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历史 / 三轮冲刺 / 2007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二)0102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7 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央政权注意处理好民族关系,维护民族独立,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依据相关知识回答 1~3 题。 2.设立机构、册封与和亲是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唐朝对下列哪个民 族先后实行过上述三种举措 A.突厥 B.回纥 C.靺鞨 D.吐蕃 3.正确合理地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其中武力手 段在一定条件下也应该是中央与少数民族间关系外理的必要手段。下列曾亲自率军平定过叛 乱的皇帝是 A.周武王 B.唐玄宗 C.宋太宗 D.康熙 2006 年 11 月 12 日,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 14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孙中山先 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 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据此回答 4~6 题 4.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在早期革命过程 中进行的斗争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的是 A.领导了广州黄花岗起义 B.提出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C.组织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孙中山先生阐述的新三民主义含有一定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 A.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B.反对民族压迫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限制小私有者 6.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 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孙中山先生为促进国家统一所做的努 力包括 ①临时大总统期间《告各友邦书》的发表 ②发表北上宣言 ③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 民主义 ④同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右图为昭君出塞图,下列对昭君出塞的相关叙述, 不正确的是 A.呼韩邪单于一部威胁西汉,汉高祖不得不与匈奴 “和亲” B.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促进了双方经济文 化交流 C.王昭君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出发,不惜牺牲个 人幸福,值得肯定 D.和亲政策在当时是进步的,加强了汉匈两族的友 谊和团结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是近代落后封 建国家,走向近代化实现富强的有效途径;改革也是现代国家促进经济发展,迈向强国之路 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 7~9 题。 7.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 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以下主张与李鸿章洋务思想相一致的是 A.兴办洋务就是学习西方的政教文物风俗 B.中国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实现富国强兵 C.中国的典章制度优于西方,仅在技术上不如他国。 D.中国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枪、炮,铁路、机器,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教文物风俗。 8.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的摆脱了西方殖民压迫,加紧对外扩张,日本统治集团提出“失 之于欧美,补偿于邻国”的方针。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方针的具体史实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日韩合并条约》 C.日俄战争 D.《四国条约》 9.二战后日本和联邦德国迅速崛起采取的相似改革措施是(二战后日本和联邦德国迅速 崛起原因的比较,中等难度题) ①推行政治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③借助美国的扶持和援助 ④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有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据此回答 10~12 题。 10.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经济“黄金时代”的北宋时期,政府为管理市场设立的机构是 A.邸店 B.市易务 C.转运使 D.十三行 11.下列带有明显的平抑物价经济目的政策和措施有 ①法国雅各宾派统治时期全面限价法令 ②苏俄采取余粮收集制 ③中共在建国初期开 展的米粮之战 ④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对农业的调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解决战争危机的事件是 A.1941 年美英对日石油禁运 B.1935 年美国中立法案 C. 1962 年美苏古巴导弹危机 D. 1973 年阿拉伯国家提高石油价格 中国和朝鲜是两个友好的邻邦,在历史的长河里,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并肩作战。据此 回答以下 13~16 题。 13.《后汉书•东夷列传•秽》记:“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往避地” 就是朝鲜。说明了两汉与朝鲜的关系。当时的“齐地”是现在的 A.山东省 B.江苏省 C.河北省 D.浙江省 14.隋唐时期,朝鲜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国家,下列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①隋唐时期,中朝两国始终处于友好往来 ②有很多的新罗人唐诗写得很好③唐朝的 留学生中,以日本最多,新罗第二 ④中朝之间的商旅往来非常频繁,唐朝的长安设有“新 罗坊”接待新罗商旅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5.下图是朝鲜东学党起义民众设立的抗战碑,朝鲜民众反对的是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 16.在平壤市中心有一座朝中友谊塔,记载着抗美援朝两国人们的友谊,2001 年 9 月, 迟浩田将军在参观了友谊塔后为友谊塔题词:“友谊的丰碑,历史的见证”。以下关于抗美 援朝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出兵的主要原因是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密切相关 ②抗美援朝是为了继续完成民 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的独立 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中 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新的生产方式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同时也加强了对亚非 拉地区的掠夺和奴役。据此回答 17~19 题。 17.图片中人物的活动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 济和文化交往 ②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原 始资本 ③美洲的巴西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④印第安人几乎灭绝 Christopher Columbus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加紧了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和奴役,下列事实发 生于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是 A.从美洲掠夺来大量金银,用于制造和使用硬币 B.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朝鲜被正式吞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列强的侵略,遭到了亚洲人民的强烈反对,“亚洲觉醒”与“亚洲革命风暴”相比, 最大的区别是 A.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 B.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C.斗争对象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就是大国不断争夺世界的历史。据此回答 20~22 题。 20.各国政策的调整都是为了本国的利益。英国一贯奉行“光荣孤立”政策,但随着形 势的变化,英国最终放弃了这一政策。这一政策正式结束的标志是 A.英日同盟 B.英国协定 C.英俄协定 D.《四国条约》 21.德国外长皮洛夫在《铁锤和铁砧》的演讲中说,人们是做世界政治及国际经济的锤 子或者铁砧?……德国要做欧洲外交的铁锤,而非处于挨打的铁砧。这说明德国 A.要求在欧洲争夺生存空间 B.和欧洲各国友好平等交往 C.要求取得外交的主动权 D.争夺海外殖民地 22.图片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争夺,列强争夺的地区主 要是 A.欧洲 B.北非 C.远东 D.中东 人类文明璀璨悠久,思想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不同思想文化之 间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吸收。据此回答 23~25 题。 23.从 16 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兴起了“西学东渐”之风,到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 不断深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学东渐最早体现在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 B.西学东渐过程中,存在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C.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主要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西学东渐有得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之间的交流 24.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引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 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B.戊戌变法抨击了封建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C.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宣告维新思想的结束 D.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制度 25.17、18 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启蒙思想,追求民主和自由,类似时期中国明末清初也 产生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下列阐述正确的是 A.以上启蒙思想都代表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B.两者出现的根源都在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中外启蒙思想都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两者启蒙思想对之后的运动都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阳铁厂的建成,耸动中外视听。然而,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铁厂 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张之洞只得于 1896 年“招商承办”,走上“官督商办”道路,。汉 阳铁厂又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形成系列,一度颇有生机,西洋报刊 1901 年评论道:“汉阳 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然而,公司除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始见 盈余外,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无法摆脱半殖民地中国的全社会性 悲剧。抗日战争初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西迁重庆,所余被日军侵占,昔时傲视东亚的 雄厂仅留下残垣断壁。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材料二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 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 产中占显著的优势。对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基本建设方针政策不能有任何的忽视。要求各 项建设事业不分轻重缓急地齐头并进的倾向,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三 1958 年 5 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 1958 年钢产量提高到 850 万 吨。6 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铁“跃进”计划并报告了中央,提出 1959 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 3000 万吨,1962 年可以达到 8000 万吨,甚至 9000 万吨。最后毛泽 东下了决心,提出 1958 年钢产量要在 1957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 1070 万吨。 材料四 武汉是中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 通信枢纽。1998 年武汉全市进出口总额 18 亿美元,比 1985 年增长 20 倍,平均每年增长 26.8%,到 2005 年底,武钢累计产钢 1.63 亿吨,累计实现利税 744 亿元,其中上缴国家 525.18 亿元,是国家对武钢投资 64.2 亿元的 8.18 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谈谈汉阳铁厂近代衰落的原因。(4 分)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采取怎样工业化途径?(1 分)为此在武汉地区建设了一个什 么大型重工业?(1 分) (3)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1 分) 对经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1 分)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武汉成为重工业基地的原因,并武汉结合武汉地区工业化进程, 谈谈给我们什么启示。(4 分) 27.(13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圆明园的)喷泉建成后仅仅三年(约 1762 年),提水机械就被废弃,改为人 工打水。废弃的命令来自乾隆,他认为,这些西洋器物只是用来消遣的雕虫小技。自负的乾 隆并不知道,就是这些小技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叫科学的东西。在对待科学方面,乾隆的态 度比雍正更为落后。他不仅漠视科学,而且认为科学等于玩物丧志,只会对大清带来损害。 这个狂妄自大的皇帝统治大清达 60 年之久,也注定了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 ——摘自《圆明园》 材料二 1727 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 堂,……目睹了牛顿葬礼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为之深深震动,他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 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建立的 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1931 年 10 月 18 日,发明大王爱迪生走完 了 84 年的人生旅程。为了纪念爱迪生,有人建议全美国停电一分钟以缅怀这位发明者,…… 在这一分钟之内,芝加哥、加利福尼亚、丹佛、纽约一片黑暗,整个密西西比河一片黑暗, 美国一片黑暗。接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城市到乡村,灯火再次通明,亮如白昼,世界 回复光明。 ——摘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 1978 年 3 月 18~31 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 上讲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清朝统治者对待科学的态度如何?(1 分)导致了什么后果?(1 分) (2)材料二中牛顿与爱迪生的贡献分别是什么?(2 分)牛顿与爱迪生去世时,英国和 美国的国际地位各发生了什么变化?(2 分)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3 分) (3)全国科学大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有什么重要意义?(2 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 分) 28.(12 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恥且格。” ——《论语》 材料二 傅立叶在 1803 年写的《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将 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英国的欧文对“和谐制度”进行了长期的实验,把自己在美洲 的共产主义实验称作“新和谐公社”。 ——《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材料三 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 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 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 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说明孔子的思想主张,列举战国时期出现的类似思想。(2 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 是什么?(2分)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后党为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采取的重大措施?(4 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2 分) 29.(13 分)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 了社会进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追求经历了漫长的艰难的 历史过程,最终取得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成果,从而使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不 懈努力的理想更加坚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在中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 政新篇》。简述《资政新篇》在政治方面的内容,并谈谈你如何评价洪仁玕的政治主张?(3 分) (2)19 世纪晚期和 20 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 行了探索,各自的政治制度主张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2 分)为什么两者在当 时的中国不能够实现?(1 分) (3)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产生的背景如何?(2 分)该宪法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什么?(1 分)有什么历史意义?(2 分) (4)从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你有何启示?(2 分)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1.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汉元 帝时,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因此,A 表述错误。 2.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实行和 亲政策的有回纥、吐蕃;设立机构进行管辖的有突厥、回纥、靺鞨;实行册封政策的有突厥、 回纥、靺鞨。因此,正确答案为 B。 3.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题目强调平定叛乱的皇帝, 而 A 还不是皇帝,B、C 项不符合,而 D 项康熙曾在 17 世纪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故正确。 4.C 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考查考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对 中国社会影响最深”这一要点,孙中山组织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故 C 项最为合理。 5.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扶助农工”实际上是新“民生主义”的具体实施,体现了一定的富民思想。 6.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 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①项错误。 7.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 “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 不优于他国,因此正确答案为 C。 8.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及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四国条 约》埋葬了英日同盟,日本在东亚侵略扩张的有利条件丧失。因此,正确答案为 D。 9.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比较能力。根据教材知识可知以 上选项都是相似的改革措施。 10.B 解析:此题考查政府在市场管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A 项邸店既是存货场所,也 是交易场所,同时还可提供住宿的综合性的店辅;C 项是北宋政府设立的管理地方财政的地 方官职;D 项为清朝政府特许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事务的公行,B 项即是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 中依据市易法设立的管理市场的机构,故正确答案为 B 项 11.C.解析:此题考查中外各国政府在市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平抑市场物价经验教训对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②项是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因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无市场运行,故排除 12.D.解析:此题考查分析经济因素在战争危机的影响力,A 项引发日本偷袭珍珠港,B 项事实上助长了意大利法西斯侵略气焰的作用,C 项是两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的,D 项中东 阿拉伯国家因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侵占巴勒斯坦地区而以石油为武器,支持埃及和叙 利亚取得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胜利。正确答案是 D 13.A 解析: 在春秋战国时,诸侯国齐国所在地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所以两汉时仍然把 山东看作齐地。 14.B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可采取排除法。①、③的表述错误,在隋朝曾对朝 鲜用兵;在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故正确答案为 B。 15.B 解析:1894 年春天,朝鲜遇到天灾。本就倍受腐败政府压榨的朝鲜人民更觉生 活无路,于是在“东学党”领导下,发动了以“逐灭倭洋”、“尽灭权贵”为目标的农民起义。 矛头直对在朝鲜肆意横行的日本等国以及腐败的朝鲜政府。 16. 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分析能力。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抗 美援朝是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但不是遗留下来的任务。因此排除②项,正确答案为 C。 17.D 解析: 图片中的人物是哥伦布,他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所以本题实际就是 考查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③的表述错误,西班牙的殖民地是除了巴西以外的所有中南美洲, 可排除③;故答案为 D。 18.B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进一步对亚非拉 地区进行掠夺和奴役,A 项发生于新航路的开辟后,是西班牙殖民者所为,B 项发生于 1840 年,C 项是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D 项是在 1910 年,而英国的工业革命完成于 1840 年, 为了掠夺原料和销售市场,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故正确答案为 B。 19. D 解析:本题本题是最佳选择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比较能力。“亚洲革命 风暴”基本上还是旧式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亚洲的觉醒”时期,亚洲 各国资产阶级已经形成,登上政治舞台,担负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重任。这就使“亚洲的 觉醒”具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与“亚洲革命风暴”有了本质的区别,“觉醒”二字 的本质含义也在于此。 20.A 解析: 光荣孤立是 19 世纪晚期英国追求的外交政策,其基本目标就是保持欧洲 均势,但随着德国的强大,英国最终放弃了这一政策,终于在 1902 年结成英日同盟,正式 结束英国的光荣孤立。 21.A 解析: 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铁锤”和“铁砧” 的关系可以看出,德国想争夺生存空间,成为欧洲的霸主。 22.C 解析:本题是一个图片型选择题,关键是理解图片的含义。从图片上可以看出是 英、法、日本在分享德国在远东的殖民地,美国也赶来瓜分。 23.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题目强调不正确的理解,选 项 A 中,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根源在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的启蒙思想没 有联系,故为错误项。 24.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维新思想吸收的西方政治学说是指 君主立宪思想,而是不是民主共和思想,故排除;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思想仍在继续,故 C 排除;而人们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制度,从早期维新思想就已开始,故排除 D。 25.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的比较分析能力。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资 本主义萌芽发展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封建专制的压制下微弱发展,但并没有资本主义经济产 生,在当时并没有相应政治运动的产生,故选项 A、B、D 不正确,C 项是两者的共同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 26.【解题思路】本题从近现代史上武汉地区的发展变化来全面了解我国近代化和现代 化的发展变化,了解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武汉作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它的发展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个阶段是洋务运动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一五计划时期。第(1)问从社会性质,政 治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注意语言的准确;第(2)问是基础知识的再现;结合教材 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对 1956 年的中共八大和 1958 年的八 届二中全会的总路线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第(4)问原因应从历史、地 理位置等方面进行归纳。启示考生应该依据材料多角度分析得出。 【试题答案】(1)根本原因:汉阳铁厂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步履艰难。具体 原因:① 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② 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人。 ③ 抗日战争对它的毁灭性的破坏。 (2)首先发展重工业。武汉钢铁公司。 (3)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经济建 设的客观规律。发动了“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 困难。 (4)原因:有较好的基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交通发达。启示:只有推翻封建统治,取 得民族独立,中国的民族工业才能得到发展。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工业化建设,为工业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交通等外部环境。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相 互促进。 【方法总结】本题是以武汉一地考查我国近现代史的重工业——钢铁业的发展过程,这 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大的试题,做这样的试题应要做到以下几点:(1)是阅读理解。了解材 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了解材料在课本的位置。然后再精读材料题所设的问题。 再带着材料题的设问读材料,根据问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从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 效的答题信息。(2)是找。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 相似点,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然后审读设问,找出材料解析题的 要求。(3)是答。在组织答案时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对材料作具体分从材料 中提取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4) 要认真书写,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27.【解题思路】本题以不同时期中外科技发展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多角度对科技发 展的认识能力。第(1)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认识 其危害。第(2)问在考查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认识英国和美国对待 科技的不同态度说明科技进步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第(3)问通过中国现代史上“科学的 春天”到来背景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第(4)问考查考生从科技发展 中领悟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需要结合材料多角度思维。 【试题答案】(1)漠视科学(不重视科学);(1 分)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及 以后的一系列战争中,中国惨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 分) (2)牛顿力学体系;与电相关的一系列发明。(2 分)英国依然是世界的政治中心,但 其“世界工厂”地位逐渐衰落;美国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大国。(2 分)原因: 对科学的不同态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3 分) (3)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1 分)促使“科学的春天”到来。(1 分)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技,注重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 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地位;科学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国家 发展;政府对科学的态度决定了国家的命运等。(言之成理即可)(2 分) 【试题领悟】高考材料试题的设计,除了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之外,更重 要的是通过考生对材料的探究过程上升到得出理性认识,培养、提高考生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本题通过对中国、英国、美国对待科技的不同态度进行命题设计,在考生的探究过程 中,使考生明确了重视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8.【解题思路】本题以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和谐”思想的认识为素材,考 查学生多种层次的能力。第(1)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可知。 第(2)(3)问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整合教材知识作答。 第(4)问考查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蕴涵着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题突出了开放 性,需要考生结合教材、材料、前面的设问做答。 【试题答案】(1)孔子的思想为“和为贵、德治”。(1 分)孟子的“仁政”思想,墨子 的“兼爱”思想。(1 分) (2)主要因素: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破坏性越来越大;工业革命也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资本主义 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 分)政治上,采用暴力方式推 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上,建立公有制经济,实行 计划管理,防止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发展。(2 分) (3)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实行民主改革、生产改革, 树立了彻底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生活。20 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实行农 业合作化解决了农民的生产问题,发展农业生产。20 世纪 70 年代末,党在农村推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土地的使用权问题,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进入新世纪,中 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减免农业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人民生活。(4 分) (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发挥道德的 作用,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 的突出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调动广大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开放性 题,言之成文即可;说出两点即可得 2 分) 【误点警示】本题有三个地方学生容易失分,一是第一问的孔子的思想表述不完整,类 似思想不能全部列举出来,二是不能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不能把教材和材料结合起来,抓 住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三是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表述不准确。容易 失分。因此要牢牢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并正确分析材料,注意材料和教材的结合,另外要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29.【解题思路】本题以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的线索为载体,突出了对中国近现 代政治民主化主题的考查。第(1)问考生需要从教材中得出答案,并注意结合教材相关知 识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第(2)问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对中国民主政治进 行探索的不同主张、各自的影响及不能够实现的共同原因。考生需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认 识努力。第(3)问对背景的考查考生需要具有对新中国成立至宪法颁布前夕所学知识进行 综合的能力,对历史意义的回答考生需要正确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政治对经 济的反作用原理进行分析。第(4)问考生需要准确把握限定,结合前面设问的答案和主题 全面考虑。 【试题答案】(1)内容: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 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1 分)评价:进步性:它既有资本主义的政治色彩,是先进的 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 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1 分)局限性:仅仅介绍了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民主制,但没有就中国如何采取民主政体提出任何实质的明确主张, 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1 分) (2)影响: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在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1 分)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给人民 一定的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 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1 分)原因: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 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成熟,具有妥协性;另 一方面,反动势力力量的强大。(1 分) (3)背景: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得 到巩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得到初步发展;1953 年起,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 逐步展开,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2 分)政治制度:确 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 分)历史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 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 高权力属于人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2 分) (4)走民主政治的道路,是中国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的目标。实现民族独立,是民 主政治制度建立的前提。我国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国国情。(言之成理,答出其中 2 个观点即可得 2 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