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 一 单 元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 中国古代三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原始群居到氏族公社(距今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奴隶社会: ①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前2070—前1600年) ②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前1600—前1046年) ③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前1046—前771年) ④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前771—前476年) 封建社会: ①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前475—前221年) ②秦汉:封建社会的发展(前221—220年)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220—589年) ④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581—907年) ⑤五代辽宋夏金元:再分裂与进一步融合(907—1368年) ⑥明清:封建社会的衰落(1368—1840年)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①王位世袭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④礼乐制度 ②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①君主专制(君权与相权) 两大体系 整体感知 第 1 讲 夏 、 商 、 西 周 的 政 治 制 度 1. 西 周 的 分 封 制 2. 西 周 的 宗 法 制 3.中 国 古 代 早 期 政 治 制 度 的 特 点 考 点 总 结 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夏商)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根源) 2、王位世袭制特点: ①、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②、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真题演练 据学者考据,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 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根源) 2、王位世袭制特点: ①、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②、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3、王权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用神权强化王权) 4、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度 中央:相、卿士 地方:侯、伯 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夏商)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 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对象 义务 权利 等级 关系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等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权力分配制度 探究一: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 史料一: 指出图示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在数 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这 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 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 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 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探究一: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 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 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史料二: 史料二体现了分封制下的什么特征? 等级森严 探究一: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 史料三: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 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 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史料三,分析周王室在原有的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 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 探究一: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 特点: 1、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明确周天子权力与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加强了中央与地 方的纵向联系。 4、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与诸侯国的横向联系。 探究一: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 积极影响:1、巩固王权,加强统治; 2、开发边疆,稳定秩序; 3、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消极影响:1、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 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 2、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探究一: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 思考:分封制遭到破坏的原因?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周)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之。……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子)射(周)王中 肩,” ——《左传·桓公五年》 (楚庄王)八年,……遂至洛,观兵於周郊。……楚王问鼎小大轻重,(王孙满) 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 满曰:“……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 归。 ——《史记·楚世家》 1、诸侯国实力日益强大,周王室衰微,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探究一: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 知识延伸: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 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 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 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 真题演练 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 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A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 2.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 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 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真题演练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 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 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 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C 真题演练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西周) 目的 含义 内容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的矛盾。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权力继承制度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西周) 探究二: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材料一: 汉画像砖周公辅佐成王图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等级社会。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西周) 探究二: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 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袱 (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宁, 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思考:材料二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三思立,庙不袱姑”的现象?依据 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核心问题:最高统治权继承问题 原因: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武则天与武三思 是姑侄关系,并非母子关系,因而按宗法制度, 武三思即便成为皇帝也是“庙不袱姑” 因素: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 政治、礼乐制度等。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西周) 探究二: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1、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3、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传宗接代观念,重男轻女思想; 2、等级观念严重; 3、宗族派别观念严重,容易产生家族本位、人情关系和任 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违背,影响国家的 政治建设。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西周) 思考: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关系。 宗法制是“里”,是“核心”; 2、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 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 宗法制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西周) 真题演练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天子、诸侯虽无大宗之名,而 有大宗之实”。其意在强调 (    ) A.   天子是天下之大宗   B.   诸侯在本国则为大宗 C.   天子诸侯均行宗法 D.   诸侯冲击天子之地位 C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西周) 真题演练 2.古语云:“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这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 各个方面。对于宗法制理解正确的是 (    ) A.成功维护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B.与分封制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C.表现了传统政治中较高理性的成分 D.按照地域远近来区分亲疏关系 C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西周) 真题演练 3. 西周以前,贵族社会流行多妻婚姻;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 一妻多妾制取代。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    ) A.强化周天子的权威 B.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 C.降低了女性的地位 D.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B 【拓展延伸】礼乐制度 史料一: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 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 八蛮,南门外。 史料二: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 “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 池》”。(《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 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 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 ——权力认同制度 【拓展延伸】礼乐制度 目的: 内容: 实质: 作用: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什么关系?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血缘纽带 政治表现 维 护 工 具 维 护工 具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2、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等级森严的序列。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真题演练 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 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 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B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真题演练 2.《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 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 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真题演练 3.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 “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 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C 第 2 讲 从 贵 族 政 治 向 官 僚 政 治 的 转 变 — — 秦 朝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形 成 1. 皇 帝 制 度 、 中 央 官 制 2. 郡 县 制 3.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影 响 考 点 总 结 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 一种决策方式,其特征是个人的独断专裁,集国家 最高权力于一身,体现的是君臣关系。 中央集权: 一种政权组织形式,相对于地方分权来说的, 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二者联系: ①、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 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③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 实行君主专制。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一、政治前提 1、条件: 2、过程: ——秦的统一 ①商鞅变法使秦国政治、经济、军事日益强大; ②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③战国兼并战争造成局部统一; ④人民渴望统一; ⑤民族的初步融合。 (物质基础) (个人因素) (政治基础) (群众基础) (民族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 集权的封建王朝。 3、意义:①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③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的创立 (1)名称由来: 为彰显自己的功德,把三皇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 称“始皇帝”,命令为“制”或“诏”,所用玉印称“玺” 史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料二:“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 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料三:“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权至上(核心)、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特征: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机构 三公 丞相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虚职)。 诸卿(九卿) 分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2)特点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外督部刺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太尉:掌武事 奉常:掌宗庙礼仪。——皇家文化部部长 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中南海保镖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皇家警卫部队司令 太仆:掌舆马。——皇家后勤装备保障部部长 宗正:掌亲属。——管理皇亲国戚 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皇家采购部部长 三公 诸卿 百 官 公 卿 表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2)特点 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②官员由皇帝任免,职位不能世袭; ③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征,“国”与“家”同治; ④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作用 加强了君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 3、地方制度——郡县制 (1)内容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有皇帝直接任免。 行政区划 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地方官制 郡守: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令:县的长官。 (2)特点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 3、地方制度——郡县制 (3)作用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②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 探究一:分封制与郡县制 史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 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 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 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 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 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 探究一:分封制与郡县制 史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 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 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 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史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史料二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 想主张? 地方权力过大;君主专制。 提出“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 3、地方制度——郡县制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不 同 点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爵位、土地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官位概不世袭 地方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封地内 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辖区内是行使行政 权,无土地管理权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影响 初期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后期 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共 同 点 (1)都是为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3)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探究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权 威”是什么?导致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的根源是什么? “主宰”“权威”:皇帝 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和脆弱性。 史料二: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 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 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史料二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怎样的特点?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再是世卿世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探究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 史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 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 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 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一》 根据史料三,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 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看法: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为 历朝所沿用。 探究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经济上: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 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上:法家的集权理论的影响。 探究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 2、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设郡县,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4)人治色彩浓厚。 (5)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6)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7)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 探究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 3、影响: 积极影响:①、使秦朝国力增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消极影响: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给社会 发展造成极大破坏。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 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 不断加强。 探究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 1.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仅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还有许多原六国的 贵族、官吏、豪强投身其中,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成为起义的领导者。在六 国故土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楚、赵、齐等国名称。这反映出( ) A.人们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秦朝统一时机尚不成熟 C.郡县制不利于巩固统一 D.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课后巩固 D 2.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 ) 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 B.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 D.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 课后巩固 B 3.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 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 的直道。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驰道的修建 ( ) A.促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导致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 课后巩固 B 4.《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溢为 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 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 为二等。”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 三等币制。这表明( ) A.《汉书》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 B.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 C.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 D.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 课后巩固 B 5.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 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 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 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 课后巩固 A 6.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历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把 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部族人物,大量追本于黄帝,构成自黄帝以来世 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种书写倾向表明( ) A.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B.史籍记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C.华夏统一意识逐渐形成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课后巩固 C 7.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 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 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 )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课后巩固 D 8.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 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 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 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主要表明( ) A.统治疆域的扩大 B.北方经济的衰落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政区细化的趋势 课后巩固 C 第 3 讲 从 汉 至 元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变 1.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演变 2.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3.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考 点 总 结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西汉——郡国并行制 (1)问题: 西汉初郡国并行图 封国有时与中央对抗,削 弱中央集权。 (2)解决措施: ①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概念解析 “推恩令”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 为列侯,由郡统辖。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西汉——郡国并行制 (1)问题: 西汉初郡国并行图 封国有时与中央对抗,削 弱中央集权。 (2)解决措施: ①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 权得到加强。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唐朝——藩镇割据 (1)问题: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 (2)影响: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思考:“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 代十国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的共同问 题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宋朝 (1)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2)措施: 军事:收精兵 行政:削实权 财政:控财权 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设转运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宋朝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影响: 积极: 消极: 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元朝——行省制度 概念解析 最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是中书省的分支,行省长官挂中书宰执 的头衔。后固定为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成为中书省的下属,受中书省 节制,但同时还是具有中书省分支的机构性质。所以说,行省的性质具 有二元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疆域空前扩大。(1)背景: 元朝疆域图 (2)机构设置: 地方设行省,行省下分设路、府、 州、县 中央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宣政院(管理西藏及宗教事务)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元朝——行省制度 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3)行省权力: 元朝疆域图 (4)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 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 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朝代   地方管理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秦 汉初 汉武帝 唐 宋 元 小结: 中央集权发展——地方制度演变 郡县制 郡国并行 加强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弱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 掌控赋税 加强;三冗 ;积贫积弱 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革 ,省制开端 推恩令 加强 削弱 趋势: 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 不断削弱 探究一: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① ② ③ ④ 根据史料一,分别指出图①②③④分别是哪种地方行政制度?各有 何特点?图①—④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①西周分封制;特点:受封地有很大的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②秦朝郡县制;特点: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西汉初郡国并行制;特点:兼有封国制和郡县制,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 受到威胁。 ④元朝行省制;特点:行省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趋势: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探究一: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二反映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的什么特点? 史料二: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 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 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 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元)脱脱等《宋史》 知府总理郡政,但受通判制约。通判是知府的副手,可以监督知 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反映了宋代通过地方分权而强化了中央集权。 探究一: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据史料三可知,元代行省与中央政府关系如何?有何意义? 史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 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 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探究一: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探究一: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1)演变过程上,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 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 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影响: 探究一: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封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 的发展。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 自主权,也难以发挥作用。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汉朝——内(中)外朝制度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1)调整原因: (2)运作程序: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内朝(中朝) 皇 帝 九 卿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外朝(外廷) (3)影响: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 强皇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 书 尚 书 门 下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决 策 审 议 执 行 (1)机构设置: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运作程序: 中书——门下——尚书——六部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唐朝——三省六部制 (1)机构设置: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运作程序: 中书——门下——尚书——六部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探究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 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 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史料一: 史料一中的“违制”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什么? 诏令须由政事堂决议的制度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探究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 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 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 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史料二: 据史料一、二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并作出评价。 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探究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 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 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 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史料二: 据史料一、二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并作出评价 积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消极: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探究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相权三分。三省相互制约,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1、特点: (2)职权分明。一切政令从起草、审核、执行,都经由三省。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权力机构权力,互相牵制。 (4)节制君权。皇帝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实行,以相权节制 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探究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2、评价: (2)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 (3)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和对权力的有效监督。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4、宋朝——增设机构分割相权 (1)措施: ①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 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和财权。 皇 帝 (分割行政权) (分割军权) (分割财权)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枢密使 同中书门下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副相) 三司使(计相) 二府 三 司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4、宋朝——增设机构分割相权 (2)影响: 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 总揽大权。 皇 帝 (分割行政权) (分割军权) (分割财权)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枢密使 同中书门下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副相) 三司使(计相) 二府 三 司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5、元朝——相权反弹 (1)机构: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 使相权,位高权重。 相权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 右皇位的继承。 (2)结果: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小结: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朝代 措 施 影 响 汉 隋唐 北宋 元 中(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 司使分割相权。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 一分为二 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 相权反弹 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趋势:皇权 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 弱。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察举制 品行 举荐 九品中正制 门第 评定授官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探究三: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 英雄,入吾毂中矣。” 材料二: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 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①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积极作用: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探究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评价 材料一: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 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 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材料一反映了哪种选官制度?有何弊端? 制度:察举制 弊端:贵族干涉和控制人才选拔。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 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俟,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 灼传》 材料二反映了哪种选官制度?有何弊端? 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 探究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评价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 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 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 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 化概论》 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及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 鉴价值。 创新之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平公正。 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探究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评价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演变 世袭制 (夏商周) 军功爵制 (秦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至明清) 血缘等级 军功 品德 门第 才学 探究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评价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2、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由地方收归中央,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探究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评价 (5)封建社会后期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扼杀人才。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3、评价 (1)地位: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作用: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后期,逐渐影 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3)选官标准和方式:经历了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 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选拔程序:汉代主要由地方选拔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 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 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 探究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评价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一)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1)皇帝不断通过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探究五:综合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走向成熟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探究五:综合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走向成熟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 同 相 同 奴隶社会(西周) 春秋战国至元建立前 元朝 诸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 位世袭 中央政府下属行政 机构,服从中央, 郡守县令皇帝任免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受命于中央,行政长 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 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统 一和社会安定 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 国家的统一,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 充,积极作用日益明显。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作用 和中央政 府关系 盛行时代 1.如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真题演练 C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 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 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真题演练 C 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 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真题演练 A 4.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 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真题演练 B 5.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 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 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真题演练 A 6.易中天在《大宋革新》一书中写道:赵宋与李唐大不相同,不但政权 是新的,制度是新的文化是新的,生活是新的,就连首都也是新的。导致 赵宋制度“新”的根源是( ) A.市井文化的兴起 B.大力提倡文治 C.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D.强化专制集权 真题演练 D 7.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 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 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 ) 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 D.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真题演练 D 8.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 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真题演练 C 9.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 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 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 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真题演练 B 第 4 讲 明 清 君 主 专 制 的 加 强 1. 明 朝 宰 相 制 度 的 废 除 与 内 阁 的 出 现 2. 清 朝 军 机 处 的 设 置 3. 明 清 君 主 专 制 加 强 的 影 响 考 点 总 结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明朝那些事儿”之一:明初大案——诛杀胡惟庸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朱元璋称帝后,先后任命过四任 宰相。其中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 权最重。他欺上瞒下,不可一世, 最终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 他,并趁机取消了中书省,且立 下法章以后不许再设宰相一职。 胡惟庸也就成了历史上最后一名 宰相。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和中书省? 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直接原因: (3)根本原因: (1)历史原因: 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废除宰相制度,中央权力是怎样分配的?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探究一:自秦至明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及其趋势 1、演变: 创立皇帝制度,中央设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1)秦朝: (2)汉朝: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削弱 三公职权。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 分为三,军国大权集于皇 帝手中。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探究一:自秦至明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及其趋势 1、演变: (4)北宋: (6)明朝: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 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和财权。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5)元朝:设中书省,最高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探究一:自秦至明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及其趋势 2、趋势: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直至被废除,君主专制日益走 向极端。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那些事儿”之二:“劳模”朱元璋 材料:据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 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 日无辅臣”。 思考: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此采取了什么办法呢?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内阁的出现 发展历程 过程 时期 名称 职权 奠基 明太祖 确立 明成祖 发展 明宣宗 全盛 明神宗 设立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兼协理奏章 设立内阁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授予内阁票拟权 侵吞六部职权内阁首辅 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内阁的出现 史料一: “票拟”和“批红” 史料二: 叶向高曾三任明朝内阁首辅,他说:“我朝阁 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 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 以取祸。” 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内阁有哪些职权?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变相的 重设宰相。”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权力:“票拟权”、侍从顾问。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内阁没有决策权,只是 皇帝的咨询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探究二:正确认识明朝内阁及其特点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内阁的出现 探究二:正确认识明朝内阁及其特点 史料三: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 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 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结合史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性质及作用。 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作用:加强皇权。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内阁的出现 (1)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侍机构。(内阁没有行政权) (2)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皆由皇帝决定。(内阁权力来自皇权) (3)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探究二:正确认识明朝内阁及其特点 特点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内阁的出现 思考:内阁首辅与宰相有何异同 内阁首辅 宰相 相 同 不 同 权力来源 职权 对皇权作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 决策权侍从咨询为主 制约皇权不能制约 1.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 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 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真题演练 D 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 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B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清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 雍正皇太极 康熙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清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受限皇太极 内 阁 六部 南书房(参与机务) (三足鼎立) 军机处 皇权扩大 康熙 雍正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探究三: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史料一: 皇帝 宰相 皇帝 宰相 皇帝 大臣 秦汉时期坐着奏事 宋元时期站着奏事 明清时期跪着奏事 史料一反映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探究三: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史料二: 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设置的原因及职责。 直接原因:西北用兵,需严守军事秘密。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 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 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职责:承旨、出政(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探究三: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史料三: 根据史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性质及影响。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 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 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性质:辅佐皇帝,上传下达的政务机构。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探究三: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特点: 1、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品级不高但人员精干。 2、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 3、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增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皇帝召见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4、兼: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是 正式部门。 1.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 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 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 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真题演练 A 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 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 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真题演练 C 总结: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经济方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 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政治方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 领土完整。 (3)文化方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 总结: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2、消极影响 (1)经济方面: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发的发展。 (2)政治方面: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力和言论自由,民主 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专制统治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 创新和文化发展。 (4)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 落后于世界潮流。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