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初中化学实验与气体压强”教学设计
无锡市石塘湾中学 杨汝毛
【 教学分析】 ‘化学实验与气体压强’的相关题时,常常无从下手。于是我就想能不能以化学实
验与气体压强原理为主线,将我们平时实验题中遇到的问题加以串联,上一节学生感兴趣、涵盖面广、并
与中考考点密切相关的复习课,从而多角度、多侧面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纵观多年来的中考化学,气体压强原理在中考试卷中可说是一个屡考屡新的热点内容,考核题型形式
多样,学生在应对这类考题时往往就题论题,不能灵活运用压强原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本课的设计思想
就是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原则——压强原理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017 年考试说明》中的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强调“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采用分析和综合、比
较和论证、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在陌生知识中分析解决问题
能力。
(化学考题中涉及气压变化是化学学科综合考查的一种形式。这类考题综合性较强,对同学们的诸多
能力要求较高。如信息的采集与加工、知识的运用与迁移、现象的推理与描述等能力。尽管气压变化的情
况无非增大和减小两类,但引起气压变化的因素可谓众多。为让同学们对此类考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提高解题能力,就近年考题中考查气压变化的几种情况进行专题研究)。
课堂教学主体是学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了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我采用小组合作
探究,和竞赛抢答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使每位学生都有所获,最大限度地掌握
知识,启迪智慧,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的火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在哪些化学实验中应用到气体压强原理;
2、知道装置内气体压强增大或减小的可能原因;
3、学会利用已学实验原理,解释相关变形装置中出现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整合能力、 理化综
合分析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利用已学实验原理,解释相关变形装置中出现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推导原理→ 迁移拓展
【教学流程】学 展 点 练
【听写】:1、燃烧生成固体的物质;
2、放热的化学变化
3、固液生成气体的反应{两种)
4、溶液和气体的反应
(熟悉、加深气体压强与化学变化的联系,为下面研究更好的做铺垫。)
【导入】:图片,化学考题中涉及气压变化是化学与物理学科综合考查的一种形式,前面我们也有所
讲解,这节课呢我们将更全面的对这类题进行专题研究。
出示目标:1、2、3
压强原理广泛应用在化学实验的各类题目当中,像气密性检查、喷泉实验、液体倒吸、气球胀大
缩小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都属于压强原理在具体实验中的应用。
小组活动:找一找 课本中与气体压强有关的实验。
投影总结:课本中与气体压强有关的实验。
1、排水集气法:
2、气密性检查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4、实验室制氧气(排水集气法),实验结束后正确操作:
先将导管撤离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5、塑料瓶变化
探究出现图中现象的原因:
喷泉、液面变化、气球变化等。
活动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装置内气体压强增大的原因?减小的呢?
【点拨(小结)】板书
师题型总结:
1、塑料瓶变瘪
2、气球变化
3、液注变化
4、注射器液注变化
5、形成喷泉
6、吞吐鸡蛋
二、气体压强问题的应用
中考链接:喷泉实验、液面的变化、注射器刻度的变化、吞吐鸡蛋。
内部是密闭体系
与外界形成气压差
观察顺序: [ 气体流动(或气体间接引起液体流动)的方向:总是向着气压减小的方向运动]
描述的方法:沿用“观察顺序”,套上 具体的现象
◈气密性练习 如图所示,分别推拉注射器活塞,各出现什么现象,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巩固提升:】
练习 1: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 A 滴入试管①中,A 与固体 B 接触后,在试管②中的导管口
处观察到有气泡冒出。请写出液体 A 和固体 B 的一种可能的组合 。
练习 2:如图所示,锥形瓶内存在物质 X(状态不限),胶头滴管内盛有液体 Y。挤压胶头滴管,让液体
Y 进入瓶中,振荡,一会儿可见套在玻璃管上的小气球 a 鼓起。
请写出 X 和 Y 的一种可能组合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
思考:装置内外产生了气压差时,气体(或液体)总是向着 方向运动。
图片投影:装置中压强减小的:总结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变形,小白鼠呼吸的,
【连接中考:】。。。。。 。
【反思】本课从复习课本中与压强有关的实验开始,学生比较容易进入状态,再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上
述图中实验现象,让学生体会到一系列不同的现象背后其实都是由气体的体积或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同
时,提出的“为什么会出现气泡?”“为什么液柱会上升” 等问题学生能够顺利解答,顺其自然地进入了
下一环节。
三个环节的目的是结合本课知识对学生进行发散性训练。学生较好地消化吸收了前几个环节
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整节课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设计的各
个环节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运用压强原理解释问题、设计实验,得到了能力
上的提高。
通观近年来的实验教学、实验考核动向,在理化综合方面,对压强知识灵活运用得非常奇妙,化
学实验中,频繁的运用压强、压力来改变反应流程,常常对实验装置稍加改装,通过控制活塞或止水夹,
反应过程就截然不同了。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兴趣被真正调动起来后,学生的创造潜力是巨大的,能够充分发挥想像,并勇于
设计,大胆实验,都在憧憬设计出精巧的装置,像启普一样青史留名。
教材为主,适当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分析、运用,让学生在能力提高的同时,不随便 超出中学学
习范畴做事倍功半的事。
专项训练:逻辑训练、分析训练,组织小组竞争、评比,多形式多渠道强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