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 四 单 元
近 代 中 国 反 侵 略 、 求 民 主
的 潮 流
中国近代政治史
单元概览
时空坐标
1840 1842 1856 1860 1894 1895 1900 1901 1931 1935 1937 1945 1949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
片战争
甲午中日
战争
1898
义和团
运动
八国联军
侵华
九一八
事变
华北
事变
日本全面
侵华
单元概览
1851 1864 1911
1919
1921
1924
1927 1937 1945 1949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
革命
五四
运动
中国共产
党成立
国民
革命
土地
革命
抗日
战争
解放
战争
新中国
成立
1840
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
建社会
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
建化程度
加深
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
建化程度
大大加深
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
建社会
中华民族
由衰败走
向振兴的
转折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中国
成立
戊戌变法
1899
第 1 1 讲
近 代 中 国 反 侵 略 、 求 民 主 的 探 索
单元概览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
国民大革命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太平天国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根据以下图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搜刮百姓的官吏 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船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根据以下图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拜上帝教灾后难民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根据以下图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1)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3)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4)洪秀全受西方宗教思想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
(外部原因)
(直接原因)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定都天京
全盛:北伐和西征
(1853-1856年)
转折:天京变乱(为什么)
后期防御战
1857—1863
发展:永安建制
兴起:金田起义
发展阶段
失败:天京陷落
时间
186418531851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的纲领或方案
1、《天朝田亩制度》
(1)时间:定都天京以后(1853年)
(2)性质: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3)内容:
①土地分配: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②产品分配: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的纲领或方案
1、《天朝田亩制度》
(4)实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5)核心思想:绝对平均主义。
(6)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
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理想社会。企图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
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的纲领或方案
1、《天朝田亩制度》
(7)评价:
材料:《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
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
第一次。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
均分配。从其分田时“算其家口多寡”和“杂以九等”来看,这显然是分田到户,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指的就是它不可能实现,即使
短暂的实行了,也会昙花一现,迅即消逝。
根据材料,试从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等方面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的纲领或方案
1、《天朝田亩制度》
(7)评价:
革命性:表达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落后性: 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理想的目标,没超出封建主义经济范畴,
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空想性: ①小农经济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统归
圣库的公有制,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②超越了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未实施的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的纲领或方案
2、《资政新篇》
(1)时间:1859年、洪仁干。
(2)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3)内容:①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开设新式学堂等。③文化: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的纲领或方案
2、《资政新篇》
(4)评价:
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时代发展潮
流,符合摆脱封建制度的历史要求。
局限性:①不是农民阶级产物,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②缺乏一个安定的环境。
③缺少必要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天朝田亩制度》和 《资政新篇》的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1853 《资政新篇》1859
背景
经济主张
性质
群众基础
特点
评价
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
义为分配原则,企图消灭私有制 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拥有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绝
对平均主义思想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先进
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
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反封建的革命性,直接推动革命的发展;
违背社会规律的空想性;本质上的落后
性(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否定封建制度的革命性;发展资本主义的
先进性;超越社会条件的空想性;对革命
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天朝田亩制度》和 《资政新篇》的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1853 《资政新篇》1859
本质区别
要求废除一切私有财产,建立以
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实行公
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允许私有财产存在,提倡建立资本主
义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 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天》有空想性
《资》不切实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天京事变使领导核心垮台
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
利用宗教来发动和组织群众 思想上: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农
民
阶
级
局
限
性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进步性:①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②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沉重打击了中外
反动势力,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第一次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④是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局限性: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与西方关系的具体表现
①吸收西方宗教理论并加以改造,为其所用。洪秀全受基督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
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用以反对清王朝及其封建统治。
②向西方寻求真理,首先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洪仁玕在香港学习并
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等学说。来到天京后,于1859年提出了《资政新篇》,它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③反对外来侵略。太平天国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承认
《南京条约》;同时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许多武装斗争,打击列强在华势力。
④主张与西方国家平等贸易、自由通商,保护正当商业贸易,禁止吸食鸦片,执行独
立的关税政策。
1.下表是近代某部著作的内容概要,对其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 )D
A.旨在满足农民追求财富平均的理想
B.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向何处去的问题
C.推动实现了农民阶级政权鼎故革新
D.标志农民阶级开始实践资本主义方案
一、用人察失,严禁朋奸 “治国必先立政”“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反对
“结盟联党之事”
二、革除腐朽习俗 反对传统迷信;禁止饮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
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造火车、轮船,以兴车马和舟楫之利,办理邮政等
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 以法制为先,以遵行为要,……有法制而后有国家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2.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
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
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这一革命纲领( )
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A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3.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
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
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D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4.晚清时期,大部分“绅士”(乡绅和士人)都是在科举考试中未跻
身官僚阶层而“沉淀”于社会基层的读书人。据统计,白莲教起义时,
参与镇压起义的各地团练领袖中平民11人,占10.7%,绅士92人,占
89.3%。据此可知,晚清绅士起到的作用是( )
A.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B.削弱了社会统治基础
C.分割了传统社会权力
D.稳定了社会基层结构
D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请结合材料一思考: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
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中国人民与外国教会势力矛盾激化。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材料二: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
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提出的口号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口号:
评价:①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但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且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扶清灭洋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影响:
①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帝的力量。
②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③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
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一、戊戌变法(1898年)
1、背景:
③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一、戊戌变法(1898年)
2、代表人物:
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④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变法内容:
康有为、梁启超
⑤训练新式陆军海军。
⑥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康有为 梁启超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一、戊戌变法(1898年)
4、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
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一、戊戌变法(1898年)
4、结果:
①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
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③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
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
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5、评价: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二、辛亥革命(1911年)
1、革命的酝酿——背景和条件
(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
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清
末
新
政
(
1
9
0
1
-
1
9
0
4
)
目的:
措施:
①改革官制: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②改革兵制:编练新军。
③改革学制: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④奖励工商业
对外取媚洋人,适应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对内笼络人心(尤其是拉拢
资产阶级的上层), 挽救清朝危局,维持专制统治。
结果: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实施过程中,清
政府大量增加捐税,促使人民不断反抗,革命运动高涨。
二、辛亥革命(1911年)
1、革命的酝酿——背景和条件
(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
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
(2)经济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预
备
立
宪
(
1
9
0
5
-
1
9
1
1
)
原因:
历程:
①1905五大臣考察宪政。
②1906宣布预备立宪。
③1907设资政院、谘议局。
④1908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⑤1911皇族内阁出台
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
实质:君主立宪形式下的君主专制,是一场骗局,极力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权力。
后果:
清政府空前孤立
立宪派分化
汉族官僚离心
影响: 革命党趁势而起,辛亥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二、辛亥革命(1911年)
1、革命的酝酿——背景和条件
(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
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
(2)经济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二、辛亥革命(1911年)
1、革命的酝酿——背景和条件
(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
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
(2)经济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二、辛亥革命(1911年)
1、革命的酝酿——背景和条件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和会党 孙中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和学界 黄兴、宋教仁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和学界 蔡元培
1906年 日知会 学界和新军 刘静庵
兴中会(1894年):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的兴起。
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二、辛亥革命(1911年)
1、革命的酝酿——背景和条件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总理为孙中山;这是第一个全
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二、辛亥革命(1911年)
1、革命的酝酿——背景和条件
(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
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
(2)经济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5)军事基础: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6)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必
要
性
可
能
性
(7)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二、辛亥革命(1911年)
2、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随后,成
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
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
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二、辛亥革命(1911年)
3、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时间:1912年元旦
领导人: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国旗:五色旗
纪元:民国纪年
都城:南京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五
色
旗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二、辛亥革命(1911年)
3、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
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
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3/4以上之出席,出席员2/3以上可决弹劾之。总统由参
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颁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
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
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
涉。(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
二、辛亥革命(1911年)
3、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
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
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3/4以上之出席,出席员2/3以上可决弹劾之。总统由参
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颁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
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
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
涉。(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制?其目的是什么?
二、辛亥革命(1911年)
3、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
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
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3/4以上之出席,出席员2/3以上可决弹劾之。总统由参
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颁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
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
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
涉。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性质?
二、辛亥革命(1911年)
3、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
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
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3/4以上之出席,出席员2/3以上可决弹劾之。总统由参
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颁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
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
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
涉。 (4)如何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辛亥革命(1911年)
3、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政体形式:责任内阁制。 基本原则: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②临时大总统权力的限制:
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有权审判总统;总统颁布法令必须由国
务总理副署。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③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二、辛亥革命(1911年)
3、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评价: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
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
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进步性:
局限性: A.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
B.没有涉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C.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
D.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就要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
理想化,以至于约法最后成了一纸空文。
二、辛亥革命(1911年)
4、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过程:
对清王朝――威逼清廷退位,1912年2月宣统退位,清朝结束。
对革命党――通电共和,孙中山辞职,经过南京参议院选举的形式,袁
世凯由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摇身一变而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二、辛亥革命(1911年)
4、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原因:
①列强对革命政权的施压(外因)
②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内因)
③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性和
软弱性——根本原因)
④袁世凯采取的两面手法使其阴谋得逞。
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纲领
②脱离人民群众
③同盟会软弱无力
④没有自己的武装
二、辛亥革命(1911年)
5、革命的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探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辛亥革命
史料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
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
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
外吗?为什么?
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
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壮大;中国
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二、辛亥革命(1911年)
5、革命的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探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辛亥革命
史料二:辛亥革命的喜与悲
图一:《望风而起》 图二:《共和》
根据史料二,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图一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二反映了民主共和观
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二、辛亥革命(1911年)
5、革命的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探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辛亥革命
史料三:肯定与否定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
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
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
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
国之上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史料三,说明两人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前者认为“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后者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二、辛亥革命(1911年)
5、革命的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①革命史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和地位)
②近代化史观: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政治:政体变化。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
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文明史观: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④社会史观:使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发生重大变化。
⑤全球史观: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
醒的典型代表。
二、辛亥革命(1911年)
6、革命的局限性和教训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局限性: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教训:
①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无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③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④不能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
⑤不能对封建势力妥协。
二、辛亥革命(1911年)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认为?为什么?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成功:
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阶段性任务完成
失败:
①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②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③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④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
没有完成反帝
反封建的任务
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
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
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A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
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
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
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
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B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
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
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
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
的是( )C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
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B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
无产阶级
登上历史
舞台
中国共
产党成
立
中国革命
面貌焕然
一新
国共合作
促成国民
革命
基本推翻
北洋军阀
统治
“工农武装
割据”的革
命道路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1919)
(1)背景:
①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加深。
②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根本原因)
③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基础)
④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思想基础)
⑤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
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1919)
(2)过程:
时间 中心地点 主力 斗争形式 要求
时间 中心地点 主力 斗争形式 结果
5月4日
-6月4日
学生北京 示威游行(罢课) 外争主权
内惩国贼等
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阶级 工人罢工、学生
罢课、商人罢市 取得初步胜利?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最能体现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性质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1919)
(3)历史意义:
①性质:
②特点:
③作用:
④影响:
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革命性;爱国性;广泛的群众性;彻底的不妥协性。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
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
成立做了思想,组织准备;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
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五四精神影响深远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爱国主义是源泉,民主与科学是核心。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1919)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发动群众的深
度、广度
联系(共同)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 走社会主义道路
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
分,土地没解决
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
动群众,解决土地
①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
③革命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1919)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新的革命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
新的精神面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1919)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它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本国封建势力和外
国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序幕。
③它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
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
④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
斗争精神。五四精神作为一面旗帜,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7.23)
(1)成立的条件:
①经济基础:
②阶级基础:
③思想基础:
④组织基础:
⑤外部条件: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共产国际的帮助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7.23)
(2)成立的标志:
①时间: ②地点: ③代表:
④党纲内容:
⑤意义:
1921.7.23 毛泽东等13人
中共一大的召开
上海 → 嘉兴南湖
党的名称:
奋斗目标:
党的中心工作:
党的中央机构:
中国共产党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7.23)
材料一:一、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党纲领如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
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中共一大纲领
材料二: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纲领
结合材料,指出中共一大和二大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的主要差别是什么?二大为
什么修改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说明了什么?
一大: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二大:打倒列强,除军阀(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差
别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7.23)
材料一:一、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党纲领如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
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中共一大纲领
材料二: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纲领
结合材料,指出中共一大和二大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的主要差别是什么?二大为
什么修改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说明了什么?
原因:因为一大制定的奋斗目标是错误的,当时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而
不是资产阶级,中国是半殖半封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7.23)
材料一:一、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党纲领如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
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中共一大纲领
材料二: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纲领
结合材料,指出中共一大和二大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的主要差别是什么?二大为
什么修改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说明了什么?
说明中共二大对我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任务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
(1)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原因:
合作方式:
实现标志:
合作基础: 影响:
必要性:
可能性:
敌强我弱,必须联合其他阶级建立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决定)
①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②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
党内合作
①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独立性;
②国民党改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国民党一大(1924.1,广州)
促成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
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
(1)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思考: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同时并存哪两种革命思想,并指出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并存的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其中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
原因: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共同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③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广大工人、农民的利益。
④中共力量薄弱、国民党力量较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
(2)国民大革命
背景:
主要革命对象:
①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②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③建立国民革命军 ;
④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
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
(2)国民大革命
革命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①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②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最大的功绩);
③国民政府中心由广州迁到武汉(革命中心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④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
目的:
对象:
结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
(2)国民大革命
国民革命失败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
原因:
教训:
客观:
主观: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①中共年幼缺乏经验; ②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异同 项目 辛亥革命 国民大革命
时代背景
领导力量
革命成果
群众基础
革命纲领
斗争方式
革命武装
性质
结果
为什么把这次革命称为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什么异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民族资产阶级 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只依靠革命党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武装起义,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 工农革命和革命战争相结合
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没有自己的军队 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国民革命军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都取得了巨大功绩;但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改变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
不
同
点
相
同
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探究: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功绩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
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
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独立自主的、
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根据材料一,分析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的新的特点。
①广泛的群众基础(最大特点);②国共两党合作;
③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④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探究: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功绩
材料二: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
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
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大革命的历史功绩。
①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最大
功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③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
1.如图是载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泼克》的漫画,图中英文为:“啤
酒已尽,乃以空瓶归还原主。此种计划,未免侮人太甚”该漫画意在
( )A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
B.倡导国民革命运动
C.抨击北洋军阀卖国行径
D.宣传民族工业成果
2.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
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
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
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C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
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
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B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
斗争时指出:“一方面,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
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B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毛泽东曾经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
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
展。”关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最准确
的是( )
A.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B.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C.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条件
D.为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D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1)南昌起义
①中共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背景: ②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
经过:
时间、地点、领导人:1927年8月1,南昌,周恩来、贺龙。
结果:起义成功后,南下广东失败,一部转战湘南,一部进入海陆丰。
影响: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
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
工
农
武
装
割
据
理
论
”
①土地革命
(2)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八七会议:
时间、地点:
内容:
意义: 为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共
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27年,汉口。
①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
②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措施: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影响: 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
工
农
武
装
割
据
理
论
”
②根据地建设
(2)革命道路:
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
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定都瑞金
③武装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是工农民主政权;标志中国境内存在着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革命道路: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保
卫
基础
依托(核心内容) (战略基地)
保
卫
依
托
基
础
(主要形式)
①含义:
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
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②关系: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革命道路:
③基本依据:
必要性:A、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B、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
C、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D、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革命道路:
③基本依据:
可能性:A、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国民革命的影响。
C、全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E、中国共产党有力的组织和各项正确政策的执行。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革命道路:
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
A、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
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B、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
典范,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C、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
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探究: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2)革命道路:
材料一: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
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
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做出的贡献。
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探究: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2)革命道路:
材料二: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
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
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2)材料二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哪一内容?
中国革命要坚持武装斗争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探究: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2)革命道路:
材料三: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
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
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
符合中国国情。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落
后、薄弱;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3)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次序 国民党军队 中央军队 比例
第一次 10万多 4万多 约2.5:1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约7:1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约10:1
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 约4:1
第五次 50万 8万多 约6:1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没有胜利的可能?
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图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推行;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经过:
开始: 1934.10
转折: 遵义会议(1935.1)
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A.召开背景:
②长征初期的挫折和损失。
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B.内容: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推行;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经过:
开始: 1934.10
转折: 遵义会议(1935.1)
③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意义: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②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地位;
④是党从幼稚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胜利:①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②1936年10月甘肃会师。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意义: ①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③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精神就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是万众一心、
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就是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综合认知: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探索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
到大革命失败
①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②中共三大决定建立统一战线方针,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
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发展。
①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②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适合
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2)成熟期:
土地革命时期
③独立自主处理党内问题。遵义会议的召开使革命转危为安。
④依据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促成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综合认知: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成熟原因:
①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
的道路。
②中国共产党能不断地正视和纠正自身的错误,使自身不断走向成熟,认识到
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③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
1.关于长征,八十多年前毛泽东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八十多年后的今
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
凸显。下列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①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到:“国民党的旗子真不
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我们则应坚决地树起红旗。”在此,毛
泽东( )
A.强调中共独立领导革命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主张继续维持国共合作
D.开始反思十月革命的道路
A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对于1927—1937年间国共两党的对峙,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下
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南昌起义意昧着两党事实上开始了军事对峙
B. 八七会议的召开是国共两党全面对峙的标志
C. 井冈山三次反“围剿”胜利推动双方对峙升级
D.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说明对峙局面全面结束
A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始,到1930年上半年,经过3年多的斗争
和探索,全国红军发展到10万人左右,大小革命根据地有15块。红军
与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游击战术的正确运用
B.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C. 苏维埃政权广泛建立
D.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
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
族独立,而是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
法权利”。毛泽东在文中主要调强中国( )
A.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
B.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
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919-1937)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民族矛盾 抗日战争
(1931-1945)
马克思
主义中
国化的
胜利
局部侵华、全面侵华
世界反
法西斯
战争的
重要主
城部分
背景
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
战略防御、相持、反攻
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抗战
阶段
胜利
阶级矛盾 解放战争
(1946-1949)
共产党:争取民主和平
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
原因
战略防御、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渡江战役
进程
主干串知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1)原因:
“大陆政策”的延续 (蓄谋已久)①历史原因:
国共十年对峙和国际绥靖政策
资本主义发展遇到困境 ②根本原因:
④有利时机:
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③现实原因: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2)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②1932年,日本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
④1935年,日本蓄意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1932年3月,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
⑤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1、日本侵华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3)滔天罪行
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
②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河北潘家峪,1200多人被杀)。
③“七三一部队”研究细菌战,杀害中国人达3000人以上。
实行殖民统治。政治上:
掠夺资源,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上:
实行奴化教育。思想文化上:
具体表现:
1、日本侵华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3)滔天罪行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3)滔天罪行
1、日本侵华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3)滔天罪行
1、日本侵华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3)滔天罪行
1、日本侵华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
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1937年,蒋介石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③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
2、全民族抗战
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形成过程: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全民族抗战
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形成过程:
意义:促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的形成,是抗战胜利的基础和根
本保证。
特征: 党外合作,分头抗日,相互配合。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2)全面抗战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A、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
2、全民族抗战
B、1937年8月,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1937年9月,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D、1938年1月,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E、1938年10月,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正
面
战
场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2)全面抗战时期的阶段特征
②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4月)
A、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破袭战为主)。
2、全民族抗战
B、中国共产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敌后战场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③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4月—1945年8月15日)
中国人民14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5年初击败侵缅日军。正面战场: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联系与区别
2、全民族抗战
联系:①相互依存、互相配合,总目标一致,都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正面战场支援了敌后战场,敌后战场也使正面战场能够坚持抗战到底。
区别:抗战路线不同;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战场范围不同;作战规模和方式
不同;战略地位不同。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3、抗战胜利 探究: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所做的承诺。
遵守三民主义;停止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和土地革命;取消苏维埃政府,实行民
权政治;接受国民党的领导;取消红军番号。
材料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
辖……。 ——1937年9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3、抗战胜利 探究: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有哪些?并举例说明“民族凝
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
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
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
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
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
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3、抗战胜利 探究: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有哪些?并举例说明“民族凝
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
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
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
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
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3、抗战胜利 探究: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抗战对国际反
法西斯阵营的贡献。
贡献:中国抗战牵制了日本主要兵力,使日
本深陷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和东南亚战场的抗战。
材料三:中国抗战的国际共识
(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3、抗战胜利 探究: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
(4)材料四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依据: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材料四: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
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
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
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3、抗战胜利 探究: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
特点:
(1)规模大: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
(2)双重性: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全民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有组织的全民
自卫战争。
(4)复杂性: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5)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6)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
民族振兴的转折点。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3、抗战胜利 探究: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
胜利原因:
(1)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2)日本是非正义的法西斯侵略战争,不得人心。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3、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
自尊心和自信心。
(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
了重大贡献。
(3)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抗日精神
(1)民族利益至上、宁死不屈的民族自尊品格。
(2)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4)百折不挠、自强自立的民族自强信念。
(5)开拓创新、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6)坚持正义、维护和平的民族奉献精神。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1、内战的爆发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①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日民族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 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
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
②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1、内战的爆发
(2)重庆谈判:(1945年8月)
①谈判焦点:政治民主化 VS 军队国家化
②结果: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
A、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实质:取消中共政权和军队的合法性)
③内容:
B、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政协会议(1946年初):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2、解放战争过程
战略防御
(1946.6-1947.6)
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解放军作战方针: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结果: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毛泽东
战略反攻
(1947.6-1948年秋) 军事: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土地改革: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重
点
陕北 山东刘邓大军
陈赓兵团
陈粟大军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2、解放战争过程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2、解放战争过程
130万人
430万人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1948年秋
280万人
365万人
1947年6月
195万人
373万人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2、解放战争过程 战略决战(1948.9-1949.1)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949年1月
指挥 林彪、罗荣恒 刘伯承、陈毅、邓小
平
林彪,罗荣恒,聂
荣臻
战果
歼敌47万,解
放东北全境
歼敌55万,解放长江
以北的华东地区、中
原地区
歼敌52万,解放华
北全境
意义:①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②国民党失去大兵团作战能力;③为
中国革命最后胜利奠定基础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1949年元旦-4月)
①原因: A、国民党在战场上的溃败;
B、桂系“李白”逼蒋介石下台;
C、中共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民痛苦。
——实质: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
②结果: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③作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的阴谋,打破了其划江而治的美梦。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渡江战役(1949.4.21-4.23)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解放军占领南
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渡江战役(1949.4.21-4.23)
江阴
湖口
南京解放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渡江战役(1949.4.21-4.23)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3日)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历史的结束,独立、统一
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
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探究: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方针策略
材料一:
《磨好刀再杀》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探究: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方针策略
材料二: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
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
队那样的存在,及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
——《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主要因素。
①抗战胜利使国共合作失去政治基础;②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共
倡导和平、民主;③美国实行“扶蒋反共”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解放战争
探究: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方针策略
材料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及时组织了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
战。——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
根据材料三,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如何?
经过战略决战,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国民党政权陷入土崩瓦解之
中,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关系演变: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2)影响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属实性
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
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
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知识拓展:二、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相同点
①两次合作都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两党利益。
第一次合作时,共产党还很弱小,国民党存在缺陷,需要相互帮助。“打倒列
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时代要求两党合作。第二次合作时,中日民
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日本的全面侵华成为两党的共同威胁,合作抗日成为全国人民
的共同愿望。
②两次合作都是在共产党推动下实现的。
第一次是在共产党吸取了二七惨案的教训,中共三大制定了合作的方针,帮助
国民党改组、实现了合作;第二次是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方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提交国共合作宣言,实现了合作。
③两次合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合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二、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不同点
①合作基础和任务不同:第一次是两个革命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共同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第二次是两个性质对立的政党被迫合作,政治基础
是国共合作宣言,共同目标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②合作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党内合作”方式;第二次是党外合作方式,没有共
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机构。
③两党历史地位不同:第一次合作时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政权,国民党也只有
少量的军队和地盘不大的政权,国共合作时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是由国民党掌握;第
二次合作时国共是中国两大政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
④国际条件不同:第一次合作时只有共产国际、苏联的支持,英、美等国都反对中
国革命、国共合作;第二次合作时苏联、英美等国都支持国共合作、中国抗战。
⑤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合
作中途破裂;第二次尽管国共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共的努力维护下,合作坚持
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专题归纳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战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
民党的统治,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专题归纳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主张及实践
专题归纳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主张及实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