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道德与法治 / 二轮复习 /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复习语文版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 第一单元 一、字词积累 (一)字形与字音 斑斓 参差 cēn cī 摇曳 yè 轨迹 guǐ 勾勒 隐匿 nì 璀璨 cuǐ càn 扑朔 迷离 shuò 恬雅 tián 涟漪 lián yī 深湛 zhàn 眸子 móu 苍穹 qióng 逶迤 wēi yí 安谧 mì 哈达 hǎ 肃穆 伫立 zhù 潸然 shān 娓娓动听 wěi 世 外桃源 脍炙人口 kuài 烙印 lào 容光焕发 喧嚣 分道扬镳 biāo (二)成语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难以捉摸:不容易猜测预料。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油然而生: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出来。 得天独厚:独具独特优越的条件。 脍炙人口:味道鲜美可口。 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二、文学常识 《巴东三峡》作者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 《周庄水韵》作者赵丽宏,当代作家。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作者冯君莉,当代作家。 《走进纽约》作者刘成章,当代作家。 三、课文要点归纳 (一)《巴东三峡》 1、内容及主题 《巴东三峡》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开头引用民谚 渲染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叙述自己的感受;叹其雄伟,恐其险恶。接下来,按照逆流 而上的顺序,写各个峡谷的经常。最后叙述自己走出三峡后“脱去危险”的愉快轻松,来反 衬三峡的险恶。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 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 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 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3、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由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三峡:首先经过 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崆岭峡,其中有牛肝马肺峡, 崆岭滩等处;第四段是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船过秭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即入 瞿塘峡。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有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4、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 ①“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 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时所产生 的“惊异的情感”。 ②“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2 ③“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 拟人: ①“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反复: ①“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 “窄”“急”“曲折”“多滩”。 ②“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的飞,拼命的飞,”写鸟飞的状态, 从而衬托出山峰的 高耸。 反问: ①“万一那山顶上崩下一块石头来,或是船触着石滩,那不就完了吗?”突出三峡中的山崖 险峻如刀剑削成,江水滔滔如怒吼。 课文大量引用诗句、谚语、典故有何作用 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①文中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 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②民谚“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 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③引用杜甫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 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④作者的即景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用“江南味”“垂杨”“花”形 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 ⑤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二)《周庄水韵》 1、内容及主题 写了三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 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 2、文章结构及分析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河水、波光、倒影、 古桥、小舟、行人、游客,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二部分(4~6):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分析: ①第一次去周庄,是在“仲春”时节,“天下着小雨”,蒙蒙春雨,让作者觉得这“是一幅 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②第二次是冬天小雪过后。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交相辉映,“像 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作者写第 二次到周庄较详细一些,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 用比喻和拟人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有“色”有“声”,美妙动人。 ③第三次游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周庄的旅游节,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作者“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这一夜的景象如梦幻、如童话一样神奇美妙。 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 中的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船摇过桥洞,最后到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 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4、关于本文的线索 3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 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 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5、重点语句分析 ①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 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 的花纹…… 景物倒映在水中是连贯的、整体的。而当小船轻轻划过、木橹缓缓摇过后,水面被惊扰了, 波纹荡漾起来,“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碎成”将那一种惊扰的过程很生动 地表现了出来,“不慌不忙”则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船行的闲适和缓慢,这些词用得都很精彩。 最后一句比喻给了人们一个直观的感受,彩绸比喻水面,则显得极其柔美。 ②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 升。 这里所用的是通感,将听觉化为视觉,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 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 袅袅回旋上升”,比喻和拟人将水声表现得轻婉、柔媚、悠扬。 ③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 河面上飘绕不绝…… “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 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 (三)《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1、内容与主题 作者从青海湖湖水醉人的景色、环境清新幽静和鸟岛之神奇及鱼之丰富来描写青海湖的美 丽、富饶、可爱。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 段),作者在前往青海湖的途中,怀着憧憬般的梦幻。 第二部分(3~11 段),作者在青海湖感受到了梦幻般的境界。 第三部分(12 段),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 遭到破坏,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3、内容分析: 第二部分又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神奇的 鸟岛,丰富的鱼类。 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青海湖美在:湖水蓝得醉人; 环境氛围清新幽静;神话传说神奇迷人;鸟岛神奇鱼类丰富。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 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 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人“在美中陶醉”。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 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 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 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写明作者的感受。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 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 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 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 4 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 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 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 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4、作者观赏青海湖的顺序。 ① 到达青海湖,观赏草滩。→② 观赏湖水。→③ 观赏乌云。 →④ 观赏万里晴空。→ ⑤ 观赏草滩与山峦。→⑥ 观赏海岛。 5、叠词的运用及效果 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感,举例分析叠词的句子表达效果。 ①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 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叠词的运用:更能突出景物的特点且富有节奏感。 ②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 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湖面上的涟漪,十分贴切生动。“蓝晶晶”,指蓝得 发亮,恰当地表现了湖水的色彩。“水灵灵”,富有动 感,活灵活现,也正符合水面波动的情景。句子运用这两个词语,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③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 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甜丝丝”“凉爽爽”,这里不只是身体的感觉,而且也是心理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 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④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句中的“金灿灿”“红艳艳”,表现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四)《走进纽约》 1、内容及主题 本文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高楼林立,建筑雄伟;车水马龙,交通发 达,生活节奏异常快速;声响嘈杂,灯光如昼。同时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面:竞争激烈,生 活压力大。在与纽约的比较中,作者深为祖国的落后而担忧,认为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 进之处,力争赶上。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 段):纽约高楼林立,街道稠密,但作者心向祖国。 第二部分(第 4 段):纽约车水马龙,交通发达,生活节奏快。 第三部分(第 5 段):纽约夜晚灯光如昼,万紫千红,纽约人的夜生活。 3、课文分析(略) 4、弄清结构及游踪: 本文主要是以情感为线索。先衷心赞美纽约的繁华,然后过渡到对自己祖国的依恋和责任, 最后再回来看看纽约繁华背后的忙碌和紧张,这里面有一些矛盾思想:既羡慕它的繁华,又 惧怕它的压力,正是这种矛盾,让读者在这些繁华背后读到了很多现代化大都市的无奈。 5、分析写法: ①语言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紧张的生活节奏。 如“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的喧嚣嘈杂。再如用 “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勾勒出纽约道路纵横交错, 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句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② 文中善于运用叠词、叠句、排比句等手法,加强气势与力量。 5 如“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 这儿来了!”“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这 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高楼大厦耸立如群山的雄伟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 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③ 文中大量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想象奇伟,意境雄浑,绘声绘色,将纽约的形象 描绘得十分逼真,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如文中开头将纽约的高大建筑物与街道,比喻为高山与沟壑。但这些高楼与帝国大厦与世贸 中心相比,像“一片蒿草”“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与世贸中心则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 的长颈鹿”,比喻贴切而新颖。此外,将万里长风比作“透明的长天巨龙”,将汽车比喻为 争先恐后奔跑的“甲虫”,等等,都十分形象生动。 ④ 描写景物,可以用静态描写,也可以用动态描写,还可以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A、文中“静态描写”,如: 第 1 段中写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 第 2 段中写从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俯看景物,“俯首望去……像一颗画在纸上的地球。” 第 5 段写纽约的夜景。 这些静态描写,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的真实面貌。 B、文中“动态描写”,如: 第 2 段写巨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这样描写,表现风力之猛,也衬托出大厦之高。 第 4 段写纽约的交通状况,“乘电梯耳膜受着压强……尽可以坐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 摩。”“甲虫以铁为甲…美丽动听。” 这些动态描写将景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第二单元(新闻) 一、字词积累 (一)字形与字音 风度翩翩 淘汰 矜持 jīn 流淌 噙住 qín 湿润 水泄不通 肆虐 sì nüè (二)成语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绝不改变。矢,发誓。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 二、文学常识 (一)介绍新闻的相关知识。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广义的新闻是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 (又叫新闻评论)、典型报告。《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是消息,《别了‘不列颠尼 亚’》是特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通讯) 狭义的新闻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北京 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属于这种。 2、新闻三大特点: 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 3、新闻的结构: A、标题(引标:烘托氛围,交代背景,引出标题;主标:高度概括新闻内容;副标:重要 事实概括的提要,补充说明主标内容。) B、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C、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6 E、结语(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之中)。(前三个是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 4、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 三、课文要点 (一)《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 1、新闻结构分析 正标题:“北京喜获 2008 奥运会主办权”概括报道了这篇消息的中心事件。 副标题:用具体数字,真实,准确。表明中国得票之多,我们中国人民感到无比的自豪。 导语:(1~2 自然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文章的主体部分(3~10 自然段),则紧承导语,扣住整则消息的中心,用充足的材料、典 型的事例展开导语之中已经点明的新闻事实,这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主体部分讲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内容:说明中国政府的态度(第 3 自然段)。 第二个内容:报道两轮投票的情况(第 4~5 自然段)。 第三个内容:报道中国人民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第 6~10 自然段)。 (二)《别了‘不列颠尼亚’》 1、内容及主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记录了在香港飘扬了 150 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 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时的情景。 2、新闻结构分析 标题含义: ① 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 “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 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 ②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 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③ “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 辱将不再复返。 导语(第 1 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 香港即将回归中国。(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主体(第 2~10 自然段)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英国告别仪式的全过程。 结尾(第 11 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156 年 5 个月零四天”——一段曾经耻辱的历史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呼应题目,暗含讽刺 (反映殖民主义的必然结局——失败) 3、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A、真实的再现性——场景描写(详见上一问题探讨,略) B、历史的厚重感——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材料的融合 4、 理解几组构成对比的关键语句的含义: ①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含义: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 156 年的殖民统治;1997 年 7 月 1 日香 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 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 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②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 7 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含义:这是记者捕抓到的有关英军告别仪式的一个典型镜头。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 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 式的深厚内涵。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 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 1997 年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 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没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三)《生命之舟》 电视新闻特点:声画合一 文章写作顺序:照时间顺序 新闻结构分析 新闻的导语部分(1~2 段) 时间:1998 年 8 月 1 日晚 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 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随同记者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 主要事实。 2.文章的主体部分(3~9 段) 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生命之舟”? 1998 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 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己救人, 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 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内容及主题 课文按时间顺序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 2、结构分析 文章大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11 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单材料,以及他产生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 第二部分(第 12~16 段),简单介绍杂交水稻研究的一些内容以及袁隆平长期以来矢志不移 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开始写他初期是如何开始工作的,以及研究工作遇到的困难。 第三部分(第 17~40 段),在党的关怀下,袁隆平的试验取得巨大成功并赢得国内、外的广 泛认可,因而获得几项科学大奖。 3、重点语句分析 ①他披挂上阵,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但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仍然矢志 不移地搞他的科学实验。 这句话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袁隆平面对众多的怀疑与不解,而是坚定不移地搞科 学实验,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②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 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 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 文章列出详细的数字,表现了袁隆平通过艰辛的研究和不断努力,终于试验成功了。他的行 动和勇气震撼了国际科学界,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具体的数字说明了袁隆平 以及他的实验的价值。 4、写作特色 8 ①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 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 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杂交水稻大课题,又提出了通过“三 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著 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 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 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这些典型事例, 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②生动的细节描写。 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文中写文革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 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 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 下去”。这些细节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著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 勾勒出来。 ③用数字说话。 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杂交水稻对中国和 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 “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 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 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 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 三十。”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第三单元(议论文) 一、字词积累 (一)字形字音 派遣 qiǎn 以身殉职 xùn 纯粹 鄙薄 狭隘ài 热忱 费解 推敲 斟酌 恩惠 huì 契约 qì 悲天悯人 mǐn 卸却 xiè 循规蹈矩 裨益 bì 一劳永逸 (二)词语解释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义。 弄巧成拙:想要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约定俗成:之某件事情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于人们经过长时间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二、文学常识 (一)议论文常识 1、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 主张的一种问题。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任何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 论点的。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以 在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需要概括。 3、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指的是现实生活 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和各种统计数字等。 “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中列举典型而 9 充分的事例,那是最能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成语、名言、 警句或自然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公式等。事实论据主要是为论点提供事实上存在的依 据,从“实”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坚实的实际基础,令文章具体生动、切实可感。 而理论论据主要为论点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是从“虚”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理论 上的基础,令文章笔墨简洁,富有权威性。 4、论证的基本类型(即论证方式)是立论和驳论。 5、论证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6、常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作家作品 1、《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2、《谈语言》王力,语言学家 3、《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4、《懒惰的智慧》凯利,美国作家 三、课文要点 《纪念白求恩》 1、内容及主题 文章概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 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文章结构及分析 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 中心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分论点一: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分论点二: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分论点三: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抓住关键句归纳要点: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 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 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 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 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 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这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 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3、总结写作特点 A 叙议结合 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 简明、概括。而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 突出中心的作用。 (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 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 10 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救 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B 对比手法(对比论证) 以白求恩 “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对比; 以白求恩 “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对比; 以白求恩 “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对比。 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示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4、语言特色: (l)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 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 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 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 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 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谈语言》 1、内容及主题 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分论点一: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分论点二:书面 语应当是规范的。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 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三部分(6~12 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3、写作特色 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1、第 3 段: 本篇报道中的不准确的句子“故作姿态”;第 4 段:对“七月流火”的误用; 第5段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三个例子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2、第 6 段:发言与记录的区别;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第 9 段:对“不以为然”意 思的误解。三例子说明书面语应规范化。 (三)《最苦与最乐》 1、内容及主题 论点:“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文章及及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是 1、2 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 第二部分是第 3 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第三部分是 4、5 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 3、写作特色: A 运用多种不同的句式、多种论证方法互相结合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 11 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B 多种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四)《懒惰的智慧》 1、内容及主题 文章用一系列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 “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 2、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5 段)提出论点:(正是懒汉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并侧重论证没 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第一层:(1~3 段)用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论证。 第二层(4~5 段)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第二部分(6~7 段)论证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 (2)论据叙述新颖:我们常见的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一般比较简略,对所引事例的评述 也往往是用评论性语言。本文则不同,不给评述而评述尽在其中。 3、写作特色 A 对比论证 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懒惰者与勤快者的不同表现和结果的对比;懒惰者发明创造前后对文明 程度的不同影响的对比。 作用: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懒惰对于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懒惰的智慧的可贵,智 慧的懒惰的可行,就显而易见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B 语言生动形象、幽默传神、不乏机敏;如话家常、如说俏皮话、亲切动人。 第四单元(小说) 一、字词积累 (一)字形字音 着落 zhuó 棱角 léng 带挈 qiè 行事 háng 踹 chuài 绾 wǎn 星宿 xiù 招徕 lái 忌讳 贿赂 huìlù 噩耗è hào 尴尬 gān gà 诅咒 zǔ 倔强 jué jiàng 阿谀ē yú 豢养 huàn (二)成语解释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耿耿于怀:心事萦绕,不能忘怀。 茅塞顿开:原来心理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理解明白。 泰然处之:形容遇事镇定,毫不慌张。 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的样子。龙钟,行动不灵便的样子。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了解得非常详细。 鬼使神差:比喻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无动于衷:心理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二、文学常识 (一)文体知识 1、《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他记叙了北宋末年梁山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 的过程,表现了农民革命运动的浩大声势,描绘了“八方共城,异姓一家”的思想塑造了一 百单八条好汉的英雄形象,描绘了他们同封建统治者抗争的斗争精神和智慧才能,暴露了封 12 建统治阶级丑陋腐朽的本质,解释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反映农民 起义、农民战争的长篇小说。 2、《儒林外史》长篇讽刺小说,共 55 回,刻画了 100 多个人物,但并没有一个中心人物作 为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全书由一个中心,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 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的抨击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 政治的黑暗。 (二)作家作品 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2、《范进中举》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3、《选举风波》秦文君,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4、《山米与白鹤》贝特西·贝尔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 三、课文要点 (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1、内容及主题 选自《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文章通过鲁达救助 金氏父女脱险、拳打镇关西的情节,表现鲁达嫉恶如仇、扶危济困、重义轻财的侠义性格和 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性格特点,同时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2、情节分析 开端:(1~7 段)鲁达倾听金氏父女的控诉。 发展:(第 8~9 自然段)鲁达救助金氏父女逃出虎口。 高潮:(第 10~21 自然段)鲁达打死镇关西,伸张正义。 结局:鲁达弃官避祸。 3、鲁达的性格特点分析 A、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疾恶如仇。 鲁达这一性格是贯穿始终的。从他对待金家父女和郑屠的不同态度就可以充分看出。听了金 家父女的血泪控诉后,就非常同情关心他们,主动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而对 郑屠则怒不可遏,当即就要去打死他。后被劝阻。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鲁达来到郑屠肉铺, 当众戏弄郑屠,激他与自己斗打。在“拳打”时,对郑屠采取“应口”要打,“讨饶”也要 打的不调和态度,三拳便将他打死,为民除了害。鲁达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也无个 人恩怨,他的作为充分表现了他爱憎分明的立场,见义勇为的高贵品质和对受压迫者扶危济 困,对压迫者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B、慷慨大方,重义疏财。 了解了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后,虽然非亲非故,却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老盘缠让他们回东京。 当李忠不爽利地只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 C、率直粗犷,勇而有谋,胆大心细。 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一向暴躁的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约摸金公去得 远了,方才起身。”惩治郑屠,也不是一到就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以买肉为名, 当众戏弄郑屠,杀他的威风,造成口角斗殴的架势,激他与自己斗打。让郑屠手持剔骨尖刀 先动手,将他引到街上,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鲁达本意 是痛打惩治郑屠,不料失手打死,面对意外,他随机应变,遇险不惊,从容不退却。他假意 道:“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鲁达这些行为,充 分体现了他勇而有谋,胆大心细的性格。 D、鲁提辖性急如火,,如他听到金老父女哭诉之后,不能忍受,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从 文中也反映出他性急如火的缺点,如在酒楼听到隔壁哭声,“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 13 总之,鲁达长期闯荡江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慨。他拔刀助人,不避水 火;冲锋陷阵,不畏刀枪;抗暴除恶,舍生忘死。他相貌粗恶而心地善良,脾性急暴而用心 精微,力大艺高而处事谨慎。他是水浒英雄人物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位。 (二)《范进中举》 1、内容及主题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它以整个 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 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本文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对比,有力的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 罪恶,辛辣的讽刺了在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 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2、文章情节分析 第一部分(l~2 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 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 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 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第二层(6~10 段):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1~结束):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3、人物形象 范进的形象: 总体形象: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作者态度:嘲讽、批判、同情 性格特点: A、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醉心科举考试,虽屡试屡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 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丈人奚落,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 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B、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 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他也毫不 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C、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 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 骗他,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D、虚伪奸诈:从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范进假意推辞后又接 受他的东西,可看出范进为人的奸诈。 胡屠户的形象: 总体形象:身处社会底层,身份低微的小商人,市侩小人 作者态度:辛辣嘲讽 性格特点: A、说话方面: 庸俗势利:范进中举前潦倒穷困,胡屠户随意辱骂、挖苦、讽刺;提到“万贯家私”的张老 爷等,便说是“文曲星”下凡,“一个个方面大耳”。由此可见,他嫌贫爱富。 凶暴粗鄙:他听见范进想借盘费去考乡试,便又是辱骂,语气凶暴;提到范进的母亲时,又 14 骂她为“老不死的娘”,用语粗鄙,不堪入耳。 尖酸刻薄:他埋怨自己倒运,把女儿嫁给范进这“现世宝”; 诋毁范进的文才,中秀才, 全是考官施舍给他的,范进的相貌是“尖嘴猴腮”,语调尖酸刻薄。 自高自大:他认为范进得中秀才,是因为他积了德,他摆出长辈的架子,要教导范进做人的 道理,免他“惹人笑话”;范进中举后,他又称赞自己够眼光,“认得人”。 迷信无知:他认为中举的都是“文曲星”下凡,又说打了天上的星宿,会被发落十八层地狱; 别人嘲讽他,说他医好了女婿,便可提上第十七层地狱,他还沾沾自喜,信以为真。 B、动作方面: 粗鲁无礼: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大摇大摆地进他家里「道贺」,却又教训范进一顿,然后 “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举止粗鲁。 蛮横泼辣:范进向他借盘费,被他骂了个“狗血淋头”;范进中举后发了疯,他「一个嘴巴」 打晕范进,虽说是出于救人心切,却显露出他平日蛮横的本色。 趋炎附势:范进中了秀才,他只拿一副大肠和一瓶酒「道贺」,而范进中举后,他却备了七 八斤肉,四五千钱来道贺;范进清醒后回家,他一路低头替范进把滚皱了的衣裳后襟扯了几 十回,再度显出他的势利。 假心假意:在范进给他钱时,他口口声声说“不要”,而伸出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没有任何 退钱的意思。这就更突显出他的虚伪。 C、神态方面: 胡屠户知道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显出诧异的神色,感到十分可惜,慨叹范进没有福气,可 见他只关心名利;别人叫他打醒范进,他面有难色,说不敢打天上的星宿,反映出他的迷信; 后来他摆出原本凶恶的模样,打了范进一巴掌,又表现出他的粗鲁。 众邻居的形象: 总体形象:趋炎附势 作者态度:批判 性格特点: 麻木冷漠:在范进疯了,众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位邻居说便立即说出自己的意见,让 屠户给范进一巴掌。看出他对人冷漠。而对范进这种因为中举为狂喜到发疯的人,早已司空 见惯,发生这事已不足为奇,他们已麻木了。 尖酸刻薄:胡屠户不敢打疯了的范进,说是天上的神仙,打不得。而此时某一个“尖酸人” 说他平时杀猪,不知道要被打几千铁棍,而今一百棍又算得了甚么,看似劝说屠户挽救范进, 实际是对范进一家极端的讽刺。 以张乡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 总体形象:道貌岸然之辈 作者态度:厌恶批判 性格特点: 虚伪:张乡绅来恭贺范进中举时,不断说客套话,还给范进送银子,实际是为了拉拢和范进 的关系。 势利:范进没中举之前,他家人“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没人过问。范进中举后,才 过了多久,张乡绅便得知了消息,火速赶来套关系,又送房子又送银两。 4、写作特色 ①运用夸张和对比刻画胡屠户和范进: A、胡屠户每天杀猪,应该胆色过人,可是当众人叫他打醒中举后起急发疯的范进时,他竟 然感到为难,并胆怯起来,怕会下地狱,后来在众人强推之下,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 壮胆;打了范进一记耳光之后,竟觉得那只手隐隐作痛,而且不能把手掌弯过来。这些描写, 15 寓讽刺于夸张,可谓穷神尽相,把胡屠户迷信无知的性格表露无遗。 B、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作者运用对比的刻画,揭示胡屠户的市侩 无耻,趋炎附势。 C、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的 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范 进 20 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 35 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候只有,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有怎能 不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事,而挨巴掌却是耻辱,荣而后辱,是作者有意 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②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 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课文的讽刺手法有: A、夸张手法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 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范 进 20 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 35 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 不惊喜得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 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B、对比手法 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 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C、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例如,写范进的疯态: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 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 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夙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 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 是强烈的讽刺。 又如,写胡屠户的贪婪相: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 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 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 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 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三)《选举风波》 1、内容及主题 写一群中学生的成长经历,小说想告诉读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不总是晴 空万里,不总是一帆风顺,但不管头顶的是怎样的天空,面临的是怎样的航程,你都要勇敢 地往前走。 2、故事情节分析 第一阶段,主要事件是选举学生会干部,由于同学们对候选人不熟悉,把任务交给班委会。 鲁智胜为了让自己的堂姐鲁艳青当选,竟请班委们吃巧克力,结果事与愿违,鲁艳青却因此 16 而落选。 第二阶段,主要事件是:墙外的噪音使同学们无法安心上课,关键时刻鲁艳青挺身而出,呼 吁尽快搬走售货铺,最终将此事办成 第三阶段,主要情节是林武翔被砸伤,贾里等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了受人指责的“罪魁祸首”。 第四阶段,故事的结局。贾里得到爸爸的鼓励,终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在大家的资 助下,林武翔康复了,班上开了庆祝会。这场风波,使贾里重新认识了鲁艳青,但却没机会 弥补自己当初的过失。 3、人物性格特点 鲁艳青 在课文中出场不多,但却是一个十分有亮点的人物。她非常有责任感,很热心,也很有魄力。 当噪音干扰了同学们上课而且迟迟不能解决时,她挺身而出,大声呼吁,终于把问题解决了。 她不因为自己落选而闹情绪,还批评鲁智胜为她助选,她不计前嫌,亲热地称呼贾里为“校 友”,还主动帮助贾里他们解决难题。鲁艳青是当代中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贾里 一个聪明、活泼、热情的中学生,作为班干部,他做事认真负责任,墙外售货铺噪音干扰课 堂,他是最积极想办法解决的人。他有正义感,看不惯鲁智胜为堂姐助选,他敢于批评只知 出风头,不为学生办实事的学生会主席。他也敢于负责,林武翔被砸后,他十分自责,还和 鲁智胜自告奋勇去照顾林武翔,还和班委会一起倡议大家捐款资助林武翔。一系列事件的发 生,使贾里由幼稚走向成熟,逐渐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四)《山米与白鹤》 1、内容及主题 作品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外祖父对动物的挚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山米, 使他由无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满爱心,跨入人生的一个新高度。他终于懂得了如何去 爱别人,爱小动物,爱生命,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小说想告诉人们的就是:“爱不仅使 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贴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互沟通。” 2、故事情节分析 第一部分写的是“出逃”。 山米被父母留在外祖父家。山米因此而迁怒外祖父,并不顾一切地去追自己的父母。此时的 山米因“父母无精力管他”而显得无拘无束,十分任性和倔强。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写“捉鹤”。 起初,山米并不在意白鹤的死活,甚至希望它死掉,还用石头砸它,遭到外祖父的怒斥。后 来逐渐缓和情绪,帮外祖父抓到了鹤。返回途中,外祖父细述养鸟的感受,引起了山米的共 鸣。这是山米情感发生变化的开始。 第三部分 “喂鹤”。 外祖父精心地照顾伤鹤,向山米讲述生命的可贵,山米开始理解外祖父并真正喜欢和关心起 白鹤来。第二天,他和外祖父一起帮助白鹤捕食,在这期间,他更加理解外祖父,渴望能得 到外祖父的谅解,他深深地爱上了外祖父。至此,山米的人生完成了一次飞跃。 3、人物性格 小说中的外祖父也是一个性格鲜明的形象。他已经老态龙钟,连女儿都记不清了,但他却能 从上千只的鸟中认出自己养过的那一只,他家里没有像样的房子,家具破旧不堪,却养着许 多小动物。他看见这些动物就兴奋、激动,而显得年轻了许多。他常收养受伤的鸟,等鸟养 好伤后就放它们飞走。他爱那些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他为它们喜,为它们悲。他不光爱 鸟,爱动物,也爱一切生命,爱自然,他也希望别人学会爱,爱别人,爱一切值得爱的事物。 他言传身教,终于感化了山米,让一个无知任性、漠视一切的孩子变得充满爱心。他是一个 17 善良而又倔强的老人。 第五单元(说明文) 一、字词积累 (一)字形字音 充沛 pèi 灼伤 zhuó 分泌 mì 花卉 huì 虞(yú)美人 裸 luǒ 萼è 濒临bīn 栖息qī 灰烬jìn 摄取shè 海藻 白垩纪è 几乎 jī 光纤 xiān 趋势 qū 芯片 xīn 挠头 ná 聘用(pìn) 着眼点 zhuó 弥补 mí 胆怯 qiè 意味深长 (二)成语解释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归根到底(也可作归根结蒂、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 与日俱增:都、全。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按部就班:形容做事按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 二、文学常识 (一)说明文知识: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 形状、构造、类型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2、要明确本文的说明的对象。 3、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4、说明文的分类: 语言:生动说明文 平实说明文 内容: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5、常见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6、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7、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 (二)作者作品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注明生物科普作家。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三、课文要点 (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内容及主题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课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 说明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作用的结果。本文 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说明得既具体又明晰。在主体部分作者从花儿 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儿为 什么这样红“做科学说明。这六个方面按照由主到次,从内(自身条件)到外(外部因素) 的顺序(逻辑顺序)排列,分两层进行说明。 2、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 l 段):提出说明中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部分(第 2~10 段):从不同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作者分别从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以设问句领起,紧接着用一句话 总括,然后再具体说明。这六个方面是按由主到次,由花儿的自身条件到外部因素的顺序排 列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8 第一层(第 2~7 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是由它内部的种种条件和因素决定的,而首要的因 素是“物质基础”。 第二层(第 8~10 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外在原因。 第三部分(第 1l 段):概括花红的原因,总结全文。 3、说明方法的运用 A、举例子、分类别:例如牡丹,又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 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 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 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楼子、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 墨紫、黄 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 举例子的句子还有很多…… B、列数字、举例子: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 工栽培的历史仅二 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分析:运用三种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花红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 显著成果。 C、作比较、分类别: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接的,长波一端是黄、橙、红,短波一端是青、 蓝、紫。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 波一段发展,由黄而橙,由橙而红;向短 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的花最鲜艳,最耀眼,可以说在进化过程中是最成功的。 分析:说明红花是进化过程中的佼佼者。 4、课文标题借用了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为题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三方面 的作用:一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 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每一方 面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 5、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A、红色的花最鲜艳,最耀眼,可以说在进化途程中是最成功的。 明确:三个程度副词“最”字强调了红花颜色鲜艳、耀眼和成功的程度。 B、例如牡丹,……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 世纪)那一 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等不同的姿态。 作用:“只有”强调仅限于粉红这个品种。“仅”字极言时间之短,说明人工选择加快了花 红的进程。“就”字,强调人工栽培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多姿多彩不同形态的花朵。 C、第四段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 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引起花色的变色;“特殊”修饰“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 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等等。 (二)《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 1、内容及主题 课文以大量数据说明,雨林的毁灭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命 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进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解、洪水泛滥 等一系列灾难。全文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说明得事理更严密、 更科学。本文更为突出的是列数字还与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结合使用,这样就将事理 说明得更清楚、明白、透彻了。 2、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 1 段):雨林正以每分钟 27 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二部分(第 2~5 段):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部分(第 6~10 段):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部分(第 11~13 段)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人类可能经历第 19 6 次大规模灭绝。 3、写作特色 A、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说明的事理更严密、更科学。本文更为突出的是列数字与作比较。举例 子等说明方法结合使用,这样就将事理说得更清楚、明白、透彻了。如文章第一句“雨林以 每分钟 27 万平方米(相当于 38 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为使读者对 27 万平方 米有个形象的概念,即在括号中以“相当于 38 个足球场”作比较,给人直观、形象和深刻 的感受。类似的例子,在文中不少。数字说明分为确数说明与约数说明。数字说明要准确, 但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精确表达时,可以用“大约”“左右”“估计”等约数,力求近似。 如,前例中的“38 个”,再如,“据估计,需毁掉 6 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 100 克汉 堡包”,也是用约数反而体现客观、准确的例子。 B、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束部分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其 议论尤为巧妙,是分别引用了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话作议论。如第一段末句:斯科特警告说: “如果雨林按照这种速度减少,到本世纪末,大部分雨林都将消失。”这里的引用为文章展 开说明雨林的消失将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作了铺垫。最后一段引用伟大的自然主义者、探索家 意味深长的话作总结性的议论,则更具警示、警告作用。这样的议论,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 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1、内容及主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科学地说明了海藻和海洋丰富的 浮游生物以及众多的鱼虾等,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潜力巨大, 可以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 2、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 1~2 段)指出广阔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部分(第 3~6 段)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第一层(第 3 段)总说。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但这粮仓的粮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 第二层(第 4~6 段)分说。逐一说明粮仓中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和鱼虾。 第三部分(第 7 段)总结全文的说明,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3、写作特色 A、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 第一部分(第 1~2 段)和最后一段,就运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如,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议 论,它清楚地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 希望所在。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重视,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再如, 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所述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人们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 仓。这议论性的结论照应了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 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 B、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 3~6 段)具体阐释为什么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总说部分(第 3 段)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这类 “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分说部分(第 4~6 段)第 4 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 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 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一公顷水面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 40 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作比较,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第 5 段主要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相结 20 合的说明方法强调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也是人类丰富的“食品”源。第 6 段举了南极磷虾 的例子,列数字说明磷虾产量高,再将其与全世界的捕鱼量作比较,说明磷虾资源的丰富。 C、巧妙过渡衔接 : 段与段之间过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时一两个字便使上下文连接得天衣无缝。如:第 2 段,首 句总结第一段内容,第二句“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样”指代首句,即把文章转 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第 3 段首句“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 上的粮食”承上转入介绍文中特指的“粮食”。第 4 段首句“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 并不陌生”,承上所举例子导入详细介绍藻类。第 5 段首句“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 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中,“除海藻类”承上文,后面一句则揭示本段主要介绍“浮游生 物”。第 6 段首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用“至于”更换话题, 转入详细介绍“鱼虾”。末段则以“综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阐释,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 本文所要说的事理。 (四)《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1、内容及主旨 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 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2、文章结构 回顾过去: 第一部分(1~9)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一层(1~2)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3~9)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展望未来: 第二部分(10~17)循因推测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 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第一层(10~13)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14~17)分析说明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第六单元(文言文) 一、字词积累 佁然不动 yǐ 俶尔 chù 犬牙差互 cī 风翳净尽 yì 攀跻 jī 宫廨 xiè 浅阜 fù 朔方 shuò 庑门 wǔ 攀蹑 niè 槎枒 cháyā 连袂 mèi 不啻 chì 廿 niàn 鹄 hú 鬣 liè 罍 léi 蹇 jiǎn 倩 qiàn 浃 jiā 乍 zhà 靧 huì 曝 pù 呷 xiā 二、文学知识 (一)文体知识: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 的文章,以描绘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 的感受。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二)作家作品 1、《小石潭记》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永州八记”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抒胸中愤郁的散文。《小石潭记》是第四篇。 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书 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游恒山记》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恒山,人称北 21 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 4、《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1568~1610 年),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 省)人。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 三、课文要点 (一)《 小石潭记》 1、内容及主题 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抒发作者在寂寞 处境中悲凉、凄怆和被贬失意的孤寂凄凉的情感。 2、结构分析 第一段:叙写寻潭的过程,概写石潭的全貌。(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 第二段:写潭水与游鱼。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第四段:写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记同游者。 文章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流动,一条是游踪,一条是视线。描绘小石潭石底、水 清、源深、境寂,凄寒幽怆的气氛,书法了作者被贬的忧伤、愤懑之情。 3、字词解释 ①词性活用 A、方位名词作状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日光下澈 下:向下 下见小潭 下:向下 潭西南而望 西南:向西南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俶尔远逝 远:向远处 B、名词用作状语 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像蛇(爬行)那样 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C、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凄:使…凄凉 寒:使…感到寒冷 D、意动用法 心乐之 乐:感到快乐 E、名词作动词 隶而从者 隶:跟着。 ②一词多义 乐 心乐之(感到快乐)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 不可久居(能) 明灭可见 可以 清 水尤清冽(清凉) 环 如鸣佩环(玉环) 以其境过清(凄清)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自) 以 以其境过清(因为) 隶而从者(跟从)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全石以为底(用来) 而 记之而去(表顺承关系) 差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隶而从者(表并列关系 )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潭西南而望(连词) ③古今异义 A、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22 B、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重点句子翻译 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 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溪身)像蛇那样蜿蜒弯曲,时隐时现。 5、写作特色 ①移步换景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 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 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而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 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 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③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 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④动静结合,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 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 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 物的特征。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一贬就是十年,心中愤懑难平,因 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 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二)《记承天寺夜游》 1、内容及主题 作者以是一般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 我派遣的特殊心境。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第二部分,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惋惜无人赏月。 3、重点字词 月色入户: 窗户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原来 4、重点句子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尔。”这最后一句话是全文的点睛和升华之 23 笔,包含了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这句话至少有两层含义:一 食针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 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自己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 抱怨。是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宁静悠 闲、清丽淡雅…… 5、写作特色 ①多种表达方式互相结合 “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叙述 “……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议论 (三)《游恒山记》 1、内容及主题 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 勇于踏勘的实践精神 2、结构分析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重点字词 ①一词多义 北 故树皆在北 (北:名词。) 北瞰隔山一重(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上 循崖乘峭而上(上:动词,有低处到高处。) 上负绝壁(上:名词,上面。) 翳 杂树阴翳(翳:遮蔽。) 风翳净尽(翳:云雾。) ②词类活用 松影筛阴:筛,动词用作形容词,像过筛一样。 倚而室之:室,名词用作动词,构成一间屋子。 台中像群仙(像:名词作动词,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至此则合抱参天..(参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参天大树。) 循崖乘峭.而上(峭: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形容词用作名词。) 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室:屋子,这里是改成一间屋子的意思。名词用作动词。) ③ 古今异义 浑源州城一方(一方:一座城。今常指处于对立面,或一个矛盾体中的一方。) ④ 特殊句式 A.判断句:即飞石窟也。“……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 B.宾语前置 例句: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宾语“虎风口之松柏”前置。译文:比虎风口的松 柏大不止百倍啊。 24 C.状语后置 例句:有一人飘摇于上。 状语“于上”后置。 译文: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 D.定语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语“一重”后置。 译文:向北远看,隔着一重山。 (四)《满井游记》 1、内容及主题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 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2、文章结构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3、重要字词 ①通假字、古今字 能不以游堕事:堕事,误事;堕(huī),坏,耽误,现多写作“隳”。 ②一词多义 乍 波色乍明(初,始。) 始 冰皮始解(开始)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忽然) 始知郊田之外(才) 未始无春(未必) 余之游将自此始(开始) ③词性活用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④其他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借代手法之各种鱼鸟。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4、分析本文比喻句 ①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春游的欢快的心情。 ②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作者由春风泛起河里的层层“鳞 浪”,很自然地联想到新打开的一面亮晶晶的镜子,准确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河水“清澈” 的特点。波光与镜光都给人以冷的感觉,“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又极为贴切地写出了早春水 冷的特点。极为准确地描写了二月春水特有的形态、颜色和温度。 ③如倩女之靧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山峦被融化的积雪洗得干干净 净,就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洗过髻鬟一样。这个比喻不仅写出积雪消融,山峦转翠, 青山显得格外清新,分外娇艳的特点,同时还极富美感,充满神韵,表现了青春的活力,真 是形神兼备。 ④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早春二月,麦苗约寸许,又时时在拔节,就像兽身上不时生 长着浅浅的鬣毛。这个比喻联想奇特,不仅写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春 天是生长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25 5、《满井游记》写景的方法莫过于抓住景物特点着笔,写河水“始解”,其波光“乍明”, 就像镜子“亲开”,其光泽“乍出匣”;写山峦“为晴雪所洗”,像美女刚刚洗过脸、梳过 发一样;“柔梢”、“寸许”等等,都是抓住早春特征来写的。而在“余寒”、“稍和”上 做文章,为的暗示自己的心迹。但作者写作此文,并不停留在景色的描绘上,而是由此深入 下去,追寻一种哲理的启示。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总觉得“余寒 犹厉”,是因为自己“局促于一室之内”;出游郊外满眼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始知郊田 之外未始无春”。这个发现是思想境界的升华,它启示了这样一个哲理:美是客观存在的, 但人们常常由于受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一个人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 个窄小的范围里,而应当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五)《诗词五首》 1、文学常识 ①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安史之乱时期,杜甫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 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 的美称,杜甫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②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③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 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 60 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 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 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4、范仲淹(989~1052 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诗歌及主题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诗人杜甫)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 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 ②《过故人庄》(唐代诗人孟浩然),叙述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描绘了 恬静的田园生活,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也流露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③《游山西村》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④《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北宋范仲淹)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 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生活。 ⑤《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北宋苏轼) 3、名句品读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忧国忧民的情思,诗中发出了“安得广 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 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 悔的决心的两句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②《过故人庄》中描绘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 边合,青山郭外斜。 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③陆游的《游山西村》: 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 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④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 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⑤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其中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 神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 26 态度。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第七单元(文言文) 一、字词积累 畎亩 quǎn 傅说 yuè 胶鬲 gé 刈 yì 荷箪 hè dān 饷田 xiǎng 灼 zhuó 秉 bǐng 分赉 lài 杳无音信 yǎo 折戟 jǐ 踌躇 chóu chú 二、文学知识 (一)文体知识: (二)作家作品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孟子》为孟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著,记录记录 孟子言论、活动的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 尊为“亚圣”。,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宣 扬 “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 2、《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 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前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 晋,陈寿。 3、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著有短篇 小说集《聊斋志异》。 三、课文要点 (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内容及主题 文章首先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最初或为农夫、或为工匠、或为商贩、或为囚徒、或为隐士、或为奴隶。他们都从逆境中走 了出来,成就了大功业,成为了圣君贤臣。然后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这样的观点:古 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 意志增加才干。接着谈人(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 对上述观点的进一步阐发:一个人(当时主要是指统治者)。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 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知道自己国家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 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 亡。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耽于安 逸享乐。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2、结构分析 第一段,列举六个历史实例,引出下文的议论。 第二段,概括前文内容,从理论上证明“生于忧患”。 第三段,由个人而延及国家,论证了“死于安乐”。 第四段,得出结论,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先举事例,从个别事例归纳到一般的原则,然后加以论证,最后归纳中心论点。 论证时,先从思想、身体、生活、行为四个方面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论证“生于忧患”又是全文的重点。最后对上面加以归纳,得出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了我们人才要经过艰难磨砺才能造就,我们应该明白艰难磨砺 的益处。 27 3、字词解释 ①词性活用 A、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使动用法(“劳,饿,空乏,拂,乱,动,忍”用法一样) B、人恒过 过,犯过错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一词多义 A、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B、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C、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D、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发于声(表现) 法家拂士(贤士) E、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 法家拂士(辅佐、辅弼) ③古今异义 A、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 B、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结果的连词) ④通假 A、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阻塞 C、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 D、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这里用作使动,使(性情)变得坚韧 4、重点句子翻译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B、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写作特色 A、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 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 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B、这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 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 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 感。 C 、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二)《曹刿论战》 1、内容及主题 记录了长勺之战的史实。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文中点明曹刿入见庄公原因的词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说明有利于反攻时机的词语:彼 竭我盈。说明有利于追击时机的词语:辙乱旗靡。 2、结构分析 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 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 28 经过。 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 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3、重要字词 字词学习: ①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A、肉食者鄙 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鄙,品德低劣。 B、小大之狱 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看管犯人的地方。 C、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D、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或损失利益。 E、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表示允许 F、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表重复。 ②一词多义 A、以:何以战(凭) B、信:小信未孚(信用)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诚实) 必以情(按照) C、从:民弗从也(服从) D、故:公问其故(原因) 战则请从(跟从) 故克之(所以) ③词性活用 A、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名词活用为动词。 B、 一鼓作气,鼓:擂鼓,名次活用为动词 ④特殊句式 A、宾语前置 何以战? B、介词结构后置 战于长勺 ⑤典故成语 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⑥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彼竭我盈,故克之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三)《干将莫邪》 1、内容及主题 这篇课文记叙了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后其子赤为父报仇巧遇侠客 英雄,用计杀死楚王的故事。 2、结构分析 第一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成宝剑,干将反招杀身之祸;干将临死遗 嘱尚未出世的儿子为他报仇。第二、三自然段交代故事的发展:干将的儿子赤长大后寻得父 亲的宝剑,昼夜不忘为父报仇;楚王悬赏杀赤,赤躲进山中,遇到愿替他报仇的侠客,当即 自刎,把自己的头和宝剑交给侠客。第四段交代故事的结局:侠客不负重托,多方设计,豁 出性命杀死楚王。故事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表现手法富于浪漫色彩。 29 3、重要字词 ① 使相之(仔细察看) ② 比后壮(等到)(成年) ③ 亡去(逃亡) ④ 行歌(从事) ⑤ 奉之(进献) ⑥ 汤镬(开水、热水) ⑦ 王如其言(按照) (二)《崂山道士》 1、内容及主题 课文讲述了一个叫王七的人到劳山拜师学道,由于不愿吃苦,最终学无所成的故事。这个带 有喜剧色彩的故事,表明好逸恶劳、动机不纯、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只有 不畏艰辛才可能取得成就。 2、结构分析(略) 3、重要字词 ① 词类活用: 请师之(拜…为师) 月光辉室(照耀) 诸门人环听奔走(环绕) ② 乃: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于是,就) 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于是,就) 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却 ) 乃以著掷月中(于是,就) (五)《诗词五首》 1、文学常识 ①《观刈麦》白居易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其诗以通俗浅显著称。 ②《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爱国诗人,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 ③《已亥杂诗》龚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④《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代散曲家。 2、诗歌及主题 ①《观刈麦》 白居易早期一首著名讽喻诗。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 写,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无助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同情。 ②《赤壁》: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 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③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描述了诗人一生抗元的英勇经历和甘愿为国献身 的志向,全诗表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他为祖国为民 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 ④《已亥杂诗》表达诗人部位挫折、不甘沉沦的性格及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以落花用来比 喻辞官归隐的自己,表现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的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 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⑤这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是散曲中的小令。“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这 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 3、名句品读 ①“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矛盾 心理。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30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③颔联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 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 况的危苦。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 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⑤《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