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小学数学 / 教学同步 / 北师大版 / 六年级上册 / 数学好玩 / 2 看图找关系 /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看图找关系精品教案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看图找关系》 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数学,设计教学,用情境和方法两条主 线贯穿课的始终,既落实三维目标,亦提高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既注重乐学氛围,又讲求课堂实效,既注重师生互动,又注重生生互 动,让每个人在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61~62 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折线统计 图、确定位置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尽管这样,在看图过程中,学生更多的还是 凭感觉说出加速、减速等变化情况,而很少从两个角度(横轴和纵轴)来认识点, 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线的变化。这样的认识不仅较肤浅而且片面,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并结合具体情 境描述事件或行为。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 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 形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从横轴和纵轴两个角度获取点的信息,分析线表示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通过谈话,使学生置身于抗震救灾的学习情境之中。 2.通过听录音,让学生感受某部队开车前往救援时,汽车的行驶情况。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再现汽车的行驶过程。 4.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引出主题图。 【设计意图:入课伊始,借助汽车行驶的声音迅速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 并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抽象出图,实现了数学化的过程。】 二、组织探究,构建认知 1.初步了解图中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结合横轴、纵轴认识点。 ⑴师:一起来看看 B 点,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⑵师:B 点会看了,那 A 点呢? 汽车从部队到救援地点的行驶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 B 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角度不同,获得 的信息也不同。当学生学会从横、纵两个角度来认识一个点后,教师迅速地抛出 A 点让学生描述,既巩固了观察方法,也提高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因为原点 的认识要比 B 点难得多。】 3.结合横、纵轴分析线表示的变化情况。 ⑴师:从 A 点到 B 点的这条线,你又能得到什么信息? ⑵师:B 点到 C 点的这一段呢?CD 这一段呢?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从两个角度观察点之后,教师引导他们继续运用这样 的方法理解线。这样步步深入的教学流程,一方面看图能力得到巩固和加强,; 另一方面观察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4.结合图描述汽车的行驶情况。 ⑴小组交流。 ⑵全班交流。 三、归纳小结,提炼方法 ⑴师:汽车的行驶过程,大家用语言描述得很好,刚才还用各种方式表现过。 和图相比,你更喜欢哪种方式?为什么? ⑵师:拿到一幅图,要怎样看图找关系? ⑶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经历了‘初步感知——具体分析——整体描述“的过程后,适 度地引导学生小结,完善学生的看图方法,为拓展延伸提供了能力和方法的保 证。】 三、练习运用,拓展延伸 1.较复杂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同样开车前往救援,另一辆车的行驶过程如下: 让学生大致描述一下汽车的行驶过程。 【设计意图:图复杂了,具体的数字没有了,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去看图, 就一样能看得懂,描述得清楚。】 2.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由于道路受阻,汽车不得不停下。停车后,队员们分成甲乙两个小队,一起 冲出车门,奔向倒塌的废墟中。甲队到那儿立即抬起一位伤员,跑回车上;乙队 则在废墟中搬开倒塌物,救出一位被困的伤员后,再抬着他跑回车上。下面的两 幅图分别描述的是谁的行为。为什么? 【学情预设:这两幅都是距离图,不少学生还将思维定格在速度图中,认为 向上的斜线表示越跑越快,向下的斜线表示越跑越慢。如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 势?我想到了“演一演“的方法。通过读题内化题中的信息,通过表演外显对信 息的理解。再结合文字与表演分析图,使学生将看距离图的方法纳入已有的经验 中。】 3.时间与楼层之间的关系。 假如有一天,灾难真的来到我们身边,又假如你这所学校的校长。当你敏锐 地感觉到这一情况时,你将怎样疏散正在各楼层上课的师生?这种方法有什么优 势? 4.心情与时间的关系图。 师:和同学们相处的这节课,老师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们知道吗? 设计思路 本课至始至终将学生置于“抗震救灾”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自 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探索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 又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注重知识的建构,又注重方法的引导;每道题的呈 现,既赋予数学内涵,又赋予人文的内涵。力求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本课教材同时呈现了时间与距离的关系图(简称距离图)和时间与速度的关 系图(简称速度图)。两种图的差异很大,如:同样向上的斜线,在距离图中表 示距离越来越远而在速度图中表示加速;横线在距离图中表示停止,而在速度图 中表示匀速前进;下斜线在距离图中表示返回,而在速度图中表示减速。从知识 的角度看,这样的编排似乎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因为两种图既不好同化,亦不 好顺应。经过反复解读教材,我恍然大悟:教材编排是合理的!在本课教学中, 要跳出知识点的束缚,立足观察方法的引导,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让学生始 终从两个角度(横轴和纵轴)来认识点,分析线表示的变化。并将看图的方法以 板书的方式跃然于黑板之上,让它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果学生切实拥有了这 把看图的“金钥匙”。何惧不会看图? 二、数学课能给予学生什么? 数学课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数学的思想方 法。本课还试图打开另一扇窗:数学课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 能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将数学知识融入抗震救灾的背景, 不仅实现了数学的目标,更让学生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如:即使是前去救 援,也得注意行车安全,有了这样的意识,学生还会违反交通规吗?又如,如危 急时刻,科学有序地疏散群体,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沉着冷静地设法逃生, 这样的意识多宝贵啊……这些都是其它情境所不可替代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 能跳出狭隘的数学眼光来看待数学及数学教学,就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 生的可持续发展。 所用教材内容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