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度下期 6 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劳动与人的关系是密切的。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就一般的日常理解而言,劳动是付出
体力或脑力进行工作,以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或者换取酬劳的活动。但如何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创造人”
推演出劳动的育人价值,却不能一蹴而就。从教育学的立场出发,要探明“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就需
要说明劳动教育有哪些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地方,其他四育薄弱和缺失的环节又如何能通过
劳动教育得以完善。
首先,需要厘清劳动教育和德育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是劳动教育的首要目的,甚
至认为“劳动教育虽然包括劳动技能学习、调节紧张学习生活等功能,但其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却
只能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毫无疑问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对劳动
价值观的过度强调,也有可能遮蔽更加丰富的教育意义。劳动作为对体力和脑力的使用,对外部世界的改
变和对人自身的塑造,应该具有从身到心,从体到德更加丰富的内涵。如果只聚焦于价值观的培养,就有
可能又把劳动教育变成了某种变相的德育或政治教育,这同样是对劳动教育整体目标的偏离。
其次,需要辩证地理解劳动教育中体力和脑力的关系。部分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并不
包括“狭义的脑力劳动”和“纯粹智力活动”。另一部分研究者往往又强调不能仅仅把劳动视为体力劳动,
要重视当下“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新形态的劳动不断形成”的特征,若一味强调“出力流汗”,劳
动教育就会严重脱离时代与社会实际。这种冲突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怎样考虑劳动教育中的身体和智力
的关系?劳动形态的扩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成人劳动世界的结构和分类,然而这种变化是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劳动的应然参照吗?教育者需要深入反省身体和精神的对立,将其还原到身心
发展的层次和顺序上去,形成可供劳动教育参照的身心关系。
最后,劳动教育也要区别于生计教育或职业教育。诚然,从学校毕业之后,多数人都会进入各类劳动
岗位,这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功能。但是,从教育本身的立场而言,如果没有生计或者职业的需求,我们
还需要劳动教育吗?劳动教育对人还有意义吗?只有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肯定回答,劳动教育才有本质的合
法性,而不仅是外在的功能性意义。
因此,就教育学意义而言,开展劳动教育最本质的理由,不是因为不劳动就吃不上饭,也不是因为当
前社会对劳动者有迫切需求,而是劳动这种自由自觉、带有创造和改造意义的活动,拥有对“人”的普遍
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所谈的才是真正的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青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需要还原
到符合人的自然天性和身心发展过程的形态上去,也要体现对“全人”的培养价值。也就是说,劳动的独
特育人价值,应该体现在对儿童的身体、技艺、心灵的每一方面都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培养。一方面,“体、
技、心”是属于人之个体的,因此,对这三方面的培养,都真正地属于“育人”,而非外在的社会经济价
值。另一方面,“体、技、心”这三者涵盖了人的身体与精神、内在与外在、生存与活动,并能以多种方
式勾连个人与群体。因此,这是一个可以完整体现“育人”的框架。
(摘编自娄雨《什么是“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论断,但无助于探明“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问题。
B. 部分学者将“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作为劳动教育核心价值目标,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C. 目前劳动教育中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分类,不可简单地作为青少年劳动教育身心关系的参照。
D. 开展劳动教育最本质的理由是,劳动教育带有创造和改造意义,它拥有着对“人”的普遍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恩格斯的经典论述出发,结合目前学界“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B. 文章反复强调“教育学立场”,鲜明地标示出了本文区别于一般结论的研究角度和研究价值。
C. 文章在多方面的比较和反思中层层推进论述,充分体现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浓厚的辩证色彩。
D. 文章结构严谨,“体、技、心”三方面分别照应中间三段,综合体现了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弄清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区别及其对四育的完善途径,有助于从教育学的立场理解劳
动的独特育人价值。
B. 劳动教育研究中关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现有研究结论存在着冲突,也有欠缺之处,但仍为作者的深
入思考提供了帮助。
C. 即使没有生计或职业的需求也依然需要劳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特性决定的,推广劳动教育无需考虑
生计或职业的需求。
D. 在某班“热爱劳动”主题班会上,一名同学“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赢得尊严”的发言要点,与本文作者
所持观点不尽一致。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但无助于探明‘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问题”错误。由原文“但如何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创造人’
推演出劳动的育人价值,却不能一蹴而就”可知,原文说“不能一蹴而就”,表明仍需在原有论断的基础
上继续探明,而不能说原有论断“无助于”探明。
B.“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错误。作者所反对的是“只聚焦于价值观的培养”的狭隘认识,原文说“价值
观的形成毫无疑问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表明作者也并不完全反对其看法。
D.偷换概念,“劳动教育带有创造和改造意义”错误。由原文“开展劳动教育最本质的理由,不是因为不
劳动就吃不上饭,也不是因为当前社会对劳动者有迫切需求,而是劳动这种自由自觉、带有创造和改造意
义的活动,拥有对‘人’的普遍意义”可知,将原文中“劳动”偷换为“劳动教育”。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体、技、心’三方面分别照应中间三段”错误。“体、技、心”三个培养方面是作者提出的劳动的
独特育人价值的体现,而中间三段是论述探明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需注意的问题,前后无对应关系。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劳动教育无需考虑生计或职业的需求”推论错误。文章第四段是在论述应注重劳动教育的本质意义,
而不能仅停留在功能意义上。“生计或职业的需求”属于劳动的功能意义,不能说与劳动教育无关。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巴黎协定》提出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 2℃并努力控制在 1.5℃以下的目标。我国正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下的减排路径,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过去十年间,中国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
植树造林等一系列举措,向世界交出一份亮眼的减碳答卷。2019 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全球占比 32%,
新增装机容量全球占比 48%,分别连续 10 年和 11 年位列世界第一。中国清洁能源领域专利数、装机数和发
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投资额连续五年超过 1000 亿美元。全球 50%的新能源汽车、52%的公共慢速充
电站和 82%的公共快速充电站都在中国,城市公交几乎实现全部电气化。2019 年 NASA 公布卫星图片显示,
中国新增绿化面积约占全球 1/4,贡献比例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放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速的重要力量。
第 73 届联大主席埃斯皮诺萨表示,中国在实现自身减碳目标上的投入让其印象深刻,无论是开发低碳技术
还是推行减碳政策,中国都发挥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摘自吕剑锋《绿色复苏,中国减碳按下“加速键”》,环球网 2020 年 10 月 17 日)
材料二:
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在 11 月 3 日举行的 2020 第九届中国盐城环保产业博览会上表示,我国目前实施
的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 达标标准为年均浓度 3 5 微克/立方米,选的是世卫组织最低档的一个达标标
准,未来我国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会不断提升。“只有大气环境治理和气候治理协同,才能使我们的空气
质量逐渐走到高标准,为未来稳定、不反弹的空气质量改善奠定基础。”
现在,很多研究者在开展我国未来空气质量标准提升的研究。例如,目前已有 60%的城市达标,未来到
“十四五”结束,可能会有 80%的城市将达标,到那时 2012 年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已实施 13 年,我国是不
是应该将空气质量标准提升到新的阶段?我国 PM2.5 达标标准什么时候从 35 微克/立方米提升到 25 微克
/立方米,从 25 微克/立方米再提升到 15 微克/立方米?
贺克斌表示:“其中一个研究的结果是,2030 年到 203 5 年期间,所有城市会达到空气质量 PM2.5 浓
度 3 5 微克/立方米的标准。203 5 年之后,进入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二阶段,我们的分析表明,到 2050 年
有可能达到 PM2.5 浓度 15 微克/立方米的标准。”
“要实现 PM2.5 浓度 15 微克/立方米是非常难的,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治霾和减碳的结合。
如果仅仅是单独治霾,要治到 1 5 微克/立方米,没有跟碳的结合、跟能源结构的结合,那会是一个非常
困难的事情。”贺克斌强调。
(摘自刘毅《贺克斌院士:治霾与减碳的目标须协同实现》,《人民日报》2020 年 11 月 9 日)
材料三:
在各地减碳行动中,深圳走在了前列。深圳是中国经济发展大市,近五年碳排放只增长了 400 万吨,
主要因为深圳优化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单位产出增长和碳排放开始逐渐脱钩。哈尔滨工业大
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介绍,建设坪山新能源汽车基地是深圳降低燃油车排放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
深圳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完成替换,这些年的替换效应相当于 1 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替代 60 万私家
车产生碳排放当量;深圳淘汰低端企业上万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和新能源产业;深圳还最早在全国设立
生态县,规定内的土地不能开发,并且不断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建设生态景观林,对空气和碳减排有很重
要的作用。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之一是减少煤炭的使用,自“十一五”以来,中国在每个五年规划中都确立
节能减碳的约束性目标,并分解到各省区市,强化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为实现达峰目标,生态环境部表
示,“十四五”规划将有一系列硬措施,不仅包括指标设定,还包括更好地借助市场手段,综合运用科技、
财税、环保等政策,更好推进高质量发展。
(选自凤昇、张悦《减碳按下快进键》,《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 年 1 1 月 24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9 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全球占比 32%,连续 10 年位列世界第一;新增装机容量全球占比 48%,
连续 11 年位列世界第一。
B. 2019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占比 50%,公共慢速充电站和公共快速充电站全球占比分别为 52%和 82%,城
市公交基本实现电气化。
C. 在各地减碳行动中,深圳走在了前列,如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已被替换成 60 万私家车,而且鼓励
发展高附加值和新能源产业。
D. 为实现达峰目标,中国将在坚持把节能减碳作为约束性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同时,还会综合运
用科技、财税、环保等政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十年间,中国通过多种措施,向世界交出一份亮眼的减碳答卷,多个指标稳居世界第一,从而赢得
世界舆论的良好赞誉。
B. 年均浓度 35 微克/立方米是世卫组织最低档的 PM2.5 达标标准,要让中国城市完全达到这样的标准就
需要连续几十年的努力。
C. 要让我们的空气质量逐渐走到高标准,为未来稳定、不反弹的空气质量改善奠定基础,就必须协同大气
环境治理和气候治理。
D. 要达到 PM2.5 浓度 15 微克/立方米的标准非常困难,治霾与减少煤炭使用相结合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中国势必采取综合措施。
6. 中国为何高度重视减碳工作?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说明。
【答案】4. C 5. D
6. (1)我国的空气质量水平相对低下,这会倒逼我们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治理;(2)根据《巴黎协定》,
中国高度重视减碳工作是在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3)中国高度重视减碳工作也是建
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安排的需要,单纯依靠治霾难以达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如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已被替换成 60 万私家车”错误。由原文“深圳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完
成替换,这些年的替换效应相当于 1 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替代 60 万私家车产生碳排放当量”可知,原文
说的是“替换效应相当于 1 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替代 60 万私家车产生碳排放当量”,而不是说“上万辆
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已被替换成 60 万私家车”。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治霾与减少煤炭使用相结合会使问题迎刃而解”错误。由原文“要实现 PM2.5 浓度 15 微克/立方米
是非常难的,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治霾和减碳的结合。如果仅仅是单独治霾,要治到 15 微克/立
方米,没有跟碳的结合、跟能源结构的结合,那会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可知,应该是“治霾与减碳相
结合”,“减少煤炭使用”只是“减碳”的举措之一,并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在 11 月 3 日举行的2020 第九届中国盐城环保产业博览会上表示,我国目前实
施的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 达标标准为年均浓度 35 微克/立方米,选的是世卫组织最低档的一个达标标
准,未来我国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会不断提升”可知,我国的空气质量水平相对低下,这会倒逼我们采取
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治理;
由原文“《巴黎协定》提出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 2℃并努力控制在 1.5℃以下的目标。我国正努力实现这一
目标下的减排路径,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可知,根据《巴黎协定》,中国高度重视减碳工作是在
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由原文“要实现 PM2.5 浓度 15 微克/立方米是非常难的,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治霾和减碳的结合。
如果仅仅是单独治霾,要治到 15 微克/立方米,没有跟碳的结合、跟能源结构的结合,那会是一个非常困
难的事情”可知,中国高度重视减碳工作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安排的需要,单纯依靠治霾难以达成美丽
中国建设目标。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用
李娟
世间无用之事,有着无以言表的美。比如花笺。
深秋,与友人在京都清水寺下面的小街流连,见一家小店卖信笺,窄窄的宣纸,手掌般大小。洁白的
宣纸上落着细小的樱花花瓣,三三两两,极少的几片,沉静如梦。另几张宣纸上,点染几片红枫,随风翩
翩落下,让人一瞬间感觉秋意袭来。花笺上大面积空白,空白处正好写字,花笺尺素,诗意幽幽。如果给
远方的朋友写信,红笺小字,说不尽的情思,落在美好的纸上,分外有古意。
店主穿着白色的衣衫,提笔在宣纸上作画,一头微微曲卷的头发,鬓角有了星星白痕。
他见我捧着信笺看了又看,向我微笑。这种花笺,原来叫怀柄纸,是古代文人和友人通信的便笺。
如今,写在纸上的情书渐渐消失了,仿佛古老的爱情也随之消失了。
怀柄纸让我想起唐代的“薛涛笺”。书中记载,成都有一口井,名薛涛井,井水是用来制薛涛笺的。
唐代才女薛涛以芙蓉花为原料制笺,花笺面如芙蓉,纸张柔韧光洁,其间隐隐可见花瓣,色彩斑斓,是宣
纸中的佳品。一时间薛涛纸贵,当时的文人墨客竞相购买。
秋意渐浓,夜雨敲窗,这样的夜晚适合读古人的手帖。
王羲之《执手帖》写道:“不得执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爱,数惠告,临书怅然”。书法家在手帖
中说,我很想念你,不能执手相看,只有各自珍重。
《初月帖》:“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意思是说:我们相距这么远,收到信,觉得内心安慰。你太过牵挂我了,你好吗?我太多忧患,真不
好。行旅途中,忧愁,心力交瘁。不写了,羲之报之。
两份手帖都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信笺,逸笔草草,情真意浓,余味悠长。一句“卿佳不?”你好吗?
深厚的情意一时间穿透千年的光阴。
可惜的是,如今的人们,再也写不出墨笔绝美,情深义重,短小清雅的笺了。
落叶与残荷,原来都是世上无用之物。
有位学生去拜访朱光潜先生,秋深了,见院中积着一层厚厚的落叶,学生找了一把小扫帚,要为老师
清扫落叶。朱先生阻止他说:“我等了好久才存了那么厚的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
风卷起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生动、深刻。”
朱光潜先生是多么有情趣的人啊!
《红楼梦》中有一回,宝玉和黛玉同众人游园,宝玉见荷塘中残破的荷叶,说,这些破荷叶真可恨,
怎还不叫人拔去?黛玉这时不乐意了,说,我喜欢李义山的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偏偏你们又让拔去。
宝玉听了,连说果然好句,咱们以后就别叫人拔了。
朱光潜先生舍不得清扫的落叶,林黛玉舍不得拔掉的枯荷叶,原来都有萧瑟之美。
人生难得听秋声。留得残荷与落叶,不过是为了听秋风秋雨之声。
在网络上听叶嘉莹先生讲古诗词。前几年,一直迷恋她的“迦陵说诗”系列。她穿一条紫色的长裙,
围着灰色的丝巾。九十岁的叶先生站在台上,偌大的会场顿时鸦雀无声。她讲起古诗词,依然激情饱满,
荡气回肠。举手投足,儒雅端庄,气度非凡。我仰头静静凝望着叶先生,她才是世间称得上“先生”的女
性。她的气质,是浸染古典诗词凝萃出来的优雅与大美。
有学生问她,您讲的诗词很好听,但是,对我们实际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先生说:“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的诗人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
死。”
说得多好!
读古典诗词似乎是无用的,但是,她让我们的心灵不死。白发的先生,一生都是诗词的女儿,她始终
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
她将毕生的财产三千余万元全部捐赠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她这样说:“我这个莲花总要凋谢,可是,
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无用之事与文学、艺术、音乐、爱情相若,却似梦境一般美好。在浮躁的尘世间,她们宛如静夜的月
光,抚慰每一颗荒寒的心。
(《散文》2020 年第 6 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从细微之处着手,从一张微小的花笺写到古代的诗、读诗的人,既充满生活气息,又不失清新雅致。
B. “写在纸上的情书渐渐消失了,仿佛古老的爱情也随之消失了”,是作者对当代人们交流方式改变的感
慨,也是对从前古老深切的爱情的赞叹。
C. 本文引用古典诗词、引述名人事迹,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国又使文章富有文采。
D. 朱光潜认为,诗歌的表现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听雨落、风卷落叶的声音,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生动、
深刻。
8. 文章开篇说“世间无用之事,有着无以言表的美”,请简要分析文中所写的无用的事物及各自蕴含的美。
9. 2020 年《感动中国》写给叶嘉莹的颁奖词是“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
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请结合颁奖词,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7. D 8. ①花笺。花笺尺素,诗意幽然,暗含道不尽的情思,分外有古意。
②落叶与残荷。深刻动人的秋风秋雨之声,拥有秋天的记忆,具有萧瑟之美。
③古典诗词。蓄积了古代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修养,可以让人心灵不死。
9. ①运用比喻。她将自己比作莲花,将财产、诗词比作莲子,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她留下了物质财富。她将毕生的财产捐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助教育一臂之力。
②她留下了精神财富。她是诗词的女儿,一生心怀赤诚,研究诗词,传承经典,学贯中西,留下了不朽的
精神财富。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诗歌的表现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文中没有提及。文中朱光潜先生认为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
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生动、深刻,并没有说诗歌的表现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由“世间无用之事,有着无以言表的美。比如花笺”“落叶与残荷,原来都是世上无用之物”“读古典诗
词似乎是无用的,但是,她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可知文中所写的无用却有着无以言表的美的事物有:花笺、
落叶与残荷、古典诗词。
由“花笺上大面积空白,空白处正好写字,花笺尺素,诗意幽幽。如果给远方的朋友写信,红笺小字,说
不尽的情思,落在美好的纸上,分外有古意”可知花笺诗意幽然,暗含道不尽的情思,分外有古意。
由“朱光潜先生舍不得清扫的落叶,林黛玉舍不得拔掉的枯荷叶,原来都有萧瑟之美。人生难得听秋声。
留得残荷与落叶,不过是为了听秋风秋雨之声”可知落叶与残荷让人听到深刻动人的秋风秋雨之声,拥有
秋天的记忆,具有萧瑟之美。
由“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的诗人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
灵不死”可知古典诗词蓄积了古代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修养,可以让人心灵不死。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我这个莲花总要凋谢,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运用了比喻。她将自己比作莲花,将财产、诗词比作莲
子,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由“她将毕生的财产三千余万元全部捐赠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可知她留下了物质财富。她将毕生的财产捐
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助教育一臂之力。
由“白发的先生,一生都是诗词的女儿,她始终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
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可知她留下了精神财富。她是诗词的女儿,一
生心怀赤诚,研究诗词,传承经典,学贯中西,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
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
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
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
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
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
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
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
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
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
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
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
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
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文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C.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
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B. 兰亭之会既有徜徉美好时光的快然自足,又有时过境迁不免感慨横生的终期于尽。
C. 耆,指六十岁以上的年纪,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髫等。
D. 浴沂,语出《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谓在沂水洗澡。后多用“浴沂”喻一种怡然处
世的高尚情操。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 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 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 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高高的篁竹上冲云霄,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邀请我们进入后堂,堂上有各
匾额,上面写着“白云深处”四个字。
(2)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是虚妄荒诞的(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看作一致)是胡编
乱造的。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
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为主谓判断句,“兰亭之会”,主谓结构做主语部分,后面可以断开,“乃”
表达判断语气,与“或……”联系紧密,应该在“乃”前“会”后停顿。排除 AC。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中“同游者”作“心平气易”主语,“今”为时间状语,意思是“此次同游的人心
情和悦”。其后断开。“发言为诗”,主谓宾结构,意思是“吟咏作诗”,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D。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髫等”中“垂髫”错误,垂髫指幼年。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错误,巨石并不在潮音岩,原文为“其西绝顶,巨石雄
坦,可坐数十人”,巨石在山的西边顶部。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修”,高高的;“干霄”,上冲云霄;“森”,繁密;“延”,邀请。
(2)“固”,本来;“一”,数词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做相
等;“妄作”,胡编乱造。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因为
相处和谐、纾解郁闷、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即是无想山。是时春雨初晴,
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
山如双阙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
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
子。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
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
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
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
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
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
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
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
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
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
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
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
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
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
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
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
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卢侍御赴河北
刘长卿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
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
莫学仲连逃海上[注],田单空愧取聊城。
【注】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助田单夺取聊城,齐王欲封其爵位,坚辞不受,逃隐海上。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谪居”“别”“从戎”等词语,交代双方当时的境况,层层铺叙,加深伤感之情。
B. 颈联选用“江天”“鸿雁”“漳水”“春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
C. 中间两联叙事和描写相结合,由人及景,由虚到实,境界阔大;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D. 尾联写田单在鲁仲连帮助下收复聊城,因为无法回报鲁仲连而内心充满愧疚遗憾。
15. 这首诗除了写离情之外还抒发了家国情怀,作者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
【答案】14. B 15. ①运用反问,表达诗人因战事未息、国家不宁而产生的忧国情怀;②通过想象收复故
地、停战春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泰民安的期待;③借用典故,勉励卢侍御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表
达了诗人国家至上的思想。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错,这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是对卢侍御此去的期待,并非真的
已经停战。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联“何事从戎独远行”是反问,卢侍御因“从戎”而“远行”,是为国家守护国土,使边境安宁,其中
蕴含着诗人因战事未息、国家不宁而产生的忧国情怀;
颔联和颈联是想象收复失地、停战春耕的情景。“千里按图收故地”,是想象卢侍御不远千里奔赴战场,
按照原来的版图收复失地;而“三军罢战及春耕”则是想象停战之后还来得及春耕,诗人眼前仿佛展现出
一幅停战后百姓在田野忙碌的和平安宁的画面,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期待;“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
草欲生”是借景抒情,大江东去,漳水悠悠,鸿雁在高天越飞越远,江边春草在时光中渐渐铺展开;“渺
渺”和“悠悠”给人时光漫长的悠长闲适之感。这是想象停战后和平安宁的美好画面。
而尾联“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借用鲁仲连助田单夺取聊城的典故,勉励卢侍御也要学卢忠
莲,运用才华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国家至上的思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以河水有界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和女子的痛苦无边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作者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希望可以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两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概括了世人的两种生活状态。其中“静者”往往: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天若有情天亦老。
(6)有美玉于斯,_____________?
【答案】 (1). 淇则有岸 (2). 隰则有泮 (3). 忳郁邑余侘傺兮 (4).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5).
山不厌高 (6). 海不厌深 (7). 或取诸怀抱 (8). 悟言一室之内 (9). 衰兰送客咸阳道 (10).
韫椟而藏诸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隰、忳、侘傺、厌、诸、悟、衰、韫、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
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特定意义上
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学,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____________
《维摩诘经讲经文》,已经孕育了后代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雏形。
敦煌的文学艺术体现着____________、自信创新的恢弘气度。敦煌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壁画绘制积极
____________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意
蕴,致使画作____________。
从南北朝到宋元时期,即使敦煌绘画也具有本土的特点,但从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始终受到中原
地区绘画发展的热烈影响。中原出现的新画风,总会迅速传到敦煌。因此,敦煌艺术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
看,就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缩影。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鸿篇巨制 兼收并蓄 汲取 美不胜收
B. 洋洋洒洒 兼收并蓄 吸取 美轮美奂
C. 鸿篇巨制 兼容并包 汲取 美不胜收
D. 洋洋洒洒 兼容并包 吸取 美轮美奂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即使敦煌绘画也具有本土的特点,但从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始终中原地区受到绘画发展的强烈影响。
B. 敦煌绘画虽然也具有本土的特点,但从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始终受到中原地区绘画发展的强烈影响。
C. 敦煌绘画即使也具有本土的特点,但从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始终受到中原地区绘画发展的热烈影响。
D. 虽然敦煌绘画也具有本土的特点,但从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始终中原地区受到绘画发展的热烈影响。
19.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段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
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
B. 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消息:受来自中西伯利亚较强冷空气的影响,未来几天,我国大部分地区
先后将有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
C. 正方:对方请不要搞错我的意思。我说的是不适合旅游业,并不是说不适合发展旅游业;反方:我看不
出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D. 质量好的文化产品应该符合以下标准:先进的政治性、思想性;较高的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较高
的文字质量和印刷装帧质量;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鸿篇巨制:指规模宏大的长篇或大部分的著作。洋洋洒洒:1.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2.形容
规模或气势盛大。此处说的是“《维摩诘经讲经文》”,应选“鸿篇巨制”。
兼收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兼容并包: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
进去。此处用于“文学艺术”,应选“兼收并蓄”。
汲取:收;摄取。吸取:从中吸收;采取。此处搭配“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应选“汲取”。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形容
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形容“画作”,应选“美不胜收”。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放在主语后,排除 AD;“即使”错,改为“虽然”;“热烈”与“影响”搭配
不当,排除 C。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冒号用于总说性词语的后面,引起下文的分说,表示先总说后分说。
A.用于总括性话语之前,总结上文。
B.放在需要解释说明之后,表示下文是解说内容。
C.用于称呼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D. 用于总说性词语的后面,引起下文的分说,表示先总说后分说。
故选 D。
20. 请找出下列语句中表达不准确、不得体之处,并予以修改,共计四处。
(1)同学模拟考试没考好,你给同学发的鼓励微信:不必因一时的失利而灰心,继续努力拼搏,你一定会
取得成功!
(2)遇到问题不懂,下课时去找老师请教:王老师,这道题请您给我赐教一下。
(3)邀请校长参加文学社的活动,邀请信中的一句:敬请您拨冗出席。
(4)文学社的读书分享活动延期了,张贴的通知中的一句:此次活动将改日举办,具体日子我们将尽快传
达。
(5)高考完后,你打电话邀请同校的好朋友去吃饭:周六晚上七点,餐厅我已经订好了,届时咱们直接在
餐厅碰面吧!
【答案】“赐教”改为“指导”“日子”改为“日期”“传达”改为“通知”“届时”改为“到时候”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能力。
第(2)句,“赐教”,是敬辞,表示请求对方给予指教。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称。赐教语气更庄重。此
处是请自己任课老师指点引导自己解决问题,应改为“指导”。
第(4)句,考查语体色彩,这是文学社的通知,应该用书面语,“日子”是口语用词,应改为“日期”,
“传达”多用于上对下的命令、指示,此处应改为“通知”。
第(5)句,考查语体色彩,此处是同学之间的电话交流,应该用口语,“届时”是书面语,应改为“到时
候”。
21.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随着疫情好转,人们的健康需求指数明显提高。要想获得健康的生活,就算工作再繁忙,也要注意合
理休息,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膳食中应安排人体必需的营养,一般成年人的食谱应为五谷、蔬菜、
水果、蛋白质、油、盐、糖。烹调以植物油为主,且少盐少糖。按时进餐,吃早餐,睡前不饱食,保持良
好的进食心情和气氛。健康的身体需要运动和心情调节,过少和过量运动都不利于健康,根据年龄、身体
状况和环境选择适当种类。运动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如:快步走,每天快步走
路 3 公里,或做其他运动 30 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运动 5 次。运动的强度以运动时的心率达到 170 减去年龄
这个数为宜。
【答案】随着疫情好转,人们的健康需求指数提高。注重劳逸结合、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语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句为第一部分,是总说,可概括为:随着疫情好转,人们的健康需求指数提高。
后面内容为分说,分别从劳逸结合、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方面加以阐释,而这三方面都强调了“心情舒
畅”的必要性。所以语段可压缩为:随着疫情好转,人们的健康需求指数提高。注重劳逸结合、健康饮食、
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忽见严冬尽,方知列
宿春”……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请以“忽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①思想健康,叙事合理。②记叙性文体,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忽见
所谓人生,无非就是因命而见,因缘而遇;因爱而陪,因情而伴。终有一天,只因我们在纷繁复杂的
世界里的一瞥或一个回眸,忽然触动了心灵。
江河被春雨所感动,所以流水潺潺。花朵被骄阳所感动,所以倾吐芬芳。枫叶被秋风所感动,所以尽
染群山。妈妈,你的爱把我感动,我却无以回报。
你总是把爱缝成密密的针脚,把爱溶进冬日的暖茶,把爱变成临行的叮嘱。而我却视而不见,更不要
提什么感动了。
为了求学,我离开家乡,开始了住宿生活。军训的日子很苦,所以我习惯了在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后,
守候在收音机旁听“音乐直播间”节目,它不是随便放几首歌就了事了,每期都会有一个讨论的话题。所
以在放松自己的同时,也能学会许多道理。今天的主题是“母爱”,我心想:无非就是深夜送孩子去医院,
晚上盖被子,夏夜扇扇子之类的,一个字“俗”。但因为我是小马哥哥的粉丝,我依旧收听着,听着一首
首歌颂母爱的歌和听友们发去的祝福话语,似乎心中有什么东西开始融化了,并且有种想哭的感觉。确切
地说,当我发现时,枕巾早已湿润了。这颗早已麻木的冰冷的心顷刻被一股暖流融化。忽地发现,我们这
颗会因一片落叶、一个微笑而感动的心,却从未有一个位置给母亲,从未有一刻为母亲而流泪。更无耻地
认为,这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我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感动,用手机发了一个短信:妈妈,我爱你!
周末放假,我回到家中,爸爸就忙着问我是否给我妈发过短信,我说:“发了,咋了?”爸爸说,妈
妈看了短信哭了一夜……那一刻,我真的感动了。吃晚饭时,我看着我的妈妈,我忽然发现,妈妈真的老
了很多,乌黑的头发不知从何时起夹杂了银丝,皱纹也不知何时爬到了她的脸上。我发觉真的好久没有这
样看我的母亲了。为了我,为了家,她忙碌于天地与家庭,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而我却总是以青春期叛
逆为借口,一次又一次伤害了这个最爱我的人……
感动的心,人皆有之,只不过总是太容易被我们遗忘。
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太多,而索要的却很少。只是希望我们听话,懂事,爱学习,就这些。这几点,我
没有什么理由说做不到。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就是在你不经意间为你准备好了一切,而有可能就在一瞬
间你才突然感受到她对你的爱。既然你曾被妈妈感动,那你就应该用行动表示出来。妈妈,我爱你,永远!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作文是“材料+命题”式的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是“忽见”。“材料+命题”式的命题作文
所提供的材料对我们的写作内容往往有提示、导向甚至限制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应该对材料进行
分析,提取观点。本次作文材料由三组诗句构成,都有“忽见”一词,第一句“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
字情何限”,表明思念之深和盼望之切。第二句“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阐述了困难与黑暗
中往往蕴涵着希望和光明的哲理。第三句“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寒冷的冬天行将结束,春天已指日
可待。其中“忽见”的“忽”与“方知”的“方”,两相对照,细致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心灵的触动。而新
年将至,希望萌生。材料的最后指出: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忽
见”一词从字面来看,“忽”是“忽然,突然”之意。“见”是“看到”之意。看到的进一步是“明白,
知晓,体会到”。所以具体作文是,可以从看到或者听到,甚至是亲身经历的某件事(某一情境),忽然明
白了某种道理,体会到某种情感,找到了某个困难的解决方案,看到了某种希望等等。比如,通过件事,
自己忽然明白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或者通过件事,自己忽然明白了某个道理等等。另外还要注意文体上的
要求,本次作文要求写“记叙性”文体。考生可以在记叙文、记叙性散文、小说三种记叙性文体中选取一
个自己最拿手的进行作文。同时还要求:思想健康,叙事合理;不少于 800 字。
【立意】1. 触动心灵的瞬间,原来世界充满爱;
2.人生不允许退缩,要坚强勇敢面对风浪;
3. 忽然感受到亲情(友情)的可贵;等等。
【素材】1. 品味友情美,碧绿的草坪中传来孩子门阵阵的笑声,夏天在他们的欢乐中充满了喜悦。不远处
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倒了,血慢慢的渗了出来。他紧缩着双眉,咬着嘴唇始终不肯叫喊一声,一个小女孩
看见后,毫不犹豫地拿出一块洁白的手帕,为小男孩轻轻的包扎着,她低着头,手慢慢的包扎着,仿佛害
怕弄痛男孩一样,手帕上映出了一朵鲜红的花朵,仿佛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望着这充满了友情与关爱
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 20 年后他们依旧是朋友的画面。美在这一瞬间又静静的绽放了,是他们的友情,是
他们的爱,是那一个微小的动作,是那……
2. 在四川自贡,有个 3 岁的少女,每天跑 5 公里。她说她会救哥哥。7 岁哥哥患白血病,体重一度从 50 斤
跌到 27 斤。 为了治病,家里已经花了 40 万人以上,之后的骨髓移植还需要 70 万人以上。知道家里已经
很难借钱的哥哥,说了好几次不治疗,劝妈妈能不能再花钱了。甚至有两次,他拔掉了自己的 PICC 导管。
幸亏哥哥和妹妹骨髓配型成功,哥哥有救了。为了身体有良好的移植条件,妹妹开始跑步。小小的身体摇
晃晃,脚下的一步一步地奔向哥哥恢复的希望。过去,哥哥牵着妹妹的小手,一步步往前走。如今,妹子
跑在前面,努力成为保护哥哥的人。(亲情可贵)
3.青草,现在却被风吹得直不起腰,摇摇欲坠,但依旧还在大风中坚持不倒下。我心中似乎多了些莫名的感
动,突然有种想看看它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它们在风中摇晃,似乎再加一点力,它们就会倒下,但它们
并没有屈服。它们用那青绿却有些枯黄的身躯努力抵挡呼啸的狂风,但也许是风太大了,它们垂下了头,
它们不甘心、不畏惧,坚毅地挺了头,随后再次垂下,再次挺起……就这样一直循环,它们仿佛有无穷的
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挫折,它们化坚强为勇气,化坚韧为力量,与狂风搏斗。它们就
像是一只只小帆船在与狂暴的大海搏斗,在大风面前,它们十分的渺小平凡,但它们以自己小小的生命,
在告诉风,告诉我,告诉所有人:它们不惧任何的困难挫折,它们能勇敢的面对,它们能顽强地战胜。它
们那不惧挫折,勇于抗争和顽强的生命力,令我感动。我转过头,心中满是对青草地敬佩与歉意。闭上眼,
我似乎能想到它们昨天与风雨搏斗的壮观场景。它们虽然平凡渺小,但它们却有着无惧风雨的坚定的心,
而我为什么却没有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