 项关键面部识别特征,例如双眼或双耳间的距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这 8 个面部特征在两个人脸上完全匹配的概率小于 1 万亿分之一。而且一张脸上的特 征远不止 8 个,要找到你“完美分身”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④ 虽然完全“复制粘贴”的长相难以出现,但实际上,在全球 70 多亿人口中, 我们不时就能发现两个长相雷同的人,网上也流传着不少和名人撞脸的面孔。仔细观 察就会发现,他们往往只是在整体上给人相像的感觉,如果把细节逐个拆开对比,又 会发现不少差异。这是因为大脑在进行面部识别时,并非逐一分开判断细节(比如眉 毛的弧度、瞳孔的颜色),而是首先从整体出发,比如发际线轮廓、肤色和五官排布 方式,只要大体相近,就能让我们产生“这两个人长得好像”的感觉。接下来大脑才 会关注眼睛、嘴巴和鼻子这些局部特征。我们的大脑主要通过梭状回面孔区将各个面 部特征联系成一个整体,这样一来,即使一张脸的局部细节发生改变也能被认出来。 ⑤ 从遗传学角度分析,目前科学家们已经鉴定出了超过 50 种可能与面部特征有 关的基因,比如从眼睛到鼻根的距离等。在有限的基因数量下,理论上只要组合次数 足够多,就有可能出现相似的情况。但是一张脸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从五官、肤色 到毛发在人群中都有着高度多样性,许多特征的形成也并非由单个基因决定,不仅可 能有复杂的基因间相互作用,而且还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⑥ 总体而言,人脸出现重复的概率是很低的。2014 年一项发表在《自然·通讯》 上的研究显示,我们人类的面部特征相比其他动物具有更高的多样性,而这样的演化 结果与“看脸”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紧密相关。 ⑦ 比如企鹅在我们看来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看过 BBC 纪录片的小伙伴就 会知道,在企鹅的育儿区聚集着成千上万只企鹅宝宝,它们看起来全都一个样,那如 果一只企鹅宝宝混入一大群企鹅中,企鹅爸妈又是如何找到它们的呢?如果靠逐一认 脸,估计还没找到宝宝,企鹅爸妈就累坏了,好在它们其实是通过声音来识别彼此的, 所以在面部特征上并没有发展得多样化。但人类就不同,面部特征是一般人识别彼此 最重要的方式,孩子认爸妈、成年人找伴侣,都离不开“看脸”。而且,相比我们身 体的其他部位比如手,丰富的面部特征更不容易出现重复,更方便我们对上号。由于 面部特征具有遗传性,“看脸”也让我们的祖先能更准确地识别出自己的亲人或同宗 族的成员,对生存更有利。有研究表明,我们对和自己长相相似的人更有好感,认为 对方更值得信任,也更具吸引力。 (据《万物》杂志官方微信“把科学带回家”,有删改) 1.本文为什么从一组照片写起?(3 分) 2.简要分析第③④段的语言特点。(4 分) 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脸多样化的原因。(3 分) 【文本简析】 本文第①②段由一组照片提出“存在与自己大体相似的另一张面孔的概率有多大” 的问题;第③至⑥段介绍了人脸出现重复的概率很低及其原因;第⑦段介绍了“看脸” 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开头的赏析。 【答题指南】“看到这里,你是否也产生了找到另一个自己的冲动?”开篇点题;“先 别着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且引出下文内容。 【参考答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的对象,增添了文章的可读 性。 2.【考点】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方法引路】说明文语言特点主要有准确平实和生动活泼两种。准确平实主要通过限 制、修饰类词语的使用,具体数据的运用等方式体现;生动活泼主要通过比喻、拟人 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 【答题指南】这两段主要的语言特点是准确平实,如“这 8 个面部特征在两个人脸上 完全匹配的概率小于 1 万亿分之一”,运用列数字说明人脸完全相同的概率极小;“科 学家泰根·卢卡斯测量了他们的 8 项关键面部识别特征”“只要大体相近,就能让我 们产生‘这两个人长得好像’的感觉”中“关键”“大体”等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也体 现了语言准确性的一面。这两段又有部分语句具有幽默效果,如用“复制粘贴”“完 美分身”指人脸的完全相同。因此可将这两段的语言特点概括为:准确平实为主,兼 具生动、幽默的特点。 【参考答案】准确、简洁:通过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显得准确简洁; 运用一些专业术语,如“完美分身”“复制粘贴”等,使文章平实中见生动,富有表 现力。 3.【考点】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答题指南】此题可找到文中相关语句,适当加工作答。根据文中“但是一张脸包含 的信息量非常大,从五官、肤色到毛发在人群中都有着高度多样性,许多特征的形成 也并非由单个基因决定,不仅可能有复杂的基因间相互作用,而且还有环境等因素的 影响。”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一张脸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从五官、肤色到毛发在人群中都有着高 度多样性;②许多特征的形成也并非由单个基因决定,不仅可能有复杂的基因间相互 作用,而且还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中考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 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 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 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 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 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葛其恒 ① 半山腰突遇大雨,往山顶走,顶风冒雨;向山下跑,风缓雨舒。此时,应该继 续上山还是下山?“向上继续攀登!”登山专家给出的答案,令人意外,却有其道理。 事实上,去往山顶,虽然顶风冒雨,却不会有更大危险;而往山下跑,风雨虽减弱, 可万一遭遇山洪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风雨过后,青山叠翠、彩虹似练的绝美景色, 正是对逆风雨而行登山者的最好奖励。 ② 当困难挡道、步履坎坷,当山重水复、歧路徘徊,我们不妨从攀登中借鉴破解 困境、滋养信心的办法。攀登每向上一步,意味着迈过了一级困难,离目标更近了一 步。攀登每向上一步,也意味着境界水平提升了一步,逐渐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攀登 可以克服困难、可以摆脱羁绊、可以快速突围,所以攀登总能给人以巨大的方向感、 前进力和面向未来的希望。如若遇围困时停留原地消极等待或者调头折返,看似躲过 了困难,实际并没有取得任何进步,因为困难依然在那里。 ③ 攀登之路虽然更为艰险,付出的汗水也更多,却是突出重围、实现目标的制胜 之路。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我们党在二十世 纪五、六十年代作出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决策。当时的 中国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最终, “两弹一星”横空出世。无论是面对革命困境还是面对发展难题,我们党历来都是坚 守初心、不畏艰险。也正因为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所以我们才不断赢 取“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胜利局面。 ④ 学会攀登,因为攀登连通着坚守初心、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山再高,往上攀, 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攀登不同于悠然散步、肆意奔跑,无论多么 艰险都要朝着登顶目标行进,这必然需要忘我无我的奋斗和坚守初心的态度,不为美 景所惑、不为情绪所扰、不为孤独所烦,全身心沉浸于征途。步履在攀登,身心同样 在攀登。理想信念坚定、精神上不“缺钙”,实践行动中才经得住各种考验。正所谓: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⑤ 善于攀登,因为攀登体现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决心意志。越是攀登险峰, 越是需要坚毅果敢的勇气,呼唤攻坚克难的能力。攀登中的每次抬脚都是一次挑战, 行至险要处,甚至每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牺牲,唯有逼迫自己、激发潜力,才能刷新 攀登高度。为了在同新冠病毒“赛跑”中抢救更多生命,湖北武汉在全国支援下仅用 两周时间就建成两所应急医院,仅用三周时间就建成 16 所方舱医院。抗击新冠肺炎 疫情伟大斗争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才能战胜磨难、跨 过磨难,收获更大的进步。 ⑥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攀登上去了才算是进步,不断攀登才 不会退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攀登不止,中国必将更加自信地屹 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必能抵达更加美好繁荣的广阔天地。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6 月 23 日第 4 版) 1.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B.文章开头以现实生活中的登山事例来引出论题,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章第②③段论证了面对困难,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攀登,应该怎样攀登的道理。 D.文章第⑥段总结全文,发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攀登不止” 的时代强音。 2.文章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3 分)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3.文章第⑤段说:“只有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才能战胜磨难、跨过磨 难,收获更大的进步。”下列不适合做这一观点的事实论据的是( )(3 分) A.辛弃疾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心系国家,致力于北伐中原的大计。 B.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行走二万五千里,最终于陕北胜利会师。 C.华为公司在某些西方势力的打压下,奋力前行,其 5G 技术在全球独领风骚。 D.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与命运抗争,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音乐家。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析】A、B、D 三项对文章的分析是正确的。C 项有误。文章第②段论证了面对困 难,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攀登;而第③段论证了攀登的意义。故选 C 项。 【参考答案】C。 2.【考点】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断。 【答题指南】文章第④段引用了清代学者金缨编著的《格言联璧》里的名言“志之所 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论证论点,可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故选 B 项。 【参考答案】B。 3.【考点】本题考查对论据的选择。 【解析】B、C、D 三项都可以证明第⑤段“只有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才能 战胜磨难、跨过磨难,收获更大的进步”这一观点,可以做为事实论据;A 项中“辛 弃疾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心系国家”属于爱国事例,不能论证第⑤段的观点。故 选 A 项。 【参考答案】A。 偷 车 贼 李 均 ① 纷纷扬扬的雪终于不下了。 ② 天气干冷,夜色深沉。整个城市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③ 歌厅里面灯火辉煌,外面却是寂静一片。 ④ 他蹲在那里,观察了很久。当确信没有什么可疑的迹象时,他站起身,假装很 随意地走向歌厅门外的一辆轿车。走到轿车旁边,他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再次警惕地 看了看周围,然后,手脚麻利地掏出工具干起活来。 ⑤ 轿车的顶部落了一层白白的雪花,下面的车窗都紧闭着,他看不见车里面到底 有什么东西。但从经验可以判断得出,今天肯定会大有收获,毕竟这是一辆高档轿车。 他有自己的职业敏感。 ⑥ 警报器被拆除了,车门也被打开了。他谨慎地钻进去,微微笑了一下,便发动 了轿车。轿车从容不迫地滑过歌厅门口,然后,一掉头驶进了苍茫的夜幕中。他本想 把车开到市郊,那里比较偏僻,接手的人也多,但行至半路上时,轿车不知哪里出了 毛病,竟然慢慢地自动停下了,任他怎么敲打也无济于事。他气得直咬牙但却无可奈 何。犹豫了好久,他终于狠下心去,抓起车上放的笔记本和皮包,下车走人。对于他 来说,什么时候安全都是最重要的。他是个很理智的人。 ⑦ 但临走时,他还是不舍地看了看后排。刹那间,他差点惊得叫出声来,后排竟 然坐着一个人! ⑧ 他的汗水一下子就下来了。他瞪大眼睛看着,看着看着,他长出了一口气,悬 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后排坐着的是个孩子,睡着了的孩子。尽管如此,他还是心有余 悸,他拎起手边的猎物快速下车,然后,便像只受惊的兔子一样在人迹罕至的雪地上 狂奔起来。但跑着跑着,他又停了下来。他突然想到一个问 题, 。 轿车密封得那么严,那个孩子会不会已经被憋死了!在自己下手前,孩子已经在车里 呆了很长时间。我的天,孩子可能会因为缺氧窒息而死。怎么做父母的,这么大意! 想到这里,他惊出一身冷汗,顾不得再想别的,扭头往回跑去。 ⑨ 车还在那里,只是仍无法启动。他把昏迷的孩子从车里拉出来,一边大口喘气, 一边给孩子把脉,脉象很微弱,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呼吸几乎已经停止了。这 时,一辆轿车从远处驶了过来,他忙上前招手示意停车,但轿车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 思,冷漠地滑了过去。同样的情景,他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自己儿子的面孔,“如果 儿子还活着,今年也该有这么大了。”他决定不再等了,等也是白等,天寒地冻的深 夜里,谁会愿意停下车帮助一个陌生人呢。 ⑩ 他抱起孩子,加速向医院方向跑去。才下过雪,温度很低,路面已经上冻,滑 溜溜的。没跑出几步,他便重重地摔了一跤,幸好孩子在怀里揽着没摔着。他怕伤了 孩子,便换了个姿势背上孩子,继续向前跑去。 ⑪ 跑哇跑哇,也不知跑了多久,摔了多少次,终于,他跑进了医院。等把孩子送 进急救室后,他两脚一软瘫坐在了楼梯的拐角处。这时,他才想起,自己已经一天没 吃东西了。 ⑫ 由于抢救及时,孩子终于醒了过来。他伏在孩子的病床前,慈祥得像个父亲, 孩子问他:“叔叔,护士阿姨说,是你救了我,对吗?”他抚了抚孩子的小脸,想说 些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这时,病房的门开了,两个警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 势扑了进来,还没等他明白是怎么回事,一副锃亮的手铐已经铐在了他的手腕上。他 想反抗,但一看到孩子正瞪大眼睛看着自己,便放弃了。孩子的母亲这时也跑了进来, 紧紧地搂住了孩子:“儿子,别怕,坏蛋已经被抓住了,你没事了。” ⑬ 他冷冷地笑,然后被警察押出了病房。房门外,他听到孩子说:“妈妈,叔叔 救了我,他怎么会是坏蛋呢?”他听着,心头一热,眼角竟然有些闪烁。五年了,这 是他第一次流泪。 ⑭ 想起五年前,他的儿子出了车祸,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他跪在路边,磕头求 那些经过的轿车停下来送儿子去医院,但直到儿子咽气,他也没能拦下一辆车。后来, 他便做了偷车贼。 (选自《意林(原创版)》2008 年第 6 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20 字)(2 分) 2.综观全文,第⑩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才下过雪,温度很低,路面已经上冻,滑溜溜的。 3.请在第⑧段划横线处补写出偷车贼此时的心理活动。(3 分) 4.偷车贼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 分) 5.作者在小说结尾交代“他便做了偷车贼”的原因,有何用意?(2 分) 【文本简析】 小说记述了一位偷车贼的故事。他在雪夜撬开了一辆名贵的轿车,却在半路出现 故障无法前行。他拿起车上贵重的笔记本、皮包准备离开时,惊讶地发现后排上有一 个人——一个昏迷的孩子。他实在放心不下,抱着孩子在结冰光滑的道路上奔跑送至 医院。孩子抢救及时苏醒过来,他也被赶到的警察捉住,但他的心里是快乐的,他想 起了五年前出了车祸的儿子,儿子就是因为没有一辆车愿停下来耽误了抢救而失去了 生命。小说以此表现社会需要善良的主旨。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引路】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 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答案只要能交代清楚人物、时间与事件即可。 【答题指南】本文故事发生在一个下雪的夜晚,主要人物是一个偷车贼,事件则是他 在偷车得手却又出故障后发现了车内昏迷的小孩,最终将孩子送进医院。注意概括时 不可超过限定的字数。 【参考答案】偷车贼雪夜偷车并送昏迷的小孩子进医院。 2.【考点】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能力。 【答题指南】阅读句子,写的是雪后道路的光滑,属于环境描写。“路面上冻,滑溜 溜的”表现当时行路的艰难,而偷车贼还抱着孩子,更加艰难。后文写“他便重重地 摔了一跤,幸好孩子在怀里揽着没摔着。他怕伤了孩子,便换了个姿势背上孩子,继 续向前跑去”,用环境描写来突出他善良的行为,更加地感动读者。 【参考答案】环境(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侧面表现了偷车贼送孩子的 艰辛,烘托了善良的人性。 3.【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与补写能力。 【答题指南】根据空格前面的“然后,便像只受惊的兔子一样在人迹罕至的雪地上狂 奔起来”一句,可知他已决定离开;空格后面的“想到这里,他惊出一身冷汗,顾不 得再想别的,扭头往回跑去”又表现他向轿车跑去,这就说明,空格中填写的是他决 定救孩子的心理活动。根据第 ⑬ 段“他听着,心头一热,眼角竟然有些闪烁。五年了, 这是他第一次流泪”,以及末段他做贼原因的交代,可知他是为报复那些人性冷漠的 司机而偷车的,他是想到自己儿子的遭遇而决定去救孩子的。所以围绕着孩子在车里 因时间长,会有生命危险的思路去写,语言流畅,合乎情理即可。 【参考答案】参考示例:轿车密封得那么严,那个孩子会不会已经被憋死了!在自己 下手前,孩子已经在车里呆了很长时间。我的天,孩子可能会因为缺氧窒息而死。怎 么做父母的,这么大意! 4.【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答题指南】阅读全文,“他”的身份是“偷车贼”,这本身就说明他是一名罪犯, 他是可恶的,不劳而获,失去儿子用“偷”的方式报复社会;但从他救孩子的行为与 原因来看,他是一个“慈父”,是一个有爱心、善良的人。答题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 度去全面分析概括。 【参考答案】罪犯:报复社会,偷车为生,不劳而获;慈父:深爱自己死去的孩子; 良心未泯;人性的善良和父爱的冲动使他挽救了陌生男孩的生命,思想和行为表现出 “善”的一面。 5.【考点】本题考查对小说主旨的理解能力。 【答题指南】这篇文章如果没有最后一段对他做偷车贼原因的交代,小说则失去了震 撼人心的效果。前文写他偷车,救孩子,被抓,这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合乎情理, 没有任何波澜。但是读了最后一段,我们明白了他偷车的原因——报复,如果当时有 一位司机停下车,他的儿子就能得到及时的抢救,他的儿子就不会死;也正因为他失 去儿子的经历,让他明白这孩子不及时抢救的后果。于是在明知自己会被抓,“对于 他来说,什么时候安全都是最重要的。他是个很理智的人”,他还是回去救了孩子, 这样就让他的行为显得难能可贵了。文章也以他的遭遇与行为,表现了社会呼唤善良, 这样才能避免更多如他一样的悲剧发生。 【参考答案】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的主旨)——意在呼唤社会需要善良。 【名师点睛】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对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进行分析; 3.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 4.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 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 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 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 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 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 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的月光新 鲜明媚。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 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 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 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 影。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 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 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A】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 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B】那些还未发 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 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 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 ——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 多少次。【C】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 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 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 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 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 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 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 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 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⒘阅读第①段,说说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不同。(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⒙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加框语句。(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⒚文章 A、B、C 三处画线的语句具体描写了“那团月亮”夺目的美,请任选一处, 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那种美的。(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⒛说说文章第⑦段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一句给你哪些启示。(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⒘(4 分)答:太阳总是圆圆着脸,月亮每一次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⒙(4 分)答: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亮撩人的情态,活泼、好动,给人一种亲切之 感,如同怀中的宠物,赶不走,驱不动,就这样依恋着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 勇于奉献,用自己的付出甚至牺牲造福他人;人生因为付出而精彩,生活因为造福他人 而更美妙,像月亮一样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 一个人的终结 陈思呈 ①我到莲村的时候,主人秀姐让我晚上别出门,说这两天村里有老人去世。 ②在这个户口人数 406 人的小村,死了一个人,会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果然走到哪都听 到有人在说这件事。死者是品福叔的母亲,晾衣服时土墙突然倒了,被一块石砖砸中后脑 勺。虽说突然,但她七十多岁了,尚来不及反应就完成了死亡这件事,大家都认为这是老 人的福气。 ③大家帮品福叔总结了心声:“七十多了,能出客厅,也算心安。” ④“出客厅”在吾乡农村是一件大事,表面意思是,去世后尸体停在大家族的客厅里供 子孙亲戚跪拜,深层含义是,“出客厅”才能在死后见祖宗。占彬奶奶强调“出客厅”这 事的重要性:前几年,四十出头的镇锐嫂说头疼,但还是提着一篮脏衣服到池边洗,等到 人们发现时,她整个人栽在池塘里,洗一半的衣服还在水面漂。按说四十出头就去世了是 不能“出客厅”的,但镇锐嫂生了两个儿子,“有红根”,所以村民还是同意她出客厅, 算是例外。 ⑤不能“出客厅”的都有哪些情况?占彬奶奶和几个老人暖昧地笑,仿佛是个不方便多 说的话题。她们打笑低语了几句,决定向我介绍一种方便讲述的情况:“在医院里断气的 也不能出客厅!前几年义林他爹就是在村口那边办的,临时在路边搭个屋寮,办了七天事。 义林他爹就是在医院断气的。”她们不寒而栗:“要是二三十年前就惨了。典义他爹去世 前天天喊,拿支枪打死我。拿支枪打死我。就是不肯去医院。” ⑥这下我迅速明白了,肯定是痛得没法忍,但不愿意上医院打止痛针,因为去医院医生 必然会让住院,住院则可能会在医院里断气。那时候的止痛手法很少,到了兴利伯的媳妇, 据说生的是和典义伯一样的病,却幸运地知道吃“白药”(其实是鸦片)可以止痛。兴利 伯也在闲聊的人群中。他描述当时买白药的曲折:要与多人接头,刚去一个约定地点,电 话马上让他去另一处,每次都要跑十来个地点,才买到珍贵的一点。兴利伯的媳妇弥留的 时间特别久,“不肯走。”有经验的人劝兴利伯,这情况下,床顶不能盖着蚊帐,蚊帐压 住了她的魂。兴利伯就去收蚊帐。蚊帐一收,果然他媳妇就停止了呼吸,“真的就有那么神,” 兴利伯说,似乎是释然,又似乎是茫然:“早知道这么神,就盖多几天了。” ⑦葬礼仿佛一种细菌。远远路过也很不安。远远瞥见“客厅”里坐着些喝茶的人,长短 交错的哀乐盘旋不去。乡间的葬礼不需要有人描述她的一生,七十多年的短促悲欢不值一 提。万事不管,只要能“出客厅”。出客厅是最好的告别,在这里离开,另有一个热闹的 世界在迎待。由于死亡,她获得另一个陌生人的敬畏。 ⑧晚上,就算秀姐不叮嘱,我也不敢出门。我以为这会是一个肃穆悠静的夜晚,但晚餐 还没结束,便有左邻右舍像以往那样,不敲门直接来串门。 ⑨占彬奶奶说她的孙女今年四岁,今天第一天上幼儿园。俊生奶奶马上表示反对意见: “才四五岁就读书,读到嫁人,要用掉几担钱?”占彬奶奶藐视了俊生奶奶的无知,并指 出某某家的孙女也是读过幼儿园的人。俊生奶奶激动地表示绝不可能。她们在一声比一声 更高的争执中获得秀姐的公正认证。秀姐说此事属实。占彬奶奶赢了,俊生奶奶讥讽她说: “别人家的事你记得那么清。” ⑩然后她们讨论了村口修桥的事,“筹了 70 万,还修不了一个桥墩。”她们说。河上 其实是有桥的,但这条桥是邻村南村修的,叫南村桥,莲村村民走南村桥时,就要经受南 村经年累月的欺负。 ⑪ 南村和莲村两者间那截路,种了南村的竹林。有些竹子倒在路中间,莲村人为了过路 收拾一下,南村人马上冠以偷窃之名,“要龙要虎”。如此种种,让莲村人渴望一条自己 的桥。建桥的筹钱和申请经过了漫长的斗争。捐钱的数额是村民自愿,起点一千元,但两 千元以上则名字可以刻录在桥头的石碑上。随后进来串门的更昌叔,慷慨地表示,他是“瘦 猪拉硬屎,也要捐两千。”因为不能让子孙在石碑上看不到自己的名字,那就输了人。 ⑫ 他们还帮秀姐分析了家里两只母鸡突然死去的原因。应该是突然淋了大雨着凉之故。 说到母鸡的死亡,他们又谈起刚去世的品福叔的母亲。这里他们不再感慨能出客厅的平安, 他们讨论葬礼的细节,外出的女儿带回来多少钱,儿子怎么安排,这葬礼的排场在村里属 于哪种程度。若不是这个话题,也几乎让人忽略了隐隐传来的哀乐,哀乐在这 7 天里 24 小 时是不停顿的。 ⑬ 晚上村里没有路灯,从窗口望出去什么也没有。客厅里那些主题飘忽的争吵让人眷恋, 以至于当夜深了,他们一个个起身离开,似乎比品福叔母亲的去世更让人惆怅。这是我到 莲村的第一天晚上。 (有删改) 9.分析第⑥段画线句中人物的情感。 10.第⑦段画线句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11.文章围绕品福叔母亲的葬礼展开,但是⑨— ⑫ 段写了看似与之不相关的几件事,请分 析其作用。 1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请结合本文内容对此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9.从“果然”“真的就有那么神”(人物语言描写)中读出兴利伯对“蚊帐压住人的 灵魂”这一说法居然应验的震惊;从“释然”中读出兴利伯对妻子终于彻底摆脱病痛折磨 的自我安慰;从“茫然”“盖多几天”中更读出他对妻子去世的难过不舍。 10.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葬礼”比作“细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品福叔 母亲去世这件事在村庄里传播之快,和围绕葬礼这一系列的习俗活动带给所有人心里的神 秘、敬畏和恐惧不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葬礼中一些陋习和人们愚昧无知的批判和不 满。 11.这几段中分别写了以下几件事:占彬奶奶的孙女要不要上幼儿园;莲村村民为了不受 南村人常年的欺负,筹钱建桥;并不富裕的更昌叔为了让自己子孙在桥碑上看到自己的名 字,慷慨捐款建桥,分析秀姐家母鸡突然死去的原因。这些事情看似与葬礼没有直接联系, 但是却从更多的角度展现了乡村的特点:依旧存在着落后愚昧的种种陋习,恃强欺弱,家 族利益名誉至高无上;当然,新的进步的思想也开始产生等。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批判和期 待,也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结构上承接上文“我”的感受,开启下文对葬礼的更 深的思考。 12.费孝通的话很好地概括了乡村社会的特点,“无法”指的是在乡村事务的处理中,主 要不依靠法律的规则,而是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习俗礼仪,也就是所谓的“礼治”,但这 种“礼”既有它温情的一面,更有它野蛮无知的一面,甚至可以“杀人”。这种“礼”几 乎是扎根于村民们的血脉里,如文中典义的父亲为了死后能“出客厅”,痛死也不去医院; 又如南村修建的桥,就归南村人私有,莲村人要过桥就必须受到南村人的欺负等。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 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 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 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 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 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 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 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 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 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 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 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 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 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 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 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 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 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4.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豁达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举例论证,以沈从文不能写小说后大度忍让转而潜心研究服饰史为例,证明“让 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的观点。 (2)对比论证,假设“不退让,事业可能会就此终结;让人,事业就会焕发新的生机” 正反对比,证明本段论点。 (3)比喻论证,用“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时焕发生机”比喻事业在遭遇挫折后又有了 新的发展,说理具体形象。 (4)道理论证,分析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懂得让人可以在困难中有所发展的道 理,证明本段论点。 (5)事实论证,用沈从文事业发展受挫后懂得退让而发展新的事业的事实材料证明本 段论点。 4.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避免了议论文的枯燥,开头有吸引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3)沈从文的事例同时也是本文论点的有力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4)开头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与第四段再举沈从文的事例相互呼应,构成文章重要 的事实论据,有力的证明了本文观点。 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首先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自然引出文章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 要途径”;接着从“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可以使人与人 之问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三个方面分别论证本文中 心论点;然后说明怎样真正做到让人;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大家学会让人。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