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
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2
(一)赏析题
1、常见赏析角度
(1)修辞手法
(2)描写手法
(3)表现手法
(4) 感官
(5)字词
······
3
题型一: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答题模板】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写(绘)
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
(性格)。
【答题思路】点手法+表达效果+情感
4
•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具体
(2) 拟人:形象、生动
(3) 排比: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深化思想主题,便于抒情。
(4 ) 对偶:节奏感强,形式整齐,有音乐美
(5)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
(6) 反复:突出强调,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
题型二: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笔记】
描
写
及
作
用
人物
描写
环境
描写
正面
侧面
都可以进行细节描写
自然
社会
1.交待事情发生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做铺垫
其他人物的言行
外貌、语言、动作、
心理、神态
塑造形象
表现性格、精神、
品质、心理状态
历史和时代背景、特点
作用
作用
作用
作用
6
小结
此句通过( )描写,生动地写出
了( )的情态,(直接/侧面)表
达/表现了( )的形象、心理。
7
题型三: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①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a.象征
【答题模板】
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 写的事物上,表现
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8
题型三: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①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b.对比
【答题模板】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A和B的对比,凸显出A或B的……特点,
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9
题型三: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①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c.衬托
【衬托的常见形式】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
【答题模板】
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通过A的……衬托出B的……,表达出作者……
的情感。
10
题型三: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①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d.欲扬先抑
【答题模板】
运用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手法,通过先写……,再写……,前
后对比,突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
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1
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题型四:从感官角度赏析句子
【答题模板】
这句话从 X 觉角度,写出了......,表现了......。
12
题型五:从字词角度赏析句子
①分类及表达效果
a.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
b.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 写的对象的状态。
c.副词:强调了所要 写的事物特点。
d.拟声词:表现事物特点,使人有耳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
e.叠词:起强调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有音乐美。
13
题型五:从字词角度赏析句子
题型:下列加点字词好在哪里?去掉可以吗?
【答题模板】
这个句子中的“XX”等(形容词/动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表达了 作者......之情。
14
课文例题链接
“嫩嫩”、“绿绿”是叠音词,叠音词的使用使句
子朗朗上口,有音律美。
15
(二)表达方式题
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记叙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
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6
顺叙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
使人印象深刻。
倒叙
作用:
1.强调某个主要内容2开头点题,突出中心思
想,抒发情感。3.(内容)引出下文,(结构)首尾呼
应。4.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激发读者
阅读兴趣。同时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 作用:1.对情节:交代起因、缘由,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或埋伏笔,设悬念,使情节起伏波澜。对中心情节起补
充、丰富或推动的作用。2.对人物:或对比或烘托,丰
满人物形象。3.对主题:点明、深化、暗示主题。
17 线索大致分六类: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
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
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
变成一只小蜜蜂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
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
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
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18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19
※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
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
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
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
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运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
于感情的交流。
20 ※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
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
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
感染力。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
此……;
(2)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3)注意: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
不是适合。
21
【答题模板】
人物描写——运用了……的描写方法,生动传神地揭示了……的
状态,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状态等。
环境/景物描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
人物……的心情。
2、描写
22
(三)含义和作用题
1、含义题
题型一:理解字词的含义
1、常见的提问方式:请解释加点的含义。
【答题模版】“XX”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文中义)。
表现了……,表达了……。
23
(三)含义和作用题
1、含义题
题型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②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24
题型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小女孩的快乐是简单而容易获得的。
2、答题技巧
(1)关键词语突破法
问:小女孩的快乐是五毛钱的棒棒糖。
25
题型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2、答题技巧
答:在这夫妻两心中老母和儿子对他们来说如同世界般重要,不能放下,
同时说明夫妻俩作为中年人,作为家中顶梁柱的重要性,他们担负着沉
甸甸的责任。
(2)还原修辞法
问: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
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散步》
26
题型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2、答题技巧
(3)联系主旨法
答:成熟的稻谷之所以会弯腰,是因为它经过默默地孕育已经结出成熟
的果实。
深层含义是:一个成熟的人,必要时会放下暂时的尊贵和体面,通过自
身的改变,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问:请你谈谈你对“成熟的稻谷会弯腰”这句话的理解。
27
题型三:标题含义题
1、常见的提问方式: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28
题型三:标题含义题
2、答题思路
①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是……
②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是……
③分析效果(生动形象、意味隽永、发人深思等)
29
题型一:标题的作用
2、作用题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2、贯穿全文线索
3、修辞、一语双关;
4、概括主要内容(关联主要情节);
5、表明写作对象,奠定情感基调;
6、点明中心。
结构
主旨
内容
写法
30
2、作用题
①揣摩标题的含义
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
②分析标题作用(六点)
③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义、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标题类补充题型
注:当标题没有深层含义时,写出文章的主要内
容就可以了,不需再答标题的含义。
31
2、作用题
题型二:句段的作用
1、常见的提问方式
(1)作者写XX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2)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
32
2、作用题
题型二:句段的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首尾呼应;
内容上:点……题;点明……中心;
交代故事背景(时间、地点等);
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设置悬念 ; 开门见山。
1、开头段
33
2、作用题
题型二:句段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
内容上: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
2、中间段
34
2、作用题
题型二:句段的作用
3、结尾段
结构上:总结全文;
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谨;
深化主题。
内容上:点明……主旨;点……题;
突出了……情感/品质。
【知识放送】
1.段落的作用
结构上
(1)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垫伏笔。
(2)中间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或: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上
(1)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垫伏笔。
(1)开头段: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
(2)结尾段: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
(3)写景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4)议论抒情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36
37
38
(四)概括内容题
39
40
本题解题指导:
1、读题干,明确该题要求从“母亲”的角度概括“我”回忆中母亲的几件事。
确定答案应在②~⑥段;
2、根据时间变化判断:第②段为第一层,第③④段为第二层,第⑤⑥段
为第三层;
3、概括。按照“人物+事件”的格式,分别概括每一层的事件。
注意:第二层虽然是同一时间段,但写了两个方面的事情,应分别概括。
41
42
43
44
例一:
划线句子如何赏析?
45
46
“法”
47
“人”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