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别出心裁品古诗”之《蒹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唯美的抒情诗。与同时期的秦风诗歌尚武好斗的
风格相比,它显得别具一格。读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弥漫在整首诗中的朦胧和迷离。深
秋的水边,白露凝结成霜,透着丝丝凉意,主人公满怀对伊人的思恋,凝神伫立,眺望远
方。伊人踪迹不定,主人公时而逆流而上,时而顺流而下,不顾道路艰险,无惧路途遥远
和陡峻,执着地追寻伊人的方向。关于诗歌主题的理解,自古以来争论就比较多。我们既
可以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深切的思念和盼望。也可以参照汉儒
的解释,将“伊人”理解成贤士,表达了秦襄公对人才贤士的渴求。当然,也可以将“伊
人”理解成理想,追求,表达对人生理想的执着的信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能基本读懂诗歌大意,个别字词可能理解存在偏差,教师
可及时予以点拨。古典诗歌的学习,除了诵读,还要注意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尽量丰富
课堂学习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读懂诗歌大意
2.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含蓄美
3. 理解诗歌要表达的主题
【重点难点】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含蓄美
理解诗歌要表达的主题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 蒹葭
一、情境导入
两千多年前,在一个深秋的早上,晨雾朦胧,一位痴情的歌者徘徊在芦苇茂盛的清秋
水岸,向着他心中的伊人唱出了一首美丽的歌——《蒹葭》。他的歌唱的什么呢?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就是国风,意思就是国风里写得最美
的,这首诗究竟美在哪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寻《蒹葭》之美。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诵读诗歌
1. 播放名家朗诵音频
播放方明《诗经》诵读会朗诵音频《蒹葭》,要求:听准字音和节奏停顿。
同学们听得很专注,下面我们自己来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模仿诵读。
3. 诵读探究。
PPT:
说一说:
(1)这首诗的语言和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三章之间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有几个字不同。这种形式叫做重章叠句,会达
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朗读全诗,感受重章叠句带来的美感。
② 四个字两两断开,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个字“宛在水中央”二三断开。
朗读第一章,感受节奏的停顿点。
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每句最后一个字押 ang 韵,诗
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富于韵律美。读的时候声音要饱满。
齐声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之美。
板书 韵律美
PPT:
(2)为什么要反反复复地说,你觉得主人公想表达什么?
明确:反复地诉说,是要抒发主人公对伊人强烈的思念。
板书 思念
这首诗要表达一种绵远悠长的思念,所以读的时候感情应该是舒缓、深沉,读出牵挂
的感觉。
师生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聆听名家朗诵,使学生沉浸在诗歌的韵律中,感受诗歌的意蕴之美。读
后的思考引导学生明确《蒹葭》在形式上的特点,即重章叠句,造成回环往复之美。以及
明确这种回环往复的作用是为了表达丰富的情感,为后面的品读环节做准备。
过渡:好的诗歌作品能带给人无穷的想象力。《蒹葭》曾被多次改编成歌曲、影视剧剧
集、舞蹈作品,带给人美的享受。读一首诗,我们也好像在读一个故事,欣赏一幅画,听
一首遥远的歌。艺术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在却是相通的。下面我们就来别出心裁品古诗。
三、别出心裁,品读古诗
同学们学完了《关雎》,我们发现《关雎》讲的是君子追求淑女的故事,君子先是闻雎
鸠之鸣而动心,接着求之不得,非常苦闷,辗转反侧,思念不止,继而以琴瑟沟通,最后
是钟鼓齐鸣的欢庆。那么,
PPT:
1. 假如《蒹葭》是一个故事,你能讲讲这个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吗?
明确:
这首诗中,主角是主人公和伊人,他们给人的感觉很模糊,我们既看不清他们的长相,
不知道他们的性别、年龄、身份。所以,整首诗给人一种朦胧和神秘之感。
问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主要讲了主人公追寻伊人的故事。
问 2:“伊人”在哪里呢?
明确: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一方”,(水的)另一边,“湄”
和“涘”,意思就是水边。具体在哪里我们也不明确。
明确:“一方”,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为“彼一方也”,即那个方向。主人公很确定
伊人就在对岸,所以内心充满期待,满怀憧憬。
所以,“伊人”要读得轻柔些;“在水一方”要读出憧憬的喜悦。
男女生合作朗读,读出喜悦。
PPT:
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女: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男: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女: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男: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问 3: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用一个词概括,你觉得是什么?
明确:执着、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问 4:从哪里可以读出主人公一直在执着地追寻伊人?
明确: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溯洄”,“溯游”,主人公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下顺流而下,我们能感受到他在匆忙
地追寻着伊人。
所以这两个词要重读,读出主人公匆忙追寻的急切。
师生齐读感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可见道路之艰难、漫长、陡峻、迂回,但即便
这样,主人公依然没有停下来,反反复复上下寻找。可见他的执着的思念和锲而不舍的精
神。
所以,“阻、长、跻、右”这几个字读的时候要重读,读出主人公行路的艰难和不易。
请一学生朗读。
这首诗在表达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时,没有直接诉说,但我们却能感受其思念之绵远
悠长。这里采用的写法叫做_________?侧面烘托的手法。
板书 侧面烘托
问 5:那么,结局怎么样?伊人寻到了吗?
明确:不确定。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主人公此时心情怎样?哪一个字最能传递他的这种心绪?
失落、惆怅。因为“宛”的意思是好像,伊人好像在水中的沙洲上,离得不远,但却
无法接近。之前是确定 ta 在对岸,所以内心满怀憧憬;然后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地匆忙地
追寻 ta,不畏艰险;现在 ta 到底在哪里?似乎就在水中小洲上,但却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可
能不在,所以“宛”字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朦胧感。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宛”字传递的此
时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和失落。
由此看来,我们虽然能感觉到主人公对伊人的痴心,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追寻伊人。
在哪里追寻,地点也并不明确,结局也不明确。所以,如果这是一个故事,它带给人的感
觉是很朦胧的,好像笼着一层轻纱。
除了人物和情节的朦胧,这首诗还有哪些地方比较朦胧?
过渡:好的诗歌就像一幅画,文字虽然静止的,但它描绘的画面却是流动的,能够激
发我们无穷的想象力。
PPT:
2.假如这首诗是一幅画:你能看到什么?又能感受到什么?试着用文字描绘你所看到
的画面。
明确:
铺开这幅美丽的画卷,我能看到茂盛的芦苇丛,苇叶上白露凝结成霜,可见是一日之
清晨,水边雾气很大。主人公伫立河边,深情凝望着对岸,望眼欲穿,盼望能见到他心中
的伊人。能感受整个画面好像笼罩在迷离的晨雾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清冷、朦胧和迷离
的氛围。这是伊人出现的环境。
追问:这种环境能不能是“晴川历历,芳草萋萋”?为什么?
明确:不能。天气晴朗,就少了一些朦胧感,与伊人带给人的感觉不相契合。而这首
诗正是想营造这种朦胧的感觉,晨雾朦胧,伊人朦胧。“芳草萋萋”,有花有草,颜色鲜艳,
而诗歌的原句说的是“白露为霜”,霜有深秋已至的凄清和萧瑟之感,古人说“风霜高洁”,
这恰是伊人带给人的印象。环境衬托着伊人的形象。因此,不能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个朦胧浪漫的美好环境,作者看到苍苍的芦苇和洁白
的秋霜,不免想起心上的人,很自然地引出了后面最关键的两句“所谓依人,在水一方”,从而
由自然之景引出思念之情。这就是《诗经》的起兴手法。
我们一起来朗读诗句,体会诗歌画面的朦胧美。
板书 (朦胧)美
PPT: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2)看这几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仿佛看到了露水结成霜,太阳出来又融化,还没有干的样子。
明确:“白露为霜”,露水凝结成霜是拂晓时;“白露未晞”是太阳出来,露水融化;“白
露未已”是阳光照耀,露水将干。这好像是一个不断推移的晚秋晨光图,景色是清冷的、
朦胧的,烘托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却未见伊人的惆怅心情。这种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显
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可见思念之久,思念之深。
过渡:我们刚才说了,艺术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在却是相通的。一首诗不仅是一个美
丽的故事,一幅朦胧的画卷,还可以是一支曼妙的舞,一首悠扬的歌……
3.讨论:上世纪 70 年代,一首《在水一方》红遍大江南北,这首歌的歌词其实就改编
自《蒹葭》。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在水一方》,听完说说,你觉得改的好不好?
播放李健版的《在水一方》,PPT 出示歌词:
在水一方
作词:琼瑶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预设:
改编的好。整首歌的意境与诗歌带给人的意境、感觉是一致的。给人空灵、澄澈之美。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一开口就带给我们一种迷离朦胧之感。把诗歌的内容具体化了,
更明白,“逆流而上,顺流而下”,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对伊人的执着的追寻……
改编的不好。改变了原诗的一些内容。比如把“蒹葭苍苍”改成了“绿草苍苍”,这样
时令上就发生了变化,没有了深秋的凄清和萧瑟之感。把“伊人”改成了“佳人”,佳人是
女子,但是原诗并没有说伊人是女子。这样的改编有篡改诗意之嫌。
那么,我们到底能不能把“伊人”理解成“佳人”呢?
【设计意图】“我国古典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苏轼评价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只要用心体会,便会发现诗歌也可以借助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通过引导学生
把这首诗当作一个故事来读,可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的人物、具体情节、结局都是模糊的,
对诗歌的朦胧美有初步印象。接着引导学生将读这首诗当作欣赏一幅画,探究诗歌的环境
上朦胧美。最后,再引导学生聆听根据诗歌改编的歌曲,让学生讨论歌曲的改编是否合适,
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内容、主旨的思考,为探寻诗歌主旨做铺垫。
四、探寻诗歌主旨
PPT:合作讨论:“伊人”到底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伊人”是恋人,可以指“佳人”,那么全诗就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
和爱而不得的怅惘、失落。他的感情真挚,他的追寻执着坚定,但结果却是渺茫的,若即
若离。
“伊人”是理想、前途,那么诗中的水就象征横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阻隔,整首
诗就抒发了主人公追逐理想而不得的惆怅。
“伊人”还可以是“贤士”,那么追寻他的就是君王,整首诗就抒发了统治阶级对人
才的渴求。
对于伊人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种理解都有其道理。这又体现了《蒹
葭》主题的含蓄之美。
板书 含蓄美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对“伊人”的理解,其实也是思考探讨对诗歌
主题的理解。“诗无达诂”,历史上对于《蒹葭》的评论众多,对于主题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各有道理。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这里不过多延伸,对诗歌主题的多义性,更提倡让学生自
主地领悟和表达。
五、小结寄语
其实,无论“伊人”是哪一种理解,对美好爱情的追寻,对人生理想的追寻,对名
士贤才的追寻,ta 都象征了主人公对人生中那一份美好的向往。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我们,
也走在追寻的路上,就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执着地、锲而不舍地去追寻我们心中
的“伊人”!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小结寄语,将思想主题内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从诗歌中
获取一种精神的感召力,也更加深对“伊人”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PPT:1.课下学唱《经典咏流传》雷佳演唱的《蒹葭》。
2.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画。
3.根据诗歌内容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或现代白话诗。
【设计意图】试着打通多种艺术形式,选取不同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容。感受各艺术
形式之间的融通,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对不同艺术形式表现效果的认识。
查看更多