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
(下册)第 27~29 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二、教学目标
第一,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
表象。
第二,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
度,理解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 毫米,并能在实际操
作中灵活运用。
第三,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细心观察、勤于动
手、善于动手、善于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学习数
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表象,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物
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
米尺、纸条、剪刀、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一小沓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划
2
出 1米大约有多长吗?那么 1厘米呢?如果我想测量黑板的长用什么作单
位比较好?测量一枝铅笔的呢?
反思: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新课
做了很好的学习和心理上的准备。
2.主动探索,理解新知
(1)认识分米
①初步感知 1 分米的长度
看!我手上有一张纸条,如果要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
呢?你们能测量出 10 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吗?
(学生动手剪。)
像这样一根长 10 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 分米,字
母 dm 表示。(板书:分米 dm)
②建立分米的表象,体会 1 分米=10 厘米
1 分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大家拿出直尺(课件呈现)。
提问:你们能在直尺上指出 1 分米的长度吗?
生 1:在直尺上指出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
生 2:1 分米就是 10 厘米,从 0 刻度到 10 厘米这个长度就是 1 分米。
引导:我们可以说 1 分米等于?
生:10 厘米!
(课件显示,并板书:1 分米=10 厘米)
③巩固对“1 分米=10 厘米”的理解
引入情境:妈妈给小琳买了一个漂亮的文具盒,小琳刚拿到手,就忙
3
不迭的测量起它的长和宽,让我们一块儿来瞧瞧小琳测量的结果吧!
(课件呈现)谁能话换一种说法?
④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你们能在作业纸上画一条 1 分米长的线段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
你是怎样用直尺画出 1 分米的线段的。
生:(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我是从 0 刻度开始画了一条 10 厘米
的线段。10 厘米就是 1 分米,这条线段就是 1 分米的线段。
设疑:画得真好!可是李老师这把直尺的 0 刻度已经被磨损了,我该
怎么画这条 1 分米的线段呢?(出示磨损的尺子。)
生 1:可以从刻度 1 画到刻度 11,10 厘米,就是 1 分米。
生 2:可以从刻度 8 画到刻度 18,也是 1 分米。
生 3:只要画一条 10 厘米的线段,那就是 1 分米。
⑤拓展新知
看来小朋友们的眼睛都很敏锐!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小朋友发现今天新
学的分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谁愿意把自己小组的验证结果告诉大家?
(板书:1 米=10 分米)
反思:教师从测量一根纸条入手,不仅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回忆起已
有的测量经验,把握测量的细节,同时,学生也通过动手量、剪 10 厘米
的纸条,对“10 厘米就是 1 分米”有了深刻的感知。接着,教师让学生在
直尺上指出 1 分米,以及将小琳的话换一种说法,都在深化学生的这一感
4
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抽象出分米和厘米间的十进关系。
(2)认识毫米
①初步感知 1 毫米
设疑: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 3 个长度单位,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所学
的知识量一量咱们的数学书的厚。
(学生动手量,发现问题)
生:我们数学书的厚还不到 1 厘米呢!
所以,我们今天还要学习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那就是毫米,可以
用 mm 来表示。(板书:毫米 mm)
1 毫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拿出直尺。(投影展示一把直尺)介
绍:直尺上 1 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请同学们想一想 1 毫米的长度。
②建立毫米的表象,体会 1 厘米=10 毫米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枚 1 分硬币和一张电话卡,请四人小组的同学合
作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厚度。(小组合作测量。)
你们发现了什么?它们的厚度都很接近 1 毫米。捏一捏,感受一下 1
毫米。拿出一张白纸捏一捏,它的厚度有 1 毫米吗?捏一捏,看究竟多少
张纸的厚度是 1 毫米。量一量,你捏得是不是准确?你们知道 1 厘米里面
有多少个 1 毫米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让我们一块来数一数吧!(课件呈
现)
引导:我们可以说 1 厘米等于?
生:10 毫米!
5
(板书:1 厘米=10 毫米)
引导:再接着往下数 1 小格呢?再数 1 格呢?现在你们能说出数学书
的厚度是多少了吗?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长度或者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小组自由讨论。)
反思:在教学毫米的环节中,教师通过量不到 1 厘米厚的数学书,引
出长度单位毫米,使学生体会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生活测量的需要,体验
学习的价值,产生学习的需求。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格,沟通厘米和毫
米间的十进关系,再通过测量 1 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卡以及捏 10 张纸
的厚度,列举 1 毫米长的物体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
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
3.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让学生看图写出两幅图的测量结果。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生
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支铅笔,根据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
度选定合适的单位,然后进行测量。谁愿意把你的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3)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要求: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
你们认为这次测量用什么工具比较好(分小组用米尺进行测量)?哪个小
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测量结果?
6
(4)讨论、小结
测量较大物体的长度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测量很小物体的长度用
什么做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呢?让我们一块儿用手势比划出 1 毫
米、1 厘米、1 分米和 1 米大约有多长。
你能把这些长度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吗?这些单位之间又存在
着怎样的关系?
(5)完成“想想做做”第 5 题
老师这儿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图片,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长
度单位吗?
请小朋友们先比划出这些物体的长,然后再填空。
(6)完成“想想做做”第 6 题
让学生凭自己的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最短。
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验证结果。
反思:这个环节立足于教材设计的练习,有层次地让每一个题目最大
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通过先选定合适的长度单位再
测量,先比划物体的长度,再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先估测线段的长度再
测量等活动,内化了学生对每一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估
测的意识和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