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南京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2021年5月6日 目 录 现代文阅读 语言文字应用 古诗文阅读 作文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屏幕中的剧情跌宕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 驰过,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就是“弹幕”。 (2)尽管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却与传统的文艺批评有巨大的 鸿沟。 (3)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与 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尽管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 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的形式,但是,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 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 (4)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 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等等。弹幕评 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 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T5:思维浅表化,缺乏真知灼见;) (5)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 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 来。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 (6)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 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 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至少在目前,速度与深度的恰当比例仍然以印刷 文化作为范本。 (7)尽管弹幕的即时评论也诉诸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 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它与即 时性、交互性构成弹幕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传统的文学批评无法企及这种 吸引力,“深度”也无法替代生气勃勃的喧哗产生的号召。一旦“深度” 置换为“速度”,零碎化、平面化、喜剧精神与反讽、拒斥精英趣味也就 成了弹幕的另一些表征。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互联网以及电子传媒的传 播方式正在隐蔽地重塑他们的感官、躯体和意识。 (摘编自南帆《弹幕: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 材料二: 2020年6月,B站隆重上线四大名著,无数年轻观众都是奔着弹幕,或 是弹幕与四大名著的“化学反应”去的。但对于年纪更长,文化取向也更 为传统的网友来说,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T5:污染剧作,庸 俗原著,不注重反思与真知灼见)宛若妖雾遮天蔽日,毫无理性可言。 表面看,这是代际差异。但实际上,弹幕的两极评价,昭示出两种截 然不同的文化机制与主体状态,彰显了当下信息读写的双轨制。厌恶者所 代表的,乃是印刷文明培育的读写习惯,推崇经典,讲究逻辑与秩序;喜 爱者所代表的是互联网文化中跨媒介、多感官、娱乐化的接受方式,注重 趣味性与参与感。 弹幕空间中,正确、完整、规范、和谐都变得无足轻重,代之而起的, 是无政府主义式的“搅和”。原属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 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如同重回蒙昧时代。经过理性文明的长期洗礼后, 短暂地“蒙昧”一下,自编自导“人间喜剧”,反倒成为暂时摆脱文明重 负的一种人生选择。 另外,与当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计算”相比,这一场场文字游戏是如此地毫无功 利。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网友们互称“兄弟”,在蓦然而至的弹幕中寻获同好知音。 “居然与我想得一样”,这样会心一击的感受,令孤独的当代人倍感满足。 不同于社会场域中被反复思量过的表达,凭借直觉敲下的弹幕,出于真心、近乎自 白,乃是电子时空里的“我手写我口”。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弹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 型,便是直抒胸臆,依赖口语词,形成众声喧哗的交谈氛围。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 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幕的终点并非呈现 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 弹幕的游戏性与趣味性,真的可以带来更美好的人生状态吗? 首先必须承认,弹幕文字游戏的创造门槛与理解成本都极低。鉴于运动速度飞快, 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所以必须令人“秒懂”。秒懂的前提,是对庸常的臣服,这不仅 是指对于媒体流行语的追随,更指向一种“自诩快乐的末人心态”。自嘲或嘲讽,均跳 不出金箍棒画下的“安全圈”,保持在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 与口头表演一样,弹幕业已创造出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T5:语言套路化, 缺乏创造力;)比如,2019年B站的年度弹幕是“awsl”(即“啊我死了”)。这是一 句再直白不过的赞美语,形容视频内容令自己无比折服。这种缩略语以极其经济的拼音 缩写,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召唤出固定的、集体性的反应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 的“失焦”。(T5:弹幕会带来语言的失焦,同化了表达,束缚了创造力;)格套无 可厚非,但其中令人上瘾的传染力,以及凌驾于差异性表达之上的霸权地位,恐怕与解 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 更重要的是,弹幕带给人的趣味性、解放感与反讽意味,也日渐固化为一种模式与 立场。在进入弹幕空间之前,观者已做好了发笑准备。我们虽不必重弹“娱乐至死”的 老调,但在开放态度之外,更需警惕潜伏着的负面因子:弹幕用户被设定为一群单纯追 逐快乐的人,而平台迎合(甚至监控、计算)用户需求来生产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 “快乐”的闭环。(T5:心理模式与立场的固化,形成快乐的闭环。)这一闭环将带 来“人的再生产”:它召唤快速、固定、永不停歇的人类反应模式,从每一个神经元做 起,在每一次欢笑中起步。 (摘编自李静《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对原著进行整体观照,讲究对文本的细 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解读细致,阐释深刻。 原文: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 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尽管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 相似的形式,但是,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 (材料一第3节) 分析:曲解文意,“解读细致”错误,阅读细致,不代表点评细致,阐释深刻。 B.针对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弹幕能够即时即兴地进行点评,制造此时此地彼此交互 的狂欢气氛,迅速联结虚拟空间,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 原文: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 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等等。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 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 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材料一第4-5段) 分析: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等“貌似无法交集的 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而不是“狂欢气氛”与“虚拟空间”的联结。 D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C.B站上线四大名著后,年轻观众和年老观众的反应截然不同,年轻观众特别热衷, 而年长的观众特别排斥,认为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 原文:2020年6月,B站隆重上线四大名著,无数年轻观众都是奔着弹幕,或是弹幕与 四大名著的“化学反应”去的。但对于年纪更长,文化取向也更为传统的网友来说, 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宛若妖雾遮天蔽日,毫无理性可言。(材料二第1段) 分析:“年轻观众特别热衷”的对象是“弹幕”或“弹幕与四大名著的‘化学反应’” “而年长的观众特别排斥”表述语气过重。 D.材料一拿弹幕和传统文艺批评对比,分析二者的长处和弊端,材料二对热衷弹幕者 持一种理解的态度,同时也理性地审视了弹幕的负面因子。 分析:材料一内容第1段指出弹幕概念;第2-3明确弹幕和传统文艺评论的区别;第4-5 段论述弹幕的特征和长处;第6段论述印刷文化的长处和不足;第7段论述弹幕的长处 和弊端。 材料二内容第1-5段阐述了对热衷弹幕者的理解态度。第7-8段阐述了弹幕带给人 们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选项D正确。 D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中思想的交换相对较慢,却让思想具有一 定深度,因此就印刷文化而言,应追求更为缓慢的节奏。 原文: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 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至少 在目前,速度与深度的恰当比例仍然以印刷文化作为范本。(材料一第6段) 分析:强加因果或张冠李戴。选项说“印刷文化中思想的交换相对较慢”“让思想具 有一定深度”;原文是说“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 B.弹幕环境中,不假思索直击键盘,才能够袒露一个本真的自我。可见,电子时代的 写作要想表达真我,就要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 原文:不同于社会场域中被反复思量过的表达,凭借直觉敲下的弹幕,出于真心、近 乎自白,乃是电子时空里的“我手写我口”。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弹幕中最为常见的 一种类型,便是直抒胸臆,依赖口语词,形成众声喧哗的交谈氛围。唯有无限趋近言 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幕的终 点并非呈现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材料二第5段) 分析:“电子时代的写作要想表达真我,就要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表述错误; 原文说“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 C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C.人们在弹幕的文字游戏中互称“兄弟”,寻获同好知音,获得心理满足,这其实折 射出人们在现实中缺乏知音慰藉,饱受功利束缚的窘境。 原文:与当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计算”相比,这一场场文字游戏是如此地毫无功利。 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网友们互称“兄弟”,在蓦然而至的弹幕中寻获同好知音。“居 然与我想得一样”,这样会心一击的感受,令孤独的当代人倍感满足。(材料二第4段) 分析:有原文材料二第4段分析,弹幕文字游戏“毫无功利”,与当代社会中无所不在 的“计算”相比,可以在网络上“寻获同好知音”,表述正确。 D.在弹幕空间中,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流 露出参与者在理性文明的洗礼后希望彻底摆脱文明重负的心态。 原文:弹幕空间中……原属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 拼贴,如同重回蒙昧时代。经过理性文明的长期洗礼后,短暂地“蒙昧”一下,自编 自导“人间喜剧”,反倒成为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材料二第3段) 分析:选项“流露出参与者在理性文明的洗礼后希望彻底摆脱文明重负的心态”,原 文表述为参与者希望“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 C 3.材料二说,弹幕不必呈现“完整的自我”,要“探入有趣的灵魂”。下列不能体现 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慷慨陈词,张飞冒出一句“俺也一样”。 弹幕:“没文化真可怕。” B.《红楼梦》中,贾母问黛玉:“最近读什么书?”黛玉答:“只刚读了《四书》。” 弹幕:“还读了《名校模拟精编》。” C.《西游记》中,孙悟空没有受邀参加蟠桃会,于是在园子里肆无忌惮地大吃一通。 弹幕:“我是桃饱会员。” D.《水浒传》中,孙二娘、张青在十字坡开店,武松与两名公差推门而入。弹幕: “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 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观点的能力。原文材料二第5段表述为:唯有无限 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 幕的终点并非呈现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B项呈现 了一名备考考生的真实现状,刷题模式,写出了备考真实感受;C项弹幕者借悟空吃蟠 桃,大饱一顿,谐音为“桃饱”会员,显示了一个网购爱好者的真实体验。D项,弹幕 者由现实生活中住店必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来点评,也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实。 4.结合材料一,给弹幕下一个定义。(4分) 必备知识:了解下定义的格式;与主体概念相关的阐释语句;分清支撑句和关联句。 关键能力:能对核心概念区域进行梳理整合,获取文本关键信息 学科素养:获取与主题相关的信息;比对、概括、推断相关信息的综合素养。 标准格式:历史地理学是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 过程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些对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的 具有时空结合特征的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高考链接】(2020新高考全国卷I——山东)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 研究对象》)(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参考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 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 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4.结合材料一,给弹幕下一个定义。(4分) 信息来源:材料一第1段(形象化表述,需要简要概括);第4段:弹幕的首要特征是 “即时”;第7段:它与即时性、交互性构成弹幕文化的巨大吸引力。第5段:让各种 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第7段:零碎化、平面化、喜 剧精神与反讽、拒斥精英趣味也就成了弹幕的另一些表征。 补充细则:正确写出下定义格式,“弹幕是……的评论”得1分;“在网络上观看视 频时”得1分;“屏幕上飞快闪过/驰过”得1分,“即时性交互性”得1分。 答案:弹幕是观众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发到屏幕上飞快闪过的即时性交互 性的评论。 【样卷示例】 3分:弹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文艺批评,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等特征的一种 在网络时代产生的评论方式。 2分:弹幕有强大的“即时性”与“交互性”;弹幕可以在网络上迅速联 结许多社会关系。 5.面对弹幕,我们应警惕它的哪些负面影响?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作答。 (6分) 【精准审题】“弹幕的哪些负面影响”(指明了答题对象);依据两则材料(明确 了答题信息筛选区间范围);简要作答(限制了答题要求) 【规范作答】先筛选信息,再合并整合,注意逻辑表达。信息见原文标注。 参考答案:(1)形式娱乐化,缺乏严肃反思;(2)思维浅表化,缺乏真 知灼见;(3)语言套路化,缺乏创造力;(4)心理模式与立场的固化, 形成快乐的闭环。(6分)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样卷示例】 6分:①弹幕没有深度,会让人缺少严肃的反思和无法发表真知灼见;②弹幕会带来 语言的失焦,同化了表达,束缚了创造力;③弹幕会形成“快乐”闭环,让人追求快 乐与欢笑,使人类反应模式快速、固定、永不停歇。 4分:①污染剧作,庸俗原著,不注重反思与真知灼见;②过度追求娱乐化和趣味性, 不利于形成美好的人生状态。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2 教 学 情 况 分 析 For more extraordinary templates, please click on Liufang Advertisement in the upper right corner Major experiences or lessons, major achievements or problems are outlined in brief. 01 林斤澜(1923-2009),男,1923年6月1日出生于温州市。 1950年到北京市文联工作,任文学创作组成员,创作小说、 剧本等多种,曾参加全国第一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参加北 京作协的筹建工作。《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中 国作协名誉全委等职。2007年获北京作协"终生成就奖"。 林斤澜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颇丰,曾与汪曾祺并称为" 文坛双璧"。林斤澜的成名作是发表于上世纪50年代的《台 湾姑娘》。文笔细致,人物婉约动人,是灵感充沛之作。" 矮凳桥风情系列"等当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代表作的问世, 林斤澜被文学界誉为"短篇小说圣手"。 他主张小说创作要"无事生非""空穴来风"(强调小说的 虚构性、想象力);"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现实中经常存在 的就不要说了,因为有新闻等其他文体来说;如果别人常说, 我就不说了,要创造);"以小见大""小说说小"(强调从小处 着眼,强调小说的细节,切入点要小,强调小说艺术的特殊 性)。 作者简介 6.(关键能力:理解文本内容)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A.小说写车把式先是“佝偻着腰身”,后来“挺直了”,(形象描写) //前后变化中,突出了人物急人所难的仗义和热情。(表现性格特点) B.小伙子“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直到临别才确定其复员军人的身份, (情节设置)//这样写增加了悬念,也使情节前后照应。 (情节手法) C.通过新媳妇的男人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写人手法)//形象 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山里人直率真诚的感激之情。(人物性格特点) D.“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概述动作情节)//既回应 了第一段四个问题,又对小说的主要情节作了高度概括。 B C 【解析】“传达出她为人爽快泼辣的特点”错误,从原文情节看:忽听得背后好像 有人笑了一声,这时候,还有谁发笑呀?刚一回头,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 不紧不松,握在厚敦敦的手心里,且不放开。姑娘抬头一看,却是一位中年妇女,嗓 音厚重。可是她说些什么,姑娘心乱,都没有听真。只觉着那意思是: “别怕,别怕。 你行,你行。” 表现了人物爽快的特点可以,但泼辣不合适,应该是爽快淳朴。 7.(学科素养:鉴赏艺术特色)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连续使用感叹、疑问等句式,(句式特点)//凸显了夜间进山 的困难,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对情节展开的作用效果) B.全文以姑娘大夫的视角展开,(叙述视角)//使人物出场转换自然巧妙, 塑造出淳朴友善的群体形象。 (对人物的塑造作用) C.小说中对中年妇女的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笑”,(描写手法)// 传达出她为人爽快泼辣的特点。(表现性格特点) D.作者有意淡化惊险的情节及过程,真实而不完全写实,(情节安排)// 体现出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写作风格) C 8.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4分) 【精准审题】“报路行话”的情节(指明了答题对象:情节题);用墨较多(明确了 考查角度:材料的详略处理);分析其作用(限制了答题要求:情节作用) 【规范作答】先确定情节区间,筛选信息,再合并整合。 【故事情节】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走不多远,老爷子站住脚,朗朗念道:   “天上红彩霞。”   姑娘抬头望天,只见那一片黑,比地上的黑要淡些,可是哪里有什么红霞呢?老爷子使棍子指指地,地上暗中 透亮,那是一洼水。老人朗朗念道:   “地下绿水洼。”   念着,牵着姑娘绕过洼子。一边上坡,一边说这是抬轿子的报路的行话。遇见上坡下坎,过桥跨沟,抬前边的, 就比划山川日月,编成一句话,暗指给抬后边的。后边的留神了脚下要注意的情况,也编一句来回答。   “南山飞过九头鸟。”   “北沟架着独木桥。”   “明月蹲山头。”   姑娘叫了声好,想想这蹲字有点意思,不觉忘了脚底下有一步高坎,“咕咚”,险些儿跌个嘴啃泥。老爷子叫 道:   “大夫,白给你报路了。”   “忘了底下了。”   “大夫,平地起高楼。”   这九岭十八弯,这么走起来,第一岭平常,第二岭稀松。 必备知识构建 点拨关键 所谓情节构思,就是指作者打算怎么写小说,怎么布局小说的结构, 它涉及以情节结构为中心的方方面面。要答好这种多要素的整体鉴赏题, 须从情节结构出发,综合思考推进情节、表现人物、表达主旨及读者感 受等方面的作用或好处。答好此题,有两个关键点: 1、准确判断情节构思的技巧与特点。 ①情节安排的详略。 ②结构特点(开头与结尾有何特点)。 ③叙述角度(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④线索特点(单线与复线、明线与暗线)。 ⑤叙述人称(第一、二、三人称)。 ⑥安排技巧(对比、悬念、抑扬、衬托、误会等)。 2、全面、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①表现手法上,是否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与前 文形成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②主旨上,深化(升华)主旨,含蓄点明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③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能 力等。 ④故事情节上,是否照应标题和开头,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 合理。 ⑤氛围上,是否形成小说的独特艺术氛围。 ⑥读者上,是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体验。 但宜更多地考虑这种技巧自身带来的审美效果,且这种效果最好用 术语表达出来,如悬念迭起,激发兴趣,增加神秘性,使情节简洁、曲 折等。 8.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4分) 补充细则:从“人物”“环境”“情节”“效果”“主题”五个角度作答,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补充答案如下: 人物:表现老大爷富有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1分。 环境:巧妙交代了一路行程;侧面烘托了山路的艰险;体现山区的风俗文化,具有地 域特色。1分。 情节:调节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小说张弛有度;舒缓文章紧张的气氛。1分。 效果: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增添文章文学性,富有诗意美。1分。 主题:民风淳朴善良,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人情美、人性美。1分。 【样卷示例】 4分:①富有当地特色,体现山区里的风俗文化,增加文学色彩;②体现纯朴友爱,互 帮互助的民风;③行话生动有趣,使姑娘上山的紧张气氛缓和,使情节张弛有度;④ 暗示上山之难,突出小说赞美纯朴民风的主旨。 3分:①丰富了文章内容,侧面表现了进山的困难多多;②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与趣味 性,舒缓了紧张气氛。 8.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4分) 补充细则:从“人物”“环境”“情节”“效果”“主题”五个角度作答,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补充答案如下: 人物:表现老大爷富有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1分。 环境:巧妙交代了一路行程;侧面烘托了山路的艰险;体现山区的风俗文化,具有地 域特色。1分。 情节:调节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小说张弛有度;舒缓文章紧张的气氛。1分。 效果: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增添文章文学性,富有诗意美。1分。 主题:民风淳朴善良,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人情美、人性美。1分。 8. 参考答案: (1)表现老大爷富有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 (2)巧妙交待了一路行程; (3)调节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小说张弛有度; (4)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了小说感染力。(4分) D 【真题链接】 1、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7年江苏卷《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答案 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 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 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2、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卷Ⅱ《战争》) 答案 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 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 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 间。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 品进行分析。(2017全国卷I《天嚣》) 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 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8.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4分) 9. 结合全文,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6分) 【精准审题】 “丰富意蕴“(指明了答题对象:意蕴题);最后一段(明确了答题区间);“结合 全文”“分析”(限制了答题要求) 【规范作答】 首先精准审题本题是探究语句意蕴题,而不是段落作用题。然后分析语句所涉及 的对象类别,再结合具体语句和主题分析其中的意蕴(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 “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美得多。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 这句话应该是姑娘写在纸上的感言,联系全文来看,从这句话的结构层次来分析有两 个角度:个人角度,不知名的人们角度。可以概括为个人的幸福、大家的帮助。从文 中“比”这个词来判断,本题在作答时应该有比较,答题的落脚点应该是体现“幸福” 和“美”。最后写出这“两种东西”的联系。 9. 结合全文,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6分) 补充细则:每点2分,从姑娘个人的角度,从他人互助互爱的角度,从二者比较的角度 作答,意思对即可。 【样卷示例】 6分:①姑娘去看病遇到困难,却一路上得到车把式小伙、老人、妇女的帮助或鼓励, 最终成功带来“新生”,体验了个人的职业幸福;②众人所具有的人性美,热心善良 的品质远比个人功劳大得多;③个人的幸福只有融入一个互帮互助,团结和谐的社会 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单独个人主义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8. 参考答案:①姑娘大夫克服困难成功接生,体验了职业幸福感; ②一路上以及接生过程中,车把式等人的大力帮助,使姑娘认识到真情可贵,正是这 种互助互爱才能成就人生美好和社会和谐; ③前者是个人的幸福体验,后者是超越个人的更高更美的幸福体验。(6分) 【精准审题】“丰富意蕴“(指明了答题对象:意蕴题);最后一段(明确了答题区 间);“结合全文”“分析”(限制了答题要求) 【规范作答】首先精准审题本题是探究语句意蕴题,而不是段落作用题。然后分析语 句所涉及的对象类别,再结合具体语句和主题分析其中的意蕴(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 探究重要句子意蕴同理解、分析重要句子含意所用的方法差不多,只 不过它更突出句意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更强调阅读的整体性与深刻性。其 探究固然要建立在理解、分析句子含意的基础上,但更突出表现在: 1.抓住句子特征,探究其具体含意 (1)类型特征。即看该句属于文中哪种句子,是文中人物语言还是作 者客观描写、叙述、议论句。如是前者,探究时首先考虑该句是文中人物 对谁说的,他想表达什么意思。 (2)内部特征。看有无关键词语,有无表达特点,句子的内部结构层 次,要善于抓住这些特征探究。如抓住关键词突破;从结构层次入手,如 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次,把握句子 基本意思,再找出第二甚至第三层次,逐层理解;转换修辞手法,还原作 者真正意图等。 8.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4分)分析语句意蕴题题的解题方法 2.抓住句子外部联系,探究其深层意蕴 (1)看看该句与上文哪些内容相关联。找出内容上的关联点,有利于 理解该句的语境义。 (2)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关系。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 所以在弄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者 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联系主旨探究句子,一定能探究出句外意蕴、 更深层的意蕴。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挖掘,看该句是否体现 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看看该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对于所给句子的 深层意蕴,要特别善于抓住它背后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抓“作者” 要素。 8.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4分)9. 结合全文,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6分) 高考链接——语句意蕴题 年份 篇名 设问方式 参考答案 2016 年江 苏卷 《会 明》 请探究小说 结尾“微笑 的意义”的 意蕴。 (6分) ①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 慰; ②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 ③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 快乐; ④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2016 年全 国卷I 《锄》 结合全文, 探究“我不 是锄地,我 是过瘾”这 句话的意蕴。 (6分) ①土地是农民生存、生活的依靠,农民对土地有着独到的深 厚的情感; ②劳动已经成为农民的习惯,劳动是传统的美德,勤劳是优 秀的传统; ③农耕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文明,它的渐渐消失引起人们的 怀念; ④从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守的品格,坚守传统文明, 坚守劳动精神。 一、词语 ①语境 ②对揭示主题、 塑造人物形象等作 用 二、语句 (1)划分层次; (2)抓关键词 手法(比喻、象征、双关) (3)①文中具体的意思, (表层含义); ②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深层含义); 关联塑造的形象及作者的情感。 三、段落 关联人物、主题; 四、标题 小说三要素和主题 【意蕴题答题视角小结】 环境 情节 人物 主题 作者的情感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缺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 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B.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缺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 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C.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缺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 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D.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缺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 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答案】C 【解析】聚焦差异处,“贯通”为依据。 第一处不同,“白”是“禀告” 之意,根据句意,“东宫器用缺少/欲有奏请” 应该是乳母禀 告长孙皇后的内容,非“皇后”所言,因此“白”后不能断开,故排除A和B。 第二处不同,“所患”与“何忧”相照应,根据句意,“为”应该理解为“担任”,应在“太子” 后断,后面是皇后提出的要求,句意为“当太子,担忧的是德行不能建立,美名不能传扬,怎么能为 生活用品不足而发愁呢?”;若中间不断,“为……所”,表被动,句意则不通顺。排除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宁,为古代礼俗,指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视父母。“宁”即“安”,这里意为问安。 B.佐命,本指辅佐帝王创业,也用为名词。古代帝王得天下,自称是上应天命,故有此称。 C.出降,指帝王之女出嫁。帝王为天下至尊,公主下嫁臣子称“降”,臣子娶公主称“尚”。 D.长主,意为年长的君主或长公主,此指后者。长公主是古代对公主中年长者的通称。 【答案】D 【解析】 “长公主是古代对公主中年长者的通称。”错误。 《后汉书·皇后纪》载: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 仪服同蕃王。 长公主,中国古代皇室女子称呼,一般为皇帝嫡女或有功的皇女、皇姊妹与皇姑。 自东汉之后,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姑母为大长公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即位后,长孙皇后身居后宫,从不干预朝廷政事。太宗准备提拔长孙皇后的兄长, 特向她征询意见,她这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B.长孙安业是长孙皇后同父异母的兄长,品行不端,薄情寡义,曾置养护弟妹的责任于不 顾。长孙皇后并不介怀,反在他获罪时救他一命。 C.唐太宗宠爱长乐公主,出嫁时给她的赏赐超出了礼法规定,大臣魏征正言指出这一做法 的错误。对于魏征的直谏,长孙皇后大加肯定。 D.长孙皇后病危之际,太子欲上奏太宗大赦囚徒以祈求福佑,长孙皇后却不愿破坏国家法 令,坚决反对,太宗和侍臣无不闻之动容。 【答案】A 【解析】 “特向她征询意见,她这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于文无据,错误。对于“准备提拔长孙皇后的兄 长”这件事,太宗没有特地向她征询意见。长孙皇后知道后,坚决说不行,趁机表达自己的想法。 原文: 太宗即位,立为皇后……对曰:“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时后兄无 忌以佐命元勋,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 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大将军、吏部尚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置以极刑,人必谓妾恃宠以复其兄,无乃为圣朝累乎?(4分) 【译文】现在如果把他处死,别人一定会说是我依仗皇上恩宠来报复自己的兄长,这恐怕会 拖累影响朝廷吧? (4 分) 补充细则: 今:假如,如果。 “极刑”“复”“无乃……乎”“为圣朝累”各1分。 极刑:“死刑”,不译不得分。“极”译为“严酷”“残酷”“极端”不得分。 复:“报复”。译为“辜负”“庇护”“放纵”“恢复”等不得分。 无乃……乎:“恐怕……吧”,表委婉商量。译为“难道……吗”不得分。 为圣朝累:也可译为“成为(是)朝廷的拖累(负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2)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4分) 【译文】如果行善求福能延长寿命,我平生也没做过坏事; 如果行善没有效果,那还有什么福佑可向神灵祈求! (4 分) 补充细则: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第一句,修福:可译为“修来的福气”“行善积德”“做好事”“修养福分”等。 “修”译为“祈求”“乞求”不得分。 第二句,素:译为“平生”“平日里”“向来”“一向”。 第四句,何:“什么”,也可译为“哪里”。 14.概括长孙皇后临终遗嘱的要点。(3分) 【参考答案】 ①继续重用房玄龄; ②不让自己亲属位居权要; ③自己死后丧事从简。(共3分) 【临终遗嘱】 “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愿勿弃之。 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慎勿处之权要。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 但请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补充细则: 每点1分,照抄原文不得分。 第一点,要有“继续”的意思,也可答为“不可弃用”“不要抛弃”。只答“重用”不得分。 第二点,有“权要”“重用”等意思即可。“不要任用亲戚”不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①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长安人。 年十三,嫔于太宗。隋大业中,常归宁 于永兴里。 u 太宗:帝王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 “太祖”或“高祖”,如唐高祖李渊;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 为“太宗”,如李渊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代帝王庙号 常常为高宗,如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庙号是中国君 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u 文德皇后:谥号。【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 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u 文德皇后长孙氏: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 孙无忌同母妹,唐高宗之母。十三岁嫁李世民,李世民即位 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 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u 嫔:出嫁,嫁人为妇【女子出嫁:归、适、字、妻】 u 常:同“尝”,曾经。 u 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历时13年多。【年号是中国历史 君主时代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 u 归宁:为古代礼俗,指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视父母。“宁” 即“安”,这里意为问安。【11A】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 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唐太宗文德长孙皇后是长安人。十 三岁的时候,嫁给唐太宗。隋炀帝大业 年间,曾到永兴里回娘家看望母亲。 由于父亲去世后,长孙氏与母亲高氏、 同母兄长孙无忌一起被异母兄长孙安业逐 出家门,所以她的娘家实际上是舅父高俭 的宅邸。貌似一次平常的归宁,竟隐藏着 李唐勃兴、取代隋炀的密码。 归宁当天,高俭(舅父)请人占卜。 卦象显示:“女处尊位,履中居顺也。此 女贵不可言。” ②太宗即位,立为皇后,赠后父晟齐献公。 太宗常与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妾以妇人, 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以佐命元勋,将任之朝政。后固言 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尊贵已极,实不愿 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 大将军、吏部尚书。 唐太宗登上帝位,立(长孙氏)为皇后, 追赠皇后的父亲长孙晟为齐献公。唐太宗经常 和长孙皇后谈论奖赏惩罚的事,她回答:“我 是一介妇人,怎敢干涉闻知朝政大事?”唐太 宗坚持与她谈论,长孙皇后从始至终不回答。 当时长孙皇后哥哥长孙无忌是辅佐唐太宗登基 的功臣,将委以执掌朝政大权的重任。长孙皇 后坚决说不行,常常趁机对禀奏唐太宗说: “臣妾地位尊贵已到了极点,实在不愿让哥哥、 弟弟、侄儿等遍布朝廷。”唐太宗没有采纳她 的意见,最终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候大将军、 吏部尚书。 u 赠:追赠,对死者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称号,文中指 唐太宗即位后,追封其岳父长孙晟为齐献公。 u 豫:①同“与”,参与,干涉 ②同“预”,预备 ③安乐,安逸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④巡游 【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u 固:坚定,坚决 u 竟:从始至终 u 不之答: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 要前置。【否定句,“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u 佐命:本指辅佐帝王创业,也用为名词。古代帝王得 天下,自称是上应天命,故有此称。【11B】 u 元勋 xūn :首功;大功。亦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某 朝代立大功的人。 u 朝政:执掌朝廷政务大权 u 每:常常 u 乘间 jiàn :利用机会;趁空子。 u 布列:分布陈列;遍布 u 听:接受,采纳 u 竟:最终 u 逊职:古代被授官者以才德不堪而逊谢之谓之逊职。 u 不获已:不得已。 u 许:答应 u 无赖:没有才能,没有出息【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不能治产业——《高祖本纪》】 u 薨:君主时代称诸侯或大官等的死。 【《礼记》: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 u 及:第一处,连词,表并列,和;第二处,等到 u 斥还舅氏:逼回娘家。斥,驱逐,使离开 u 殊:副词,很 u 预:同“与”,参与;逆谋:叛逆的阴谋 u 赦:减轻或免除刑罚 u 慈:疼爱;和善 u 置:处置 u 极刑:最重的刑罚,此指死刑。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此指宫刑】 u 恃:依仗 【有恃无恐】;复:报复 u 无乃……乎:恐怕……吧  【无乃尔是过与】 u 圣朝:封建时代称本朝。 u 累lèi :牵连,拖累;负担;妨碍,损害 ③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 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谏曰:“谓长主者,良以 尊于公主也。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 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 闻陛下重魏征,今闻其谏,可谓正直社稷之臣 矣。”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 用缺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 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皇后的亲生女儿长乐公主,太宗特别喜爱, 到要出嫁时,命令送给多于长公主一倍的陪嫁。 魏征直言规劝说:“长公主,确实是应该比长乐 公主更尊贵。如果让长乐公主的陪嫁超过长公主, 道理上只怕说不过去,请陛下斟酌。”太宗把这 话告诉皇后,长孙皇后感慨说:“曾经听到陛下 器重魏征,现在听到他劝谏的话,可以说是正直 而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了。”承乾太子的奶妈遂 安夫人常常禀告皇后说:“太子那边的东西都不 够用,想奏请皇上解决。”皇后没有听从,说: “当太子,担忧的是德行不能建立,美名不能传 扬,怎么能为生活用品不足而发愁呢?” u 长乐公主:李丽质, 唐太宗嫡长女,深得唐太宗 钟爱。唐太宗为其筹备嫁妆,礼数加倍于永嘉公 主,严重逾越制度,遭到谏议大夫魏征进谏。 u 出降:降jiàng ,本义从高处走下来,本文指帝王 之女出嫁。帝王为天下至尊,公主下嫁臣子称 “降”,臣子娶公主称“尚”(尚,匹配,多指 高攀婚姻)。【11C】 u 资送:送行时赠以钱财,出资相送,此指陪嫁 u 长主(长公主):意为年长的君主或长公主,此 指后者。【《后汉书·皇后纪》载:汉制,皇女 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号长公 主,仪服同蕃王。】自东汉之后,皇帝的女儿称 为公主,姐妹称为长公主。【11D】 u 良:实在,确实 u 若:如果;令:让 u 思:仔细考虑,斟酌 u 重:器重 u 社稷之臣: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u 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 u 白:禀告,告诉【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 无辞以白其大人——《柳子厚墓志铭》】 u 东宫:太子住的地方,借指太子。 u 何:表反问,怎么,为什么 u 八年:贞观八年。 u 染疾:患病。 危惙chuò:病危。 u 密启:秘密启奏、启禀 u 瘳chōu:病愈 u 冀:希望。 蒙:承蒙。 福助:神灵的保佑 u 加:强加 u 修福:行善积德 u 延:此指延长寿命 u 素:平素,平生 u 为恶:做坏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u 何:疑问代词,什么 u 乱:搅乱 u 闻:使(皇帝)知道 u 欷歔xī xū :抽咽声;叹息声 u 咸:都 【少长咸集】 u 肆赦:缓刑,赦免,此指大赦天下。 u 固:坚决 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时玄龄以遣归第, 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 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慎勿 处之权要。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 费。但请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 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卷五十一) u 大渐:病危 u 辞诀:诀别 u 归第:回家,谓禁闭。 u 事:侍奉 u 弃:抛弃,冷落 u 本宗:本宗族 u 缘:因为 u 姻戚:姻亲。因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此指娘家亲属。 u 慎:表示禁戒,相当于“千万”,常和 “勿”“毋”“莫”等连用。 u 权要:掌握大权的地位;显要的职位 u 厚费:耗费多;花费大 u 俭薄bó:俭省朴素 u 崩:帝王或皇后去世 长孙皇后病情急剧恶化,跟太宗诀别。当 时房玄龄(因犯过失)被遣归乡里,皇后 坚决地说:“房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长, 小心谨慎,希望不要冷落他。至于我的本 宗族,他们因为姻亲关系被宠幸,千万不 要让他们占据显要的职位。我在生前既然 对国家没有贡献,死后就不要多费资财。 只请求节俭办理我的后事,就是没有忘记 我。”贞观十年六月,在立政殿逝世,年 纪三十六岁。 第二部分 古代诗歌阅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送人过卫州 杨巨源 忆昔征南府内游,君家东阁最淹留。 纵横联句长侵晓,次第看花直到秋。 论旧举杯先下泪,伤离临水更登楼。 相思前路几回首,满眼青山过卫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追溯过往,当年与友人在征南幕府共事,也曾在友人家经常逗留,足见两人相知之深。 B.颔联转写别后重逢的场景,纵意联诗通宵达旦,尽情赏花直到秋来,极言今日相聚之欢。 C.别筵上情难自抑,未饮下泪;行舟已远,犹复登楼远眺:颈联描摹送别之景,如在目前。 D.无论叙事还是描写,诗中语言朴实无华,不刻意雕琢,但诗意醇厚,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6.前人评价本诗的尾联有“摇曳之致”,请加以赏析。(6分) 二、诗歌解析 1、诗题及作者:送人过卫州(杨巨源)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登进 士第。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 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 杨巨源是从中唐前期到后期的重要过渡人物,曾与中唐前后期很多重要诗人有唱和,交 情不浅。其七律曾为白居易所推崇(见《与元九书》)。王夫之曾称其“七言平远深细, 是中唐第一高手”。生平事迹见韩愈《送杨少尹序》。有集五卷。 送人:指送别好朋友。诗中没有言明所送别的好朋友是谁,或作者有某种难言之隐。 过:指经过、路过。 卫州:古代州名,在今豫北境内,地理位置主要包括今河南新乡、鹤壁等地。因地处春 秋古卫国地,故名卫州,治所长期在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历代稍有变更。 诗题释意:送别好朋友,相别路过卫州。 背景及参注: 本诗可能是送裴度的,因裴度被贬,不便写明。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裴度被贬 任河东节度使。从杨巨源的诗集中可以看到,虽然两人官职地位相差悬殊,但因为裴 度一向礼贤下士,两人又是同科进士,杨景山还比裴度年长10岁,两人感情很深,所 以以朋友相称,不避讳地位高低。 王注本诗,其大意云:从诗题来看,包含两种意思。一指诗人送别好朋友,返程时诗 人经过卫州。二指诗人送别好朋友,好朋友路过卫州。三指诗人送别好朋友,一直到 卫州才分别。或许这模糊之意,实是诗人高明之处。略送别之人姓氏,因有难言之隐, 而避其累。三者兼而有之,足见诗人良苦之用心,足见别离之不舍,足见朋友之情深。 2、首联解析:忆昔征南府内游,君家东阁最淹留。 忆昔:回忆当年。 征南府:征南将军府上。征南将军:四征将军之一,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征 南,或指晋征南大将军羊祜;或指晋杜预,预卒赠征南大将军。本处所指之地不详, 无考,或注以为:征南,可能是征淮西吴元济,时裴度为宰相,赴郾城督师,实际上 是代韩弘作统帅,杨巨源官为虞部员外郎。 府内游:在府内交游、来往。游,指交游、来往。 君家:你家。此处指你住的地方。 东阁:东厢的居室或楼房。古人留宾居住,一般在西阁(东为主,西为宾,南为卑, 北为尊),留客人住在东阁,说明两人关系甚为亲密,不分彼此。 淹留:羁留,逗留。最淹留,指“留我”长期居住。 本诗是送裴度的可能性很大。武元衡遇刺后,裴度代武元衡为相。“君家东阁最 淹留”,东阁,古代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唐李商隐《九日》诗:“郎君 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宋苏洵有句“不堪丞相延东阁”,苏轼《九日次 韵王巩》:“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首联释意:回忆当年,你我在征南将军府内一起共事、来往,你家的东阁长期留我 居住。(你我情谊不分彼此,我时刻不忘与你交往的时光。) 3、颔联解析:纵横联句长侵晓,次第看花直到秋。 纵横:雄健奔放。①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四:“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 飞。”②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③清 钱谦益《南征吟小引》:“当其(袁可立子)督饷辽左,历览关塞,指雇毳幕,筹策 表饵,欲以尺组系单于,故其诗纵横顿挫,若田僧超临阵作壮士歌,使人有车驰马骤, 投石横草之思。”④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世人论诗多以太白之纵横超逸 为变,而以杜陵之整齐严肃为正。”⑤欧阳山《苦斗》六六:“六个人开怀畅叙,议 论纵横。” 联句:联句是古代作诗的方式之一,即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最早(汉 代)称为连句诗,齐梁以后称为联句诗。即每人一句或两句诗,连续做出的一种诗体。 联句诗向来被认为是一种游戏诗体,许多应景之作水准不高,难以流传,只有少量流 传下来的佳作。 “联句”及“联句体诗”详见后文链接附录。 长侵晓:长,指两人的联句体诗文很长。侵晓,指天色渐明之时;拂晓。唐杜牧诗 《旅宿》有句“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宋周邦彦词《苏幕遮·燎沉香》有句“鸟 雀呼晴,侵晓窥簷语。”也作“侵星”“侵晨”“侵早”。长侵晓,指两人联句体诗 文歌吟得很长,时间也很长,直到拂晓天明。 次第看花:指按花开的季节,依次赏花。次第,指依次,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 个接一个地。①《后汉书·刘陶传》:“帝殊不悟,方诏陶次第《春秋》条例。”②唐 元结《文编序》:“乃次第近作,合於旧编。”③《元史·刑法志序》:“今按其实, 条列而次第之,使后世有以考其得失,作《刑法志》。” 直到秋:指时间直到秋季。 颔联释意:想当年夜里,你我一起纵横论诗,长长的联句诗文,对吟到黎明。想当年 你我相约,次第看花,好花常在,直到秋天。 4、颈联解析:论旧举杯先下泪,伤离临水更登楼。 论旧:指述旧、话旧,叙述往事。 举杯:指以酒饯别。古人送别时以酒饯行。 先下泪:指还没话旧饮酒,就已先流泪了。足见其交往之深,离别之不舍。 伤离临水:指临水伤心送别。 更登楼:指又登楼远望,目送友人。 颈联释意:如今,你我相别,共叙往事,为君置酒饯行,尚未举杯同饮,我已泪流 满面。伤心临水送君而去,我又登上高楼,目送你一路走远的身影。 5、尾联解析:相思前路几回首,满眼青山过卫州。 相思:彼此思念,多指男女因互相爱慕而又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思念。王维有诗《相 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此处用“相思”, 指彼此思念之深,意寓两人感情之深,难舍难分。有意用男女爱慕来喻指知己情深。 前路:指前行的路上。 几回首:指好多次回头。 满眼青山:指满眼都是青山。不论是前行还是回首,满目青山,重重阻隔,我再也 见不到你的身影,极言“不舍”之意。 过卫州:已经路过卫州。 尾联释意:别离后,你我“相思”的路上,曾经多少次回首?然而四处青山,重重 阻隔,再也见不到彼此,卫州已在你我身后,愿彼此珍重…… 背景及参注: 王注本诗,其云:“相思”二字之意深,情浓而不舍,意真而思长。君思我,我思 君,相互回首,足见难离。满目青山,已别离卫州,再不见彼此身影。重重阻隔, 前路迷茫,唯有珍重。 如诗题解读同,尾联实有三种角度。一指诗人送别好朋友后,回去的路上,无数次 相思回首,满目青山别离卫州。二指诗人想象,好朋友在与诗人分别后,前行的路 上,无数次相思回首,满目青山别离卫州。三指诗人与好朋友在卫州之地分别,相 互在别离的路上,无数次相思回首,满目青山别离卫州。 “相思”别致,知己难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6、综合诗意: 诗题释意:送别好朋友,相别路过卫州。 首联释意:回忆当年,你我在征南将军府内一起共事、来往,你家的东阁长期留 我居住。(你我情谊不分彼此,我时刻不忘与你交往的时光。) 颔联释意:想当年夜里,你我一起纵横论诗,长长的联句诗文,对吟到黎明。想 当年你我相约,次第看花,好花常在,直到秋天。 颈联释意:如今,你我相别,共叙往事,为君置酒饯行,尚未举杯同饮,我已泪 流满面。伤心临水送君而去,我又登上高楼,目送你一路走远的身影。 尾联释意:别离后,你我“相思”的路上,曾经多少次回首?然而四处青山,重 重阻隔,再也见不到彼此,卫州已远去在你我身后,愿彼此珍重…… 三、诗题解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追溯过往,当年与友人在征南幕府共事,也曾在友人家经常逗留,足见两人相 知之深。B.颔联转写别后重逢的场景,纵意联诗通宵达旦,尽情赏花直到秋来,极言 今日相聚之欢。C.别筵上情难自抑,未饮下泪;行舟已远,犹复登楼远眺:颈联描摹 送别之景,如在目前。D.无论叙事还是描写,诗中语言朴实无华,不刻意雕琢,但诗 意醇厚,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答案解析:B项,“颔联转写别后重逢的场景”此处解读不正确,颔联“纵横联句长 侵晓,次第看花直到秋”是指回忆当年在一起的场景。“想当年夜里,你我一起纵横 论诗,长长的联句诗文,对吟到黎明。想当年你我相约,次第看花,好花常在,直到 秋回。”故“别后重逢”错误,故选B。 参考答案:B。 16.前人评价本诗的尾联有“摇曳之致”,请加以赏析。(6分) 综合释意: 首联释意:回忆当年,你我在征南将军府内一起共事、来往,你家的东阁长期留我居 住。(你我情谊不分彼此,我时刻不忘与你交往的时光。) 颔联释意:想当年夜里,你我一起纵横论诗,长长的联句诗文,对吟到黎明。想当年 你我相约,次第看花,好花常在,直到秋天。 颈联释意:如今,你我相别,共叙往事,为君置酒饯行,尚未举杯同饮,我已泪流满 面。伤心临水送君而去,我又登上高楼,目送你一路走远的身影。 尾联释意:别离后,你我“相思”的路上,曾经多少次回首?然而四处青山,重重阻 隔,再也见不到彼此,卫州已远去在你我身后,愿彼此珍重…… 综合答案: 一、诗人尾联写:别离后,你我“相思”的路上,曾经多少次回首?然而四处青山, 重重阻隔,再也见不到彼此,卫州已远去在你我身后,愿彼此珍重…… 二、诗人用“相思”二字,以男女之情来喻指知交感情之深,足见彼此难舍难分,亲 密之情。而“相思”又有君思我,我思君,相互思念之意,足见知己友谊之浓,亲密 无间。前路回首,而人已远去,四处青山,重得阻隔,诗人以景结情,道尽别离之感 伤,以及彼此珍重之祝福。 三、尾联“摇曳之致”,相思寓景,情景交融,诗人在与好朋友分别之后,无数次相 思回首,满眼青山,别离卫州,他想象好朋友也与此一样。这种知交之亲密,既表达 了对友人的不舍,又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担忧,更是感伤别离,满怀惆怅。 参考答案:尾联纯用虚写,不写自己,而从对方着笔,想象友人途中频频回望,来表 达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不直言劝慰,而是想象友人此去,一路青山作伴,来表达对友 人的祝福。(共6分) 四、链接附录: 1、联句:联句是古代作诗的方式之一,即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旧传最 早的联句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全诗七言,26句,分别由26人出句,一句一意, 相联而成,每句用韵,后人又称其为“柏梁体”。但据后人考订,此诗系伪托之作, 并不可靠。 《国风·郑风·女曰鸡鸣》一篇实为最早的联句诗,诗的对话和联句形式给后世诗歌产生 深远影响。晋宋时即有不少人作诗用联句形式,今存陶渊明、鲍照、谢朓等人诗作中 均有此种形式。大抵为一人作四句,并有较完整的意思,所以有些学者曾以此为后来 “五言绝句”所从出。 唐代用联句作诗的更多,赵翼《瓯北诗话》:“又如联句一种,韩、孟多用古体;惟 香山与裴度、李绛、李绅、杨嗣复、刘禹锡、王起、张籍皆用五言排律,此亦创体。” 联句作诗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联成一 篇;后来习惯于用一人出上句,继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续,最后结篇。 联句诗多为友人间宴饮时酬酢游戏之作,难有佳篇。 2、《与妻李夫人联句》 晋武帝司马炎的时候,有一个贾充,历官尚书令、司空、太尉。他娶李丰的女儿为妻。李丰得罪被杀, 他的女儿也判处流徒。贾充便再娶郭配的女儿。后来李女得赦回来,皇帝允许贾充兼有二妻,称为左、 右夫人。可是郭夫人不许李夫人同住,贾充只得为李夫人另建住宅而不与郭夫人往来。李夫人名琬字淑 文,郭夫人名槐,字玉簧。李夫人有文才,贾充去看她,二人联句成诗一首。这是比较可信的一首最早 的联句诗。 《与妻李夫人联句》 室中是阿谁,叹息声正悲。(贾) 叹息亦何为,恐但大义亏。(李) 大义同胶漆,匪石心不移。(贾) 人谁不虑终,日月有合离。(李) 我心子所达,子心我亦知。(贾) 若能不食言,与君同所宜。(李) 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每人二句,用同样的韵脚。贾充问:谁在屋子里叹气?李夫人说:我叹气是为了 怕夫妻的情义有所缺损。贾说:夫妻情同胶漆,我的心终不改变。李说:这很难说,日月也有离合。贾 充说:不用担忧,我们二人是彼此知心的。李说:只要你说话算数,我就与你一起过活。 3、《遣兴联句》孟郊、韩愈 我心随月光,写君庭中央。(孟郊) 月光有时晦,我心安所忘。(韩愈) 常恐金石契,断为相思肠。(孟郊) 平生无百岁,岐路有四方。(韩愈) 四方各异俗,适异非所将。(孟郊) 驽蹄顾挫秣,逸翮遗稻粱。(韩愈) 时危抱独沈,道泰怀同翔。(孟郊) 独居久寂默,相顾聊慨慷。(韩愈) 慨慷丈夫志,可以曜锋铓。(孟郊) 蘧宁知卷舒,孔颜识行藏。(韩愈) 殷鉴谅不远,佩兰永芬芳。(孟郊) 苟无夫子听,谁使知音扬。(韩愈) 4、《连日多暇赠陆三山人》茶圣陆羽、耿 湋、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耿湋) 喜是樊阑者,惭非负鼎贤。 (陆羽) 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 (耿湋) 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 (陆羽) 闻喧悲异趣,语默取同年。 (耿湋) 历落惊相偶,衰赢猥见怜。 (陆羽) 诗书闻讲诵,文雅楼兰荃。 (耿湋)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绿笺。 (陆羽) 黑池流研水,径石涩苔钱。 (耿湋) 何事重香案,无端狎钓船。 (陆羽) 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 (耿湋) 莫发搜歌意,予心或不然。 (陆羽)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 ▲ ”是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这 一典故对自己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 括。 (2)《扬州慢》的词前小序中写道:“暮色渐起,戍角悲吟。”词中对应的句 子是:“ ▲ , ▲ ”。 (3)枫至秋而叶红,其色如醉,令文人墨客情思翩翩,因而成为古代诗词曲中 常见意象。 请举出两个借“枫”传情达意的句子:“ ▲ ”“ ▲ ”。 【参考答案】 (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渐黄昏,清角吹寒 (3)示例:晓来谁染霜林醉/停车坐爱枫林晚/青枫浦上不胜愁(共6分。每句1 分) 【补充细则】第1小题:答“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可得1分。 第3小题,补充: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荻花秋瑟瑟、玉露凋 伤枫树林……如有其他正确诗句皆可给分。 第三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无论是广大的劳动妇女,还是走街串巷的民间剪纸艺人,他们只用几片常见的彩纸,一把普通的剪 刀,( ▲ )就能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花样。这种巧夺天工的剪纸艺术,不需用炭笔勾稿,也不需有粉 本画稿,全凭( ▲ )便可完成一件件艺术品,不能不令中外艺术家( ▲ )。剪纸艺术的独特艺 术形式及蕴藏其中的纯真情感,吸引、打动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 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春节时,红艳艳的窗花吐送春光,花花绿绿的门笺迎风飘扬,元宵节上,品种繁 多的灯花锦绣生辉,新房上的顶棚花金碧相映,它们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向人们展示着剪纸 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祝寿婚庆等特殊场合张贴的剪纸,多传达安康吉祥、万事如意的内容。如松鹤比寿,牡丹蝙 蝠比富贵,梅兰竹菊比君子,葫芦和石榴比多子多福等。这种托物寄意的手法,能够唤起人们感情 的共鸣。 人们熟悉的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戏曲神话等,比如“包青天断案”“穆桂英挂帅”,也常通过 窗花、灯花等形式被表现出来。这些艺术作品表达人们对是非曲直的评判,阐明一些道德伦理观念, 往往让人驻足沉思。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组是(D) A. 转瞬间 丹青妙手 叹为观止 B. 顷刻间 丹青妙手 自叹弗如 C. 转瞬间 慧心巧手 自叹弗如 D. 顷刻间 慧心巧手 叹为观止 19.文中画线部分有语病,请修改。(5分) 【参考答案】 (1)把“剪纸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中的“的”去掉,改为“凭借”。 (2)“吸引打动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为:“吸引打动着人们,影响着人们的 生活”。 (3)删去“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的“所”字。 (5分) 【补充细则】改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第一处“的”改为“以”、“依 靠”、“用”皆可;第二处删除“的生活”也可;第三处“受”改为“为”也可。 20.请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每条不超过6个字)(3分) 【参考答案】美化生活;托物寄意;道德教化。(3分) 【补充细则】每点1分,第二点答成“传达祝福/情意”也可;第三处答成“阐明 道德伦理/阐明道德观念”也可。超字数共扣1分。 【答案解析】 转瞬间指眨眼的功夫;顷刻间指极短的时间。这里顷刻间更合 适;丹青妙手多指国画大师。慧心巧手心思敏慧,手艺灵巧。 叹为观止:赞美 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自叹弗如: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己感叹自己不如 此人。区别意思,可以判断后两空应填“慧心巧手和叹为观止”。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车子行驶在油亮的马路上,道路两旁的树木一排排涌过来,如一群身着彩裙的女子。先入眼的是 榆树, ▲ 。有几头黑花奶牛早已等在那里,晃着短尾巴舔舐地上的树叶,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吃 完。车子一晃,一排白杨树金灿灿地压过来,杨树穿成黄金甲的模样,片片金叶的明艳,亮得我睁不 开双眼。杨树的枝条刺破天空幽蓝的包浆,有大朵的白云飘过来,任性地铺开。十月的北疆,太阳光 在路面肆意地跳跃,每走一步,就会掉进自然的画框。我的眼睛,还没有做好接受视觉盛宴的准备, 目光竟有些惊慌。视野更加宽阔起来,天和地,陡然大得无遮无拦。连路边的芦苇棵,都长成小树的 样子,顶着满头锡白色的芦花自由摇摆。胡杨树一片片长在荒野,躯干黧黑粗糙,看起来像一群不拘 小节、胡子拉碴的汉子。即使枯黄了枝叶,也挺拔地站立,一副不向寒秋低头的架势。 21. 下列各句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C) ①树干粗短 ②一棵棵敦实地站着 ③树下的绿荫也是圆圆的 ④风摇下青青黄黄的叶片 ⑤枝丫发育成一个蓬松的圆 A. ①③④②⑤ B. ①⑤③④② C.②①⑤③④ D. ②⑤③①④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为:“十月的北疆,太阳光明亮充足,每走一步,就会 被自然景色迷倒,我的双眼都看不过来。”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 表达效果好?(6分) 【参考答案】 1、原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自然的画框”“视觉盛宴”“肆意跳跃”, 生动形象地写出北疆景色的优美以及给我的震撼; 2、原文注重声韵之美,朗朗上口; 3、原文富有文采,与全篇整体风格协调。改句则比较平俗。(6分) 【补充细则】第一点答出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得2分,分析效果得1分;第二点答出原文 注重声韵之美/押韵,朗朗上口得2分;第三点答出原文更有文采,与全篇整体风格协 调得1分。 【样卷示例】 6分:原文运用拟人修辞,赋予太阳光人格,生动形象写出太阳明亮,原句运用比喻修辞,将自然比作画 作,表现其美丽;原句文采动人,更契合原文语言风格,改句平淡;原句多用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 有音韵美。 4分:原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阳光拟人化,写出太阳光的明亮与动态感,将自然景色比作画 作,形象生动地写出景色之美;原句描述作者的感受,衬托景色的震撼之美;原句与全文的风格相一致, 活泼生动。 第四部分 作文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首歌唱得好:“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 冰雪压不服。好大一棵树,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好大一 棵树,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这首歌表达了对大树的礼赞, 也能触发我们更多的联想:樊锦诗北大毕业后,扎根敦煌数十载,为 敦煌艺术赢得世界声誉;五四精神传承百年,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某校校刊开展“好大一棵树”主题征文活动,请写一篇文章,向 校刊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读】 本次作文题采用材料+核心话题+情境任务的“三结合”模式。 材料分成三层: 第一层是歌词。这部分通过生动描写传达“好大一棵树”的特点:1.顶天立 地,傲对逆境;2.夙夜在公,造福人类;3. 梦想高远,脚踏实地。 第二层是引导语。关键词是“礼赞”和“联想”。“礼赞”表明对“好大一 棵树”应当采取的情感态度,“联想”引导考生由“好大一棵树” 这一喻体展 开想象和联想,联想本体。 第三层是帮考生打开思路的三例。第一例以树喻人,樊锦诗长年扎根贫瘠的 土壤,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终成道德高标、行业楷模;第二例以树喻精神,五 四运动中凝聚的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忧国忧民、振兴中华的五四精神,历经百 年,传承不息,终成为广大青年的共识和指引;第三例以树喻政党,中国共产党 历经百年,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推翻三座大山、 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丰功伟绩。三个例子都具有“好大一棵树” 的特点,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情境任务和要求分析 1.情境任务 向某校校刊开展的“好大一棵树”主题征文活动投稿。 2.核心词 就是主题“好大一棵树”。这是一个喻体(或者说象征物),考 生应该展开想象和联想,由“树”及人、事、物等。其他只要和“好 大一棵树”的本质相似,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素材来写。 要在准确把握“好大一棵树”的特点基础上,突出联想物与大树的相 似点,并将相似点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择其一点,不必兼备所有。 3.写作要求 本次写作任务是写“主题征文”。主题征文首要的是做到切合主 题突出主题,行文要紧扣主题,高奏主旋律,传达高雅审美情趣,表 现有志青年的理想和精神。 【相关素材】 1.樊锦诗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 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 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2019年度 感动中国人物” 樊锦诗的颁奖词 她发起了“数字敦煌”工程,率先在全国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 建设, 因对莫高窟的保护被季羡林称赞“功德无量” 。从青葱少女到“敦煌的 女儿”,她用满头白发换来敦煌青春永驻。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我们今 天看到的莫高窟。 不是谁都能经得起半个多世纪的风沙磨砺,樊锦诗先生一家为敦煌付出了很 多。从古老敦煌,到现代莫高窟,几代莫高窟人历经数十载的努力,使得敦煌研 究院的文物保护水平位居世界先列。而樊锦诗本人则是这段翻天覆地变化历史的 亲历者和推动者。 这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励志奋斗史,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现代 敦煌史。我们从中看到了人生的真相,看到了坚守的力量。 2.五四精神 指五四运动中的精神,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 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精神不仅反映着五四运动不同于此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 意,又是五四时期那一代时代先锋的崭新的人格特征。表现为以下四 个统一: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 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 献精神的统一。 3. 中国共产党百年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伟大贡献,体现在彻底改变了近 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 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伟大贡献,体现在使人民翻身解放、 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体现在实现了中华 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 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体现在实现了中国从落 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引领时代,从近代以来对人类进步事业贡献较 小到贡献较大的历史性转变。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