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上册 / 第一单元 / 单元学习任务 /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导引教案

还剩 2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导引 第一部分:微型写作学习任务——史传评点 一 写作任务阐释 (一)文体解说 评点原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常用形式之一,是指对作品的文章内容、写作技巧、作 品主旨等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评判,属于评论的一种。在本单元学习任务中,评点专指史传 评点,是对史传文学的作者观点、篇章布局、选材剪裁、遣词造句、人物评析等方面进行 质疑、探究、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意见。一般是议论性的片段文字或小短文。 (二)写作要求 传记评点的写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观点客观理性,态度鲜明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立场和理解角度,对史传文学的思想内容、历史价值会有不 同的解读。我们应学会以批判、理性的态度进行质疑、评论,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及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中,通过实证、分析甚至是多方史料比较,形成客观、 理性的观点,同时要明确指出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态度鲜明,才具有说服力。 2.评点紧扣文本,条理清晰 围绕观点阐述理由时,应充分结合所读文章展开。如果有几个理由,要分层论述,层 次之间要符合逻辑顺序,可以是并列式或层递式等,以使评点有条有理、脉络清晰、逻辑 严谨。 3.语言准确严密,表达简洁 史传评点短则百字,长则三五百字,语言要概括、简练,不要拖泥带水、枝枝蔓蔓。 语言的表述要明确,力求概念使用准确,修饰成分恰当,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三)示例引路 李陵善于伪装。他装出满肚子委屈的样子,极力埋怨汉武帝对待臣下太刻薄。宋代吕 祖谦曾经指出:“当陵之海上说苏武,陵母固未诛也,而激切捭阖,指斥汉失,若必欲降武 者,则此言岂可尽信哉!”(《汉书评林》引)尽管李陵后来又装出关心苏武生活的样子,赐 以牛羊,但苏武确实没有相信他的话。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 于不顾;而苏武则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两种思想,两 种胸怀,有如天渊之别。李陵越说得委婉动听,就越显得渺小可鄙;苏武越沉默寡言,就越 显得可敬可佩。事情发展到后来,连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了对比。开始时甘于充当 一名无耻的说客,经与苏武多次交谈,方始认识到人间还有“羞耻”二字,不得不自讼道: “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这是第一层对比。动员苏武投降时说得头头是道, 及至看到苏武回国时又哭得哀哀欲绝。这是第二层对比。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干了一件多么 愚蠢的事情。对于变节者来说,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苟延残喘,但他连这点自由也没有, 必须身不由己地去充当说客,结果是扮演了一个可怜虫的角色。当苏武的英名彪炳青史之 时,正是他的叛国者的灵魂被公诸于世之日。在李陵饯别苏武的宴会上,苏武不会片言不 发,但作者却不着苏武一语,只是淋漓尽致地刻画李陵悔恨、懊丧、羞惭的种种表现,对 比的色彩异常鲜明。 ——《古文鉴赏辞典》 李陵是历史上颇有争论的人物,在《苏武传》中班固对李陵持有何种态度,历来也有 不同的观点。《古文鉴赏辞典》的这段评点认为在班固笔下,李陵是屈膝投降的反面人物, 他的存在是为了和苏武形成鲜明对比。这段评点通过三个方面的对比表达了这个观点。一 方面是善于伪装、斤斤计较的李陵和苏武形成了“两种思想,两种胸怀”的对比;一方面是 李陵自己前后言行的对比,这方面对比又分两层,一层是从“无耻的说客”到自愧,一层 是从“说得头头是道”到“哭得哀哀欲绝”;还有一方面是饯别宴会上苏武的“片言不发” 和李陵的“种种表现”的对比。文章从两人的思想胸怀、饯別宴会的言行以及李陵自身前 后言行进行对比,凸显出了李陵的“渺小可鄙”以及在文中对苏武的衬托作用,观点鲜明, 层次清晰,具有说服力。 二 写作任务 (一)任务呈现 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甚至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质疑。 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 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为人不忍”吗?司马迁对鸿门宴的 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 己的看法。 (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二) 这个学习任务要求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两篇史传仔细阅读, 对感兴趣的、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认真思考,写成评点。你可以就任务中的这几个问题或 选择其中一个展开探究,也可以自己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其中自己设计的问题可以来自这 两篇传记的作者观点、谋篇布局、选材剪裁、遣词造句、人物评析等方面。确定了问题后, 你可以通过文本细读、查阅资料、比较阅读等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 和看法,写一段评点文字。 (二)例文展示 文中的秦穆公似是扮演着一位昏聩无能的君主形象,仅因烛之武的三言两语便舍晋而 与郑盟,但深究根本,便可知秦穆公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大家。 其一,文中“秦军氾南”,远离本土,戒备森严,但烛之武“夜,缒而出”便轻而易举 地见到身处秦军驻地的穆公,何其反常?显然穆公为其开了“方便之门”,可见穆公早已做 好两手准备,发兵或者谈和皆有取得利益之法。 其二,秦军舍近求远,在郑国之东北——氾南驻军,意欲为何?氾南乃绝佳的战略要 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秦军占领氾南,其出兵中原之路将会一路畅通,再无阻拦。此 役穆公率军屯扎于此,不但昭示了他的政治野心,同时也暗中逼迫郑国开出令人满意的“价 码”。 其三,烛之武提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所谓“行李之往来”, 不仅是指外交人员,同时也包括军事人员,这才有了下文的“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这一巨大的利益让步正中穆公下怀,自然不需再多言语。 文章对秦穆公虽着墨不多,但其深谋远虑之形象却跃然纸上,不禁让人感叹其强大的 政治手腕。 【点评】 这段文字针对“秦穆公是明君还是昏君”这个问题展开论述,提出穆公是“卓越的政 治大家”这个观点。接下来,从烛之武轻易见到穆公的原因、秦军舍近求远驻扎氾南的苦 心、“行李”的真正含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证明观点。观点鲜明深刻,论述条理清晰。 第二部分:大作文写作——议论文:如何深入论证 一 任务解说 议论文是阐述观点主张的文章,讲究以理服人。当观点确立以后,如何才能深入论证, 使读者信服?使文章说理透彻、论证深入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式。 (一)洞幽烛微,由表及里 所谓“由表及里”,就是论证过程中先表层后里层,先现象后本质,层层剥茧,逐渐展 开,内容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纵向发展,思想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毛泽东 的《反对自由主义》先摆出自由主义的 11 种表现,对自由主义者形形色色的错误言行、思 想状态作了形象的勾勒,接着从思想高度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剖析了自由主义的严重危 害、阶级根源、思想方法和错误性质。这样,文章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摆事实讲道 理,有理有据,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二)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所谓“由此及彼”,就是论证时不局限于论述对象本身,而是把与之相似或相关的事理、 现象联系在一起,由某事理、现象引出其他事理、现象,或者将某事理的小道理抽象上升 为全局性的大道理。例如《我们是否需要一场文明自省?》一文,开篇概述了重庆公交车 坠江事件,然后由此及彼,列举了多例在公共场合发生的“闹事”,接着剖析这类事件发生 的根源及深层次的思考。文章由重庆公交车坠江引出诸多类似事件,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问题的本质也就显现于读者面前,说理充分,论证周密,避免了就事論事、泛泛而谈的弊 端。 (三)抽丝剥茧,由果溯因 所谓“由果溯因”,就是论证时由文章列举的事件、现象、问题追溯其产生的原因。我 们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原因所在,刨根究底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与 本质。例如苏洵《六国论》开篇就抛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逐层分析,最后对赂敌作了更深层的原因推敲,认为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从而借古讽 今,希望“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文章由果溯因,一针见血地触及六国灭亡的本质, 思维缜密,说理透彻,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 写作任务 (一)题例呈现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在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 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 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 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 2:经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多重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 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 (二)写作点拨 话题 1 作文的写作范围很明确,就是谈谈孟子“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的“可资借鉴 之处”和“不足”。因此,要辩证、发展地看待孟子的设想,既要肯定其对当代社会的思想、 文化意义,又要指出其历史局限性。话题 2 作文的写作范围也很明确,就是对“庖丁解牛” 的“顺应自然”“保全天性”这两种寓意是否赞同:是赞同其中一种,还是两种都赞同,或 是有自己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心论点。在确定观点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论证,阐 述道理时要学会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果溯因的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抓住问题的实 质,摆事实讲道理。理充据足,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三)例文展示 孟子之思 继往开来 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是其仁政思想的深刻体现。 孟子的眼光,立足于时代,洞察春秋;孟子的思考,穿越了千年,启发现世。无论是当时还 是当下,仁政思想都极具意义,但也兼有不足。 仁政思想是战国乱世的产物,也是孟子对时代的思考。 《孟子·离娄上》有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的争霸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孟子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 亡”的观点,提出了“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的“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的政治主张代表了人民的基本诉求,勾画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美好蓝 图,是孔子“天下大同”理想的延续。作为有抱负的思想家,孟子力图以仁政创造一个理 想社会来回应时代,他周游列国,游说君王,渴望让儒家的治国理念成为具体的国家政策, 进行国家层面的政治实践,但在当时并未受到重用。并且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 其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统治者的阶级地 位不可撼动,而仁政思想是统治人民的方式,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君主的政权,维护 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如今,仁政思想经过漫长的岁月,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我们的人民政府把“重民、爱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提升为“为人民服务”的 执政宗旨。我们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在集中领导下民主;实行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开展脱贫攻坚战,共同富裕,共奔小康。当然,现代社 会与孟子时代的“以民为本”有着本质区别,因为我国的阶级性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 民是国家的主人,君主早已不复存在,这是站在人民角度提出的响亮有力的号召。同时, 作为一个国家,仅靠德治是不够的,还需要以法束人,德治和法治皆不可偏废,既要以德 治国,又要依法治国。 正如加缪所言:“没有无阴影的太阳,而且必须认识黑夜。” 仁政思想既有先进意义, 亦有其局限性。我们需加以改造完善,赋予其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孟子之思,继往 开来,岁岁绵长。 【点评】 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和“当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展开论述。 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接着结合历史事实、引用孟子观点展开分析其在战国时期的意义与不 足,随后用过渡段引出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古今“仁政”的本质区别以及“德法兼治” 的当代价值,最后收束全文。文章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三 拓展训练 从以下三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 1:作为千古名篇,《劝学》为世人留下了“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等诸多名句。你怎么理解这些名句?请选择其中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话题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五 人分别谈了自己的志向。你最欣赏谁的志向?请说说你的理由。 话题 3:同是评说秦亡的历史,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的角度论述,而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却从秦“爱纷奢”“不爱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两者的观点如此迥异?它们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