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二轮复习 / 2021年高考语文考前指导之解题秘籍篇

还剩 9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高考语文考前指导之解题秘籍篇 论述类文本阅读篇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指津 指津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 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 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 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 “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 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指津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 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 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 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可 采用如下方法: 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几种: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对于第一种,可以用“抽 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意。对于第二种,应 该按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第三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 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承上启下,有的阐明要旨。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文中的 位置,还要看清来龙去脉。 指津三:抓住概念,识别混淆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干扰项的 设置方法主要有: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 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 “都“等修饰词语。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3.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 生。解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 一些关键的修饰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4.现实和设想的混淆。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 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5.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有些选项的设置,把肯定说 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解答时,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6.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 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析,找准答案。 指津四:筛选判断,逐步排除 对选择题要分析、比较、选择,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 语言环境,瞻前顾后,寻找有效信息,并归纳信息的要点,进行筛选,再次排除干扰选顼,剩下的 便是正确答案。这样做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基本方法如下: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 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 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 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 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 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篇 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新闻类为主,重点考查考生的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概况文本内容要点 的能力,包括读图。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以文字、统计图 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 合地表达意义。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 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指津一:关注文体特征 非连续性文本通常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 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一道单选 题、一道多选题和一道简答题,共 12 分。 指津二:注意阅读方法 第一,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 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第二,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 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 有效的结论。 第三,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 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写作的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 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指津三:注意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 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 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 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 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 高或者贬低。 指津四:培养理解能力 2017 年新考纲修订之后,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做题成为必做题,考点上也增加了“理解文中重 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说明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而言,要更加重视 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1.理解重要概念,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含义。 因为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强调的是“在文中”,故在理解时,既要注意概念的 “词典义”,又要注意它的“语境义”。要把“重要概念”还原到文本中,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 进行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 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 对于关乎主旨、作者主张的重要概念(词语)的理解,首先要掌握基本要求:①从词语的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来思考,选准准确的词义,理解临时意义;②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 解词语的隐含意义,同时兼顾词语的本义;③从词语的词性、语法结构分析、斟酌词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关键词语理解法 理解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关键词语,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 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有的是多义词语,有的是概括性词语,有的是有隐含义的词语。抓住这些关 键词语后,再结合支撑该词语的相关词语、句子,把它们分析透彻即可。 (2)句子结构分析法 对那些结构复杂的句子,不论是单句还是复句,都可以使用“抽取主干法”进行解读,抓住句 子主干,理解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句子含意。如果是复句,可以划分内部层次, 分层理解。 (3)根据位置确定句意法 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的位置对于语句的理解相当重要。总领句,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结合“首句标其 目”作答;总括句,则要总结上文,或者“卒章显其志”;过渡句,则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延伸扩展。 (4)表达意图还原法 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还原 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如用了比喻句,作者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意图是什么,只要写出来即可。另外,要注意多角度答题,起码是正反、你我或者褒贬等两个角度 的思考。对于个别表意较为含蓄而未用特殊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应在写出句子本身含意的同时写出 作者的表达意图。 ☞文学类文本阅读篇 (一)小说阅读 指津一: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 “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 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指津二: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 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指津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 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指津四: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就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 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同学们做这类题最大的误 区。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 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 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 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来 (二)散文阅读 指津一:“答案在文中” 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 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找出的 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具体方法: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命题人常常围绕文章主旨制题,中心主旨句移用法是既省时又准确的好方法。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而许多文章自身,作者都会对要点和主题作必 要的归纳和概括。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事半功倍。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 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从阅卷 的角度看,分条答题显得条理清晰,更能阅卷人的好感。 指津二:“主题在心中” 答题时也要有主题意识,心中时时想着文章的主题,想着能否从主题的角度解答本题。许多难 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时,还要有“文体意识”,从文体基本特征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答题不得要领。 指津三:“方法在胸中” 既然“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我们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 案。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事实上,许多高考主观题的评分参考答案,都是直接抄自 原文;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离开原文答 题是下策,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 万里。 答题策略 1.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语言准确到位,表述规范,简明扼要。 2.分条回答,条理清晰,字迹清楚,便于阅卷,更易得分。 3.主观题的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遇到拿不准的问题, 如不限定字数可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感觉可能拿分的点,但不是多多益善,把不相干的都写上,错 的多了反而淹没了对的,阅卷人不易发现又反感。 4.文通字顺也是提高答题得分率的关键,许多时候甚至直接作为“得分点”。考生先拟草稿, 组织好语言,再正式作答。 5.除非有明确要求,否则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 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6.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 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 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 文言文阅读篇 解答文言断句题的五个“锦囊” 锦囊一:靠文段大意断句 拿到一道文言断句题,首先要讲文段整体阅读一遍,联系上下文粗略地揣摩出大意。对于叙事 性文段,要大致清楚其叙的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对于说理性文段,要大致明白其论点和主要 论据;对于对话性文段,应先清楚是哪几人的对话,各人的身份和观点如何;等等。应该指出的是, 这里的“整体阅读”,强调的是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读”,这对于某些文段来说,也许就 相当于已经得出了答案。 锦囊二:以动词宾语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在古汉语中,动词(有时是形容词)是构成一句话的重要成分。一般地说, 只要找准了动词(或形容词),弄清楚它们的宾语,就可以宾语之后断句。 锦囊三:凭特殊虚词断句 这里的所谓“特殊虚词”,指的是一些多用于句首或句末的文言虚词和一些表示说话的词语, 以及文段中的诸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词语,它们往往可以成为给文言断句的重要参考标志。比 如,常用于句首的文言虚词有“若夫、乃夫、至于、于是、虽然、是故、是以、已而、向使、夫、 焉、盖、惟”等,见了这些虚词,在它们前边就可断句;常用于句末的文言虚词有“矣、焉、乎、 也、耶(邪)、欤、哉、夫、耳、者也”等,在它们后边也大多可断句;相当于“说”的词语有“曰、 道、云、语、白”等,在它们之后也大多应断句。对于文段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职名、谦称和 敬称等词语,断句时要分析其是作主语还是宾语。 锦囊四:据句式特点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固定句式,如果能比较熟悉地掌握,对于断句也很有帮助。比如,了解了“不亦…… 乎?”“得无……耶?”“……之谓也。”“如(奈、若)……何?”“何……为?”“何……之 有?”等固定句式,可以给我们在给文言断句时以十分明显的指示。此外,还应该知道,古汉语比 较讲究句式的对称,给文言断句时可据此查看文段中有无对称句式。 锦囊五:参考他题断句 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文本中的内容和试题中其他题所提供的信息,作为断句的参考。 总之,如果我们能在复习备考时,按照以上“锦囊”所提到的方法,深入细致地思考,适当地 多做练习,那么,曾被视为畏途的文言断句题,就一定会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 古代文化知识题解题方法 从近两年的高考题来看,它既考查了文化知识,又考查了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涉及了古代科 举、官职、称谓、姓名、地理知识等。 一、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总结延伸。 二、强化训练、随题整理,建立资源库。 三、活学活用,善于联想,学会迁移。 四、树立语境意识,前后勾连,明确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翻译文言语句的解题技巧 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 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技巧一: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 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技巧二: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 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技巧三: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 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 技巧四: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 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 技巧五: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 分析句间关系。 技巧六: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 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古代诗歌阅读篇 指津一:鉴赏诗歌形象解题指津 1.鉴赏人物形象解题指津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如,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 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 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 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2.鉴赏意象解题指津 (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在 这首二十字的千古绝唱中,粗线条地描绘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意象,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 点,“落日”在西,“大海”在东,视野开阔。既有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又有千里黄河归大海的 壮丽景象,甚至还有滔滔黄河水的声响,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 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指津二:鉴赏诗歌语言解题指津 (一)炼字、炼句题 1.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3)某句(联)来历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请对某字(句)进行赏析。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锤炼字句,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或句子的妙处。答题 时不能把该字或句子孤立起来谈,需要将字放在句中,或将句放在整首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 来分析。 2.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1.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3)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4)用有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答题步骤: (1)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指津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解题指津 1.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 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 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但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2.答题步骤: 简单地说就是: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 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 什么主旨) 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 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 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即我们平时讲的五 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 (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指津四: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情感态度题目解题指津 1.读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而 这些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 2.关注作者 (1)关注作者,可以从他的风格特点上获得提示,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理解思想感情有一定的 帮助。 如王维,以创作山水田园诗为主,语言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内容上主要写山水隐逸生活,特 别是清静优美的景物,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2)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性格等等,无不深深打上当时社会风气的烙印;具体了解写作某一首 诗时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等对把握情感有重要的帮助。 如:李白、杜甫、李清照等诗人词人的生平、人生经历,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时代背景以及诗 人的思想内容。 3.看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注释可以揭示背景,理解诗歌,了解典故内容等,这些都有 助于把握情感。 4.抓关键句 从五七言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 四句,律诗的首尾联) 5.把握形象 注意意象的特征和寓意,注意形象的外在特征、内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等,有助于情感的把 握,特别是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诗。另外柳、月、长亭、水、白云等常见意象的含义暗示了情感的流 露。 6.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精练传神、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即能直接表达情感。 名句默写篇 默写功夫在平时 1.以大纲要求背诵的内容为主,必须逐一过关,不可放过。 2.印象不深的名句,要反复记忆。 3.一定要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坚决消灭错别字。 4.默写题要看准要求,必须用钢笔写正楷字,此题万不可连笔。如果是“X 题中选填 Y 题”的 选择模式,一定要选准你最有把握的 Y 题。没有把握的千万不要填,这样既为了节省时间,还因为 高考阅读卷的时候按前 Y 题批阅,后面的即使正确也不算。 语言文字运用篇 成语题解答有妙招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将各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 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 病句题解题四大技法 技法一:压缩法 一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采用压缩法,删去枝节,留下主干,就会很快发现其中的问题。 例如: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 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分析:这个句子“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中“塑造人格力量”动宾搭配不当,应作修改。 技法二:化解法 对一些语句内在关系复杂的句子,可采用分解成小步聚的形式加以化解。 例如: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外投资外,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节约 用水,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路子。 分析:这个句子,我们可把“高新科技产业、节约用水”拆开来,再分别搭配,即为“努力发 展高新科技产业”和“努力发展节约用水”,就比较容易看出后半句的搭配问题。 技法三:替换法 对于一些吃不准的结构或句子,我们可根据其结构,用自己熟悉的语词替换陌生的语词,从而 很快作出判断。例如:教育部实施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即将推行,这将会给假文凭制造者以致命的 一击。如果对句中“电子注册即将推行”的是否搭配吃不准,可以仿造一些句子,如,“课间做操 即将推行”,“午间自修即将推行”,等等,这样一对比,我们马上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技法四:加强敏感 要对语病题中常出现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加强敏感,建立起类似于生物学中“条件反射”般 的反应。 1.敏感点一:顿号或并列词句 反射之一:并列不当,指的是有从属、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 实例: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分析:“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不能并列在一起,因为“一切出版物”显然包括了 “报刊、杂志”,可将“一切出版物”改为“一切新闻机构”。 反射之二:照应不当。 实例: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井造就一批 专门技术人才。 分析:句中的“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是“电子工业能迅速发展”的“关键”, 如果“不迅速发展”,也就无所谓这个“关键”了。这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前后缺少照应。 反射之三:搭配不当。 实例: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分析:说“加快速度”可以,但不能说“加快规模”,可说“扩大规模”。 反射之四:逻辑不当。 实例: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被推广和发现,前途不可估量。 分析:“发现和推广”的关系就是先发现,后推广,这里前后应互换。 反射之五:有歧义。 实例: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 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分析:这里是诉讼费三千余元,还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总共三千余元,表达不清。 2.敏感点二:否定词或反问句 反射之一:多重否定不当。 实例: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分析:这里有双重否定,还有反问句式,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认为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 了”,这就犯了否定不当的毛病。 反射之二:有歧义。 实例: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 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分析:句子停顿不同,可产生两种理解:一是“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二是“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3.敏感点之三:数量词 反射之一:有歧义。 实例: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 15 日前去汇报。 分析:这里有两种理解,一是“15 日”去汇报,二是“15 日以前”去汇报。 反射之二:数字用法有错。 实例:小明的年龄刚好比他的哥哥小一倍。 分析:使用数字作倍数时,只能说张三比李四大几倍,而不能说张三比李四小几倍,故本句应 改为“小明的年龄刚好是他哥哥的一半”。 4.敏感点之六:介词 反射之一:介词搭配不当。 实例: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 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分析:这一句的后半句“关于”用得不当,可改为“对于手机质量的投诉……”或“手机质量 方面的投诉……”。 反射之二:缺少主语。 实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分析:虚词“对”的误用,淹没了主语,应去掉。 5.敏感点之五:关联词 反射:关联词误用。 实例: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分析:句中前句主语是“我”,后句主语是“反对过他的人”,主语不一致,因此,关联词“不 但”应放在“我”之前。 6.敏感点之六:两面词 反射:前后照应不当。 实例: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 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分析:“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有两面,“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等只涉及一面,可在 “不在于它”与“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后面分别加上“是否”与“是不是”。 表达题解题技法分类 指津一:简明 1.去次留主法——围绕中心,抓住要点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 不够的,还应该抓住要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2.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 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不用复指成分, 就会啰嗦。 3.删除繁冗法——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文字。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又一方 法。 方法:(1)找主干,理枝叶。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句子成分分析,理清句子结构,以便发现和删 除重复的词语。(2)分析句间关系。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发现多余的短语和句子。 4.辨识歧义法——防止误解,避免歧义 表意不明,令人误解或费解,是常见的语病,也是与“简明”的要求相违背的。要本着“必须保 留”原则,可有可无的就无。答题时可从句中有多义词、指代不明、重音不明、切分不明、关系不清 等角度辨识。 指津二:连贯 1.排列句序 (1)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 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 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 句尾的。 (2)抓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 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 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 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 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 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3)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①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 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 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 均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 “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 ③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 ④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 致性。 ⑤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 2.填充复位 (1)话题要统一 所谓话题要统一,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紧密联系,围绕着 一个中心,集中地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无关的话不掺杂在里面。 ①陈述对象一致。 主句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保持 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的现象。 ②观点材料要统一 有的议论语段开头提出问题或论点,接着举事例,摆材料,进行分析。这里的“观点”“问题” 也可以说是话题,话题必须统领后面的事例、材料;反过来说,事例、材料、语句表达要符合前面 的话题,与其相一致。 (2)表达要合乎事理、语境 ①表达要合乎事理。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如果上下句在整理上出现“裂痕”,就衔接不 上。 ②表达要合乎语境。对于写景的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 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分;气氛,有热烈、凄清之分;视 角,有高、低、俯、仰之异;感情或悲或喜;态度或褒或贬。这一切,在同一文字里都应该保持和 谐一致。 指津三:得体 1.注意场合 特定的场合往往需要特定的话语形式来传递信息。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假如某盘 山公路边竖立的警示牌上面写着“由于前面很陡,开车请减速!”,那么它绝对是一块催命牌。因 为太长,司机还没看完,死神已降临。其实有“危险!慢!”几个字,司机就会立即减速。 2.注意谦敬 谦敬辞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即:对别人称比自己年龄(或辈分)大的家人时 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 “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除了“家”“舍”这两个谦辞和“令”这一敬辞外,“小”(如“小女”)、“拙”(如“拙见、 拙荆”)、“鄙”(如“鄙见”)、“寒”(如“寒舍”)、“愚”(如“愚见”)等都指自己的, 属于谦辞;“贵”(如“贵庚几何?”)、“大”(如“大作已拜读”)、“高”(如“愿闻高见”)、 “贤”(如“贤弟”)“尊”(如“尊姓大名”)等都指对方的,属于敬辞。 3.注意对象 即看对方的身份、年龄、性格、经历、心理状态、文化素养等而进行语言交流。向尊者、长者 请示、请教要用敬称、敬辞。一位年过半百的人丧妻后很悲伤,有人劝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 安慰还是调侃?其实完全可以这样说:节哀吧,好好保重自己,才对得住您的妻子。 4.注意语体 同是书面表达,公文类要求庄重、严谨、准确、简明,科技类要求有术语性、客观性、逻辑性、符号性, 文艺类要求形象性和人物语言个性化,政论类要求具有逻辑性、鼓动性、综合性;口语要求通俗、明白。 指津四:“准确、鲜明、生动” (一)语言表达准确 准确用词要注意几个“符合”: 1.符合情境 选择词语要注意情境的制约,写作中使用的词语都处在全篇或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只有根据 特定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同样的词语用于不同的语境效果迥然不同。 2.符合语法、逻辑 组句应依照一定语言的语法、逻辑规则进行,否则会出现语病。应注意以下几点:句子结构要 完整,词语搭配要稳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句义要有逻辑性,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问题,但概念 不清,语意不明,判断和推理不当,也是不通顺的。 3.符合对象 应仔细辨析同义词的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包括风格、色彩和用法等)的同中之异,这有助于 恰如其分地叙事写景、表情达意、释物明理。 (二)语言表达鲜明 语言表达鲜明,应注意以下几点: 1.恰当选用词语 在选用动词、形容词、副词时,不要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 词来表明态度与观点。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绝不能这样”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 鲜明的态度。 选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时,要关注整个语境,根据在表达时的不同态度与感情,选择词义的 褒贬。感情色彩鲜明的褒义词贬义词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选择那些感情色彩不鲜明的中性词 时,只要结合好语境,同样也可以找到具有强烈效果、表达鲜明的词语。 2.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对比等修辞能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独具特色,借助修辞格来增强语言表达的 鲜明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语言表达生动 生动的语言不但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有声有色,而且感情充沛,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具体来 说,要想语言生动,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使用描绘性的词语和具体形象的写法 描绘性词语绘声绘色,富有动感,用在合适的地方便显得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表达能给人一 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东西鲜活起来。 2.多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格 要特别重视比喻的使用,因为它的主要功用就是把抽象的对象具体化、形象化;而拟人的功用 是使无生命的对象仿佛充满了生机和感情,而使它生动起来。 图文(表)转换解题技法 指津一:图表题解题技法 1.找主体,抓特征。介绍漫画内容时,要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否则便不 能清楚地揭示漫画的内涵。 2.客观描述。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 西。注意说明顺序,在整体上可按“总─分─总”,即起笔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次介绍画面 内容(先背景后人物);介绍人物时,可按照“穿着(从上到下)─动作─神态”这样的顺序进行 说明。还可用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来说明。 3.勿略标题。一定要写出来,内容要囊括所有画面,不要丢三落四。 指津二:漫画题解题技法 1.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 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通常要采取联 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2.拟加标题的技巧 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暗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 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 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 3.描述画面的原则 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要贯彻以下原则:注意对象, 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4.综合考查题的答题要领 此种题型多是将图文转换与编拟公益广告语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得体的能力,其答案必须涉及画面的内容、主题和公益广告三个方面。做这种题型,要注意考查的 角度和要求,可在理解画意的基础上,紧扣画面内容作答。 指津三:徽标类解题技法 1.仔细观察画面,抓住图标的特点联想。(图画的构图,辨清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的服 饰、动作、表情,物的地理位置、特征等,画的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 2.扣住行业特点准确理解内容和寓意。理解应以画面为主,结合注释(文字、符号)。 3.抓住特征说明。抓住能反映画面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才能清楚地揭示画面的内涵与外延。 注意顺序:总分、上下、左右。 作文篇 作文出彩有技巧 高考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层次。简单地说,在基础等级中,考生要做到的是“入 格”;在发展等级中,考生要做到的是“出彩”。 下面结合高考考场写作的实际,介绍几种实用的方法技巧。 l.严格审题,深入发掘 所谓严格审题,深入发掘,就是要对试题及其要求认真推敲,准确领会命题意图,深入发掘提 示或要求中的含义,写出符合题意及要求,立意较高的作文来。立意上要尤其注意两点:一是准确 性,二是全面性。在此基础上,再谈思辨性、深刻性、创新性等等。 审题要完成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弄清作文类型(命题型?材料型?话题型?),确定文体(限 制型自主型?);二是要分析材料,选准角度。 一定要注意材料中议论性语句,它往往给考生指明写作的方向,写作的方向是不能改动的,否 则,就会偏题!另外,看是否明确要求联系自身。不要抨击社会、发牢骚等,少用政治术语,想想 阅卷老师的喜好,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 ★一些考生在审题立意上吃的亏已经不小,今年要引起高度重视。 2.广泛搜集,精心选材 材料要典型,要有意义,有意味,有文化性。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为了做到材料新鲜, 建议多使用近几年出现的新人新事。对一些过于“新鲜”评卷老师可能不知道的,要适当地交代大 体情况,以免给人捏造之感,运用的材料尽量与提供的原材料保持一致,即使关系不够紧密,也要 注意围绕题旨恰当勾连,表明不偏题。 不要去写科幻小说,写童话、寓言不要过于含蓄,“允许”编写故事,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 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严禁照搬照抄别人的范文,杜绝“无我文章”和“抄袭文”的出现。 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少谈宗教话题,不要单纯发牢骚,不要写早恋等敏感话题。 记叙文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议论文要以事实和道理来写文章切忌大话、套话、 废语,要避免空发议论,乱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 3.发挥所长,合理定体 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要写什么像什么。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 之。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不喊口号,情真意切。写议论文要注 意事例贴切、事理的分析、引用后的引申,做到首尾呼应。考生一定要发挥自己所长,写自己擅长 的的文体,还要根据自己占有的素材来确定文体。 4.结构完整,眉目清晰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有一个较好的标题(命题作文除外),标题能较好地引领文章的内容。 文章内容要精于分段,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 目了然,以五至八段为宜。 不管是写成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一定要在标题(命题作文除外)、开头、结尾和每一段的开头 反复用材料中的关键词或标题中的词,材料作文如果拿不准,就找准材料陈述的对象和材料中的议 论句,就事论事,反复论述,多角度论述、正面说、反面说,假设推理(如果不这样会有什么样的 后果)。 5.力求新颖,创造亮点 作文贵在创新。好的作文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种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作文是不可取的, 也难以得到阅卷老师的首肯。求新还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否则意欲求新求异,反而会因形害义, 落了俗套。盲目创新,认为这是一个省力的捷径的想法是危险的。 好的作文,总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有自己的亮点。可在以下几方面出彩: ①标题要靓。审美性、哲理性强的标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阅卷老师精神振奋,如名 言为题,比喻为题等。 ②构思要巧。构思中比较容易被忽略的是写作的角度。好的切入角度容易出彩,容易表现自己 独特的感受、认识和写作者的个性。选取一个小的切入点,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写具体,写深刻, 往往能够以小见大,写出好文章。 构思要耐心: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先写在草稿上;稍加思索想到的也写上。花上几分钟, 列出提纲,绝对严禁胡编乱造。即使编写故事也要做到一大胆想象,自圆其说。 ③谋篇出彩: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 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开头结尾忌讳冗长、拖沓,废话太多。 ④情感要真。高考作文中,屡见无病呻吟之作。作文要抒发真实的感情,要求写作者要用心感 悟生活,要把自己的情感态度投射或融入到所描写的对象中。人类有着许多共同的感情,但人的情 感又往往有许多差别,写出自己独到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就做到了新颖。 ⑤语言优美。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引用贴切名言警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流行的通 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不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不使用别人看 不懂的词汇。 语句华丽一些不是坏事,或排比,或比喻,或整句、或短句、成名词化用为动词、形容词化用 为动词、或用动宾短语、或用省略号感叹号疑问号等。背诵的名篇名句要有意识地使用。 6.回头反观,弥补小足 主要有三方面的任务:一是看审题是否恰当,如有偏差可矫正,在结尾部分充分解说你写的内 容与话题或材料的关系,一旦跑题就不及格了;二是看标题、字数是否少,不写标题,按评分规定 扣 2 分,字数不足(50 字 1 分);三是看是否有错字(1 个错别字 1 分)、病句。这三个方面可 以说是作文中的硬伤,扣分无形之中往往是双扣分,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 ★考生在考试书写上要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四不——不写潦草字, 不写异体字、自造字,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八小”锁定高考一类作文 对高考作文的期望值要从追求满分作文降到追求“一类作文”上来,因为满分作文要靠天赋和 运气,而“一类作文”则可靠训练。从操作层面来讲,就是要从追求满分作文的“三大”(大手笔, 大气象,大智慧)降到追求“一类作文”的“八小”上来。 一、有一点小生活 “小生活”就是要在文章中写属于学生的原汁原味的生活画面、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去展现 一个本色、活蹦乱跳、童心未泯、当代风味、可亲可爱的“你”。它虽小,但香气扑真;带点青涩, 但可信可近。 二、有一点小感情 “小感情”抒发的是自然流露的感情,而不是做作的煽情:它是对“大感情”的反拨,它抒发 的是“我的切身的感情”,而不是“我们的大而化之的感情”:它是对“空感情”的反拨,是“跳 动着心灵颤音的感情”,而不是“口号式的感情”。 三、有一点小发现 高中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事物的看法一般不大可能高屋建瓴、石破天惊,但如果他们能有一点 属于自己的小发现,同样可以让阅卷者眼前一亮。大家看秃子看到的都是光头,而你却看到了头上 的几缕青丝,这就是小发现,这就别有意味。 如话题作文“借”的写作,许多考生都以“中国制造”为骄傲,但有一位考生却提出了自己的 一点“小发现”——“中国创造”。他在文中说:“技术是可以借到的,但思想无法借得。一个国 家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原发思想,才能真正强盛起来。否则,只能永远被别人勒着脖子。的确,无论 是“中国芯”,还是“神舟五号”“嫦娥一号”,靠的都是原发思想,靠的都是自主知识产权。中 国真正强大的标志不是有多少“MADE IN CHINA”,而是有多少“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 到“中国创造”,虽是一字之变,但却别具慧眼,星光闪烁。 四、有一点小哲理 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带着情感余温,带着生活盛悟的小哲理,往往因为其真诚、真挚、真切, 给人以“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它不大,就是日常所见;它不远,就是日常所及;它不深,就是 日常所感。因其切近、切身,故而沁人心脾。 “孩子,只要你有出息,天天都是妈妈的节日。”母亲这句话虽然质朴,却蕴含着小哲理—— “孩子的出息”就是母亲的—切,它胜过世上—切物质的拥有、形式的表示乃至精神的慰藉。这句 话中蕴含的哲理虽然很小,但因为它带着母亲的体温,散发着乡村泥土的芬芳,因而使人怦然心动, 回味绵长。 五、有一点小描写 记叙类文章要想打动阅卷者,依靠的不是叙述,而是描写。因为叙述搭建的仅仅是骨架,而描 写凝结的都是血肉。“小描写”并不要求成篇成段,只要求“时有风骚”,它可以是一句对话、一 个动作、一丝心动,甚至是一景一物,便可以突显人物神韵,传达文章旨趣。 如命题作文“我的歌”的写作,有位考生写了一首“用父亲的血为词、我的泪为曲”谱写而成 的歌。他在对“背尸匠”父亲的刻画上就用足了“小描写”: 在我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下,父亲才从老家来到我的新房。上楼时,父亲显得十分吃力,我 伸出手准备拉他一把,谁知他倏地把手缩了回去,只笑着说了一句:“不必了。”到新房时,我高 兴地打开门,对父亲说:“瞧!”并随手拿了一双拖鞋让父亲换上,父亲刚准备脱鞋,随即又停了 下来,用袖子揉了揉眼说道:“我站在门口看看就心满意足了。” “倏地把手缩了回去”是因为父亲怕把手上背尸体的晦气传给儿子。“刚准备脱鞋”是父亲下 意识的行为,也是他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随即又停了下来”是因为父亲怕把自己身上的“晦气” 带进儿子的新房。“用袖子揉了揉眼说道”是因为眼中有老泪溢出,这个“泪”是欣慰之泪,儿子 终于有出息了;这个“泪”是骄傲的泪,自己一辈子被人瞧不起,儿子终于让自己“在一村老小面 前可以抬头做一回人了”;这个“泪”也是辛酸之泪,为了这一天,自己背了一辈子尸体,这一天 等得实在太久了。“小描写”虽小,但传情,传神,让人物形象霎时丰满起来。 六、有一点小化用 引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提升文章的理性层次,但有时也给人“掉书袋”之嫌,而那些已 被人引用过千万遍的名人名言更是让人大倒胃口。为此,大可不必去“嚼别人嚼过的甘蔗”,完全 可以在这些名人名言里加入一点你的“情思”,而这些流淌着你的血液的“凡人名言”就会顷刻间 变成一道“风味小吃”,让阅卷者满口生津,这就是“小化用”的魅力所在。 如材料作文“经典与时尚”的写作,有位考生就在名句“所有的果都曾经是花,但并非所有的 花都能成为果”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思”,使之由一道“大路菜”变成了一道“时鲜小吃”:“所 有的经典都曾经是时尚,但并不是所有的时尚都能成为经典”。虽是“小化用”,却将“经典与时 尚”的辩证关系演绎得深入浅出。 七、有一点小技巧 在文章主旨确定之后和写作素材选定之后,如何使既有的素材更好地表现主旨,有时需要使用 一点小技巧。它可以是:行文上的小布局——让文章有点眉目;情节上的小调整——让文章有点想 头;论证上的小安排——让文章有点层次,呈现上的小手法——让文章有点味道。 如命题作文“学会调整”的写作,有位考生在行文上就进行了一点“小布局”,他根据“水” 有固体、液体、气体的“三态”变化,为文章设计了三个小标题:“甸甸的冰”“流动的水”“升 腾的气”,并在三个小标题下分别写了一个创业者夯实基础、兼容壮大、促成飞跃的历程。其实, 很多考生在文章中都写了这个内容,但写得东扯西拉。而这位考生因为用了一点小技巧,使文章布 局整齐匀称,眉目一清二楚,故事简洁紧凑,主旨一看即明。 八、有一点小才气 何谓“小才气”?就是在文章字里行间带点小聪明、小机智、小文气、小风格,它不一定很大, 也不一定很鲜明,只要有那么一点样子,有那么一点意思,有那么一点味道,有那么一点感觉,就 会让阅卷者顿首一笑,称道:“狡猾,狡猾,也亏这小家伙想得出来。” 上述八个方面,说其“小”,是因为它们对你来说够得着,学得会,用得上。当然,它们也仅 仅是示例,旨在给你以启迪。最后,我们对周杰伦的金曲《蜗牛》“小化用”一下:“小小的你有 大大的梦想,只要你带着这小小的启迪,一步一步往上爬,总有一天你会撑起你作文的一片天。”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