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 个
课题 1.1 物质的变化 课型 新课 课时 总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
用。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2、技能领域: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
科学结论的能力。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
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
物质观。
重点 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难点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
方法 “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
准备
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
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板
书
设
计
第 1 节 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形状,状态,颜色是否变化,是否生成气体和沉淀
三、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
来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引出课题:物质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1、物质是不断变化着
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请你谈谈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生: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
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 木材燃烧, 瀑布的水落下。
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投影:图 1-1 下雨
请学生讲讲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师再总结分析:空气中的水气在遇冷的情况下凝结成小雨滴,越积越多
后就形成降雨。
师问:整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在这个过程发生的是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图 1-2 木材燃烧
学生分析: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图 1-3 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投影:图 1-4 瀑布下落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问:若将以上的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根据在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把以上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木材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
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钢铁生锈
2、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
3、镁带能燃烧
4、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
5、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出示: 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请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生: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
化学变化。
教师指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2、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师: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 1: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
现象。
问: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有
现象: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
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师:在这个变化中,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是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
出示:发黄的落叶,与绿叶做对照
提问:你知道叶子为什么会发黄吗?
生:落叶的黄色是由于缺含镁的无机盐或温度不适等因素引起叶绿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师:从这两个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变化时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投影:图 1-7 钢铁厂的高炉
分析:铁在高温下熔化变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组成本身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物
理变化。
演示实验 2: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
成几段。
问:细铁丝在形状变化中,发生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属于物理变化。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
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
化的标准。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①取 1 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形状规则 蓝色的固体
②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
能溶解,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蓝色的液体。
③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生成蓝色的沉淀。
④取 1 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 变成白色。
⑤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粉末中滴加入水,观察有什么现象。变
成蓝色。
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进行如下的分析:
①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④和⑤,原因是硫酸铜固体带结晶水时为蓝色,不带结晶水时为白色。
②有沉淀生成的实验是③,原因是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③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②,原因是硫酸铜晶体能溶于水。
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这是我们认识物质,进一不探索物质变化规
律的方法
思考:根据前面的观察,你能总结出硫酸铜 晶体有哪些性质?
分析:硫酸铜晶体是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加热的情况下
变成白色的固体,遇水又重新变成蓝色。
提问:在这些性质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
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3、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师:根据物质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演示实验:在盛有 2 毫升鸡蛋清的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发现有鸡蛋清发生凝固。这是由于鸡蛋清
中的蛋白质与硫酸铜产生化学反应,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的现象。
根据这个性质,你能说出硫酸铜的一种用途吗?
分析:在生物体内广泛的存在着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的基础物质,由硫酸铜、生石灰和水制成的波尔
多液可以消灭病虫害。
思考:白色的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这一性质有什么用途?
分析:根据白色的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的性质,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可作某种物质是否含有水分的检
测剂,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
课堂小结:
要想知道某一种物质是什么物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从物质的状态、
颜色、温度,变化中有沉淀、气体生成等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
化的规律,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物质变化规律造福人类。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5 练习题。
2、作业上第 1 节。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 个
课题 1.2 探索酸的性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酸的主要性质。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
2、技能领域: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3、情感领域:开展“自制酸碱指示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 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难点 酸的概念形成。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
准备
青桔子,盐酸、硫酸(浓,稀)、硝酸、,酚酞、石蕊试剂,蓝色红色石蕊试纸,白醋、
水、酸果汁、盐酸,玻璃棒、点滴板。
板
书
设
计
第 2 节探索酸的性质
一、 酸:
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三种强酸和
醋酸的电离方程式)
二、酸碱指示剂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那
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酸
投影:含酸的水果(图 1-10)
问: 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图中的水果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讨论:酸性物质是否等同于酸?
它们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总结:溶液的酸性是由于其中含有一类特殊的物质——酸
出示:盐酸、硫酸和硝酸溶液,盐酸、醋酸的微观模型图。
讲述: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展示氯化钠电离的微观图片)
我们把某种酸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叫做酸的酸根离子。
2、酸碱指示剂
讲述: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品尝的方法知道物质的酸性,可是化学物品是不能用这个方法来测定的,在
七年级我们学过了用什么方法来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又用什么方法来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实验:①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许水、酸果汁、白醋、盐酸,滴在 PH 试纸上,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
②在白色滴板的空穴离分别滴入几滴上述样品,在滴加 2~3 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其颜色的变化,并将
结果填入表中
问题:根据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科学探索者中的一副图:
介绍:绣球花是一种天然指示剂,能显示亮粉红至蓝的一系列颜色,它生长在灌木丛的酸性土壤中
活动:用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来测定物质的酸碱性(课前准备)个别实验,课后继续
课外探究:花的颜色除了和色素有关以外,和土壤的酸碱性是否有一定的关系?
(三)布置作业
1、作业本第 2 节第一部分。
2、预习下课时的内容。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3 个
课题 1.2 探索酸的性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酸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酸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2、技能领域:会使用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
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 酸的共性。
难点 酸的性质。
教学
方法 实验引导探索法。
教学
准备
试管多支,盐酸、石蕊、氢氧化钠、氢氧化铝、鸡蛋壳、铁钉(生锈的和不生锈的)、
氧化铜,氧化铁粉末。
板
书
设
计
三、酸的共性
1、与金属单质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2、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1)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2)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3、与碱反应
(1)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2)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除了用酸碱指示剂和 PH 试纸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水和盐酸溶液?
(二)新课教学
1、演示:用紫色石蕊试液指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
结论:酸可以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碱→盐+水
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疗,药片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铝,为什么能
用它来治疗胃酸过多呢?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演示:①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黑色粉末消失,溶
液变成蓝色
②向盛有一枚生锈的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振荡,过会儿观察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学生: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思考:上述演示 2 中,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那么产生的气体是否是盐酸和金属铁反应生成的?(探究实验)
学生:针对该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最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酸+金属→盐+氢气
3、演示:①把鸡蛋壳投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观察现象?――蛋壳表面产
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
②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要求写出以上两个反应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酸+盐→新酸+新盐
注意 CO2 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小结: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12 练习 1、2 题。
2、作业本第 2 节第二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4 个
课题 1.2 探索酸的性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3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酸的使用注意事项,了解盐酸、硫酸、硝酸的个性。
2、技能领域:会使用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
3、情感领域: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三种常见酸的个性。
难点 三种常见酸的个性。
教学
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
准备
试管、锌、氧化铁粉末、氧化铜、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制氢氧化铜)氯化钡溶液,浓
盐酸、浓硫酸、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试管、玻璃棒、烧杯,纸,硝酸。
板
书
设
计
四、酸的个性
1、盐酸的个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Cl-的检验
2、硫酸的个性: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能使木
村、纸张脱水碳化。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书写盐酸和铁,铁锈,氧化铜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教学
1、实验:将硫酸分别滴入 Zn、Fe2O3、CuO、Cu(OH)2 和BaCl2 溶液的试管中,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现象,并结合盐酸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老师:对照课本第 12 页的图,向学生介绍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酸的个性
过渡:盐酸和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的共性,是因为它们都能电离出氢离子,但不同的酸由于酸根
离子不同,也显示出各自的个性。
(1)盐酸的个性
演示:打开浓盐酸的瓶盖,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并用手扇动,闻一下气味――瓶口出现白雾,为盐酸
小液滴;并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演示:往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并滴加稀硝酸,观察。
结论: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HCl+AgNO3=AgCl↓+HNO3
*Cl-的检验:用硝酸银和稀硝酸进行检验,能产生白色沉淀。
(2)硫酸的个性
演示: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感受烧杯的外壁,并注意观察实验操作细节。
结论: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溶解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
演示: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涂在火柴杆和滤纸上,过会儿观察变化
――火柴杆和滤纸上涂有硫酸部分都变成了黑色。
结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能使木村、纸张脱水碳化。
介绍:浓硫酸还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以用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总结:酸的个性。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12 练习 3、4 题。
2、作业本第 2 节第三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5 个
课题 1.3 探索碱的性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2、技能领域: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情感领域: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 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
方法 探究式实验
教学
准备
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
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
板
书
设
计
第 3 节探索碱的性质
一、探索碱的性质
1、碱性物质能使酸
2、碱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碱+酸――盐+水
3、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火腿,面包,小麦,奶油,油炸豆腐
常见食物的碱性:萝卜,苹果,洋葱,萝卜干,大豆,香蕉,草莓,蛋白,菠菜,海带;食用碱性食
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 有哪些性质呢?
(二)新课教学
1、碱有哪些性质
演示:酸碱指示剂和 pH 试纸与碱的作用
结论:碱性物质能使酸
碱性物质能使酸碱指示剂呈一定的颜色: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 OH-的化合物结合多种可溶性碱的电离产物
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1)在反应中使用酸碱指示剂
(2)反应所得溶液进行蒸发,观察蒸发皿中留有的固体
结论:碱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碱+酸――盐+水
实质:H++OH-=H2O
应用:改良酸性土壤、中和胃酸过多等
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 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
全反应?――使用指示剂
演示: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来完成)――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CO2+Ca
(OH)2=CaCO3↓+H2O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介绍: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提问: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有何危害?)SO2+2NaOH
=Na2SO3+H2O
介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或木塞。SiO2+2NaOH=
Na2SiO3+H2O
介绍: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敞口放置,为什么?CO2+2NaOH=Na2CO3+H2O
演示: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 2-3 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有何变化?
CuCl2+2NaOH=2NaCl+Cu(OH)2↓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FeCl3+3 NaOH=3NaCl+Fe(OH)3↓ ――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总结:氢氧化钠的几条化学性质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19 练习第一题。
2、作业本第 3 节第一部分。
试 液 酚酞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 pH 试纸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6 个
课题 1.3 探索碱的性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2、技能领域: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情感领域: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碱的性质
难点 碱的性质
教学
方法 探究式实验
教学
准备
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
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
板
书
设
计
第 3 节探索碱的性质
一、碱的共性
1、氢氧化钠:烧碱、火碱和苛性钠
2、氢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要求学生归纳碱具有的共性 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和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二)新课教学
1、碱的个性
(1)氢氧化钠
俗名:烧碱、火碱和苛性钠
演示:在表面皿上放一块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几分钟后再观察其表面,有何现象?――表面变潮湿
演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实验――溶解时会放热
潮解:物质暴露在空气中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演示:把一小撮兔毛放入盛有烧碱溶液的试管中,加热煮沸后观察现象――兔毛溶解
(2)氢氧化钙
俗名:熟石灰、消石灰
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盐酸和稀硫酸溶液,观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变化?)――应
用酸碱指示剂可以观察到变化
演示:在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有何变化?――产生白色沉淀或红褐色沉淀
思考:有人用石灰乳刷墙,并在室内烧一个炭盆,开始墙面变得潮湿,过几天墙壁就变得又硬又白了。
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19 练习第二题。
2、作业本第 3 节第二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7 个
课题 1.4 几种重要的盐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
2、技能领域:学习物质鉴定和检验的方法。
3、情感领域:从元素分析角度了解某些无机盐(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重点 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以及常见的盐的溶解性
难点 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以及常见的盐的溶解性
教学
方法 探究式实验
教学
准备 酚酞试液、碳酸钠溶液、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
板
书
设
计
第 4 节几种重要的盐
一、什么是盐
盐是酸跟碱中和的产物。
二、几种盐的性质
1、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2、碳酸钙:一种难溶的盐 CaCO3
3、食盐:NaCl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生成水的同时,溶液里剩下酸根 Cl-离子和金属 Na+离子,
通过蒸发溶液,这两种离子就会结合结晶析出晶体,也就是食盐晶体。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盐
盐是酸跟碱中和的产物出示图片,几种常见的盐晶体:见瓶 P22 图 1-25(注意:有的晶体不是盐,
有的晶体是盐),并强调盐并不仅仅是食盐。
2、几种盐的性质
(1)碳酸钠晶体 Na2CO3.10H2O。像这种含有一定数目水分子的物质称为结晶水合物。
俗名:纯碱或苏打常温下,晶体暴露在空气中易风化,而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碳酸钠粉末化学式为:
Na2CO3
实验: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发现什么现象?―――溶液变红。
可见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
应用:碳酸钠可用来制造肥皂、洗涤剂以及在纺织工业上都利用它的碱性。
碳酸盐的检验:加盐酸后能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练习:写出碳酸钾、碳酸钡、碳酸铜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2)碳酸钙―――是一种难溶的盐 CaCO3
几种常见的形式:汉白玉 大理石 石灰石 蛋壳 贝壳
用途: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石柱或工艺品)、含有杂质而有美丽花纹的碳酸钙叫大理石、石灰石主要用
途是生产水泥。
写出二氧化碳、碳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并寻找两者相同之处。
CO2+Ca(OH)2=CaCO3↓+H2O H2CO3+Ca(OH)2=CaCO3↓+2H2O
思考:怎样证明一块岩石是碳酸盐?
(3)食盐 NaCl
食盐的来源:主要来自海水晒盐、井水制盐
用途:食盐不仅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而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①制生理盐水(0.9%)―――0.9%的氯化钠溶液中的钠离子浓度跟人体内血浆中的钠离子浓度几乎相
等,所以称为生理盐水。
思考:日常生活中常用食盐水清洗伤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②因为浓的食盐溶液会使细胞内的水渗出,使蛋白质凝固,所以具有杀菌作用。
③化工上制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
实验:收集一些汗液盛放在试管中,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有什么现象产生?―――白色沉淀。氯化
钠与硝酸银反应,并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
NaCI+AgNO3 =AgCI↓+ Na NO3
讨论:你能否说说盐有哪些化学性质?―――⑴酸+盐→新盐+新盐
⑵碱+盐→新碱+新盐⑶盐+盐→新盐+新盐(4)某些盐加热能分解: 如 CaCO3 CaO+CO2↑
(NH4)2CO3 2NH3↑ + CO2↑+H2O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27 练习 1、2 题。
2、作业本第 4 节第一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8 个
课题 1.4 几种重要的盐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
2、技能领域:学习物质鉴定和检验的方法。
3、情感领域:从元素分析角度了解某些无机盐(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重点 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以及常见的盐的溶解性
难点 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以及常见的盐的溶解性
教学
方法 探究式实验
教学
准备 酚酞试液、碳酸钠溶液、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
板
书
设
计
第 4 节几种重要的盐
三、盐的制取:
1、酸+盐→新盐+新盐
2、碱+盐→新碱+新盐
3、盐+盐→新盐+新盐
二、盐与化肥(chemical fertilizer)
1、铵盐的性质
2、磷肥
3、钾肥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盐有哪些性质?
(二)新课教学
1、盐的制取:
实验:在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氯化钙溶液,观察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Na2CO3+CaCI2 = CaCO3↓+ 2NaCI
讨论:结合上述的实验,以及酸和碱的通性,能否推断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⑴酸+盐→新盐+新盐 ⑵碱+盐→新碱+新盐 ⑶盐+盐→新盐+新盐
复分解反应――由于化合物互相交换成份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思考:中和反应是否是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反应物都溶于水
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水三者之一生成。
强调:对于气体或水能否生成可按反应规律来判断,产物是否为沉淀则须根据溶解性表(见 P192)来
判断了。
溶解性口诀介绍:溶碱铵钾钠钡钙
硝酸盐 全都溶
盐酸盐不溶氯化银
硫酸钡 也不溶
钾钠铵 碳酸盐
还有微溶碳酸镁
2、盐与化肥(chemical fertilizer)
思考:什么是化肥?―――化学肥料是用矿物质、空气、水等作原料,经过化学加工精制而成的肥料
(简称化肥)。
思考:化肥有哪些类型
氮肥―――化肥主要含有氮元素的称氮肥。
磷肥―――化肥主要含有磷元素的称磷肥。
钾肥―――化肥主要含有钾元素的称钾肥。
复合肥――化肥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的称复合肥。
读图:课本第 27 页图 1-30,连线题
(1)铵盐的性质
实验:向硫酸铵浓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NH4)2SO4+2NaOH = Na2SO4+2H2O+2NH3↑
NH4HCO3+Ca(OH)2 = CaCO3↓+2H2O+NH3↑
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颜色是否发生变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产物中产生的氨气,氨气是碱性的。
结论:铵盐与碱(强碱),都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氨气放出,此法用于铵盐的检验。
(2)磷肥
作用:促进农作物要系发达,增强吸收养份和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穗数增多,籽粒饱满等。
代表物:过磷酸钙【CaSO4 和 Ca3(PO4)2】---(混合物)
(3)钾肥
作用:促进农作物生长旺盛,茎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
代表物: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I)、草木灰(成份 K2CO3)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27 练习 3 题。
2、作业本第 4 节第二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9 个
课题 1.4 几种重要的盐 课型 实验 课时 第 3 课时
实验
目标
1、把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指导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探究。
2、通过实验认识常见的盐的一些性质。
3、学习含 SO4
2-或含 Cl-化合物的检验方法。
4、巩固试管和滴管的操作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根据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设计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探究的实验方案,并进行
操作,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
注意:实验报告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操作、现象和结论)
二、认识盐的一些性质
1、取 3 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 3 支试管中分别滴加
少量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再往这 3 支试管里滴入几滴稀硝酸,
振荡后观察现象 。
2、取 3 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 3 支试管中分别滴入
几滴稀硝酸,振荡观察其现象 。
三、讨论
1、检验一种溶液是否呈碱性,可以用哪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
2、我们知道可以用氯化钡溶液检验稀硫酸,可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稀盐酸,为什么在本实
验中,还可用这两种溶液分别检验含 SO42-或含 Cl-化合物?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0 个
课题 1.5 寻找金属变化规律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哪些物质是金属,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与金属
性质的关系。
2、技能领域:了解探究金属性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
科学结论的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了解置换反应,了解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 置换反应的特点,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
准备 幻灯,互联网
板
书
设
计
第 5 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一、 哪些物质是金属
二、探究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元素周期表,在表中,大部分元素是金属,你知道他们有什么性质?
(二)新课教学
1、哪些物质是金属
(1)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除汞外,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金字旁。请举出几种常见金属的实
例。――金、银、铜、铁等。
思考:你知道金属汞的中文名称上为什么没有金字旁,而却是个水字底?
(2)读图:在课本 P31 部分金属图中,你知道其名称的有哪些,你曾用过金属制品的金属有哪些?
(3)金属的用途很广,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房屋建筑、交通工具、以及医疗设备都离不开金属。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金属?讨论后交流。
2、探究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
(1)金属的用途非常广泛,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用途。而金属的用途是由金属的性质决定的。为了
研究金属的性质,推测某些金属的用途,或根据应用的需要去寻找具有某种特性的金属,我们能否初步建
立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2)根据常见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推测:
有金属光泽―――可以做装饰品
比较硬―――可以做钻头、机器等。
有延展性―――拉铁丝、打锄头、做铝箔等
有导电性―――铝丝、铜丝等做导线。
导热性―――铁锅、铝茶壶等
铁磁性―――永久磁铁等。
(3)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方案或调查来分析金属的物理性质,证实它们有哪些用途。
①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例如:纯铁是一种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的固体,密度为
7.9χ103 千克/米 3,熔点为 1535℃。有良好的延展性,有导电性、导热性、铁磁性。纯铁较软,含有杂质
时较硬。
②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用途。―――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作导线、电缆;铜由于具有良
好的导热性,常用作一些导热器皿,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拉成铜丝等,分析常见金属的用途与它们具
有的物理性质间的关系。
(4)通过实验,我们收集的事实证据有:
金属名称 主要物理性质 用途
铜 易导电 做电线
铁 硬度好 做机械
铝 韧性好、导热性好 做铝锅
(5)把你的探究结果与同学交流,看谁获得了更丰富的证据和更准确的结论。
师讲述:有些金属的用途不是直接由某一性质决定的,如合金的性质。(如保险丝的材料需要熔点低、
电阻率大的特点。所以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做成的,铅、锑两种金属熔点都低,纯金属的电阻率低,而
铅、锑合金却提高了电阻率,符合了保险丝的要求。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34 练习第一题。 2、作业本第 5 节第一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1 个
课题 1.5 寻找金属变化规律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
2、技能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了解置换反应,了解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 置换反应的特点,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
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
准备 镁带,铜丝,盐酸,试管,酒精灯,火柴,锌,稀硫酸等。
板
书
设
计
第 5 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跟氧气的反应
2、金属跟酸的反应
3、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铁会生锈、锌能与盐酸应放出氢气,这些都是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二)新课教学
1、金属的化学性质
思考:我们已学过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铁会生锈、锌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这些都是金属
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1)金属跟氧气的反应
实验:①将一根镁带、一根铜丝同时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到______________。(银白色镁
带很快燃烧起来,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红色铜丝不会燃烧,但表面变成
黑色)
②将不燃烧的铜丝插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溶液变成篮绿色)。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Mg+O2 2MgO 2Cu+ O2 2 CuO
CuO +2HCl == CuCl2 + H2O
结论:有些金属能在空气中燃烧,如镁;有些金属能在纯氧中燃烧,如铁;有些虽不能燃烧,但也会
反应,生成氧化物,如铜、铁、铝等分别能生成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保护膜。
(2)金属跟酸的反应
实验:将铝片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____________。
思考:①铝制容器在实用时应注意些什么?―――铝制容器在使用时应注意,不可盛酸性或碱性物质,
否则容器会被腐蚀。②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被酸腐蚀?
实验:①取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 3 支试管中,观察到:_(镁条、锌粒表面
有气泡产生,而铜片却没气泡产生)。②产生气体的试管口点燃,会发生爆鸣声,说明产生的是氢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 2HCl==MgCl2+H2↑ Zn+ 2HCl==ZnCl2+ H2↑
实验: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 3 支试管中,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镁条、
锌粒表面产生气泡。铜片没有气体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 H2SO4==MgSO4+H2↑ Zn+ 2H2SO4==ZnSO4+ H2↑
结论:铝、镁、铁、锌等金属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等却不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
应。
(3)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实验:①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浸入一段洁净的铁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生成)。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②在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进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______________(铜丝
表面没变化)。说明铜与硫酸亚铁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在盛有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的试管中,分别浸入
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的铜丝表面有一层银白
色物质生成,而浸入硫酸锌溶液中的铜丝却没有发生变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Cu(NO3)2+2Ag
思考:上述反应与前面学过的化合、分解、复分解反应有什么不同?
(4)置换反应
①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②通式:A+BC=AC+B 或 A+BC=BA+C
③金属跟酸、金属跟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思考: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2 ,这是不是置换反应?为什么?
思考: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比较铜、银、锌的活动性大小的顺序为_________。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34 练习第三题。
2、作业本第 5 节第二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2 个
课题 1.5 寻找金属变化规律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3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认识电
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技能领域:能过实验,归纳类推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然物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重点 了解置换反应,了解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 置换反应的特点,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
准备 幻灯,硫酸铜,铁,亚硫酸铁,铜,锌,镁等
板
书
设
计
第 5 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四、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知识回顾: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②金属跟酸的反应;③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从上述反应中知
道,不同的金属它们的活动性________(不一样)。
(二)新课教学
1、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讨论:设计实验比较镁、锌、铜的活动性,并从大到小列出镁、锌、铜的活动性顺序。如果把氢
也列入其中,应如何排列?
(1)试剂的选择:镁、锌、铜三种金属和稀盐酸。
(2)实验:将镁、锌、铜三种金属分别放到盛有稀盐酸的试管。可观察到:____________(铜表面无
气泡产生,镁和锌表面产生气泡,但镁产生的气泡的速度比锌要快)。
(3)结论:镁、锌、铜(氢)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
经过许多实验,人们总结出一些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4)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规律:
金属跟酸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金属跟盐溶液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一种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把另一种活动性较弱的
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有什么意义?―――见 P36 图 1-38 用铜、银、金等不活泼金属制
造的钱币。
2、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实验:把金属锌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银白色的金属锌表面镀上了一层
紫红色的铜)。
思考:为什么铜离子会从溶液中析出变成金属铜,而金属锌则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
师分析:在上述的化学反应中,金属锌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而铜离子从金属锌表面得到了
电子变成了金属铜,上述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电子转移的过程。
2e
Zn + CuSO4 == ZnSO4 + Cu
说明:金属锌失电子的能力比铜强,锌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或者说铜离子得电子得能力比锌离子强,
反应就发生了。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如氢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如氧化铜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
氧化剂:失去氧的物质,如 CuO。
还原剂:得到氧的物质,如 H2。
结论:在反应物之间电子发生转移的反应,又称为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34 练习第四题。
2、作业本第 5 节第三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3 个
课题 1.6 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知道一些简单有机物的性质,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的循环。了
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
2、技能领域:会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
重点 会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了解对生命活动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难点 会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了解对生命活动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教学
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
准备 酒精灯、指甲、镊子、头发
板
书
设
计
第 6 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一、一些简单的有机物
1、甲烷 CH4
2、丁烷 C4H10
3、乙炔 C2H2
二、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1、糖类 3、蛋白质: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很多种,其中绝大多数的是有机物,如甲烷就是一种有机物。那么有机物的主要成
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教学
1、一些简单的有机物
介绍:自然界本来都是无机物,根据原始大气的模拟实验显示,这些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
简单的有机物。 这就为地球上生命体的诞生提供了一种依据。
什么是有机物?――一类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外。
(1)甲烷 CH4
自然界中的甲烷存在于沼气、天然气和石油气中,火星的大气层也发现有很多的甲烷。
演示:甲烷的可燃性。点燃甲烷气体,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的
发生?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同时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甲烷具有可燃性(结合甲烷的用途)
(2)丁烷 C4H10
性质:易被液化(思考:打火机中的燃料是丁烷,它是如何生产的使用的?)具有可燃性(试写出它
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乙炔 C2H2
性质:具有可燃性,燃烧时能产生 3000 度以上的高温(试写出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用途:可以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结合性质说明)
小结:根据三种简单有机物的性质,可以推断有机物普遍具有可燃性。
另外,许多常温下是液态的有机物也是很好的溶剂。(见课本图 1-44)
介绍:生活中的小常识(妙手去污)
2、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人体中重要有机物的介绍:
(1)糖类: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来源,合成人体中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原料。常见的糖类有葡萄糖(单
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2)蛋白质: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
演示:燃烧指甲、头发和棉花纤维,观察现象的发生,有何区别?―-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
的臭味!
(3)脂肪:摄入的脂肪,一部分通过氧化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以贮存能量的形式
存在于体内(皮下脂肪)。
意义:人摄入的有机物,经过消化、贮存、转化、消耗等过程不断地变化,实现各种物质的转化和能
量的转移。――对人体的意义自然界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不断地变化和相互转
化。――结合上一册课本中介绍到的氮、碳、氧的循环。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38 练习 1、2、3 题。
2、作业本上第 5 节。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4 个
课题 2.1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技能领域: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
3、情感领域: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
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物质分类的方法。
难点 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教学
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
准备 幻灯。
板
书
设
计
第 1 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在第一
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
1、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
类?
(1)按颜色分类 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2)按状态分类 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
――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类。
讲授:物质的分类
*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
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
(三)课堂小结
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门别类。
(四)布置作业
1、作业本上第 1 节第一部分。
2、预习下一部分内容。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5 个
课题 2.1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
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
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物质分类。
难点 物质分类。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
准备
分组实验所需的 7 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
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
板
书
设
计
略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7 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
溶液中的某一种,能否用实验方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制订表格。
未知物质的特性
1 2 3 4 5 6 7
状态
颜色
气味
溶解性
加热熔化
……
分别如表格中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再与这 7 种物质的性质一一对照,以作确定。
2、动手试一试,并将结果填于表格中。
除了观察、水溶性之处,还可以进行如下实验:
加热后是否熔化?加热是否变色?用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等方法
3,小结: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是什么?
――是否含碳元素(组成上的区别);
大多数有机物易燃,固体发热会变黑,难溶于水(实验现象中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
1、作业本上第 1 节第二部分。
2、预习下一部分内容。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6 个
课题 2.1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3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2、技能领域: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
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珍惜金属材料意识。
重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
准备 幻灯
板
书
设
计
第 1 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常见的物质
二、区别金属和非金属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是否还记得物质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
1、常见的物质
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
2、区别金属与非金属
观察:如图 2-7 所示,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思考有何不同?并填于表格中。
小结: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比较
金属 非金属
金属光泽,大都银白 有多种颜色
具有延展性 没有延展性
可锻 不具有可锻性
硬度通常较大 硬度不一致
是良好的导电体 一般不可以导电
是良好的导热体 导热性能差
密度高 密度低
熔点高 熔点低
提问: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考虑采用上述金属的特征。
金属的特性与用途:人们通常根据金属的一般属性和每种的独特性质,来选择使用金属。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46 第三题。
2、作业本上第三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7 个
课题 2.2 物质转化的规律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2、技能领域: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
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
准备 硫磺,氧气,二氧化碳,铁粉,蒸馏水,试管,烧杯,燃烧匙,火柴等。
板
书
设
计
第 2 节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非金属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2、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2、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3、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种类的物质。那么哪
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二)新课教学
1、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演示 1:硫的可燃性
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演示 2:对比实验
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②静置 3 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
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 3 分钟,观察有无变化
*根据现象说明原因,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P→P2O5→H3PO4
2、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练习: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Fe+O2―― Cu+O2―― Mg+O2――
小结: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演示 3:铁粉和硫磺的实验
1 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
2 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
3 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
*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演示 4: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Ca→CaO→Ca(OH)2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53 第一题。
2、作业本第 2 节第一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8 个
课题 2.2 物质转化的规律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2、技能领域: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
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
准备 硫磺,氧气,二氧化碳,铁粉,蒸馏水,试管,烧杯,燃烧匙,火柴等。
板
书
设
计
第 2 节物质转化的规律
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
为什么吗?――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二)新课教学
讲授: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常用的金属
冶炼的方法是碳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
演示 1: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观察现象?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CuO――
*介绍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C+CO2―― CO+CuO――
*铁的冶炼(介绍)
1、注意观察装置的特点,比较与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有毒)
2、实验的现象如何?
3、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 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1、 观察它的状态和颜色
2、 加热前用湿润的 pH 试纸贴在试管壁上,以观察它的颜色变化
3、 粉末在加热过程中出现什么变化
*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
演示 3: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制取(观察氢气的发生装置,说说它的特点)
2、爆炸试验
――说明氢气在点燃前需要进行纯度的检验。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观察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H2+CuO――
小结: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53 第二题。
2、作业本第 2 节第二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9 个
课题 2.2 物质转化的规律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3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技能领域: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
准备 幻灯,、挂图
板
书
设
计
第 2 节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两条纵线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
二、四条横线
三、四条斜线
四、两条折线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片段,思考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CO2+CaCO3+H2O―― Ca(HCO3)2――
演示:蛋壳的变化
1、 将生鸡蛋投入稀盐酸中,观察有何现象?
2、 2 分钟后取出,洗净后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
3、 10 分钟后取出,洗净,又有什么变化?解释原因。
(二)新课教学
根据图 2-17,小结物质转化的规律。
1、两条纵线: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碱+盐→新碱+新盐 (各举例)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酸+盐→新酸+新盐 (各举例)
2、四条横线:
*金属+非金属→盐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
*碱+酸→盐+水
*盐+盐→新盐+新盐
3、四条斜线: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碱+盐→新碱+新盐
*酸+盐→新酸+新盐
4、两条折线:
*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盐→金属+盐
讨论:试设计制备 ZnSO4 的 4 种方法。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53 第三、四题。
2、作业本第 2 节第三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0 个
课题 2.2 物质转化的规律 课型 实验 课时 第 4 课时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1 个
课题 2.3 常见的材料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学习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使学
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2、技能领域: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
3、情感领域: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
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 钢铁的锈鉵与防锈
难点 钢铁的锈鉵与防锈
教学
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
准备 三支大试管、生石灰、蒸馏水、三枚铁钉
板
书
设
计
第 3 节常见和材料
一、金属材料
1、合金
2、金属锈蚀和防锈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常见的材料可以分为三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
(二)新课教学
1、金属材料
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由何种金属材料制成的?
强调:但在通常所用的金属材料中,很多都是由合金制成的。
合金:是由 2 种或 2 种以上的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也可以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
下面通过实验来比较合金与纯金属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铅、锡、铅锡合金性质比较
(1) 观察它们的外观;
(2)导电性实验;
(3)压力实验;
(4)熔化试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⑴合金的性质与纯金属相比,你觉得有哪些改变?哪一类更广泛?
⑵举例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铁的合金――钢
钢:质坚硬,有弹性和延展性,机械性能好,可煅轧、压延、可铸造。
可以分为两大类:碳素钢和合金钢。
碳素钢:根据含碳量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
合金钢:根据所加的合金元素分。如不锈钢(含铬、镍元素)、锰钢、硅钢、钨钢等。
介绍钢的用途,同时也可简单介绍铁的另两种合金:生铁和熟铁。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63练习第一题。
2、作业本上第3节第一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2 个
课题 2.3 常见的材料 课型 实验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认识金属的锈蚀的因素。
2、技能领域:通过钢铁锈鉵和防锈的学习研究,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
境之间相互制约。
3、情感领域: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
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 金属的锈蚀的因素
难点 金属的锈蚀的因素
教学
方法 探究式实验
教学
准备 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钉、蒸馏水、干燥剂
板
书
设
计
第 3 节常见和材料
二、金属锈蚀的因素
周围环境中的水、空气有关,还与金属内部的结构
三、防锈的措施
1、保护膜法
2、改变钢铁内部结构法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金属露置于空气中易生锈,每年全世界因锈锈蚀而损失的钢铁材料占年产量的 1/4。金属为什么会生
锈呢?它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
(二)新课教学
探究实验:探索铁生锈的条件?
1、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提供器材: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钉、蒸馏水、干燥剂
3、画出实验装置图
4、得出的结论
5、评价
提示: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索决定的因素有哪些。
介绍:若用一块纯铁片来进行上述实验,反而不宜发生锈蚀现象。
小结:铁生锈,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
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
速度。
金属的锈蚀既与周围环境中的水、空气有关,还与金属内部的结构有关。
小故事:铁生锈的魔力。
铁生锈,司空见惯,一般不会带来什么灾祸。然而在国外却有一桩因铁生锈而引起的横祸。
外国某化学公司的一家工厂,有一贮存氯化镁的钢质容器,有一次,因容器需要维修而停止工作,厂方
排空了容器中的氯化镁,并将容器冲洗了几遍。而后两个工人进入钢质容器维修,一下去就晕倒了,当人
们发现后,立即将人救出并送到医院,一人经抢救脱险,另一人不幸死亡。
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员死亡呢?难道容器中含有有毒气体?
人们对钢质容器内的空气进行了测定,并没有发现任何有毒气体,但却惊奇地发现容器中空气里的氧气
含量远远低于正常标准。
为什么容器中会缺氧呢?经分析,发现问题原来出在容器本身,是因为容器生锈的缘故。我们知道,铁
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容器中残存的氯化镁在铁生锈的进程中起了推波助澜
作用,即残存的氯化镁作为催化剂,使得铁生锈加快,从而造成容器内缺氧。后来人们在同样条件下进行
了类似实验,也证实了上面的分析。铁生锈导致了人员伤亡,实属偶然,这也许不能说是铁生锈的魔力,
然而全世界因铁生锈而损失的钢铁,据估计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这难道不是一个骇人的数字吗?
这也许是铁生锈的魔力所在。
讨论:既然我们已经找到生锈的原因,并且我们也知道铁锈蚀的危害,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
生锈呢?――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
防锈两大措施 保护膜法:如刷油漆、涂机油、封塑料膜、电镀
改变钢铁内部结构法:如制成不锈
金属的回收和利用
金属被填埋的危害 金属一般不会自行分解,会影响土质;
有毒的金属被腐蚀后会溶于水形成金属离子,随雨水流入河中或渗入土层,而对土
壤、水源造成环境的污染。
解决金属垃圾危害的方法: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可循环再生利用。
小结:金属的锈蚀与防锈、金属垃圾的回收与利用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63练习第三题。
2、作业本上第3节第二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3 个
课题 2.3 常见的材料 课型 课授 课时 第 3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
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2、技能领域: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
3、情感领域: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
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 材料的利用
难点 材料的利用
教学
方法 讲述法
教学
准备 幻灯
板
书
设
计
第 3 节常见和材料
四、无机非金属材料
水泥、陶瓷、玻璃
五、有机合成材料
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关于“废干电池处理”资料交流,引入。
(二)新课教学
1、无机非金属材料:
三大无机材料:水泥、陶瓷、玻璃
(1)水泥:常见的是硅酸盐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燃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
钢筋混泥土:水泥、钢筋、沙、石、水搅拌一起形成的。具有牢固结实的特点。
(2)玻璃:普通玻璃是由石英砂、苏打、石灰石经过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
(3)陶瓷:硅酸盐和其他矿物原料制成。具有耐水、耐酸碱和绝缘性等优点。
2、有机合成材料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塑料:最早的塑料叫赛璐路(乒乓球的材料)celluloid
具有可塑性,即加热到一定温度能熔化,趁热注入模具内形成各种制品。
讨论:如果丢弃厨房里含塑料的物品,则你家厨房里的物品还剩什么?
――说明塑料对现在生活的重要性。
性能:轻而结实,加工容易,性质稳定,良好绝缘,逐渐取代了其他材料。
缺点:结构稳定,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白色污染”。
讨论:每天你和家人购物,共带回多少个塑料袋?你是如何处置它们的?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置才对环
境造成的危害最小?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63练习第三题。
2、作业本上第3节第二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4 个
课题 2.4 材料的发展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新型材料的性能和使用。
2、技能领域:通过学习,认识材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3、情感领域:学习在制造材料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以及如何防治,培养学生环境保护
意识。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
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
准备 幻灯
板
书
设
计
第 4 节材料的发展
一、新型材料
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
二、材料制造与环境保护
降低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常见的材料有哪几类?请各举出几种。
讲述材料的发展历程:石器→陶器→青铜器→钢铁的使用→合成材料的使用→新型材料的使用
(二)新课教学
1、新型材料
指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的材料。包括:光电子信息材
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
光电子材料:实现光子变电子、电子变光子、一种频率的光子变为另一种频率的光子,或自发辐射变
为受激辐射的技术,称为光电子技术。
先进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
超级陶瓷材料:纳米陶瓷等
新型金属材料:记忆合金、铝合金、金属玻璃等
新型高分子材料:导电塑料做成的塑料电池、人工器官、可降解材料、高吸水性高分子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由粒径在 1-100 纳米之间的粒子组成的材料。将宏观物体细分成纳米粒子
后,它将显著的不同。
2、材料制造与环境保护
*探究:怎样以铜为主要原料制备硫酸铜
(1)设计实验方案:课本介绍了一种方案,其它方案由学生讨论拟定。
(2)讨论时说出实验的原理:
方案一: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方案二: 2Cu+O2= 2CuO
CuO+H2SO4= CuSO4+H2O
方案三: Cu+2AgNO3=2Ag+Cu(NO3)2
Cu(NO3)2+2NaOH=Cu(OH)2↓+2NaNO3
Cu(OH)2+H2SO4=CuSO4+2H2O
(3)针对原料的利用率、产生的污染、制备成本等方面进行讨论
方案一:利用率低、会产生污染
方案二:可以利用
方案三:成本高、步骤繁锁。
化工生产原则:除了处理“三废”,不要努力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增加产品的产量,从根本上降低生
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时。
2、作业本上相关作业。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5 个
课题 3.1 能量的相互转化 课型 课时 第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具有普遍意义。
2、技能领域: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
移的过程。
3、情感领域: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重点 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
难点 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
教学
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
准备 酒精灯、滤纸、细绳、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晶体、烧杯、玻璃棒
板
书
设
计
第 1 节能量的相互转化
一、能的形式
机械能,太阳能,热能,电能,声能等。
二、能的转化
“消耗能量”、“利用能量”、“获得能量”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视频演示(雪崩),让学生感受雪崩的威力和危害,同时思考能是 如 何 转 化
的?——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新课教学
1、讨论:(1)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所需的电能来自哪里?
太阳能(光能)――化学能――电能
(2)间歇泉能从断地向外面喷泉,能量从哪里来?
热能――机械能
(3)青蛙一跃去捕食害虫,如何获得能量?这些能量从哪里来?
化学能――机械能
2、演示:制作小风车
思考这个现象中能量形式发生的转化?
小结:(1)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不能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
的物体间相互转移。
(2) 能量转化是个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
练习:(1)结合课本 83-84 页的图片,说说能量形式发生如何的转化。
(2)还能举出其它有关能量转化的例子吗?
3、演示:氢氧化钠、硝酸铵的溶解实验。思考能的转化。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85 练习 1、2 题。
2、作业本第 1 节。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6 个
课题 3.2 能量转化的量度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知道
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
2、技能领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情感领域: 通过功的计算,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难点 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教学
方法 交互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
准备 幻灯
板
书
设
计
第 2 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功
1、什么是功?
2、做功的两个因素
二、功的计算
1、公式:功=力×距离 W=Fs
2、单位:焦(J)或 牛·米(N·m)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以举重、马拉车为例,说明能量的相互转化。并引出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二)新课教学
1、功
读图并思考: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
点?
——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该物体做了功。
注:(1)要搞清楚是什么物体用力,什么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什么效果。
(2)要注意做功与“做工”和“工作”的区别。
(3)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力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讨论:塔式起重机下挂着重物,当重物处于①静止不动、②匀速
向上运动、③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三种不同情况时,钢索的拉力是否
都对它做了功?
——静止不动和水平方向运动都没对重物做功;匀速向上运动对物体做了功。
强调功所需具备的两个要素。
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
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2、功的计算
公式:功=力×距离 (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W=Fs
单位:焦(J)或 牛·米(N·m)
计算时需注意的问题:
(1)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计算功时的 F 就是这个力
(2)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3)功的单位: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
例 1: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 30 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受到的阻力是 2000 牛,这辆汽车在 1 分钟
做的功是多少?
例 2:某大厦楼高 50 米,完成此建筑物需要浇制钢筋混凝土 1×104 米 3,还需用其他建筑材料共约 2
×104 米 3,假设混凝土的密度为 2.5×103 千克/米 3,其他建筑材料的平均密度为 1.5×103 千克/米 3,取 g
=10 牛/千克。
⑴此大厦的自重为多大?
⑵勘测表明,该大厦的地基所承受的压强不得超过 1.2×106Pa,若房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 1×103
米 2,此大厦的最大载重量为多大?
⑶若要从地面向楼顶提供自来水,加压设备至少需给水施加多大压强?若每天要把 100 米 3 的水从地
面送到楼顶上,每天至少应对水做多少功?
小结:以举重和马拉车为例,说明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力对物体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所以可以用
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能量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77 练习第 1、2、3 题。
2、作业本第二节第一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7 个
课题 3.2 能量转化的量度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用功率来描述做功的快慢,知道功率的单位。
2、技能领域:初步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3、情感领域:通过功率的计算,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
难点 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
教学
方法 交互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
准备 幻灯
板
书
设
计
第 2 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三、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1、反映该物体做功的快慢。
2、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P=W/t
3、单位:瓦特(W) OR 焦/秒 (J/s) OR 牛·米/秒(N·m/s)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张图片作对比,说明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提出两者做功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反映该物体做功的快慢。
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P=W/t
单位:瓦特(W) OR 焦/秒 (J/s) OR 牛·米/秒(N·m/s)
说明:物理量的单位可以通过推导的公式来获得
介绍:(1)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指标之一,介绍功率对生产的意义
(2)介绍人和部分交通工具的功率值
2、例题解析
例 1:有两台功率大小不同的起重机,已知它们的功率之比是 1:3,若让它们完成相同的功,则所用
的时间之比是 ;若它们的工作时间相同,则完成的功之比是 。
例 2:高出水面 30 米处有一个容积是 50 米 3 的水箱,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水箱,1 小时即可能
把水箱充满。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 kW?(g=10 牛/千克)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77 练习第 4 题。
2、作业本第二节第二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8 个
课题 3.3 认识简单机械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知
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找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2、技能领域:通过学习杠杆,培养学习下确画力臂的能力。
3、情感领域:增强学习爱国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 杠杆
难点 杠杆
教学
方法 讨论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板
书
设
计
第 5 节认识简单机械
一、杠杆的初步认识
在力的作用下会转动;在转动时,杠杆有一个点是不动。
二、人体中的杠杆
三、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阿基米德和他的那句名言(屏幕上出现阿基米德的想要撬动地球的画面,并播放他的原话)。今
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根神奇的杆子吧……
(二)新课教学
1、杠杆的初步认识
创设情景:屏显猿人想要移动石块的图片
质疑:猿人想要把大石块移动,用硬杆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观察:学生是否能想到在硬杆下垫一块小石头的方法,教师视具体情况作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初步了
解杠杆。――播放利用撬棍撬石头的动态视频画面。
演示:请同学上台操作利用羊角锤拔钉子和用开瓶器开瓶。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同学在操作时的动作
以及羊角锤、开瓶器的运动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杠杆的基本特征:
(1)在力的作用下会转动;
(2)在转动时,杠杆有一个点是不动。
一根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围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样的硬棒称为杠杆。
同时教师指出实际的杠杆往往是硬棒的变形,并不都是一根直直的硬杆。
演示:通过师生共同从撬苹果的实验,以及播放动态视频画面,分析得出杠杆的要素:支点、动力、
阻力。
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举出其他杠杆的实例,并找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再结合撬棍来分析得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垂线段的长度。
——从羊角锤、开瓶器、撬棍等实物中引导学生抓住“点-线-距离”等本质,略去表面的差别。得
出杠杆的模型。
演示:教师以用硬棒撬动石头为例,在黑板上进行有关杠杆几要素的作
图。
练习:见作业本的练习 6,学生完成并选择部分在黑板上完成。
2、人体中的杠杆
过渡:其实在人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杠杆在起作用。拿起一件东西,弯
一下腰,甚至翘一下脚尖都是人体的杠杆在起作用。下面让我们来观察:
视频:播放一段韵律操的动态视频画面,并请同学寻找其中的人体杠杆。
分析:对课本图片中的手臂、脚部和头部进行有关杠杆的分析。
3、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
介绍:古代历史上使用的各类杠杆:舂、桔槔,并播放舂和桔槔的视频片段
介绍:在建造大型的建筑工程时,也很广泛地运用了杠杆,譬如中国的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屏显
图片]古代建筑大型工程时的劳动场景,并请学生找出其中所使用的杠杆。
而到了现代,杠杆的使用已变得越来越广泛,深入到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视频:在优美背景音乐下,屏幕上依次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杠杆图片
从猿人→古埃及的金字塔→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天平→中国的长城→现代建筑工地上的机械手
臂……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89 练习第 1 题。
2、作业本第 3 节第一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9 个
课题 3.3 认识简单机械 课型 实验 课时 第 2 课时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30 个
课题 3.3 认识简单机械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3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2、技能领域: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了解滑轮组及其工作原理。
3、情感领域: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
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难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
方法 演示法
教学
准备 幻灯,滑轮
板
书
设
计
第 3 节认识简单机械
一、定滑轮
二、动滑轮
三、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一种简单机械。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学校在升国旗的时候,为什么旗手往下拉绳,国旗却往上走,而且比较轻快?在建筑工地上,工人们
将砖瓦等建筑材料拉上房顶,为什么工人在房下就能把材料送上房顶?滑轮——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
轴转动的轮子,是属于一种简单机械。
(二)新课教学
1、定滑轮
演示:用弹簧秤直接称出钩码的重量,然后再通过定滑轮用弹簧秤匀速拉动钩码,获得读数,比较两
个读数的大小。
滑轮位置固定不动
定滑轮的特点 相当于是一个等臂杠杆(作图进行分析)
不能省力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
演示:通过动滑轮用弹簧秤匀速拉起钩码,获得读数,比较与直接称得的数值,是否不一致?
滑轮随钩码一起向上运动
相当于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作图分析)
动滑轮特点 可以省一半的力(不计摩擦和滑轮重)
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并且动力移动距离 2 倍于物体上
升距离。
设疑: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缺点。那可不可以想一个办法来使滑
轮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呢?
趣味实验: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用两个铁架台的杆子,再让两位男同学来把住铁杆。用一根坚韧的绳子,一端固定在铁杆的一端,然
后把两铁杆绕几个来回,再找一个女同学用单手拉动绳的一端,看能否将两个同学拉拢。想一想为什么?
3、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一种简单机械。
演示:(1)如何用滑轮组做到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先用一动一定来完成,学生上台简
单演示)
(2)如课本 99 页实验所示,先用弹簧秤测出钩码和动滑轮总重,然后借助于滑轮组(二动二定)测
出提升钩码所需力的大小。(注意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
小结: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特点:结合演示实验,说明使用滑轮组虽然省了力,但是却费了距离。动滑轮由几根绳子吊着,拉力
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移动距离的几倍。
例题:如课本 100 页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89 练习第四题。
2、作业本第 3 节第三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31 个
课题 3.3 认识简单机械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4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理解机械效率,知道有用功、无用功和总功的区别。
2、技能领域:能用实验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3、情感领域: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
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 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难点 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学
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
准备 幻灯
板
书
设
计
第 3 节认识简单机械
一、W 总=W 有用+W 额外
二、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以及使用动滑轮虽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使用机械可以给人们的工作带来方便,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却做了一些并不希望做的功。
(二)新课教学
1、以课本图 3-32 为例,研究做功的情况。让学生分析得出哪个功是我们所必需要做的?哪个功并
不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但不得不做的?
小结:必需要做的这部分功叫做有用功;虽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叫额外功或无用功;
两者的总和叫总功。
W 总=W 有用+W 额外
讨论:在上述例子中,如果考虑绳子的自身重及滑轮轴心处的摩擦,所做的额外功还有哪些?
——克服绳子重力做的功,克服摩擦做的功。
想一想: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提示:从做功的角度来分析)
它们的有用功是多大?额外功多大?
小结:从能量的转化角度来分析,
总功(人提供的能量)一方面转化为有用功(物体增加的势能);另一方面转化为额外功(机械增加
的势能或摩擦产生的热能)
2、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用η表示。η越大,机械工作时能量的利用率越高。
在使用机械时,总是尽可能减小额外功以提高机械效率。实际使用机械时,机械效率总小于 1!
提问:出示图片——盘山公路。思考筑路采用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
小结: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使用斜面可以更省力。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89 练习第 5 题。
2、作业本第 3 节第 4 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32 个
课题 3.4 动能和势能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
和运动速度有关,知道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
决定因素。
2、技能领域: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3、情感领域:能过动能和势能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界能量是相互联系科学观。
重点 动能、势能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难点 动能、势能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铁钉,木头,矿泉水瓶,水,沙子
板
书
设
计
第 4 节动能和势能
一、动能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二、势能
1、重力势能
2、弹性势能
三、动能和势能转化
其总量机械能保护不变(不考虑外界的影响)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图片出示“小鸟”、“飞机”,提问“两者有何联系?” ——小鸟撞飞机
报道:大飞机“害怕”小飞鸟。飞机和飞鸟,一个是钢筋铁骨,一个是血肉之躯,鸟撞飞机岂不是以
卵击石?然而,两者在蓝天相遇,飞机真的很怕小鸟。1912 年,一只鸥鸟卡入一架飞机的操纵器后,飞机
掉入大海,首开鸟毁飞机记录。据统计,仅 1960 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由于飞鸟撞击至少造成了 78 架民用
飞机损失、201 人丧生,250 架军用飞机损失、120 名飞行员丧生。国际航空联合会已把鸟害升级为“A”类
航空灾难。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事故呢?(未完待续)——原来这都和动能有关
(二)新课教学
1、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图示举例各种具有动能的物体(奔跑的狗、飞翔的飞机、转动的齿轮、漂荡在空中的热气球),并再
由学生举例。
(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提问: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物体的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试一试
将 4 枚相同的铁钉钉入木头内,保持相同的深度。
首先,让一个学生分别用两个质量不同的锤子以相同的速度敲击两枚铁钉,观察结果
然后,再让另一位同学用同一锤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敲击另两枚钉子,观察结果。
结论: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3)动能的利与弊
视频演示:台风、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对人类的危害。再由学生举例说明动能其它的弊处和对人类
的益处(如风力、水力发电,各种动力机械等)
过渡:近年来,余杭的经济发展迅猛。临平各处都有不少的建筑工地。当我们从工地附近走过时,会
看到工地上会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时你也会特别地小心。请问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义?你又会担
心什么?
当心落物 当心吊物 必须戴安全帽
——担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动能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势能转化而来。
2、势能
(1)重力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探究: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提出假设: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设计实验:
1、 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所给器材进行假设的检验
[矿泉水瓶、水、沙子]?
如何在实验中控制有关的变量?
结论: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2)弹性势能:
演示:取出一音乐盒,上好发条,使其发出动听的声音,同时也可看到风车不停地转动。
提问:在上述过程中,是什么能转化为了动能和声能?
——弹性势能
定义: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的势能。
由学生举例说明具有弹性势能的各种物体。如弹弓、弩、机械手表等。
演示:以弹弓为例,说明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小结: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过渡:视频显示――过山车:
开始时,过山车在高处在没有任何动力的情况下高速下滑至环形铁轨后,便从环
内壁向上爬升,并贴着轨道绕了一圈,然后冲上了凌空的“断桥”。车子在“断桥”
处静止下来,然后又倒着回去,回到了起点,真是刺激!没有动力,小车是如何动起
来的呢?――是通过势能转化而来的。
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演示:摆球的摆动 滚摆的运动。让学生完成该实验习题有关的空格。
表演:取出两个游游球(YOYO),让学生上台表演,看谁做的好。
小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思考:在上述两个实验中,小球和滚摆每次上升的高度都在减小,最后会停在最低点,你知道是
为什么吗?
——由于受到摩擦等阻力的缘故
强调:如果没有受到摩擦等阻力,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说一说: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两幅图(撑杆跳、水力发电)来说一说其中能量是如何转变的。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94 练习。
2、作业本第 4 节。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33 个
课题 3.5 物体的内能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做功改变内能的方法,知道做功能量转化和转
移的实质。
2、技能领域:能过学习内能和改变内能的方法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能源意识,为节约能源做准备。
重点 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难点 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
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气体压缩做功实验相关仪器
板
书
设
计
第 5 节物体的内能
一、内能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1、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这些宏观
的物体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
(二)新课教学
1、内能(热能)
视频: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越剧烈。
内能(internal energy):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2、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
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⑴克服摩擦做功:(如图所示)可以看到 U 型管中的红墨水左降右升。
⑵压缩气体做功:实验时看到棉花燃烧起来。
解释:⑴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
温度升高;
⑵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
的燃点使棉花燃烧。(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⑴如课本 112 页的实验。
⑵生活例子:开啤酒瓶,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
⑶如图所示,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沸腾时,可以看到塞子被 冲出。
解释: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
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
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联系与应用:
⑴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吸收太阳辐射膨胀而上升,推挤周
围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当上层气团因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而下沉时,气团收缩,外界空气
挤压气团,对气团做功,使气团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⑵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当我们给充足气的轮胎放气时,
能看到在气门芯附近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99 练习 1、2 题。
2、作业本第 5 节第一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34 个
课题 3.5 物体的内能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理解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方法,知道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
实质,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知道燃料的热值。
2、技能领域:能过学习内能和改变内能的方法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能源意识,为节约能源做准备。
重点 热量
难点 热量的计算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板
书
设
计
第 5 节物体的内能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 Q 表示,单位也是焦耳
四、燃料的热值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
(二)新课教学
1、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热传递: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设疑: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小图钉为什么会掉下来?金属棒的内能为什么会增大?金属棒上各部分是
不是同时达到相同的温度,为什么?
出示:采用冷敷降低体温,并填空(课本 113 页图 3-56)
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 Q 表示,单位也是焦耳。
思考: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下列图中发生的现象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
有所区别。
2、燃料的热值
引入:从人类最早发明火种开始,介绍人类使用燃料的历史。说明人类获利内能主要是从燃料中获得。
燃烧: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从能的转化角度看,是将贮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热值:1 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注:单位质量、燃料的种类、完全燃烧三个要素。
介绍几种常见燃料的热值。
讨论:为什么我国“长征”火箭用的燃料是液态氢,而不是汽油?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99 练习 3 题。
2、作业本第 5 节第二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35 个
课题 3.6 电能的利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器额定功率的含义,理解电功率跟电流电
压的关系。
2、技能领域: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独立设计和操作小灯泡的亮度与电功率的关系。
3、情感领域:能过教学,让学生感知电能的优点及节约用电。
重点 电功率
难点 电功率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小灯泡(3),导线,开关(1),学生电源,电流表(2),电压表(2)
板
书
设
计
第 6 节电能的利用
一、电功率
1、什么电功率
2、电功率的计算 公式 P=UI
单位:瓦特 或 伏·安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电能是人类最常用的一种能量,现代人类生活对电的依赖性非常强。人类广泛利用电能,不但是因为
电容易传输,也是因为容易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举例)。
(二)新课教学
1、电功简介:
提问:电能是通过怎样的过程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呢?
——电流通过对电器做功来转化电能。
电功——电流所做的功。反映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2、电功率
以迷你小风扇与吊扇为例,比较它们做功的快慢,从而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电功率——电流单位时间所做的功。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
单位:瓦特或千瓦
展示:出示一个电灯泡、一台收音机。说明电器所标注的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值。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消耗的功率。
提问:灯泡的额定功率 60 瓦表示什么意义?表示电流通过白炽灯 1 秒内做功为 60 焦。
读图:如图所示的铭牌,你能读懂哪些内容?
输入功率――用电器消耗的总电功率。
输出功率――电动机(或发电机)输出的有用功率。
探究:出示两个不同额定功率的灯泡,提问学生,灯泡的
亮度与电功率有关吗?
(1)作出假设: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2)设计电路:因为所提供的是三盏额定电压相同的电
灯,所以要进行比较,则需要设计成一个并联电路,并画出电
路图。
(3)进行实验,并填表。
(4)交流并得出结论。
3、电功率的计算
猜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1)研究电流与电功率的关系。
①设计方案与电路。
②组成并联电路。
结论:在电压相等的情况下,通过灯泡的电流越大,灯泡消耗的电功率越大。
(2)研究电压与电功率的关系
①设计方案与电路。
②组成并联电路。
结论:在电流相等的情况下,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灯泡消 耗的电功率越
大。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得出电功率的决定因素。实验中注意控制 变 量 法 的 应
用。
电功率计算:等于通过这个电器的电流与这个电器两端电压的乘积。 P=UI 单位:瓦特 或
伏·安
想一想:根据欧姆定律,还能够得到有关求 P 功率的计算公式有哪些?
P=U2/R P=I2R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106 第一、二题。
2、作业本第 6 节第一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36 个
课题 3.6 电能的利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知道电功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电能表是计算消耗通电
的仪表。
2、技能领域:学会家用电能表的读数和计算电器消耗电能的方法。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学习科学中的地位。
重点 电功的计算
难点 电功的计算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
准备 电能表,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导线,开关等
板
书
设
计
第 6 节电能的利用
二、电功
1、 什么是电功?
2、 W=UIt
3、 单位:焦、伏•安•秒
三、电能的测量
1、电能表(又称“千瓦时计”,俗称“电度表”)
2、计量单位:千瓦时 kW·h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什么是电功?什么是电功率?它的大小等于什么?
(二)新课教学
1、电功的计算
实验探究——电流做功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实验猜想——可能与 U、I、t 有关
实验方法:通过改变电池的节数多少(改变 U)、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改变 I)或通电时间(改变 t)
的长短,观察重物在各种情况下高度变化的大小。
实验结论:电流做功的多少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都成正比。
即:电流在某段电路上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与通过这段电路的电流,以及通电时间的乘
积。
W=UIt
根据欧姆定律可推导出:
W=I2Rt W=U2/Rt (注:推导式在纯电阻电路中方可使用)
单位:焦、伏·安·秒
例:.一个电灯的电阻 484 欧,接在 220V 电源上使用,消耗了 6.0×104J 的电能。求通电时间多长?
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2、电能的测量
电能表(又称“千瓦时计”,俗称“电度表”)——可以直接测量某段时间家中消耗了多少电能。
计量单位:千瓦时 kW·h
1 千瓦时=3.6×106 焦
使用方法:联接在进户线上,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户的用电度数。
思考:电能表上标注的“220V 5(20)A”、“600revs/kW·h”各表示什么意思?
实验:如何用电能表粗略地测量用电器的电功率:
⑴测量原理:P=W/t
⑵需要测量的数据:时间 t、电能表转盘的转数。
⑶需要的测量工具:秒表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106 第三、四题。
2、作业本第 6 节第二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37 个
课题 3.6 电能的利用 课型 实验 课时 第 3 课时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38 个
课题 3.7 电热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熟悉常用的电热器,知道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
2、技能领域:初步学会运焦耳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3、情感领域:让学生体验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
重点 电热器的工作原器
难点 电热器产生的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
准备 电源,平底烧瓶,电热丝,滑动变阻器,导线,开关,煤油
板
书
设
计
第 7 节电热器
一、电流的热效应
二、电流热效应的利与弊
三、电热的计算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电饭煲、电热壶等),生活中的部分家电在使用中会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二)新课教学
1、电流的热效应
提问:电热器的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你还能再举其它利用电流热效应的电器吗?电热水器、电
热毯、电烘箱、热的快、电取暖器等等…
电热器:用来加热的设备。主要元件是发热体,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体上制成的。、
2、电流热效应的利与弊
学生讨论:热效应的利与弊。
优点:无污染、热效率高、方便控制和调节温度
缺点:①在家庭电路中,由于长期的电流热效应,导线外的绝缘层会加速老化,甚至会烧毁绝缘层而
引发火灾;
②同时,由于电流热效应,会影响家电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防止措施:加装散热系统(如散热电扇)或为了更好散热而特别设计的结构(散热窗)。(学生讨论举
例)
3、电热的计算
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猜想:可结合生活经验,并说明简单的理由
(3)设计实验:出示实验装置,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和如何利用实验仪器来进行实验。
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①控制 t、I 相同,研究电阻与热效应的关系
②控制 t、R 相同,研究电流与热效应的关系
③控制 I、R 相同,研究时间与热效应的关系
(4)进行实验:略
(5)获得结论:当电流相等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当电阻相等时,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通电的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109 第一、二题。
2、作业本第 7 节第一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39 个
课题 3.7 电热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理解电流通过导体发出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理解焦耳定律。
2、技能领域:初步学会运焦耳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3、情感领域:
重点 焦耳定律
难点 焦耳定律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
准备 幻灯(或多媒体)
板
书
设
计
第 7 节电热器
四、焦耳定律
Q=I2Rt
五、电热计算的方法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新课教学
1、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Q=I2Rt
2、电热计算的方法
思考:电吹风机和电熨斗通电时都会发热,哪种电器可以认为能将电能全部转化成内能?——电熨斗
(1)若电流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电热器的内能,即为纯电阻电路,则:
W=Q 所以,Q=W=UIt=I2Rt
也可 Q=W=Pt
(2)若电流所做的功只有一部分转化为热,则只可用焦耳定律来计算
例 1:如课本 125 页的例(略解)
例 2:两电阻串联在电路中,其 R1=4 欧,R2=6 欧,电源电压 10 伏,那么在 1 分钟时间内电流通
过各电阻产生的热量是多少?总共产生了多少热量?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109 第三题。
2、作业本第 7 节第二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40 个
课题 3.8 核能的利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了解和平利用核能
的方式。
2、技能领域: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比较核裂变和核聚变。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核能的优点和核能开发可能带来的问题。
重点 核裂变
难点 核裂变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板
书
设
计
第 8 节核能
一、裂变和聚变
1、核裂变,如原子弹
2、核聚变,如氢弹
二、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
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三、放射线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介绍二战末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和两图片引出核变。
(二)新课教学
1、裂变和聚变
(1)核裂变——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 2 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举例:中子轰击铀 235 产生核能
链式反应(chain reaction):如果产生的中子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就会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
原子弹——根据核裂变的原理制成。属于不可控制的链式反应的结果!
(2)核聚变——2 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举例:氘核和氚核在超高温下聚合成氦核,同时放出大量能量。
由于聚变反应需要在很高的温度下才可发生,所以也叫热核反应。
氢弹――根据核聚变的原理制成。威力比原子弹还大。
设疑:核能这么巨大,难道只能用于战争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核能的释放?
2、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
讲授:如果使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在可控制的条件下缓慢进行,
释放的核能就可有效地利用。可介绍如何控制核裂变的反应速率(如右图)
核电站――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大量热量,使水
变成蒸汽,推动汽轮机运转,再带动发电机发电。
如图所示
图一:秦山核电站 图二:核电站示意图
思考:根据图二,思考在电站工作过程中,能是如何转化的?
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3、放射线
讲授:核变过程中除了放出大量热量外,同时也会放出许多肉眼无法看见、能量很高的射线,如以下
三种:
α射线:带 2 个单位正电荷,是氦原子核
β射线:带 1 个单位负电荷,是高速的电子流
γ射线:电中性
放射线的益与害:
大剂量的放射线对人畜会造成伤害,但较小的量并加以控制
则可以为人类做许多的事,举例说明。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112 第一、二题。
2、作业本第 8 节。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41 个
课题 3.9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知道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
知道电能特点。理解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用能量守恒观点分析自然现象。
2、技能领域:学会各种形式能相互转化的规律。
3、情感领域:领悟各种能量能相互转化,形成正确的物质世界观念。
重点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难点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学
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球
板
书
设
计
第 9 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一、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将下列字词排成正确的顺序,并讲述一个相关的小故事。
1、森林 发电厂 太阳 煤 电灯
2、植物 鹰 兔 飞翔 太阳
(二)新课教学
1、各种形式的能
(1)下面这段材料中有哪些我们以前学习了的能的形式?
“铃——”,汤姆被闹钟振动的声音唤醒,迷迷糊糊中他打开床头台灯一看,钟面液晶显示 7:00,汤姆马
上起床穿上衣服。他打开煤气热水器放出热水刷牙,洗脸,然后把面包拿到电烤箱里,再冲上一杯牛奶。吃完
早餐,汤姆匆匆忙忙地拿起书包,骑上自行车去学校了。
我们已学习了 能, 能, 能, 能, 能。
(2)电能的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 58 页第二段后归纳出电能的特点:
①便于 :其他形式的能→ 能
②便于 :只要用导线和变电设备,实现远距离输电。
③便于 :电能→ 能。
④利于 :不污染环境。
2、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1)在教室中用现有条件做几个能的转化实验,体会能的转化。
如:①摩擦双手发热
②用笔杆子摩擦衣服或头发靠近小纸片
③……………………
(2)小组间活动:两个小组举日常生活生产中能转化事例,另两个小组同学回答能量转化情况。
结论: 。
3、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1)实验:掉在地上的弹性小球越跳越低。
在课堂上讨论“掉在地上的弹性小球为什么越跳越低”这一问题时,有三位同学发表了不同看法。
小强说:“这是因为小球每一次落回到地面时,地面都会把一部分能量给小球,只不过每一次给的能
量在不断减少,所以就越跳越低。”
小雅说:“这是由于小球每次落下时都损失了一部分能量,所以越跳越低。”
小敏说:“都不对,小球并没有获得或损失能量,只不守它本身的能量转化成了空气、地表、它本身的其他
形式的能量,致使它的动能越来越小,所以越跳越低。”
请你分析一下。哪位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2)分析思考:一杯放在桌上的热水冷却,此过程有能的转化吗?热水的热能消失了吗?
结论:能全既不会 ,也不会 ,它只会从一种形式 为另一种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 ,这就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也
称 。
小组讨论:
①你认为哪几个是关键词,如何理解?
②电风扇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与电动机获得的机械能相等吗?如不相等,是否意味着能量不守恒?
③我国有句谚语“要使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比喻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请大家分析此比
喻是否有科学道理?
④此定律是否需条件?
⑤观察下图,此插图是否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4、阅读材料“永动机”
历史上有不少人想设计一种机器,这种机器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永动机”。
例如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永动机”,这是由 12 个机同铁球用链条连接起来组成的,首尾相连,围绕在三角
形支架。设计者认为右边有四个小球,左边只有三个球,由 于重
力的作用,整个链将向右下方运动,一旦启动,右边总是有 四个小
球,左边也总是只有三个小球,所以整个球链就能“永动不 停”地
运转,对外做功。你看这个设计有没有问题?
在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 时一
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如图所示:轮子中央有一个 转
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 12 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 装有一个铁
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 右 边 的 球 产 生
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 休 止 地 沿 着 箭
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这个设计被不少人 以 不 同 的 形 式
复制出来,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
人们最早研究“永动机”是从纯力学方法出发设计的。17 世 纪初,有些科学
有已经有了能量守恒思想,如伽利略就曾说过: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达到的速度能够使它跳回到原来的高度,
但不会更高。笛卡儿也提出过一个原理,说宇宙中运动的总量是一定的,永不增加,也不会减少。以后人们逐
渐认识到机械能守恒,得出:用纯力学方法建造“永动机”是不可能的。但那时仍有不少人在研究“永动机”,
向法国科学院提交“永动机”的设计方案,致使 1775 年,法国科学院不得不作出决议,从今再不审查各种永动
机的设计方案。到 19 世纪,人们从机械能和其他领域运动和能量的转化关系更认识到能量是守恒的。19 世纪
中叶,由无数实验终于得出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这个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定律。人们无论从“纯力学”角度,
或从其他能转化角度研究设计,要想造出不消耗能量或少消耗能量却能得到较多的功的机器是不可能的。
从历史上人们对“永动机”的研究可知,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是不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
思考:
①永动机为什么不能制造?
②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③下图是两位发明家自制的永动机模型。你能否与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它们能永动吗?
5、课时小结
(1)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自我总结。
(2)你还想知道:☆
☆
☆
(三)布置作业
1、课本 P115 练习第一题。
2、作业本第 9 节第一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42 个
课题 4.1 食物与摄食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测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了解“热量价”的含义,
知道食物中蕴含能量。
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比较三类营养物质氧化释放热量的方未能。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让学生领悟各种营养物质的热量价不同。
重点 食物与能量
难点 实验条件的的控制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
准备 花生仁,大米,牛肉干(各 1 克),铁架台,试管,燃烧匙,火柴,温度计,水
板
书
设
计
第 1 节食物与摄食
一、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蛋白质:16.7 千焦/克
糖 类:16.7 千焦/克
脂 肪:37.7 千焦/克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人和其它动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那么这些能量都是从哪里来的啊?
(二)新课教学
1、热量价
讲授:动物的能量来自于食物,食物在体内氧化和在空气中燃烧氧化有相似之处,但进行的方式不同。
设疑:同样质量的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也一样多吗?究竟哪种食物提供的能量多?
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解决上述问题。
1 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2 选用的食物应是容易燃烧的,并具有典型性;
3 控制条件为相同质量
实验:按照所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于表格中。
样品重/克
水温/℃
水温变化/℃ 释放出的热量
燃烧前 燃烧后
花生仁
大 米
牛肉干
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实验结果讨论:实验所得的结果比理论值多还是少?为什么?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蛋白质:16.7 千焦/克
糖 类:16.7 千焦/克
脂 肪:37.7 千焦/克
(三)布置作业
1、预习营养素的作用。
2、作业本第 1 节第一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43 个
课题 4.1 食物与摄食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2、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重点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食物除了供给我们能量外,还能提供给我们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水: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
2、糖类:包括淀粉、葡萄糖、蔗糖等。是人体
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大米、小麦、马铃薯、
土豆等含量较高。
3、蛋白质: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青少年
由于处于长身体时期,故对蛋白质需求量很大。也可为人体
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脂肪:生物体内贮藏能量的物质。当人体内的糖类氧
化分解不足以代给人体所需时,才会分解脂肪提供的能量。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
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举例说明缺乏某种无机盐的症状)
6、食物纤维: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
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
动,利于排便等
7、维生素(vitamin):种类很多,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参与人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对保持人的身体健康关
系极大。
看表格,了解常见维生素的名称、来源和缺乏症。
名称 缺乏症 主要来源
维生素 A 夜盲症、角膜干燥症 肝、鱼肝油、卵黄、牛乳、胡萝卜
维生素 B1 脚气病 米糠、麦麸、卵黄、酵母
维生素 B2 口角炎、唇裂症 卵黄、酵母、大豆、胚芽、肝
维生素 C 坏血病 蔬菜、水果
维生素 D 成人骨软化、儿童佝偻病 鱼肝油、卵黄
维生素 E 不育、流产、肌肉萎缩等 谷物胚芽、植物油、绿叶
小结: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素的种类及数量都不相同,几乎没有一种食物同时含有 7 类营养素。处于
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更要注意营养的搭配。
阅读:维生素的发现(卡西米尔·芬克)
(三)布置作业
1、
2、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44 个
课题 4.1 食物与摄食 课型 课时 第 3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2、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重点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由于各种动物捕捉食物的手段各不相同,他们的食性也多种多样。所以各种动物具有自己特有的捕食
方式主捕食器官。
(二)新课教学
1、动物的摄食
(1)海葵:触手
(2)昆虫:口器
蝶类――虹吸式 苍蝇――舐吸式 蜂类――嚼吸式 蚊类――刺吸式
(3)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用滤过方式获得食物。
思考:①鱼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它在水中捕食相适应?
鳍――快速游动
侧线――感知方向和水位
齿――肉食性鱼类口内有齿
鳃――滤过性取食
②你还能举出更多具有特有捕食器官、捕食方式的动物吗?
捕食器官:青蛙的舌、螳螂的捕捉足、猫的爪
捕食方式:蜘蛛织网捕虫、蛇类头部感受红外线刺激的器官能通过红外线定位进行捕食。
2、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牙
牙的作用: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
人的牙的总数 28~32 颗。
⑴牙的组成:牙冠――牙被牙釉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牙颈――牙冠与牙根的交界处称为牙颈。
牙根――牙被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
⑵牙的分类:
①按形态及功能分:
切牙――位于口腔前部,共 8 个,其主要功能为切割食物。
尖牙――位于口角处,共 4 个,牙冠粗壮,牙根长而粗,主要功能是为穿刺和撕裂食物。
前磨牙――又称双尖牙,位于尖牙之后,磨牙之前,共 8 个。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协助尖牙撕裂
及协助磨牙捣碎食物的作用。
磨牙――位于前磨牙之后,共 12 个,结构复杂,作用是磨碎食物。
②按存在的暂久分:
乳牙――幼儿时长出的一组牙,共 20 颗,存在于出生 6 个月左右至 6 岁左右。
恒牙――继乳牙脱落后的第二副牙列,自 6 岁左右萌出。
智牙――第三磨牙,于二十岁后萌出。
⑶牙的功能
①咀嚼②发音和语言③保持面部正常形态
(三)布置作业
1、
2、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45 个
课题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课型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2、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重点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在吃饭正常的情况下,患有慢性肠胃病的人,大都比较瘦,而有的人比较胖,这是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消化系统
组成:一条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读图,并思考:
⑴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⑵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
(1)消化道:
画消化道的示意图同时让学生画在纸上,让学生对照
课本 146 页图并与教师一道填写各部分名称,并了解其中
几个部分的主要功能。――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
①分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的消化腺:如唾
液腺、肝脏、胰腺。它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另一类是
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它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
消化道,如胃腺、肠腺等。
②功能:消化腺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胰腺 肝脏 肠腺
流入的部位 口腔 胃 十二指肠 胆囊 小肠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肠液
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设疑:我们每天吃进大量的食物,但只排出少量的粪便,减少的那部分到哪儿去了?
演示实验:哪一个溶解的更快。
结论:在人体消化道中,等量的相同类型的食物,形状、体积大小不同对消化速度有影响。
读图:看图 4-20,并思考
(1)口腔中的牙在消化食物时有什么作用?如果把米饭在口腔内慢慢地咀嚼,你会觉得有甜味吗?
——切割、磨碎食物;因为唾液中含消化酶。
(2)胃壁很厚的肌肉层起什么作用?胃壁中,与食物消化有关的消化腺及分泌的消化液有哪些? 主
要消化的营养物质是什么?
——研磨食物。有关的消化腺是胃腺,它分泌产生胃液,消化蛋白质
(3)除肠壁上的肠腺分泌消化液进入小肠外,还有哪些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小肠?这些消化液
与哪些营养物质的消化有关?――胰液、胆汁。胰液主要消化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而胆汁主要消化脂肪。
(4)小肠壁有怎样的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
——小肠表面的皱壁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5)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分解后的最终产物是什么?
——糖 类:葡萄糖
蛋白质:氨基酸
脂 肪:甘油+脂肪酸
小结:说出消化道的组成和有关的消化腺
(三)布置作业
1、
2、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46 个
课题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课型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运用实验确认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学会模拟实验的方式、方法
3、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解,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完成“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实验变量和设
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重点 消化系统的组成 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难点 消化系统的组成 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1、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
胃:酒精和少量的水
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2、消化分为两类:
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二)新课教学
1、酶
定义: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能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设疑:假如我们口里嚼着馒头,米饭,细嚼慢咽有什么特点吗?
(会变甜)为什么会变甜呢?
(馒头,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不甜的,有可能淀粉在口腔内发生了变化?)淀粉发生没发生
变化,我们怎么知道呢?
(用碘液检验,淀粉遇碘变蓝,这是淀粉的特性。)
2、演示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1)用自制唾液收集器收集唾液 1~10m1,放入试管中备用(取唾液时,可轻轻咀嚼浸醋的棉花或其
他食物,以增加唾液的分泌)。
(2)将 2 支试管分别编为 1、2 号。在 2 支试管中都放入 1cm 长的生面条和 1 滴体积分数为 0.4%的碘
酒溶液,这时可看到 2 支试管内的生面条外表均呈现蓝色。
(3)向 1 号试管内加入 lmL 清水,并轻轻振荡;向2号试管内加入 lmL 唾液,并轻轻振荡。同时将 1
号和 2 号试管进行水浴(放人盛有 38℃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加热以保持其温度的恒定。约经 5~30min
后,取出试管观察,看到 1 号试管中的生面条仍呈现蓝色,而 2 号试管中生面条外表的蓝色已消退。
实验器材:干淀粉,大、小烧杯,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碘液。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步骤 实验项目
试管
1 2
1 淀粉糊 2ml 2ml
2 注入新鲜唾液 —— 2ml
3 注入清水 2ml ——
4 370C 水浴 10 分钟 是 是
5 滴加碘液 变蓝 不变蓝
(三)布置作业
1、
2、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47 个
课题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课型 实验 课时 第 3 课时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48 个
课题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 课型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份和主要功能。了解血液各成分的正常含量,能读懂血常规检验化验单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兔的血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说出心脏在身体中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
4、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实验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
管内流动的情况
5、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6、说出心率、脉搏、血压的概念,学会测量它们的一般方法
7、学会观察、解剖的生物实验方法
重点 体内物质的运输
难点 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实验器材:玻载片、显微镜、循环系统模型、心脏模型、小金鱼、血压计
教学过程:
▽▼▽▼▽▼▽▼▽▼▽▼▽▼▽▼▽▼▽▼▽▼▽▼▽▼▽▼▽▼▽▼▽▼▽▼▽▼▽
第 1 课时
课堂引入:食物中经过消化和吸收,被小肠等所吸收而进入血液。这些营养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全身各组
织中去的呢?
一、血液
图片展示:血液的组织
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7%~8%
第 3 课时
学生实验:解剖猪的心脏
教学目标:1、了解心脏的构造
2、学习用解剖的方法认识生物器官
实验器材:猪的心脏、蜡盘、解剖刀、镊子、剪刀
实验过程:
1、根据下图所示位置,辩识猪心的各个部分。
2、试着找出冠状动脉。这种血管有什么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主动脉和肺静脉,哪一条血管的管壁较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沿图上虚线把心脏剖开,然后用镊子将心脏内血块取出。
5、比较左心室和右心室,哪一个心室的肌肉较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剪刀把主动脉和肺静脉的管壁剪开,观察管壁内的瓣膜。请你试着将瓣膜的外形画出
来。
讨论:如果心脏的瓣膜缺损,会给血液循环带来什么障碍?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52 个
课题 4.5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课型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人体细胞中的利用过程
2、说出代谢废物的主要排泄途径,列举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说出尿的形成过程
3、懂得维持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意义
4、概述新陈代谢的含义
重点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难点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条件
教学
方
法
教学
准
备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
课堂引入:各种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会通过各种途径而被利用。除了氧化供能外,还用来构成我们的身
体。
一、营养物质的利用
1、葡萄糖
吸收的葡萄糖,一部分直接被组织细胞利用供能;多余的部分在肝脏或肌肉等组织细胞中合成糖元或
在人体内转变为脂肪,作为能源物质的储备。
食物的消化吸收 氧化分解供能
肝糖元的分解 ――→血糖――→ 合成糖元贮存
脂肪、蛋白质的转化 转变为脂肪贮存
☆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
2、脂肪
一部分被组织细胞利用,另一部分由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贮存起来。需要时可进行分解,释放出
能量供细胞利用。
☆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
3、蛋白质
消化为氨基酸后被小肠所吸收进入循环系统。一部分在各种组织细胞中又会重新合成人体所特有的蛋
白质,另一些氧化分解供能,也可以合成糖类和脂肪。
☆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含氮废物(尿素、尿酸)
小结:三类物质在人体组织细胞中进行着不断地合成和分解,新旧不断更替。
获得的能量=消耗的能量+贮存的能量
讨论:如果一个人过度节食,会带来什么后果?
――因为一个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总是有限的,所以多余的能量将会被贮存起来,人就会变胖。
二、泌尿系统
讲解:营养物质被氧化后,放出能量,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废物,这些废物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等排出体外。
读图: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它们有什么功能?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 肾:产生尿液
☆ 输尿管:运送尿液到膀胱的通道
☆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 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肾:
1、肾的外形和位置:
肾的位置在人腰后部脊柱的两侧,
有一对,形像蚕豆。
2、肾的结构
△如图所示,外层是皮质,内层是髓质,中央是一个空腔,
叫肾盂,肾盂和输尿管相连。
△肾单位――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
而肾小体又可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
⑴原尿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全部的尿素、
尿酸,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被过滤到肾小囊。
⑵尿液的形成(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
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又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
三、水盐平衡
思考:1、人体从哪些途径获得水分?
2、人体内的水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外?
意义: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面,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讲解:体内水分过多,产生很多尿,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内水分不足,产生少量尿。
肾脏对于体内的水盐平衡的调节有重要作用。但它又有一定限度,超过该限度,人体会因为积累过
多盐分则加速残废。
思考:为什么当人患严重腹泻、剧烈呕吐,需要输液补充?
四、新陈代谢
含义: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自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叫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身体新的组成成分,贮存能量。
异化作用――不断地氧化分解身体内原有的部分物质,释放能量,排出废物。
意义: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终结。
思考:从组成身体物质的角度看,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一样吗?在人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幼年、成年和
老年),新陈代谢有什么不同?
课堂练习:课后 169 页 1-5 题
作业:作业本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54 个
课题 4.6 代谢的多样性 课型 课时 第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知道新陈代谢方式的多样性。区分自养与异养,寄生与腐生。举例说出发酵的含
义。
2、技能领域:引导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学会通过探究性实验
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领域:通过读图、识图、实验方案的判断等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
体验参与合作讨论的乐趣的成就感,并且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身边的科学。
重点 新陈代谢的多样性,寄生和腐生的区分
难点 了解生物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协调(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寄生和腐生的区分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板
书
设
计
板书:营养方式 自养:光合作用
板书: 异养:摄取现成食物
自养:光合作用
1、营养方式 异养:摄取现成食物
板书:2、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一只野猫在正中午时追赶着一只老鼠,野猫追得气喘吁吁的,它早上还没吃呢,实在是跑不动了。于
是就躺在树下休息。老鼠也吓的没力气了,找个安全的地方休息。这是树神气的说:“瞧你们这些动物活
的多累呀!你们看我只要站在这儿享受享受日光浴就能活一辈了。”猫不服气的反驳到:“扑捉美食确实类
了点,但是我也尝到了人间美味”。老鼠小声的说:老猫兄弟说的对啊,我也吃到了种子。这是细菌听到
了他们的争吵说到:你们谁也别说自己好了,你们死了还不都是靠我们收尸吗。
(二)新课教学
问:从这个故事中知道猫、老鼠、树、细菌它们是怎样获得营养的?
生答:树是靠光合作用、猫、老鼠、细菌是靠摄取现成的食物
既然不同的生物获得营养的方式不同,那么它们的代谢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来了解一下代谢的多样
性。
1、营养方式
思考:为什么海带不能生活在深海,葫芦藓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生答:海带是一种植物,深海中没有阳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葫芦藓也是植物,也要进行光合作用,
由于它的根是假根,只起固着作用,不能吸水。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靠叶吸收水和无机盐,进行光
合作用。
课本讨论题 1、2、结论:
深海中没有阳光,因此,通过光合作用方式获取营养的自养植物(海带、紫菜等)不能在深海中生活。
葫芦藓没有发达的根系(只有起固着作用的假根),因此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才能吸收足够的水分进
行光合作用,所以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思考:人和动物能进行自营吗?为什么?
生答:人不能自己制造营养,要从外界摄取现成的食物。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师:人和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食物并经过消化、吸收、血液运输、细胞利用等过程才能将外界
物质转化成自身物质,我们将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师:无论生活在水中还是陆地上的植物,它们都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贮存能量。这种营
养方式叫自养。
[学生举例]请你们各举一例自养和异养的生物
[讨论]:绿色植物有哪些适应自养生活的特征?动物有哪些适应异养生活的特点?学生分成个小组讨
论,分两大组,一大组讨论植物的,另一大组讨论动物的。
生答:植物都能向光生长,植物的叶表面颜色深,背面颜色浅,叶的着生方式不重叠以有利于充分接
受阳光照射
生答:老鹰具有敏锐的视力、锋利的喙和爪,虎豹有发达的犬齿,良好的奔跑能力,兔发达的门齿,
牛的反刍胃等。
小结:植物都能向光生长,植物的叶表面颜色深、背面颜色浅,叶的着生方式不重叠以有利于充分接
受阳光照射等……
动物如老鹰具有敏锐的视力、锋利的喙和爪,虎豹有发达的犬齿、良好的奔跑能力,兔有发达的门齿、
牛的反刍胃等都有利于这些动物的异养生活……
过渡:生物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你知道哪些微生物是如何代谢的呢?
2、微生物的代谢
(1)微生物――自然界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通常被称为微生物。
师问:那些地方有微生物?(让学生对微生物的生活环境)
师问:请你们举一些你知道的微生物的名称
师问:你们知道这些微生物是如何获取营养的吗?(可以以具体的微生物来讨论
师:从人的皮肤到身体内的某些器官,如肠胃,以及周围的各种环境中都有微生物的存在。但是从它
们获取的食物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2)微生物的代谢
腐生生物――从已死亡的、腐烂的生物体中获得营养的生物。
异养
寄生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其体内获得营养的生物。
问:你知道这两种营养方式有何不同吗?
师:腐生的是从已死的、腐烂的生物体中获得营养的;而寄生的是从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的。不
管是哪种生物都是通过呼吸作用来获取能量的,有些是有氧的,有些是两种都有的,还有一些是可以长期
进行无氧呼吸的。复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告知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情况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我们将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
(3)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4)读图:葡萄酒的酿制过程阅读:P172
思考:葡萄为什么会变成酒?这中间主要的变化是什么?酒瓶为什么要密封?
葡萄经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发酵(无氧呼吸)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酒精。密封是为了防止酒精在
有氧的条件下被酵母菌氧化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因为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的条件下
进行无氧呼吸。
②你知道还有哪些利用微生物发酵进行生产的例子?
制作酸奶和泡菜(乳酸进行发酵);豆腐乳、味精、酱油、沼气、
介绍:发酵时有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的为酒精发酵;而生成乳酸的则为乳酸发酵。
(5)阅读材料:巴斯德
模拟“巴斯德实验”探究肉汤腐败原因的实验:
课堂讨论题:
①实验前将肉汤加热煮沸的目的主要是什么?
②本实验推测出得出的结论证明了什么?
③你认为这个实验过程的逻辑关系是否严密?为什么?
结论:
①杀灭肉汤中原有微生物;
②肉汤中的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于瓶外;
③严密,因为保证了瓶外的微生物不能进入瓶内;且设置了对照组,使实验结论更科学。
(三)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