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贾子科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以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课前板书),平均数到底是个怎样的数呢?拿个
问题考考你们!(课件出示:我们班同学进行爱心捐款,平均每人捐款 10 元,那么全班每
个同学一定都捐了 10 元吗?)不一定是 10 元,那谁能用具体的数据来说一说?
平均每人 10 元的捐款是怎么算出来的?(板:总数÷份数=平均数)
看来,平均每人捐款 10 元并不表示某一个人或每个人捐款的数量,它代表的是他们
三个人捐款的一个平均水平。平均数其实有一定的范围,想一想他们三人可能都捐了 11
元吗?9 元呢?也就是说平均数往往处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
中趋势。
2.揭题:生活中,平均数很常见,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感受它在生活
中的实际应用。(板:再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免票线的合理性。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
“学龄前儿童”什么意思?(0-6 周岁的儿童)怎么判断?(看身高)
我们只需研究哪些儿童的身高情况?(调查统计 6 岁儿童的身高)
(课件出示:据统计,目前北京市 6 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 119.3cm,女童身高平均
值为 118.7cm。)
从这条信息来看,你觉得定身高多少的免票线比较合理?
(课件出示: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 )的儿童免费乘车。)
小结:是的,经过统计调查,国家也把 1.2 米作为免票线,这里的平均数 1.2m 具有代
表性。
2.我这儿还有一条关于免票线的相关链接,一起来看:
卫生部每 10 年组织对我国 9 个城市极其郊区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我
国第四次儿童体格调查结果:以 6 岁组为例,男童身高从 1975 年的 112.3 厘米增长到 2005
年的 118.7 厘米,女童同期身高从 111.5 厘米增长到 117.7 厘米。
从两组数据对比来分析,免票线从原来的 1.1 米调整到 1.2 米,你觉得这样的调整是
否合理?(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整体身高也在不断地增长。当 6 岁儿
童的平均身高将达到 1.2 米的时候,1.1 米的免票线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所以这样的
调整是合理的,符合现实的!)
(二)比赛中的平均数。
话说比赛中,我们常常用到平均分。一起来看:
(出示课件) “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成绩统计表。
评委 1 评委 2 评委 3 评委 4 评委 5 平均分
1 号选手 92 98 94 100 96 ( )
2 号选手 97 99 100 95 84 ( )
3 号选手 90 98 87 90 85 ( )
有三位选手成绩突出,进入了最后的总决赛。我们先来看看各个评委的分数。(逐一
出示前四位评委的分数)
从前四位评委的打分看,谁的平均分高?猜一猜评委 5 会给 2 号选手打几分?出示评
委 5 的打分,现在还是 2 号选手的平均分高吗?我们来分别算一算。第一组算……注意把
算式写清楚。
计算后提问:为什么 2 号选手变第二名了?是哪个数据对结果产生了影响?
(像 84 这种特别低的分数在数学上叫极端数据。)为什么会打出这么低的分数?(主
观因素)
(在实际比赛中,为了减少极端数据的影响,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
分,然后再计算平均分的计分方法。)
分组计算 3 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2 号选手又从第二名华丽转身为第一名了!想一想:哪位选手第一名更合理?
小结: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实际比赛中,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去除评委当中的
一些主观因素,避免太高或太低的分数影响平均分,使平均分更具有代表性。
(三)去哪家公司。
等我们长大了,都会面临就业的问题。(课件出示信息)
这两家公司都在招聘,李阿姨喜滋滋地选择了 A 公司,而王叔叔偏偏选择了 B 公司,
你认为他们是怎么想的?
只知平均工资时,做这样的决策合理吗?(出示)
追问:
从普通职工的工资来看,B 公司比 A 公司的更高。那为什么 A 公司的平均工资反而高
于 B 公司呢?
看来,像 6500 这样特别大的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是特别明显的。
三、说一说:学到这儿,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